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商道全书
5725000000027

第27章 管理是一门精深的学问(3)

2006年4月8日,内地30多位企业家在香港集体拜会李嘉诚,李嘉诚用类似的话作了开场白:“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

长江商学院首期“中国企业CEO课程”学员班在香港为期5天的培训中,把拜会李嘉诚作为“香港模块”的一个重要内容。2006年4月8日上午11点,当马云、牛根生、朱新礼、郭广昌等30多位中国内地企业家来到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中环长江中心大厦第70层时,电梯门打开,李嘉诚出现在门口。他亲自站在电梯口迎接,并谦恭地和每一位来客握手。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就在拜会的头一天晚上,每一位企业家都收到了李嘉诚的请柬,请他们到长江中心大厦午餐。按照吩咐,请柬必须送到企业家本人手里。这给企业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以李嘉诚的地位,通知大家一声就行了,用不着这么正式。午餐前,企业家们按要求抓号码,并按号码落座。因为企业有大有小,年龄也老少不齐,不好按顺序排座。李嘉诚的细心让每一位受邀者都受到了尊重。午餐时,企业家们分成四桌,并按事先抓好的号各自归位。李嘉诚从第一桌开始,每桌坐半个小时,不停地回答提问。三个小时过去后,当大家离开时,李嘉诚笑容可掬地与大家握手告别,并亲自送到电梯口。

平易近人,彬彬有礼,这是企业家们对李嘉诚的共同印象。他们认为,以前只是感觉他在商业上很成功,这次面对面地交流,感觉到他的成功是在做人上。

老板只懂支配众人,会让别人感到渺小

在演讲中,李嘉诚强调,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能只会支配别人去做事,而是要有号召力,使别人心甘情愿为自己做事。他说:“我常常问自己,你是想当团队的老板还是一个团队的领袖?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地位之便,这可来自上天的缘分或凭仗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较为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要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使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李嘉诚有高尚的人格,是一个克己自律的人,他认为经商要走正途,要正当地发展。他给员工优厚的待遇,但反对员工贪腐。他乐于助人,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他戒绝浮华的心态,经常和员工一起吃工作餐,不抽烟,不喝酒。他衣着简朴,常常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皮鞋十双有九双是旧的,皮鞋破了,补好继续穿。他拼搏刻苦,一切以取得成就为目标,不因自己是富豪而过上奢华的生活,不因过度享乐而消磨个人的意志。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他往往会冷静地分析受挫的原因,鼓励员工尽心为企业效力,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他既有企业家的谋略和智慧,又有政治家的坚毅和忍耐,他在逆境中奋进,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最终成就一代伟业。

李嘉诚在日常生活中,给员工作出表率,他不仅是创业者的楷模,同时也是管理者的典范。他认为,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财力,也不是表面上让人听你的。

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杠杆定律”

李嘉诚在演讲中说:“领袖管理团队,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杠杆定律’,以效率和节约为出发点。‘杠杆定律’的表现者阿基米得是古希腊学者,他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概念被简单地扭曲为四两拨千斤,教人以小搏大。但聪明的管理者会精确地算出支点的位置,因为支点的正确无误才是取得成果的核心。这门功夫倚仗领导人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倚仗其能否洞察那些看不见的联系。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只注意千斤和四两的转化,可能忽视了支点的寻找,因过度扩张而陷入困境。”

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如何寻找支点?如何避免企业因极度发展、过度扩张陷入困境?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他的文章《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中认为,李嘉诚经商数十年,在经历数次危机后,仍能平稳发展的四大“法宝”是:业务多元化、业务全球化、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和投资“不为最先”策略。具体来说,也就是以收购实现业务全球化,达到多元化经营;在策略性保持稳健财政状况,降低财务危机风险、保持充裕实力的同时,保证成功收购;当一切准备就绪,“不为最先”策略寻找较佳切入点增加成功的机会。

海尔集团在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时,主要采取了两大战略:第一,东方亮了,再亮西方。即首先要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好、做大、做强,在这个前提下,再进入与这个行业相关的行业经营;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3名。第二,以纵向排列、实行产品的跟进式推进。占领国内市场是这样,占领国际市场也是这样。排在金字塔形阵列第一位的,无疑是海尔冰箱,随后是冷柜、空调、洗衣机,然后是微波炉、热水器、电话、彩电、传真机等。张瑞敏说:“这种纵向排列就像一把尖刀,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最有效地减少杀伤。”

管理者要赋予企业生命

李嘉诚在演讲中说:“人的认知力是理性和理智的交融贯通,我们永远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人’。有时我会很惊讶地听到,如今有的管理者还以‘劳累’为单一卖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方法重要,君子的定义也同样重要——要保证企业生生不息,管理者要赋予企业生命,这不单是像时下流行的那样,在介绍企业的幻灯片上打上‘使命’二字,或是说上两句有人文精神的语言,而是在商业秩序的模糊地带力求保持正直、诚实。”

如何赋予企业生命,李嘉诚认为,好的管理者真正具有艺术是在其接受新事、新思维与传统中和更新的能力,以保持企业生生不息。他在演讲中指出:“这条路并不好走,企业的核心责任是追求效率及盈利,尽量提高自己的资产价值,其立场正确而必要。商界每一天都如严酷的战场,负责的管理者需要扞卫企业和股东的利益,每天已经精疲力竭,永无止境的开源节流、科技更新及投资增长,却未必能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每每难以兼得。很多时候,企业也只能是在众多社会问题中略尽绵力而已。”

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集团,员工十几万人,在全球数十个国家经营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和酒店,零售、制造及能源与基建业务也在集团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互联网和电信服务领域也频频崭露头角。对于一个经营庞杂业务的大集团,李嘉诚选择了以财务为主的管控模式。也就是说,和记黄埔的总部只是作为一个投资决策中心,李嘉诚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上。他关注的只是下属单位的盈利情况和自身投资回报、资金的收益,而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不予过问——它们只要达到财务目标就可以。和巴菲特一样,李嘉诚极其厌恶财务风险,总是保持正现金流,实行稳健的财务策略,并将此列为对员工负责的金科玉律。

“中”“西”合用

李嘉诚经商强调做人。他认为,作为企业家,每时每刻都在跟人打交道,与人交往的言行举止、态度都非常重要。他告诫他的孩子们:“工商管理方面要学西方的科学管理知识,但在个人为人处世方面,则要学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不断修身养性,以谦虚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勤劳、忍耐和永恒的意志作为进取人生的战略。”

李嘉诚的身上体现出东方的儒雅、聪慧和西方的精明、进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商人的和气、灵活和睿智。他经商讲求稳妥、以和为贵,同时最具耐性,是一种温文尔雅的行商风格。他所说的自我管理,与中国儒家的“修身”一脉相承。在对人的管理上,他提倡宽厚为怀的“仁爱”思想,在管理中重视感情投入,也因此赢得员工的信赖和尊敬。在他的身上,还能够找到儒家思想的一些高尚的精神,如诚信、仁爱、和谐、奉献、济世报国、自强不息等。

西方管理科学随着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断成熟。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其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和严密。西方管理更注重指标体系的完备及管理环节之间各指标的对应性,西方管理强调量化指标,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很多指标的设定毫无弹性。

李嘉诚将中西方管理方法和管理文化相结合,他以中国文化为手段,以西方企业制度贯穿于企业管理始终,这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李嘉诚说:“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以及保存员工的干劲和热忱,将无往而不利。”

将儒学与西方管理学相结合

访谈中,李嘉诚说:“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且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是全盘儒学。儒学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学在进取方面是很不够的。”

李嘉诚对自己14岁之前的求学、求知经历,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少年时期学到的知识弥足珍贵,令我终身受益。”可以说,家学渊源对李嘉诚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他的许多优秀品德就是在这些深厚的家学中获得的。李嘉诚三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等诗文,正是幼童时代的启蒙读物,使李嘉诚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嘉诚五岁就被送进小学念书,年幼的他并不满足先生教授的诗文,极强的求知欲使他展开了更为广泛的阅读,尤其对那些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他更是沉醉其间,这在李嘉诚幼小的心里,深深埋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珍藏图书的藏书阁,李嘉诚每天放学回家,便泡在这间藏书阁里,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少年时代国学知识的汲取,为李嘉诚后来的发展与辉煌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李嘉诚最崇尚的儒家精神一个是孔子的“过犹不及”,另一个是老子讲的“知止不败”。“过犹不及”是说企业如果过度地扩张,过分贪婪,容易出问题;但如果过度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竞争。“知止不败”是说任何企业,任何一个行业,什么时候应该止,什么时候应该扩张,要寻找一个“支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四两拨千斤”。找准这个“支点”,才能将小型企业发展到中型企业,然后逐步扩大,以至于扩大50%也不会影响资金。如果盲目冒进,成功也快,失败也快,后患无穷。

在数十年的从商经历中,李嘉诚将儒学和西方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他有着东方的谨慎谦虚,始终坚持东方企业家关心、重视员工的长远前途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像西方饱受职业训练的经理人一样重视数据、依靠组织和合理的管理法则,也像外国商人一样发自内心的乐于迎接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这使得他拥有一群追随他多年、得力可靠的高级行政人员,令他引以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