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5720600000033

第33章 英国19世纪前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略论(25)

来欢迎你的新主人吧!他带来

一颗永不会因地因时而改变的心。

这心是他自己的住家,在他里面

能把天堂变地狱,地狱变天堂。

那还有什么关系,如果我能不变,

屹立不动?我将要仅次于他,

他不过霹雳在手,显得强大些;

在这儿,我至少是自由的,

那全能者营造地狱,总不至忌妒

地狱,绝不会把我从这里赶走。

我们在这里可以稳坐江山,

我倒要在地狱里称王,大展宏图;

与其在天堂里做奴隶,

倒不如在地狱里称王。

为此,他重整旗鼓,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决定从上帝创造的人类下手,诱使他们做出违反天意的事情,从而毁灭他们的新世界。在没人愿去实施计谋时,他勇敢前往,并成功诱使夏娃和亚当触犯天条而被赶出伊甸园。但从第三卷以后,撒旦形象逐渐变得渺小,到第十卷时已经萎缩成在火海中口嚼苦灰的蛇。在前两章中,撒旦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他不屈的意志里饱含诗人的革命精神,后来决定用诡计报仇,并且化成一条毒蛇,就变得猥琐了。这时,诗人只能按照《圣经》的已有情节进行描写,而不能再对他寄予同情。

亚当和夏娃是史诗着力描绘的人物,诗人对他们在乐园中无忧无虑的生活进行真实反映,他们在乐园中不甘心无知和顺从,渴望知识和智慧,为了探索生活的奥秘,好奇的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摘下智慧树上的果子来吃,并要求亚当也吃之后,酿成大错。史诗的情调有些低落,然而,亚当却坚强起来,哪怕遭遇死亡也不抛弃夏娃。他对夏娃说:

但我和你是

注定同命运的,和你一同受罚;

和你相伴而死,虽死犹生。

在我的心里确实如此感觉,

自然的纽带把我们绑在一起,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

二人的遭遇不可分,我们是一个,

同一肉体,失去你就是失去我自己。

亚当和夏娃失去乐园,走上艰辛的生活之路,甚至为子孙带来罪恶和死亡的悲惨命运,但人类获得了知识,为以后创造辉煌业绩奠定了基础。

诗人把神话中人类的堕落事件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为人类描绘出光辉的前景。亚当和夏娃直面现实,他们来到人间再图发展,两人离开伊甸园之行,在悲戚中带有希望。夏娃对亚当说:

领走我吧,我决不迟疑。

和你同行,等于留在乐园。

没有你时,留也等于被放逐。

你为我明知故犯的罪被流放,

你是我天底下的一切东西,

一切的地方。比这更大的安慰

使我安心离开这里的,那是我

不配接受的恩典:虽然一切

都因我而失去,但照圣约所定

我的种子会全部得以恢复。

我们的母亲夏娃如此说,亚当听了

也高兴,来不及回答,因为就在身边

站着大天神,而从另一个山头直到

他们的预定点,披着闪亮衣裳的

小天使们不断飞降;地面上有晚雾

从河流升起,在沼泽上飘忽而过,

有如流星滑行,过一会儿

又紧绕回家的劳作者的脚跟

落地成泥。前面空中有一物腾越而进,

那是上帝之剑在挥舞,亮如流星,

灼热逼人,放出阵阵热浪,

宛如搬来了利比亚沙漠,

使湿润的空气一下变得干燥;

这时候急匆匆的天使一边一个

挽住了还在流连的我们的祖先,

带他们直奔东天门,走下山冈,落到

下面的平原,然后他们消失了。

夫妻俩向后一看,看清了

天堂的东面,原是他们的安乐园。

现在却被那条闪亮的光带封住,

大门紧闭,门上怪脸狰狞,刀剑如炬。

他们流下了泪,但不久擦干了:

全世界躺在他们面前,任凭他们去挑选

住的地方,有上苍在前引导。

两人手挽着手,慢步绕行,

孤零零穿过伊甸园。

人类开始在世间的生活,生命将延续下去。诗人把一个简单的《圣经》故事演绎为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古典文学与基督教精神于一体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弥尔顿晚年创作了长诗《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于1671年将两者合成一册出版。《复乐园》题材取自《新约·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的有关内容。《复乐园》虽说是史诗,但故事少,对话较多,篇幅较短。耶稣为了拯救人类,恢复乐园,甘愿牺牲自己为人类赎罪。耶稣在约旦河受约翰洗礼之后,圣灵引导他去旷野禁食40天。撒旦不断去诱惑他,遭到断然拒绝,反而锻炼得更加成熟。撒旦首先化装成老农对禁食40天的耶稣说,你如果真是神子,可以把石头变成面包。耶稣识破伎俩,严词拒绝。第二次,趁耶稣正饥饿时,撒旦摆上丰盛宴席,诱食的花招失效后,改用金钱也被拒绝。撒旦又用荣誉作诱饵,让他在一座山上远眺古巴比伦、亚述等国都城的繁华,劝他早日即大卫的王位,也被斥退。最后,撒旦用古希腊的光辉文化引诱他,希望他把兴趣转移到研究文化上去,从而放弃济世大业,耶稣对此严加驳斥。撒旦见物质和精神的引诱都无效,就用暴风雨威胁他,同样没有效果。最后,撒旦把耶稣带上圣殿的最高塔尖上,说如果他是神子,跳下去,天使会接住他,不会受伤,耶稣再次对他进行斥责,自己在塔尖上站起来,被天使的队伍接到美丽的山谷中,举行筵宴和乐舞,庆祝乐园的恢复。这首长诗表现了诗人虔诚的信仰,坚定的意志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中参孙的故事,参孙不仅是大力士,而且是智勇双全的斗士。他在跟非利士人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他娶非利士女子大利拉为妻,她哄骗他说出力气的根源在于头发这个秘密。被非利士人剪去头发,挖去双眼,关在牢中服苦役。后来他的头发慢慢长出来,恢复力气。非利士人想在他们庆祝节日的宴会上,让参孙表演技艺,给文武百官和百姓取乐。参孙感到屈辱,但他想趁此机会报仇。在文武百官酒足饭饱之后玩耍各种技艺,最后,抱住大厦的两根柱子,用尽平生力气一拉,大厦轰然倒塌,压死文武百官,自己也壮烈牺牲,充满强烈的悲壮气氛。参孙的生活经历与诗人相似,都有不屈的意志,都双目失明,在敌人的监视下过着穷苦的生活。诗人像参孙那样,克服内心的失望和悲观,完成三部力作,这是作者内心升华的见证。

弥尔顿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传统,在创作上向古代学习,按照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体例创作长诗,依照希腊悲剧的手法写作诗剧,并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他的诗句表现了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历史,塑造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他的创作以《圣经》为题材,具有明显的清教徒思想。他的创作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天路历程》简析

约翰·班扬(1628~1688年)是复辟时期最受欢迎的清教徒作家。生于贝得福郡附近的一个村庄,祖父和父亲都以补锅、制锅为业。班扬年幼时上过乡村文法学校,不久辍学,跟随父亲学艺。16岁时参加国教会军,接触清教运动和各阶层人物,这对他以后的宗教信仰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1648年班扬退伍回乡,一年后与玛丽结婚。玛丽常给他读自己带来的《凡人通往天国之路》和《敬虔的实践》两本书,讲已故父亲的故事。班扬颇受感动,由放纵不羁的青年逐渐转变为敬虔、谦卑,愿为信仰舍弃一切的刚强之士。他以补锅为生,开始对宗教感兴趣,不久加入浸礼会,成为传教士,《圣经》成为他爱不释手的读物。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议会通过禁止无证传教的法律,规定在礼拜中使用统一祈祷书。班扬认为这与《圣经》不符,拒绝执行,于是被捕,投入贝得福郡监狱,除短暂的几次保释外,在牢里待了12年。在狱中,他钻研《圣经》,勤奋写作,共写了9本书。1672年,他获释出狱,传道更有影响力。在伦敦,他的讲道会,人们蜂拥而至,后被短期关押。在狱中,他开始创作《天路历程》,1678年该书出版,读者的反响强烈,班扬的名声很快传遍英国、欧洲大陆,甚至美洲。除《天路历程》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败德先生传》《圣战》等。晚年他在各地传教,于1688年去世。

《天路历程》是班扬用梦幻形式写成的寓言体小说,分为两部,第一部叙述基督徒前往天国的旅程;第二部描述女基督徒和她的孩子、同伴前往天国的旅程。作者梦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裳,背对着自己的家站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本书,背上背着沉重的包袱。他打开书,一边读一边流泪,全身颤抖,失声痛哭,喊道:“我该怎么办啊?”这个人就是朝圣者基督徒,那本书就是《圣经》,背上的包袱就是人间的烦恼和忧愁。基督徒从书中得知他们居住的城市将要被大火毁灭,他劝妻子和孩子以及邻居躲避危险,寻求救赎,遭到众人拒绝。他决定独自出发,易变愿意一同前往。他们很快陷入绝望的深渊,易变退出。基督徒奋勇向前,误逢西乃山,后经传道者指点,进窄门,访释道者,与亚玻伦战斗,进死荫谷,入虚华集市,陷入疑惑城堡等,最后到达天国城,享受永恒的生命。第二部写基督徒的妻子和她的四个孩子在慈悲的陪伴下,征服绝望和其他怪物,最终到达天国城的故事。《天路历程》不只是具有说教性质的宗教寓言,作者通过寓意性质的人名和地名对英国的现实生活进行广泛地描写,根据个体生活经验和抽象概念,描绘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基督徒要与众多的人物交往,还要经过“绝望的泥潭”、“名利场”、安逸平原等,这些地名的讽喻意义十分明显。其中基督徒与尽忠在名利场的经历常常为人所乐道,名利场中的一切都可以买卖,包括王位、欲望、生命等,一些丑恶行为反而成为正常现象,如欺骗、无赖、谋杀、通奸等。基督徒与尽忠由于轻视名利而被捕,审判尽忠时,恨善先生担任法官,作证的人分别是忌妒、迷信等。通过不同形象,让人们认识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班扬通过对生活客观敏锐的观察,在宗教讽喻意义之外,他把人生比作艰难的朝圣过程,在充满名利、绝望等对人的灵魂构成威胁的世界上,基督徒寻求救赎的朝圣历程,实际上就是人类为摆脱尘世烦恼而追求美好未来的过程。由于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较少受其他文学传统的影响,《圣经》成为他学习的典范。把通俗易懂的传教风格运用在叙事之中,行文简洁,表达生动有力。《天路历程》问世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在面包师、补锅匠、织补工、牧羊人、庄稼汉、女用人等人群中受到广泛欢迎,成为仅次于《圣经》的英语读物。后来被译成一百多种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地,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第六节 18世纪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概论

一、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因素。18世纪英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组成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逐步建立。贵族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金融投机在政策的保护下迅速崛起,政府以殖民、保护关税等制度促进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为了扩大海外市场,掠夺更多财富,英国连年进行殖民战争,疯狂攫取他国资源,为工业革命提供经济基础。与此同时,从15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到这时已结束,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有的成为农场主的雇工,有的进入城市,成为廉价的产业工人,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人力资源。18世纪中叶,英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纺织机、蒸汽机和其他机器的发明,使得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步形成近代工业制度。工业革命不单纯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机器生产使工人与农村失去联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出现早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一时期,爱尔兰人掀起反抗英国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苏格兰人民举行起义,以及北美人民反抗殖民者的斗争,最终导致美国的独立,这一系列事件,都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宗教影响。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给社会带来显著变化,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造成贫富悬殊,产业工人极度贫困,劳资矛盾十分尖锐。中上层阶级掌握着庞大的社会财富,广大下层群众不得不离开农村,拥向城市的贫民区。他们对宗教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区别,中上层人士热衷于聚敛财富,他们关注的不是天国,而是现世,把宗教世俗化。下层群众生活贫困,一些人对宗教态度冷漠。在动荡的社会中,宗教出现萧条景象,导致社会道德低下。一批新教人士不是从社会制度本身去寻找产生罪恶的根源,而是认为宗教本身出了问题。在他们看来,经院主义的天主教和理性主义的新教都过于抽象,不能吸引群众,难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他们强调人们阅读《圣经》,提倡节制情感,开办主日学校,采取提高医院和监狱条件等措施,试图通过复兴宗教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他们倡导宣讲福音,尤其在下层群众中宣讲福音,因而被人们称为“福音派”。

英国福音运动是在社会道德水准不高,人们对宗教普遍冷漠的背景下产生的。威廉·劳是英格兰宗教作家,他的思想和实践被福音派所采纳,人们称他为福音运动的先驱。他出生在诺森慈的金斯克利夫,毕业于剑桥大学以马内利学院。在其著作中批判廷得尔的自然神论,他的论文《严肃号召实行虔诚和神圣的宗教生活》,曾对约翰·卫斯理、乔治·怀特菲尔德等福音主义者产生极大影响。他强调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德行,自我克制,对人谦让,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他本人生活简朴,对宗教虔诚,乐善好施,组建学校和救济院,关心下层群众,他的这些主张和行动对福音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约翰·卫斯理是英国福音派领袖之一,卫斯理宗创始人。他出生在英格兰林肯郡,接受威廉·劳和其他虔敬主义者的影响。与人一起研读《圣经》,注重因信称义和“重生”思想,强调严守律法,过有道德的生活。曾到美洲、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等地传教。他传教有三个特点,第一,巡回布道。采用户外形式,所到之处建立一个布道中心,范围覆盖英伦三岛。第二,为下层群众传道。卫斯理宗传教士为普通人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组织创造条件,人们可参加培训班,甚至担任布道员。他主张从事社会活动,和信徒一起提倡改善监狱条件,实行工厂立法,建立具有代表性的议会,在全世界取消奴隶贸易。他的这些主张,保障了下层人民参与宗教活动的权利,保护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因而受到下层人民的普遍欢迎。第三,统一管理。卫斯理最先开展的是传教运动,牧师流动布道,他们必须服从地区监督。新加入的信徒组成班级,每周集会,发誓过一定纪律约束的生活,教徒的信仰和行为都要接受监督。卫斯理指派平信徒传道员担任传教协会的负责人,向外选派“会督”。由于有这些制度作保障,卫斯理宗得以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