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商道全书
5725000000040

第40章 积极拓展发展空间(1)

另辟蹊径天地宽

钻牛角尖是经商大忌。经商过程中,与别人相比,当计划经营或正要经营的项目几乎没有市场时,这时候如果一味执着前进,定会受到重大损失。不妨另辟蹊径,占有他人未涉足或很少涉足的市场,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利润。

1988年4月,长实与中资中信(集团)公司联手合作,投得蓝田地铁上盖发展权。1989年12月底,长实出台在地铁上盖兴建汇景花园的计划。蓝田位于新界,南靠维多利亚港东入口处,是一处偏僻地。由于第三期地铁的兴建,沿线地价飚升,汇景花园成了港人置业住家的好去处。李嘉诚不断地通过官地拍卖与私地收购,为地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1986年1月的长江实业公司市值7769亿港元,还远远低于置地公司。到1990年6月底,长实市值升到28128亿港元,居香港上市地产公司榜首;第二位是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市值为24207亿港元;而一直在本港地产业坐大的置地公司以22131亿港元,屈居第三位;另外,长江全系早在1986年中期,已超过怡和全系的市值。

置地的优势是每单位面积的地皮楼宇价值昂贵。李嘉诚扬长避短,出奇制胜,把发展重心放在土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屋村,最终以量取胜。

1988年,港府正式批准在香港设立第二电讯网络,借以跟上西方有线电视的发展步伐。

李嘉诚认为,有线电视的发展前景必然大为广阔。凭着旗下正在做电讯业务的和黄集团,李嘉诚捷足先登,迅速与英国大东电报局以及香港中信公司组成新财团,欲夺得第二电讯网络的经营权。

同年,和黄集团、中信公司及大东三方合作,成立了亚洲卫星公司,并对外宣布,打算投资发射第一枚专为亚洲提供电讯服务的人造卫星。人们再次领略到李嘉诚双管齐下的作风。

次年春,港府初步选定在电讯方面有着实际业绩的以和黄为核心的财团为第二电讯网络的经营者。但由于和黄集团内部出现了问题,导致在此项投资上不能达成一致,结果,港府将第二电讯网络的经营权转手给了颇具实力的九龙仓有线传播公司。

虽然事情没有按照李嘉诚的计划发展,但李嘉诚并没有放弃,而是另辟蹊径。

1990年4月,“亚洲卫星一号”发射成功,按照计划,此卫星主要用于电话服务。

由于当时的使用率很低,李嘉诚将其用在了电视领域。他以家庭的名义与和黄共同组建了卫星广播有线公司。

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对父亲即将要实施的卫星电视计划非常感兴趣,于是,他被任命为刚成立的卫星广播有线公司的董事兼行政负责人之一。李泽楷的商业天赋从此便逐渐显露出来。

卫星电视计划对九龙仓的有线电视造成了威胁,自然引起了九龙仓有线传播公司的敌意。于是,双方剑拔弩张,都有不肯退让之意。

年底,港府正式批准了卫星电视的经营权,但有附加条件,不准播放粤语节目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香港是卫视的主要市场,大部分香港华人听不懂国语,更不用谈收看国语节目了。如果不准播放粤语节目,那么卫星电视的经营权可有可无。

为了拉拢人心,李嘉诚不再采取温和态度,他与次子李泽楷轮番上阵,借助传媒表明了对港府规定的不赞同。

此外,李泽楷力压九龙仓有线传播公司董事局主席吴光正(包玉刚的女婿),逼得该公司以放弃有线电视计划来得到港府的帮助。

因为在电视计划方面双方投资皆达数十亿,再加上双方后台实力雄厚,港府不得不出面调解矛盾。

1991年3月,卫星电视公司成立。李泽楷为副主席,实则掌握了该公司的管理大权。

1993年7月,卫星电视公司转售给跨国传媒大亨默多克。和黄集团及李氏家族收益颇丰,各获十来亿的非经常性收益。此外,李氏家族与和黄集团仍控有卫星电视公司近40%的股权。

李泽楷在卫星电视公司成立前后和抛售过程中表现不俗,卫视交易成功后,更是名噪一时。

这就是另辟蹊径的作用。

大胆拉开进军的序幕

1992年初,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终于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

这就是李嘉诚代表长实集团与中方合资成立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共2亿港元,港方中方各持有一半股权。

中方的两家合作伙伴是深圳市政府直属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和国家计委属下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港方股东有长实、和黄、怡和三家。

长和实业初步拟定了在内地投资的系列计划,并使其成为长江系在内地的旗舰。短短的时间里,李嘉诚就完成了一系列繁杂的工作,不能不令人惊叹其决断力及办事的高效率。

1992年8月6日,李嘉诚发布长实集团中期业绩报告,阐明了将其投资重点转移到内地的条件与方针。

他指出:“中国未来之国民经济将有较大幅度之增长,前景令人鼓舞。”

有记者问长实系最终会向内地投资多少。李嘉诚答道:“现阶段很难估计,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难预测的。若经济环境发展理想,最终在内地投资的资产值可能会占本集团总资产值的25%。”

应该说,25%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长实系资产总值750亿计算,日后该系对内地的投资将达190亿港元。

当然,李嘉诚并没有透露什么时候达到25%这个比例。

李嘉诚素来一言九鼎,从不食言也从不爽约。如果没有十成的把握,他就不会限定一个具体时间,否则,等于是给自己套上紧箍咒。他的一贯态度是凡事留有余地,认为这样才会争得主动。

一旦认为时机成熟,李嘉诚向内地的投资就气势磅礴,势如长江,后来居上。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与中方财团深圳东鹏实业在北京签署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

在该发展项目中,中方财团深圳东鹏实业,拥有3成股权;港方财团包括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熊谷组公司等,共占7成股权,控股权在和黄集团。

深圳盐田港发展公司总投资额为50亿元人民币,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级盐田货柜码头。工程分若干期完成,第一期拥有2个货柜泊位和4个杂货泊位,建成后将大大缓解香港货柜码头的压力。

但是盐田港计划曾遭到马世民竭力反对。他认为在内地搞货柜码头,等于抢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

对此,李嘉诚更具远见卓识。他说:“深港间的大鹏湾是天然深水港,我们不抢先建盐由港,别的财团也会抢着去干,那将成了我们与别人对打。”

在珠海,和黄控得高栏深水港的发展权,这里将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面的出海通道。

从1992年秋起,广州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便与李嘉诚的长实、新鸿基地产及香港多家中资港资银行,商谈合作兴建一幢73层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大厦占地55万平方米,楼面积30万平方米,以当年物价计需投资35亿美元。

现在,这幢全广州市最高的摩天大厦,已在天河拔地而起,成为广州天河新城区的招牌建筑。正如一提起白天鹅宾馆,人们就联想到霍英东一样,一提到广州最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人们就会想起李嘉诚。

1992年11月下旬,李嘉诚与胡应湘达成协议,合作发展广深珠高速公路第二期工程广州至珠海段,总投资为96亿港元,长实与和黄共持控股权,其余股份由新鸿基地产及数家日资公司拥有。

该项工程项目的投资回报依赖于征收费用,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的长线基础设施投资。

李嘉诚看好这段公路的广阔前景,他认为虽然慢,但回报长期而且稳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投资回报额会逐步提高。此外,修路也是造福积德的好事,何况能进一步提高声誉。

1992年6月,在上海,港沪发展有限公司与闸北区政府签署协议,以131亿美元租得火车站以南578公顷土地的使用权。

港沪发展由李嘉诚、郭鹤年、中国光大、香港鹏利等财团组成。该联营公司,准备在租下的地盘上建造22万平方米的综合建筑群。估计需投入资金上百亿元人民币,全部工程于1998年底完成。

李嘉诚在上海的另一项大手笔是海港工程。这是他1992年9月间在上海考察码头设施的结果。

11月23日,和黄集团及上海港务局,就合作经营的项目——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达成原则协议。据协议和黄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设金山标准集装箱码头、国际深水港码头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