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滴水不漏金口才
5712200000003

第3章 社交口才基本的原则(3)

前面提到对“流行”的接受,有些人对于新的、不习惯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排斥感,因此培养开阔的观念亦是扩大生活话题的条件之一。

人们常常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自己不熟悉或看不惯的事情产生反感。比如父母对于儿女出入pub(小酒馆)、舞厅等场合,常常觉得十分愤怒,认为那是不良的休闲娱乐而强力禁止;较年长者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也可能会颇有微词。这种“拒绝接受”的心态很可能妨碍你吸收新的知识和失去体验的机会。

培养开放的观念,有助于与他人快乐地交谈。许多人说话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获得他人的共鸣,如果你一直反驳对方的意见,将使对方失去和你交谈的兴致。当然,开放的观念并非意味着你要完全抛弃自我的价值观,毫无选择地接受所有信息,而是希望你不要墨守成规,一味排斥新的信息,放开心胸去接触更多事情以增加经验,充实谈话内容。

此外,收集一些有趣的话题,以及对方的个人信息,也都有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所谓“知己知彼”,对于谈话人物的了解,将使你充分掌握对方有兴趣的话题并维持说话过程的热情。

与初识的人如何交谈、谈什么话题,你可以从自我介绍中获得信息。

以下是一小段示范: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姓谢名叫孟达,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齐聚一堂。由于我刚从广州北上,对于这个环境不是很熟悉,希望以后大家多多帮忙。”

从这段自我介绍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作为接下来的话题呢?

“我刚从广州北上”——这句话提供给你对方熟悉的环境,你可以以“广州”作为话题的开端,请他谈一谈广东的特色等等。

“对于这个环境不是很熟悉”——你可以用“介绍新环境”为话题,从彼此更进一步的交谈中得到更多的话题。

选择“与对方相关”或是“对方想了解的事物”为话题,是使话题延续的最佳方法。

8避免口语陋习

仔细斟酌你的言辞,以免它们变成利剑。

——卡莱尔

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人在口语中带有一些坏习惯。虽然这些毛病不具有决定意义,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大大影响我们的谈话效果。

一般人在交谈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用多余的套语

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使用太多的或不必要的套语。例如,一些人喜欢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一类词句;另一部分人喜欢加太多的“坦白地说”“老实说”一类的套语;也有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什么”或“你觉得怎么样”,如此等等。像这一类毛病,你自己可能一点儿也不觉得,要克服这类毛病,最好的办法是请你的朋友时刻提醒你。

2有杂音

有些人谈话本来很好,只是在他的言语之间掺上了许多无意义的杂音。他们的鼻子总是一哼一哼地响着,或者是喉咙里好像总是不畅通,轻轻地咳着,要不就是在每句话开头用一个拖长的“唉”,像怕人听不清楚他的话似的。这些毛病,只要自己有决心,是可以消除的。

3谚语太多

谚语本来是诙谐而有说服力的话,但谚语太多也不好。用谚语太多,会给别人造成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感觉,不仅无助于增强说服力,反而使听者觉得累赘。

谚语只有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才能使谈话生动有力。在使用谚语时,我们应尽可能使其恰当。

4滥用流行的字句

某些流行的字句,也会被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例如,“XX王”这个词就经常被滥用,什么东西都牵强加上“王”,如“短信王”“原声王”,这“王”那“王”,使人莫名其妙。

5爱用一个词

有些人不知是因为偷懒,不肯开动脑筋找更恰当的字眼,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喜欢用一个字或词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而不管这个字或词本身是否有那么多的含义。许多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在他们的言谈中,什么东西都伟大起来了,如“你真太伟大了”,“这盆花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等等,给别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记一些词汇,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准确而又多样化。

6太琐碎

许多人在谈话过程中琐碎得令人讨厌。讲述自己的经历本来是最容易讲得生动、精彩的,很多人也喜欢听别人讲其亲身经历。但是,这些人讲自己经历的时候,一味地不分主次平铺直叙,觉得自己所经历的,样样都有味道,都有讲一讲的必要,结果反而使听者觉得茫然无头绪,杂乱无章,索然无味。

讲经历或故事,要善于抓重点,善于了解听者的兴趣放在哪一点上,少用对话。在重要的关节上讲得尽可能详细一些。其他地方,用一两句话交代过去即可。

7喜欢用夸张的手法

夸张的手法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我们不能把夸张的手法用得太过分,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次都说“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最可笑的”笑话,因此,不要到处用“非常”、“最”、“极”等字眼;否则,当你在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时,又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能说“这件事对我是最最重要的”么?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的人。

除了有效纠正上述7个坏习惯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在谈话中的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努力使各个方面协调、得体。这样,我们就能大大增强自己说话的吸引力。

9尊重的原则

出于身当言者,缓颊而陈;

不当言者,卷舌而退。

——陶觉

“这部电影糟透了,花了两个钟头,却一点意义也没有。”

“看电影何必要看什么意义呢?而且,这一部片子实在也不能算是很坏。”

“不过我认为它的布景是很伟大的,一定费了许多工夫。”

“其实不然,我们弄惯了,这一点布景是很便宜的。”

“还有演员也算相当卖力,只可惜为剧本所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这几个演员已经算是做得不错的了,如果在别的剧本里,一定要失败。”

上面几句对话你看来也许觉得好笑,不过这情形多着呢,有些人差不多成了习惯地专和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照例反驳,他自己本来一点成见没有。不过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你说“否”时,他又一定说“是”。这是最可怕的习惯,犯的人很多,而且每每不自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且他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风。

即使你的见识真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你简直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逼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我知道你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实际上你正是这样做的。这种习惯使你自己与朋友或同事疏远,没有人肯提供给你一点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你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人,但不幸你有一点爱和人抬杠的脾气。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

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的十有八九没有绝对是非标准的问题当中,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而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把双方的总和再行分配,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有这毛病的,都是聪明人居多数(否则也是自作聪明的人),他也许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使人佩服,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不必去费心做更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们日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既不是在庄重地讨论问题,又何必在琐屑的事情上抬杠?所以,第二点你要注意,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

第三,别人和你谈话时,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真是可佩服的见解),对方不会乐意接受,所以,你不可随时摆出像要教导别人的神气。

下一次你的同事进献你一个意见时,你若不能即刻赞同,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聊天,你更要注意,意见的纷争会使一切有趣的生活变得乏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