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5717900000042

第42章 做人要讲谋略(1)

把握好糊涂与聪明的界线

人人都渴望聪明,但聪明过了头,则适得其反。假如你能把握好糊涂与聪明的界线,则可能大不一样了。我们知道,超凡的才华加上非凡的承担责任的勇气换来的不一定就是成功!人生如戏,演绎着幻化无穷的各种偶然情况,稍有懈怠就会有闪失,因此必须学会在糊涂与聪明之间划清楚只有自己知晓的界线。

纪晓岚是个智者,而且他是个由“聪明到糊涂”的智者,这种经过人生幻化的智者就不是普通的智者。他的智慧帮助他渡过了许多劫难,直到晚年,机智仍与他相伴,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同时,纪晓岚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朋友中能赢得很好的评价,除了他具有超人的才华,除了他有勇担责任的勇气,决不诿过于人,敢做敢当。

清代笔记小说中记载有这样一件事情:嘉庆七年(1802年),纪晓岚这位已79岁高龄的老臣,再次出任会试考官。在此之前,他已有两次充任会试正考官,两次乡试主考官,还曾被任命为武科会试正考官。每次主考,他都谨慎从事,严防出错。在这次主考阅卷中,他还感慨地写下这样的诗句:

三度来登凤敲堂,萧辣两鬓已如霜。

衰翁宁识新花样,往事曾吟古战场。

陆贽重临收吏部,刘几再试遇欧阳。

当年多少遗才憾,珍重今操玉尺量。

这好像是表示自己要慎重取人。可总是天不遂人愿,偏偏在他最后的一次主考、特别谨慎从事的时候,却出了一点不大不小的麻烦。

原来,考试后不久,按照规定的程序,经过斟酌,确定了前几名的名单和次序,并对试卷加有详细评语。当时尚未发榜,属绝密信息。谁知这些情况都一一透露了出去。举子之中,连纪晓岚的评语也一清二楚。这下子可捅了大漏子。

举子们免不了议论纷纷:“试卷未等揭榜,怎么漏了出来?”

“前几名莫非有考官的亲戚?”有人推测地说。

“说不定啊,钱能通神,营私舞弊者多矣!”又有人附和道。这些话传到纪晓岚耳朵里,他觉得此事非同小可。按照当时科考纪律,泄密之人不仅丢官、蹲监狱,甚至还要杀头。有关人员也要牵连进去,正考官和副考官负全责,自然脱不了干系。大清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牵连之广,处罚之严厉,可是触目惊心。此次科场风波如不妥善处理,势必将引发一场灾难。

考虑到此,纪晓岚把另一名正考官左都御史熊枚和副考官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找来,商讨此事。

熊枚说道:“被取之人与诸考官并无任何关联,系秉公取录。即使有私情,也只有保密,绝不会泄密的。”

“泄漏此事看不出目的,可能事出偶然。”戴均元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纪晓岚也觉得此事奇怪,泄漏此事无非把水搅浑而已,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可能是无意中出错。他反复权衡,最后决定把事情揽在自己头上。于是他坦然地对他们说道:“此事待我去面见圣上。”

嘉庆帝这时早已得到禀报,虽然很恼火,但也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他下令追查,又把纪晓岚召来问话:“老爱卿,此事系何人所为?”

“启禀圣上,臣即是泄漏之人。”纪晓岚慢条斯理地说。

“你——”嘉庆皇帝听后很吃惊。他知道纪晓岚向来办事谨慎,这种事决不会出在他身上,可能另有隐情,于是接着问道:“卿又何故泄漏呢?”

只见纪晓岚非常平静地说道:“为臣书生意气,每有佳作,反复吟咏,难免在朋友谈论中漏出几句。此事实出无意,如圣上动怒,纪晓岚甘愿领罪。唯求圣上开恩,不要株连他人。”

嘉庆皇帝自然明白纪晓岚的用意,无非是要消解此事。现见事情仅仅是偶然出错,也就怒气消了一半,于是下令撤回追查此案的大臣。一场将要掀起的大风波,就在纪晓岚巧为周旋下而平息下去。那些参与此科会试的大小官员个个感谢纪晓岚,至于那真正泄密的人,虽不敢明言,他的感激更是至诚至深的。此事并不见于正史,只见于野史的零星记载,但嘉庆七年的会试确有一些波折,纪晓岚也曾将情况做过解释:“臣等竭二十余昼夜之力,往来商榷,务核其真,虽识见祷昧,不敢自保其无讹,然黜伪崇真之念,则协力矢之,均未尝逾越尺寸。”但不管什么原因,嘉庆皇帝并没有怎么追查此事,纪晓岚也没有受到什么处分,这其中或有纪晓岚与嘉庆关系密切的因素,但主要的恐怕还是查无实据的原因。然而,此事确实反映了纪晓岚勇担责任的勇气和魄力,恐怕这是纪晓岚之所以被他人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做人必须在糊涂与聪明之间划清界限,不能盲目越出,既要让对方明自己意,还要让对方能接受。这就是一门学问。

学会吊别人的胃口

有些人为人很实在,这当然没错,但实在人一定要记住:求人办事不要贸然提出要求,不能“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而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吊吊他的胃口,最后顺势把全部要求都说出。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两位教授,曾以学校附近一位家庭主妇巴特太太,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打了个电话给她:

“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之实况,我们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个电话,不仅仅只是打给了巴特太太。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

“对不起,又打扰你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你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件不太礼貌的事,但也被同意,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地,他们在没有打过第一个电话,而直接有第二个电话要求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2.8%,后一种只有22.2%。

据此可知,向人有所请托,应由小到大,由微至着,由浅及深,由轻加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有大大的请求,一定会遭受到对方断然拒绝。

求人的朋友都有可能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掌有某些实权,却有贼心无贼胆,想捞点外快,又怕东窗事发弄得丢官弃帽,他这边犹犹豫豫、战战兢兢的不打紧,却急煞了求人的人。

俗话说求人如救火,他这慢吞吞的动作,办成了事往往房子也已烧完了。求了也等于白求,办了也等于没办。因此对付这种人,求人者必然耍些手腕,巧妙地消除对方的戒备和猜疑,使之赞同,或者不反对,或者至少不能破坏你的计划。

如果你的上司在审批你的报告时患得患失、迟疑不决,你可以表明自己愿意承担一切风险。同时,表面上按兵不动,实际上做好实施计划的各种准备,伺机而动。如果你有决断的勇气,还可以学一下薛仁贵对唐太宗动用的瞒天过海之计,使上司在无忧无虑之中,接受你之所求的既成事实。

中国有句俗话,叫“皇帝不急太监急”,太监急也是瞎急,只能抓耳挠腮,无济于事。如果你请求的对象是你的上司,那么人家就是皇帝,你就是太监。做太监是不能风风火火、直来直去的。你必须有一套韬光养晦、见机行事的本领。心急吃不成热粘糕,你还得定下心来,从长计议。

比如,初到一个工作单位,就是打入一个新的交际圈。圈子里的人有的态度友善,有的不冷不热,还有的暗怀防范、排斥的敌意,生怕你日后占了他的位置。处于这种境地,就必须尽快地消除排异情绪,先夹着尾巴做人,隐藏锋芒,待摸清情况,站稳脚跟后,再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这样做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求人效果。

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人们有意无意之间习惯于以局部的信息来推论全局。如果认为局部信息是真实的,则往往认为全局都是真实的;如果认为局部信息是虚假的,则往往认为全局都是虚假的。因此,有心计的求人者,在最初都会使自己的求人意图不暴露,而完全是以一种交朋友谈友情的味道与人接近,结果往往使那些不谙于世故或修炼不够的老少朋友进入圈套而大呼上当,其后果当然是悔之晚矣。但是要提醒求人的朋友,这个方法的运用还是以越少越好,以免被耍的人多了,你的日子就过得不潇洒了。

不做“滥好人”,而能对付“各种人”

对于实在人而言,怎样不做“滥好人”,而小心对付他人是一门必须修炼的学问。不妨先看如下:

(1)要会应付某些人。要你“小心应付”某些人,实在是件令人伤感的事,因为过不用对人防备的日子还是比较好,可是“一样米,养百样人”,你不小心应付,便有吃亏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人都如你想的是“好人”。

一般情况下,以下这些类型的人你要小心应付,不敢说这些经验和看法是对的,但你不妨当作参考。

哪些类型的人呢?

①甜嘴巴:这种人开口便是大哥大姐,叫得又自然又亲热,也不管他和你认识多久。除此之外,还善于恭维你,拍你的马屁,把你“哄”得舒舒服服的。并不是说这种人就是必须防备的“坏人”,而是这种人因为嘴巴伶俐,容易使人心不设防,如果他对你有不轨之图,你的陶醉不就上了他的当?

②笑面虎:这种人好像没有脾气,你骂他、打他、羞辱他,他都笑眯眯的,有再大的不高兴,也摆在心里,让你看不出来。这种人也不见得是坏人,因为他的个性就是如此,成天笑眯眯,不得罪人。可是你就搞不清楚这种人心里在想些什么,也搞不清楚他的好恶及情绪波动,碰到这种人,真的让人无从对应,也因此,如果他对你有不轨之图,你是无从防备的。因此对这种人,你要避免流露出内心的秘密,更不可和他谈论私人的事情,他不一定会害你,可是,或然率在50%哩!所以,不如保持礼貌性的交往,他打哈哈,你也打哈哈。

③藏镜人:这种人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你知道他的过去、家庭、同学,也不让你知道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换句话说,是个深沉莫测的人。这种人有的是因环境的影响所造成,不见得是个“坏人”,但和这种人交往是很恐怖的,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持距离。

④墙头草:这种人最大的特色便是“见利思迁”,见风使舵,哪边好往哪边靠。所以他的待人处世会以“利”做取向,也会为“利”而背叛良心、伤亲害友,可以今天和你好,也可明天将你害。所以和这种人,打哈哈就可以了,不必有利益、人情上的往来,甚至宁可故意向他显示你“无利可图”的一面,以免他没事就来打扰你,这可不是好事。

(2)学会对待“坏人”。有些人不一定是“坏人”。但或因个性使然,或因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做人处世方式有一些偏差,对这种人,你的态度要有一些保留,如果你寄予完全的信任,便有可能受到伤害。

哪种人呢?

①自吹狂:这种人很喜欢夸赞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愿意听,他可能就会成为万能的人。事实上,这种人的能力是有问题的,因为他心虚,所以靠吹嘘来壮声势,好比胆小鬼走夜路要吹口哨那般。所以对“自吹狂”,一切的一切,先打对折再说。

②支票机:这种人喜欢开支票,任何事情他都可以答应,不只是如此,他还可以主动承诺为你做任何事,可是每一张支票都无法兑现。对这种人,你的态度要有所保留,免得大失所望。

③漏风嘴:这种人喜欢到处串门子,串门子还不打紧,还喜欢讲“我告诉你,可是你不可以告诉别人”的“秘密”。如果他也向你传播某人的“秘密”,你当然不可再告诉别人,但你要有所警觉,你如果告诉他秘密,那么很快,你的秘密将不再是秘密。

④铜牙槽:这种人的特色是嘴巴很硬,不是说他平常说话很硬,而是死不认错,明明事实摆在面前,他还要强辩,像有一副铜牙槽那般。这种人,你的态度也要有所保留,因为他有可能瞒下了更大的错误。

⑤好色鬼:这种人见了美色便忘了他是谁,年轻时好色可以理解,结了婚或上了年纪却仍然好色,这种人必然分心,无法专注于事业,要不然也会因色误事。

⑥天天醉:这种人好饮,而且每饮必醉,甚至每醉必发酒疯。这种人有个性上的缺陷,有无法控制情绪的缺点,会误事,也会误自己。

⑦不孝子:这种人连父母都可以不要,甚至虐待他们,那么他对别人也可以如此。对这种人,你要有所保留。对以上这些人你的态度要有所保留,多给自己一些时间来观察,多给自己一些空间来应对,那么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做个地地道道的好人,大家都喜欢“好人”,也欢迎“好人”。因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别人而让自己吃亏!做“好人”是性格决定的,想不做都不行,而做“好人”也有其人际关系上的价值,因此,做好人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做“滥好人”。所谓“滥好人”,就是没有原则、没有主见的“好人”,这种人不知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以“好”去讨别人的欢喜,反正是有求必应,也不管该不该,有时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马上就软化下来,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是非难分。

欲擒故纵显本领

做人做事有时太直来直去是不行的。比如:

如果你喜欢一个女孩,就盯着她说:“我好喜欢你!”那你就完了,从此拜倒石榴裙下,不得翻身了。女人是很不可思议的。你向她说:“我好喜欢你。”她也许害怕你的热情而逃走。相反地,你喜欢某个女孩,却故意装得无动于衷的离开她,她反而会加紧功夫来追你。晓得这种道理的人,才能在女人面前吃得开。

跟这个道理一样,在人际关系之中,如果想把对方引到身边,讨好他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如果你故意离开对方,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来接近你。

如果你想要和一个女人结婚,开始时你可以用心接近她、讨好她,一旦她有了反应时,就立刻假装离开她。这样一来,对方马上会反过来接近你。这是个紧要关头,你要一把拉住她,然后冲进结婚礼堂。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是行动的要领。在与人的交往中,你自始就一心一意想套住对方,反而会被对方厌恶,认为你死皮赖脸。

《老子》第三十六章中有一句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这是说你想要缩小什么的话,一定要先伸长它;想要削弱什么的话,一定要先强固它;想灭掉对手的话,一定要先使他强盛,这是欲擒故纵的曲线式思考。

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曾大破越国,幸亏越王勾践用了许多黄金珠宝与美女去贿赂吴王的宠臣伯韶,请他为越国说好话,越国才免掉了举国被灭的噩运。然而越王与夫人,还是免不了到吴国,一个以吴王的臣子、一个以吴王妾的身份,去侍奉吴王。

越王夫妇到了吴国之后,被吴王关在坟墓旁的一个石室中,并且故意使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叫他们做养马、打扫、煮饭的杂事。勾践遭受这么大的变故与侮辱,虽然心中愤恨不已,但是他经过仔细思考之后,知道如果要报这个大仇,要灭掉吴国,就必须让吴王自以为了不起,让吴王骄奢淫逸,如此才有复兴越国的希望。

于是勾践等人对于他们被分派的微贱工作,一点也未表现出怨恨的样子。有一次吴王夫差生病,勾践还亲自尝食吴王的粪便以诊断病况。他那种忠心耿耿的样子使吴王大为放心,终于释放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