3.要是在路上有人和你相撞,你根本不愿意向他让开,也许还要朝那人啰嗦几句。这样你很牛气,心里很以为胜利。其实这种胜利是不必要的,你也并没有因此而胜利。恰恰相反,硬碰硬地对抗或咄咄逼人,往往捡不到什么便宜。中国古人很懂这方面的道理,他们往往不先出击或先占你的上风(如曹刿论战,齐人三鼓后,曹刿才挥师出击,大败齐师,而爱以退为进,后发制人。这种招数或后手棋用在战略上威力更大。
向对方“低头”就是这种以退为进,后发制人谋略的一个招数。低头的举动很微妙:我怕你,我敬佩你,我退让了,等等。这样,对方的虚荣心便会鼓动自己满足,以为占了上风。他认为他赢了,你输了。他在满足中,会轻视你。结果他就大错了。自古都是“骄兵必败”。尤其在大庭广众面前,他的骄傲程度会更深,因此,他的失败可能也会更大。其实他的心理高视一点也没有改变你的什么,你还是你,假若你低着头从他身边走过,你仍然带走了你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智谋,以及你的人际关系,你一点也没有损失什么。如果说你代表着军棋的一方,你仍然有军旗、司令和军师旅团营,以及连排工兵、炸弹和地雷,你的编制仍很完整,实力毫不弱人。假如他代表了军棋的另一方,他也不过和你旗鼓相当,他却在你“低头”的迷招中,误入了自己情绪的错觉之中,飘飘然地开始进入某种失算状态。这时如果你突然袭击他,他定然措手不及。
日本人也很善于使用这种让自己表现出心理劣势的技巧,打败敌人。这种向人示弱的手段很管用。大文学家歌德,在路上遇见魏玛皇室的车马时,便会退至路边,低首鞠躬。无怪乎魏玛皇室养活了他几十年。大音乐家贝多芬对此很不以为然。他牛气冲冲地硬举着脖子,站在那儿,绝不向魏玛皇室躬身。所以贝多芬穷愁潦倒了一辈子。虽然人们大多很赞赏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和气节,但是贝多芬也没有看懂文学家歌德的胸襟、涵养、水平和原因。其实贝多芬也没有深想,也只是率性而为。贝多芬不愿意低下自己的头颅,谁愿意向人低头呢?凡人都不喜欢他人直身昂首,他们喜欢你比他们低,贝多芬也不例外。话说回来,为什么要比人高呢?他们喜欢你比他们低,你就比他们低,不也乐在其中?你比他人低,皇帝喜欢奴才低眉顺眼;你比他人低,领导喜欢有人拍马溜须;你比他人低,同僚喜欢被人重视和赞美;你比他人低,连小人也需要别人说他能。这么多人要求你低头示弱,你何乐而不为呢?
尝试一下低头示弱的妙处,不占他人的上风。上电梯时,让他先上,出去时,让他先出;开车时,不和他抢道,让他先走;从他身边经过时,给他留下很大的路面(像皇帝的那样,让他感到你对他很小心。总之,生活存在巨大的竞争,你却待有一个更大的谨慎和小心。记住哲学家老子的话,最高的山最容易被雷击倒,最大的树最容易被风吹折,最锋利的地方最容易被磨钝。细想一下风暴过后的景象,被风吹折的往往都是大树高枝,而地上的萋萋弱草却安然无恙。也不要忘记中国古人的以退为进和日本人的示弱技巧。这会避免很多风险和灾难,也能巧胜很多直鲁粗人。
夹着尾巴做人
事业成败,以德、能、勤、绩为四个支点。对人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判断。你才华横溢,却恃才傲物,肯定会与上级疏远。因此,与上级领导相处,必须能大能小、能升能隐,绝不可轻狂、傲慢。
某县县长胡啸云恃才傲物、走向失败的经历,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胡啸云当县长期间政绩卓着,修路搭桥,改善平民菜篮子,好事确实做了不少。一时间,在地区、省上都赢得了口碑。但随着业绩的建立与积累,他内心的自我极度膨胀,犯了当领导的四大忌讳:
一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工作中取得了一番成绩,就把自己凌驾于上级之上,唯我独尊,不服从领导,不服从调遣,工作也不请示不汇报。觉得自己是功臣,能力比别人强,要搞特殊,要上司对自己另眼相看。
二是执行上司指示打折扣。有了可恃之功,依仗可恃之才,就变得有恃无恐,怀疑领导的能力。对工作任务开始挑剔,许多事情自作主张,无视上一级领导的权威和尊严。
三是锋芒毕露。胡县长邀功心切,内心自我的天平必然失去平衡。于是,好端端的一个有能力有才干的县长,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对上级领导说三道四,犯自由主义错误。在处理工作矛盾上,以我为中心,口气大、表情蛮。
四是恣意擅权越位,越权决策。本来不属于本身职权范围内决定的事情,也自行表态。在名利面前,争荣誉,抢功劳。在公开场合,讲话发言喧宾夺主,降低领导的威信。
胡啸云县长触犯了以上四忌,最终众叛亲离,威信扫地,成了孤家寡人。
“夹着尾巴做人”是笔者的忠告。这句话看起来消极,其实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处世哲理。它提醒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辩证地看自己,正确地评估自己,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对自己的上司千万不要傲慢与疏远!“谦受益,满招损”,把自己看低些的人功底深,有实力,才能成大器。
能伸能屈才是大丈夫
如果打一个比喻,那么,动物界的刺猬可以说是能伸能屈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处顺境时拱着小脑袋,凭借着满身的硬刺,横冲直撞,当它身处险境时,则缩回脑袋,把自己滚成一个刺球,让敌人无隙可击。能伸能屈,与其说是生物界的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生存本能。伸是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在反复伸屈的状态中走过来的。
在生活事业处于困难、低潮或逆境、失败时,若去运用“屈”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去伸,必然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条性命都保不住,那样,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夫妇曾被抓做人质,去给夫差当奴役,从一国之君到为人仆役,这是多么大的羞辱啊。但勾践忍了,屈了。是甘心为奴吗?当然不是,他是在伺机复国报仇。到吴国之后,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外出时,他就亲自为之牵马。有人骂他,也不还口,始终表现得很驯服。一次,吴王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便可痊愈。于是勾践去探望夫差,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就问他为什么。勾践就顺口说道:“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有点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请大王放心!”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敬,很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旧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是为了笼络大臣百姓,一是因为国力太弱,为养精蓄锐,报仇雪耻。他睡觉时连褥子都不铺,而铺的是柴草,还在房中吊了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口,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吴王夫差放松了对勾践的戒心,勾践正好有时间恢复国力,厉兵秣马,终于可以一战了。两国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全输,勾践率军灭了吴国,活捉了夫差,两年后成为霸王,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所受之辱,所担之苦,可以说达到极点了。但他熬了过来,不仅报了仇,雪了耻,还成了当时的霸王。正是“先当孙子后当爷”,如果当时不屈,当“孙子”时就死了,还能成“爷”吗?
谈到屈的问题时,还要牵扯到我们传统的“面子”问题。中国人“面子”观念由来已久。从孔子开始就很讲面子。有些人甚至为了面子,可以舍弃自己一生的幸福。尤其是封建社会,对于广大妇女的要求更是如此。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像人必须一辈子为了脸面而活。中国还有句古语:“人要脸,树要皮。”可你想想如果连事业都不能保障,连生命都受到威胁,那还要面子有何用?学会取舍,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人的一生就如一条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据地势、地貌,弯弯曲曲,七拐八扭。人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或者说,在倒霉的时候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这就是屈的功能。从而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再创生命的辉煌。
俄国十月革命时,苏维埃刚刚夺取政权,德国就有向东侵略的倾向。很多人主张组织军队与德国决战,而列宁却不同意这样做,专门派人去德国进行和谈,签订了对苏维埃不利的条约。这是一种妥协,这种行动并不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立场不坚定,而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不这样做。否则,新生的革命政权就会很快被推翻。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在形势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时候,必须要采取以屈求全的策略,耐心等待时机,千万不要急躁。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理想,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会、被亲人误解,都应该在所不惜。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着作《周易》提出“潜龙勿用”的思想。即在一定条件下,寻找时机,卷土重来。孔子在《易系辞》中,则以尺蠖爬行与龙蛇冬眠作比喻,进一步解释什么叫“潜龙勿用”,他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即隐居待时。
明代冯梦龙在其着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为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嬉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就事业。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有浅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吗?
当然不是。人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期发展自己。古时候,“李耳化胡,禹人裸国而解衣,孔尼猎较,散宜生行贿,仲雍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不知其中道理的人说:“圣贤之智,也有其用尽的时候。”知其缘由的人却说:“圣贤之术,从来也没贫乏的时候。”
温和但不顺从,叫做委蛇;隐藏而不显露,叫做缪数;心有诡计但不冒失,叫做权奇。不会温和,干事总会遇到阻碍,不可能顺当;不会隐蔽,便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四面受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会用诡计,就难免碰上厄运。所以说,术,使人神灵;智,则使人理智克制。
冯梦龙的屈伸分寸之说,通俗易懂,古今结合,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纵观历史,该有多少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存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历史同时也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要与别人争一日之短长,也是“屈”的技巧。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申某论学历,是大学本科;论才华,在机关数一数二;论年龄,正当年富力强,但是,每一次提升都没有他的份,而那些比他能力差,比他水平低,比他进机关晚的人,却一个一个成了他的上司和领导。
原因何在呢?其原因就在于:申某只知道显露才华,认为自己这也比别人强,那也比别人好,处处表现出一种进取的态度,从而使一些人产生反感,认为他尽管有能力,也有才干,但是不谦虚,太骄傲,目中无人。每次考察干部,人们都是这个意见。
而那些善于委屈顺从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却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好评。可见,能屈能伸是一种战术,只要掌握技巧与分寸,便会无往而不胜。
不轻易张扬个性
年轻人可能都认为个性很重要。他们最喜欢谈的就是张扬个性。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时下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也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不管他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艺术家或者军事家。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野,画家凡?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艺术妄想的人。
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被社会广为宣传,有些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表现在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是一般的人,一个没有多少本领的人,他们的那些特殊的行为可能只会得到别人的嘲笑。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谈个性,那么喜欢张扬个性呢?我们先探讨一下年轻人所张扬的个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他们张扬的个性相当一部分是一种习气,是一种希望自己能任性而为所欲为的愿望。年轻人有许多情绪,他们希望畅快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复杂的条条框框中,所以年轻人喜欢张扬个性。
张扬个性肯定比压抑个性舒服。但是如果张扬个性仅仅是一种任性,仅仅是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的话,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年轻人非常喜欢引用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们真的能这么“洒脱”吗?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仅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规则的话,警察就会来干涉你,会罚你的款。如果你走路不注意安全,横冲直撞的话,还有可能出车祸。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行得通的。
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群,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并不很大。所以当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要碰到别人。当我们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我们张扬的是什么,必须注意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你最好的选择还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使张扬个性成为我们纵容自己缺点的一种漂亮的借口。社会需要我们创造价值,社会首先关注的是我们的工作品质是否有利于创造价值。个性也不例外,只有当你的个性有利于创造价值,是一种生产型的个性,你的个性才能被社会接受。
巴顿将军性格粗暴,他之所以能被周围的人接受,原因是他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能打仗,否则他也会因为性格的粗暴而遭到社会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