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纪晓岚
5718300000013

第13章 奔丧守制(2)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乾隆帝听了大笑,说:“王逸少的《兰亭序》被你这么一截,便成了一段精彩的哭妻祭文。你真会抄人家的蓝本啊!”

其实原文中开头那个“夫”字,本是起提示作用的语助词,纪晓岚把它作为实词来用,与后面的“人”字巧妙地合成“夫人”一词,倒也天衣无缝,十分贴切。

纪晓岚与马氏的婚姻,虽不能说有什么爱情可言,但是,他们相伴终生,按照封建官僚缙绅家庭中的正统礼法来衡量,似乎是圆满、完美,无可挑剔的。

纪晓岚共生有四儿四女。他对晚辈不仅严教不倦,更是疼爱有加,舐犊之情,深厚挚切。四个儿子是:汝佶、汝传、汝似、汝亿。纪晓岚督学福建带去长子和次子,三子汝似是回老家第二年出生的,四子汝亿是他六十一岁上老年得子。

纪晓岚丁忧故里的第二年,二十岁的汝估得中举人。这个使父亲寄于厚望的儿子最终却未能成才,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过早地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对于他的死因,民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汝佶,字御调,《大清畿辅书徵》载:“御调,字侠如,又字半渔,有《丰舫诗钞》。”《景城纪氏家谱》记载他为候选知县。民间则说他是一位武官,在押运粮草途中遭劫被杀。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一是文革中纪晓岚墓地被掘时,有目击者说,纪汝佶的棺材前堵头上刻有“督粮大将军”烫金字,骨骸旁边摆有一口锈迹斑斑的大刀。二是沧州朱氏家族中,有其先祖朱庆长同纪晓岚儿子押运粮草遭劫遇害的传说。

这种说法纪氏家族中很多人不认可。纪晓岚自己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亡儿汝佶死亡的情景:

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颖,读书未多,即能做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沦不返,以讫于亡。

仅仅“误堕”叛经离道的诗文流派,落入杂书窠臼,还不至于造成人的早亡。纪晓岚的门人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转述南皮张浮槎的《秋坪新语》,提到了汝佶的死。说纪汝佶病危之时几次昏迷,又苏醒过来。有一天,他说话的语调像是一个山西人,说是来讨要拖欠的。家里人赶忙如数焚化了纸钱,汝佶才闭上眼。家人们正环绕痛哭,汝佶忽又苏醒过来,睁开眼说,他骑的马后脚瘸了,要求换一匹好马。纪晓岚的三女儿哭着说,刚才烧的那匹纸马后腿上的纸破了,于是家人赶紧又糊了一匹纸马焚化,汝佶再也没有醒过来。

这故事说明纪汝佶是病死的,但病因却另有缘故,其中有一节是与晋商债务纠纷之事。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对这件事辨白说:

南皮人张浮槎的《秋坪新语》里记载我家两件事,其中有一件是记我儿子汝佶临死前的情况,倒也有六七成的真实性;只是操西商语调向我家讨债的事不属实,那是野鬼假托以索祭求食。后来我们紧紧追问那讨债鬼的姓名、住址、欠账年月及见证人,那鬼便理屈词穷地逃走了。至于汝佶与别人的债务涉讼案,邢部曾作过核查,详细罗列了债务数目,都记录在案,其中并没有这一条。

这段辨白反倒说明,纪汝佶与人债务纠纷确有其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御史参奏的一桩案件中,牵涉到纪汝佶拖欠之事,吏部请分别议处。十二月初九得旨:“纪昀不能约束伊子,致令借欠生事,固属咎有应得,但其学问尚优,为四库全书处得力之人,着从宽改为降三级留任,仍令在馆办理总纂事务。”不管汝佶因何而逝,反正纪晓岚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这位亡儿,说明他们之间定然有过一段父子相悦、共乐天伦的温馨时光。

其他几个儿子,都有所成就。二子汝传由四库馆议叙,历任湖北布政司经历,江西南昌、九江等府通判。三子汝似善交际,纪晓岚对他的交友十分关注。汝似与兵部主事蒋东桥的儿子蒋秋吟相契。纪晓岚开初对他们来往频繁有些反感。后来见到蒋秋吟的《考具诗》一册,发现那是个有才气有出息的孩子,便听其往来不再阻拦。蒋秋吟通过纪汝似求纪晓岚为其父五十大寿作序,由于纪晓岚跟蒋东桥并不相识,汝似也觉得不好说,没想到纪晓岚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他说:“我们这些人读书论古,碰到高风逸韵的,常常可以抚卷而想见其为人,不必曾经相识。”此后由子交而父交,遂成世谊。纪晓岚多次为蒋东桥父子诗文画题咏,并为蒋秋吟诗集《沽河杂咏》作序。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纪晓岚对儿子汝似爱重之深。汝似先在掌管朝会和国家庆典的鸿胪寺做序班,是一个掌序百官班次的小官,后加捐广东候选县丞。纪氏家族中传说,他在广东省东莞县任县丞。

纪晓岚对女儿择婿之事十分认真。长女嫁给山东德州望族卢家。女婿卢荫文的父亲卢谦(撝吉),历任刑部陕西司郎中、广平府同知。祖父卢见曾有诗名,爱才好客,官居两淮盐运使。后因盐引案发,被逮入狱而死。纪晓岚正是因为牵念女儿,瞻顾亲情,在朝廷查处卢家之前,漏言通风,才招致身犯重罪,被贬谪乌鲁木齐。尽管卢家遭受变故,卢荫文仍未放弃进取,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考中进士,先后在安徽建平、泾县、舒城等县任知县,政声颇佳。

纪晓岚对二女的疼爱,可以从他题画扇诗中窥见一斑。纪晓岚的表弟、沧州画家张桂岩,博学能诗画,尤工山水花卉。他为纪晓岚画了一幅《桑叶饲蚕》扇面。纪晓岚在上面题了一首颇有唐人悯农诗味道的小诗,送给自己的二女儿,诗曰:

花压阑干绣阁春,朱门多少绮罗人。

频将画扇时时看,知有蚕娘最苦辛。

二女、四女都嫁给了山东袁家。女婿袁煦的父亲袁守诚,号曙海,官至山西按察使;伯父袁守侗,累官直隶总督。二人都是纪晓岚的至交。纪晓岚晚年写作《槐西杂志》时,所居槐西老屋,就是女婿袁煦家的房子。当时袁煦在朝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最近我们发现纪晓岚佚作两篇,一是为济南李廷芳诗集《安蔬草堂诗详注》作序,一是为该书赋诗。序中写道:“余于和斋袁婿处见此集,如逢故友。”该诗集的作者李廷芳(湘浦)是纪晓岚的门人。这件事说明,他与女儿家时相往来,亲串密切。

三女许婚献县戈源之子,只惜命运不济,未嫁而亡。戈氏为献县望族,与纪氏世为姻亲,关系亲密。戈源和纪晓岚同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戈源的兄长戈涛曾与纪晓岚同任翰林院编修。其父戈锦,与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同为康熙万寿科举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夏天,戈锦、纪容舒二人结伴到北京看望各自的儿子。正在京师的钱塘画家沈朗为他们画了《二老比肩图》两幅,戈纪两家各存一幅。河北省博物馆今存有《二老比肩图》原作和嘉庆五年(1800年)临本各一幅。画中有远山近石,绿树清泉,两位身着长衫的老者并坐于山林之中。图上留有刘墉、翁方纲、陈枫崖等文士的题款、题诗、题跋和印章。图卷真实地记录了两家几代人的友情、亲情。戈源于嘉庆四年(1799年)逝世,纪晓岚作挽联曰:

元白旧同年,紫陌寻春,犹记初登同喜宴;

朱陈原共住,黄泉哀逝,竟谁续画比肩图。

纪晓岚和戈源同年进士。联中纪晓岚把自己与戈源的亲密关系,和唐朝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交情相类比。两家的关系也像白居易诗《朱陈村》所写的那样“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对于三女儿的夭亡,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中做了这样深情的记述:

我三女儿自幼许配给太仆戈仙舟的儿子。不幸的是她于庚戌年夏至那天死去了,那年她才十岁。临死的前一天,病情已经很重了,我却因去方泽参加祭祀土地的典礼不在她身边。她忽然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是初八,明天辰时我就要走了,还来得及和父亲见一面。”守护的人问她何以知道?她便合上眼不说话了。初九那天典礼完毕,我回到府中,果然见到她临死前的那一刻了。她咽气的时候,墙上的洋钟琤琤地打了八响,这事真是够奇巧的。

纪晓岚对侄辈也悉心指导。回乡期间,从侄汝伦(字虞惇,纪昭之子)正在学习制义、试帖,准备应乡试。纪晓岚在汝伦所作的试帖诗作业上题诗云:

十年珥笔凤凰池,格律潜教小阮窥。

他日三条官烛下,诸公应识纪家诗。

“珥笔”是指侍从之臣插笔于冠侧,以备记事。“凤凰池”原意指禁苑中的沼池。后用以代指中书省或宰相。此处指皇宫内苑。“小阮”指侄子。晋朝阮籍、阮咸叔侄都是当时名士,同列竹林七贤,时称大、小阮,后以小阮为侄子的统称。诗的大意是说,自己已经做了十年的内廷词臣,如今要将试帖诗的格律专心教给侄子。将来官场上的同僚,都会知道我们纪家的独特诗体。

试帖诗是一种应试诗体。唐朝以诗取士,进士科必考律诗,以致形成一种专门诗体“试律诗”,又叫“试帖诗”。宋、元、明三代不再考试诗赋。清朝前期只在朝考中有试帖,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47年)以后,又在会试、乡试中增设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题。

试帖诗有很多清规戒律。要求必须是五言律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五律;一般五律是八句,它却要十六句,即所谓八韵。正格为仄起不入韵式,偏格首句入韵,但不许用邻韵。诗的前四句要把题目大意包括进去,类似八股文的破题;末尾两句必须颂圣,赞扬皇帝或歌颂时政。

纪晓岚承认“诗至试律而体卑,虽极工,论者弗尚也”。但为了应试,他不能不研究它。在去福建之前,纪晓岚在阅微草堂教习儿辈读书,对试帖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选编《唐人试律说》后,又编成《庚辰集》五卷。取康熙庚辰年至乾隆庚辰六十年间时人优秀试帖作品,对每首诗详细注释和点评。其用心在于引导学子们在应试学习中不迷失诗法。他煞费苦心地辅导学子作好试帖诗,还身体力行地将本来体裁僵化、内容狭窄的试帖诗尽量作出不同一般的风格。他自称:“试帖多尚典赡,余始变为意格运题,馆阁诸公每呼此体为‘纪家诗’。”

纪晓岚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散馆答卷《夏云多奇峰》和他按己卯科乡试题所作的《秋日悬清光》,是当时试帖诗中两种典型的格式。

夏云多奇峰得峰字

七十二芙蓉,参差淡复浓。

乍疑青嶂合,却是碧云重。

长夏炎蒸气,非烟峭蒨容。

南风吹片片,东岳起溶溶。

触处原从石。飞来即作峰。

凌虚时落影,拔地本无踪。

缥缈三霄近,玲珑四面逢。

会看时雨降,膏沃遍尧封。

秋日悬清光得清字

素节澄西颢,灵曦卓午睛。

霜高秋色净,云敛日华清。

碧落无边阔,红轮别样明。

炜煌含火德,萧爽带金精。

白道凌虚转,黄人驭气擎。

全如开水镜,谁拟挂铜钲。

霁宇羲和驾,凉飙少昊行。

圣朝平秩典,早命省西成。

多年后,纪晓岚又作《我法集》一部,是作为试帖诗范本。他的门人梁章钜在《退庵随笔》里说:“凡作诗不可有时文气,惟试帖诗当以时文法之。先读纪文达师《唐人试律说》,以定格局,其花样则所选《庚辰集》尽之;晚年又有《我法集》之刻。其苦心指引处,尤为深切。着名时贤所作,惊才绝艳,尽有千人所不及者,而扶质立干,不能出吾师三部书之范围也。”

纪汝伦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举,做过满城县教谕,后因丁母忧回乡未仕,以教书为业。他始终没有放弃学问,着有《逊斋易述》、《诗述》。纪晓岚亲自为《逊斋易述》作序,对该书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纪晓岚带他到热河文津阁参加校阅《四库全书》。纪汝伦晚年游历福建、河南,有《游闽集》、《中州集》传世。

孙辈中,纪晓岚对长孙纪树馨尤为关爱。树馨,字香林,是汝传的长子。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纪树馨于嘉庆元年(1796年)由一品恩荫任刑部江西司员外郎。嘉庆九年(1804年)又升刑部陕西司郎中。纪晓岚为了孙子的加封,两次上折谢恩。纪晓岚在纪树馨收藏的一方紫玉砚上刻有这样的铭语:“端州旧砚,稀若星辰。树馨得此,我为之铭。摭一语于葩经,曰‘尚有典型’。”此处他引用《诗经》中“尚有典型”一语,对于孙子既有嘉许,也有勉励。他在写给朝鲜友人洪耳溪的书信中,夸奖树馨:“此孙尚能读书,俾知两老人如是之神交,亦将来佳话也。”

纪晓岚晚年将文稿和往来书信均交纪树馨保存。纪晓岚逝世后,纪树馨将祖父这些文翰遗稿整理编辑,得诗文各十六卷,题曰《纪文达公遗集》,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付梓行世,使纪晓岚的大部分诗文作品得以保存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