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5726800000019

第19章 实力不济,盲目竞争(1)

有实力才有将来,市场竞争遵循优胜劣汰的“铁律”。厚积薄发,步步为营,才会重拳出击,所向无敌。盲目和草率竞争则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追逐市场利润,必先壮大自我力量。

1.空耗实力,没有业绩

诸葛亮前后四次大规模地兴师北伐,几乎全都是因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军。围攻陈仓不下,诸葛亮数万大军每日耗粮庞大,最终“粮尽而还”。在与司马懿的两次交锋中,前一次诸葛亮由武都到祁山、由祁山到卤城及邦城的战线拉得太长,虽有“木牛”运粮,但终“粮尽退兵”。最后一次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以“流马”运粮,并进行屯田,准备长期性的自给自足,然而,司马懿仍然抓住蜀汉实力不济的弱点,采取坚守战术,最终迫使蜀汉撤军。不幸的是,诸葛亮的全部身心也消耗殆尽,最终命丧于五丈原。

蜀汉虽有“天府之国”的益州作为根据地,然而,自从刘备建国以来,几乎征战不断,其实力消耗可想而知。何况,蜀汉凭一个益州之力,却对付拥有九州实力的曹魏,其粮草供应肯定相当困难。诸葛亮治理蜀汉时,虽然,十分重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但是他所发动的北伐战争,连年用兵,大量的物资被消耗在了前线上。更为可悲的是,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完全是一场空耗实力而没有收获的战争——虽然不是穷兵黩武,但这样治国有何高明之处?

自古打一个仗都是要耗费实力的,即使是那些“不战而胜”的用兵,其准备阶段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粮草和钱财,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所发动的北伐战争,几乎动用了蜀汉大半兵力,但是,在曹魏数十万大军的反击下,蜀汉士兵的鲜血定是染红了祁山。街亭一战,数万名蜀汉士兵全部降敌,损失粮草兵器更不计其数。在围攻陈仓的战役中,由于陈仓易守难攻,加之魏将郝昭智能双全,所以数万兵力二十多日也未攻下仅有几千人的陈仓城,而且消耗了大量武器装置。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与司马懿对阵渭水之际的壮原争夺战中,蜀军大败,士兵落水逃命,死伤万余人。“三国无义战”,诸葛亮所发动的北伐战争,无功而“草菅人命”,这与司马懿“不用一兵一卒”就拖死诸葛亮的战略战术比起来,实在有天壤之别。

同时,诸葛亮的一场北伐战争,使本来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政权先后损失了马谡、吴班、魏延等诸多大将,甚至连诸葛亮自己也“捐躯”于定军山。这成了北伐战争对蜀政权实力的又一严重打击。

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北伐战争空耗蜀汉实力,为以后蜀汉亡国埋下了隐患。日后邓艾率三万余兵而能长驱直入,迫使刘禅投降,可见蜀汉实在内部空虚、无可用之才。这也是诸葛亮虽死,但其后继者依照其遗命而继续北伐的结果。

竞争凭的就是实力,所以,任何一个参与竞争者,都必须重视实力。要学会积累实力,增加实力,也要学会节约实力,控制实力的消耗。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本,也是一个企业实力的最主要体现。技术也是企业实力的重要方面,但是它也可以用资金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才是企业的支柱,但是人才同样要靠资金去培养和吸收;先进设备是企业运营的基础,它更需要资金去购买和保养,并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转……总之,资金是企业的“粮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俗话说:“好钢要使在刀刃上。”既然资金是一个企业的命脉,那么,企业在资金运转的过程中,就应该重视投资的方向和目标,应该将“钱”花在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项目上。这样不但能使企业收益,同时也可以保证资金的继续正常运转。否则,如果投资不到位,花费大量资金于一些毫无收益的项目之上,或者投入的资金(即成本)超过收入,那肯定会动摇企业的基础、消耗企业实力。

投资是企业自始至终的任务和要求,但是资金如果被投入到固定资产方面,那么其它方面运用资金的灵活度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固定资产的投资往往是无法回收的,其利益只能在耗损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所以,一旦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出现某些战略性问题,往往在较短的时期内难以恢复过来。一方面,由于初期资产往往投资巨大,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有着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无论是转卖还是最后拆除,其价值都要大打折扣。

这就给企业领导者敲响了警钟,投资时一定要精打细算,一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来决定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额。应该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合理支配和利用资金。

2.不懂以小搏大之道

自关羽失荆州、刘备东征失利之后,蜀汉政权其实已经由短暂的辉煌转入衰落。当时的三国,孰强孰弱已是不言而喻。或许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缘故,诸葛亮当时却表现得似乎很自信,对蜀汉的弱势一点儿也不敏感。

《出师表》中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光复汉室,还于旧都……”由此可见,诸葛亮对自己发动的北伐战争抱有十足的信心。

即使是在首出祁山失利之后,诸葛亮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敌我双方之间的差距。就在被后人称道不已的《劝将士勤攻已阙教》中,诸葛亮说:“大家同心同力,敌人会很快地被消灭,胜利不久就属于我们。”当然,作为一篇战斗檄文,这只不过是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而已。但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操权者,他这种盲目自信的心态最终造成的后果是可怕的。事实证明,当他将如此的心态和认识付诸实际行动时,最终给蜀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诸葛亮是真的“当局者迷”吗?当然不是。其实他比谁都清楚蜀汉弱而曹魏强,即使没有“大意失荆州”和刘备虎亭惨败等毁灭性的打击,蜀汉的实力也是三国中最弱的。正是基于此,诸葛亮才屡屡“低三下四”地联合东吴,以增强己方的力量去抗曹。而且,在北伐之时,诸葛亮更是不敢正面攻击魏军,而是采取局部优势战术,试图先从凉州入手,再图关中。可见,诸葛亮完全是“知其不可而勉强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确值得赞扬,然而,诸葛亮代表的是整个蜀汉的利益,这种“勉为其难”的行动无疑是一种盲目和蛮干。

可以说,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知识分子的时代理想”,不惜盲目地以小搏大,使整个蜀汉政权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之中,也将自己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诸葛亮北伐的失败乃至蜀汉的最终亡国,其实都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由其实力和历史大势所决定的。曹魏在三国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所以它能够坚持到最后。而最终晋统一中国,则是由“分分合合”的历史杠杆支配的。在历史规律面前,即使是实力雄厚的魏国,最终也免不了被取而代之的下场。诸葛亮及整个蜀汉上下死守着“光复汉室”的宗旨,试图逆历史潮流而行,最终只能导致失败。在此基础上的所有竞争,本身就是盲目的竞争,何况诸葛亮明知实力不济还要大规模兴师动众,这种不合规律的“以小搏大”实在不可取。

当然,这里不是说以小搏大绝对不可取,也不是说以小搏大就不会成功,实际上,往往有很多人在创业时并没有雄厚的实力,也没有广泛的社会背景,一般只能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这样的创业者常常是以小搏大,而他们也照样成功了。然而,有谁见过一个方向错误而又两手空空的人能“以小搏大”,走向成功呢?

其实,以小搏大在市场竞争中并不鲜见,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小公司有自己的优势,而大公司也自有其弱点,只要能针对其弱点,以己之长攻敌之弱,也能制敌取胜。而且,小公司在利润率、管理等各方面都相对灵活机动,这正是许多大公司的弱点所在。

然而,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只要正常运转,就存在决策和目标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小公司与大公司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可是,往往有许多小公司只看到自己的优势,却不能明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道理,以致在决策和目标制定上缺少客观性,这正是一批又一批小公司频频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所在。

创业要目光长远,目标远大,这是所有创业者必须遵循的准则。然而,目标远大强调的是要有看得远,要有向上发展的心态,而绝不是盲目自大,妄想一夜暴富。许多小公司最容易犯急于求成的毛病,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快速抢占市场,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赚不了大钱,反而在“以小搏大”的竞争中为大公司所吞并,或者干脆自生自灭。

小公司资金少,人力有限,而且市场份额小,所以不应该急着做“大生意”,而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努力。而且,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目标和市场,尽量选择那些既有广阔的前景,一次性投资又不大的可大可小的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选择合适的经营项目对于小公司犹为关键。小公司因实力相对较小,无力与大公司抢占一些大范围的市场,所以只能选择一次性投资小的项目,而且最好是一般大公司所“不屑一顾”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所需资金少,工艺单一,适合小公司在短时期内拓展市场。

然而,并非所有的小项目都有市场和发展潜力,这就需要经营者深入调查和分析,瞄准市场再出击。日本的资生堂就是一家以生产女用口红而驰名世界的公司,口红是它的主打商品。资生堂当初也是白手起家,但是因为它开发了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而迅速发展成为一家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小公司”终于“小媳妇熬成了婆”,其根本原因就得益于投资项目的正确选择。

以小搏大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自有其独辟蹊径之道。市场商机无限,只要用心去把握,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和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更多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甚至有很多小公司凭借着自己的专业化经营方式而创出了国际性的品牌来,这也为更多的后来者提供了先例和经验。

总之,正确的管理和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是小公司“以小搏大”的根本,至于具体的竞争之道,则需要在企业发展之中去积累和总结。

3.注重外部竞争,忽视内部整顿

蜀汉政权从荆州雏形初成,至入益州、得汉中后建国,再到失荆州及刘备东征失利,几乎征战不断。而诸葛亮治蜀不过是“忙中偷闲”,特别是对于本来就长期弛乱的益州,短期的治理毕竟很难彻底“正本清源”。而且,诸葛亮在整顿益州的特权横行时又“驰世用重典”,采取严刑峻法,镇压了一批益州元老及重臣,所以难免会与蜀汉内部的益州势力之间产生矛盾。

随即发生的南中叛乱,更是大规模的内部动荡。诸葛亮虽然最终整体上平定了内乱,但使得本就因刘备东征失利而根基动摇的蜀汉当朝元气大伤。更加严重的是,南方初定,诸葛亮又展开了大规模的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