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5717900000041

第41章 做人要有一副好心态(4)

米娜达就与她不同。在裁员名单公布后,她虽然哭了一晚上,但第二天一上班,她仍然和以往一样地工作。由于大伙不好意思再吩咐她做什么,所以她便主动向大家揽活。面对大家同情和惋惜的目光,她总是笑笑说:“是福跑不了,是祸躲不过,反正已经这样了,不如干好最后一个月,以后想干恐怕都没机会了。”她仍然每天非常勤快地打字复印,随叫随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一个月后,艾丽如期下岗,而米娜达却被从裁员名单中删除,留了下来主任当众传达了老总的话:“米娜达的岗位,谁也无可替代。像米娜达这样的员工,公司永远不会嫌多!”

下面再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讲述过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许多年前,一位叫洛蕾丝的年轻妇女无意中读了他的一本书,找他来进行心理治疗。洛蕾丝有一副天使般的面孔,可骂起街来却粗俗不堪,她曾吸毒、卖淫。

布兰登说,她做的一切都使我厌恶,可我又喜欢她,不仅因为她的外表相当漂亮,而且因为我确信,在堕落的表面下她是个出色的人。起初,我用催眠术使她回忆自己在初中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她当时很聪明,但是不敢表现自己,怕引起同学的嫉妒。她在体育方面比男孩强,招惹来一些人的讽刺挖苦,连她哥哥也怨恨她。我让她做真空练习,她哭泣着写了这样一段话:你信任我,你没有把我看成坏人!你使我感到痛苦,也感到了期望!你把我带进了真实的生活,我恨你!

一年半后,洛蕾丝考取洛杉矶大学,几年后又成为一名记者,并结了婚,多年后的一天,我和她在大街上邂逅相遇,我几乎认不出她了:衣着华丽,神态自若,生气勃勃,丝毫不见过去的创伤。寒暄后,她说:“你是没有把我当成坏人看待的那个人,你把我看做一个特殊的人,也使我看到了这一点。那时我非常恨你!要我承认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一生中从未遇到的事。”

洛蕾丝又重新找回了全新的自我,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为什么真正做到放弃完美、自我接受不容易?因为自我肯定这个事实,要求你必须真正保持清醒的头脑。振作情绪,抓住机遇,迎接生活的挑战,这就是自觉的生活,积极的心态。

摆脱束缚发挥潜力

每个人多多少少有一些恐惧心。为什么有恐惧心?就是他害怕失败,害怕拒绝,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如何相信自己的能力?你首先要相信,你和那些成功者一样,本身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哪怕是一丁点儿,只要能唤起,就可以令你笑傲江湖,迈向成功。

无数事实和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美国学者詹姆斯根据其研究成果说:“普通人只发展了他蕴藏潜力的1、10。与应当取得的成熟相比,我们不过是半醒者,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的很小一部分……”既然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为什么实际生活中人与人却有千差万别呢?这当然是由于心理态度与努力程度不同所决定的,同时也和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境遇不同有关。

一个只有具备积极的自我意识,才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并知道能够成为个什么样的人,因而他能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自己身上的巨大潜能,干出非凡的事业来。罗斯福曾说:“杰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赋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在尽可能内发挥到最高限度的人。”

有些人之所以很难发挥自身的潜力,还是因为他被许多繁文缛节所束缚,被太多的“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捆住了手脚。一位杰出的精神病学者曾指出:

各种所谓的“应该”标准必然给人造成精神压力,越是努力遵照这些“应该”标准行事,所受到的压力也就越大……此外,由于这些“应该”标准是外界强加的条条框框,所以它们总是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

“应该”标准在你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吗?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照顾妻子、应该帮助孩子、应该和善地对待同事、应该努力工作?当然,这些“应该”标准或许并不是你自己制定的。假如这些标准是别人的发明,而你仅仅是搬来借用,那你就是陷入了生存的误区。

和“应该”的框框一样,“不应该”的框框也太多了,比如: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粗鲁、不应该糊里糊涂、不应该没羞没臊、不应该过于幼稚、不应该抑郁不乐等。然而,你没必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不能保持冷静或不善于理解人都是正常的。你只要愿意,就完全可以不去顾忌面子问题。没有人会给你打分,你不按照别人的意思说话办事也不会受到惩罚;更何况强迫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肯定难以持久。

成功的人是那些能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工作中有所突破的人,这种人是各个公司都急于网罗的对象。

在一家公司里,总经理总是对新来的员工强调一件事:“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挂门牌的房间。”他没有解释原因,也没有员工问为什么,他们只是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规定。

又有一批新员工来到公司,总经理重复了上面的规定。这次有个年轻人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

“不为什么。”总经理满脸严肃地说,依旧没有任何解释。

回到岗位上,年轻人在思考着总经理的这个令人费解的规定,其他人劝他别瞎操心,遵守这个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但年轻人却执意要进入那个房间看个究竟。

他轻轻地敲了一下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开了,只见屋里有一个纸牌,上面写着——把这个纸牌送给总经理。

闻知年轻人擅闯“禁区”的同事劝他赶紧把纸牌放回房间,他们会替他保密的,但年轻人拒绝了,他拿着纸牌走进了15楼总经理的办公室。

当他把那个纸牌交到总经理手中时,总经理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

“就因为我拿来了这个纸牌吗?”年轻人诧异地问。

“对,等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快半年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总经理自信地说。

果然,销售部在年轻人的带领下,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这个例子说明勇于走进某些禁区,打破以往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为天下先,会寻找到意想不到的机会。因循守旧、维持现状的人,过的只能是芸芸众生的生活。

抑制我们想像力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经验。囿于经验不敢创新的人是“先例的奴隶”或者“先例的崇拜者”,因为他们把困难当作不可能,总是在说“这不会做,那不可能”,孰不知,世界上哪一件新事物不应归功于古往今来的先例破坏者呢?现代人生活中的种种安适、便利、奢华、幸福,又有哪一件不曾经是这些先例的破坏者们脑海中的产物?

固守经验,有时候非但无益,还会害人性命。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葬身海底,9名船员幸免于难,他们登上了一座孤岛。岛上除了石头,别无他物,没有食物充饥,更严重的是,没有水解渴。尽管四周都是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无法饮用。在炎炎烈日下,每个人的嗓子都像冒了烟,他们只能盼望老天爷下雨,或者别的船只搭救。等啊等,没有下雨的迹象,也没有任何船只的踪影。有8名船员终坚持不住,纷纷渴死在孤岛上。

当最后一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不住扑进海水,奇怪的是,他一点儿也感觉不到海水的苦涩,相反觉得海水甘甜清爽,非常解渴。他想:这也许是临死前的幻觉吧。于是便躺在岛上,静静地等着死神的降临。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只是睡了一觉,并没有死。于是他每天靠喝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后来人们对这里的水进行分析才发现,这儿有地下泉水不断翻涌,所以岛边的海水实际上是甘甜可口的泉水。8名船员因为死守着“海水不能饮用”的固有经验,最终渴死在淡水边。

敢于突破“经验”,就有生存和成功的希望。我们可以这样来摆脱束缚发挥潜力:

1.制定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准则

列出你所遵守,但实际上又不适用的规则和标准。你可能不赞成这些荒谬规则,似乎又无法改变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制定出最后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准则”。现在就动手写出来,别拖延。

2.建议废除老规矩

你可以和亲戚朋友们共同讨论一个你所反感而大家都在遵守的老规矩,并建议废除它,并提出一些大家都更为赞赏的新规矩。

3.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看看别人是怎么办事的,他们的做法是否和你不同。

4.生活在现实中

你应该生活在现实里,不要将所有的规矩都视为是普遍运用的,必须认识到,任何标准都仅仅适用于某一特定环境。

总之,想像自己能够成功,用积极的动机推动行为的发展,通过不懈的努力,你就能达到目标。正如海伦·凯勒所说的那样:“当你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你翱翔的时候,你是不应该爬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