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5726800000020

第20章 实力不济,盲目竞争(2)

蜀汉后主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下令中书令陈震、丞相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等留守成都,代替他处理国政。将军向宠为成都留守部队的总指挥,负责京城的安全警卫。他自己则亲任北征军总司令,同时几乎动用蜀汉所有的将领,越过剑阁进入汉中盆地,并在曹魏国境边阳平关的白马立下大本营,倾力于北伐战争。

其实,诸葛亮对当时的蜀汉国内形势十分清楚,在他向后主刘禅呈献的《出师表》中,就明确地指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知“益州疲弊”,却不致力于整顿,反而大规模对外用兵,这种有悖于常理的治国之道,只能是自取灭亡,使本就弱小的蜀汉王国实力耗尽。

实际上,诸葛亮在前线作战期间,后方的形势却在恶化。后主刘禅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根本不懂治国之道,所以诸葛亮特意安排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物辅政,实际上是在刘禅身边安置了“监视器”。而且,他还一再叮嘱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然而,诸葛亮离开成都之后,蜀汉国内极不稳定,甚至出现相当程度的动荡。就连诸葛亮的北征军中,也有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存在,并且发展到水火不容的程度,使得军队的作战产生了严重障碍。即使对眼下的矛盾,诸葛亮也不能有效调解。他一切以北伐为重,所以对魏延和杨仪的斗争视而不见,并在自己死后,为魏延安排了一个反叛的结局,从而导致北伐军自相残杀。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更是浮出水面,因此,其继任者蒋琬立刻终止了连年征战的局面,除了派姜维强化北方和西北方的防卫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整顿国内的不稳定情势。然而,这样的局面只维持了两年,蒋琬又步诸葛亮之后尘,亲赴汉中指挥北征。其后的费祎虽然反对大规模对外用兵,无奈已经搭上了诸葛亮发动的战争马车,也步其后尘进驻汉中,致使成都朝风败坏,宦官黄皓乱政。至姜维掌握蜀汉军政大权时,便九出祁山,致力于北伐战争。其时黄皓等奸邪之徒更是为所欲为,相互勾结,终使蜀汉败亡。

攘外必先安内,没有内部稳定作基础,又怎能“攘外”成功。诸葛亮及其后继者的失败,仅从这一点上说已经成为必然。至于历史长河中的例证,更是不胜枚举。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上至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下至个人的成功,无不以增强本身的实力为基础。而作为一个组织,也只有内部稳定,才能团结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去迎接困难和挑战。

现代企业大都有比较复杂的内部结构,如何管理,使内部稳定,是摆在所有领导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同时,企业运行环境不仅以较快的速度发生变化,而且变得趋于国际化,因此,要求企业中的各级经理都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拥有更强的领导力。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知已”更是“百战不殆”的前提。管理者要整顿企业内部结构,也必须先熟悉企业内部的环境和形势,做到有的放矢。

内部整顿的主要任务是团队建设。试想一下,在你的办公室里,领导者和员工分工杂乱,整个团队毫无凝聚力,外人进来看到的将是怎样一种混乱的情形。这样的企业,又凭什么去开拓市场,进行市场竞争。一个团队好比一个乐队,成员各有各的工作,倘若互相干扰或者不能互相配合,奏出的只会是刺耳的噪音。团队领导者这时就要像乐队指挥一样,把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位置、工作、任务安排妥当,使之不发生抵触。这种看似琐碎的协调工作,恰恰是领导管理工作中的最难之处。领导手中的权杖要像魔术棒一样尽情飞舞,首先得让他的整个团队井然有序、协调一致。

团队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传统的组织界限,让成员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沟通,相互合作,在资源和技术上进行互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相互竞争性,使组织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从而最大程度上增强企业实力,以赢得市场竞争。

世界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加快速、准确地对迅猛变化的市场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者,更需要适应这种需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强化企业内部机制,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同时顺应时代需要,积极进行企业结构改革,学习团队管理的新理念,以最大力量进行内部整顿。

市场经济下的每一个企业都要面临竞争和挑战,那种试图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谋求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全球经济更是越来越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战略资源与行动,而且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外部资源。出于这种形势和需要,企业更应该培养出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以尽量适应外部环境和利用外部资源,并且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外部竞争必须注重,内部整顿更要跟得上,只有内外协调,共同发展,才是切合实际的生存之道。

4.急于求成,草率行事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过:“一旦天下大势有变,便可以派遣一名上将率领荆州兵马北上,直接攻打洛阳。将军再亲率益州军团,由秦川进攻……”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诸葛亮才在后来入益州时留关羽镇守荆州,以期由关羽在北方形势有变时率荆州兵马北伐襄阳,再图洛阳。

刘备自立汉中王后不久,关羽就迫不急待地开始了北伐襄阳的行动,这一至关重要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当然是经当时统揽大局的诸葛亮策划而行的。诸葛亮之所以策划此次北伐,不外乎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当时东吴强烈要求归还荆州,但是如果关羽能收复自赤壁之战以来长期被曹操占领的襄阳,那么,基于战线布置上的需要,同盟的东吴就不应该再坚持取回荆州;另一方面,东吴方面正值鲁肃新逝,其军队处于大幅度调防之际,所以不太可能会在关羽北伐时对荆州采取行动;最主要的一点是,曹操刚刚在汉中战役大败而归。所以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襄阳的最佳时期。

然而,诸葛亮万万没有料到,他的这一草率的战略行动,不仅没有得到襄阳,反而使荆州落入孙权手中。

当时,关羽只留少数将士驻守荆州,以保护后方这个最重要的军资宝库,并且防止东吴军的任何行动。关羽则亲率荆州军团主力,打着“恢复汉室”的政治旗号,攻打由曹仁军团驻守的襄阳。最初的战事的确十分顺利,关羽水淹樊城,生擒曹操派来支援樊城的主帅于禁,斩杀于禁的先锋庞德,一时威震关中。

但是,被围困在樊城的曹仁拼死坚守,并且重新部署防务以作长期抗战的准备。曹操也派出猛将徐晃前来驰援曹仁,并将关羽军团包围,而且采取对峙战略,使关羽求战不成,报势大挫。

同时,曹操引诱孙权,由荆州后方夹击关羽。关羽本来就是孙权的一块心病,因为他直接威胁着东吴的西边防卫,而且孙权对刘备“借荆州而不还”早就愤怒不已,所以,他立刻决定趁关羽北伐之际夺取关羽的大本营江陵。

当时鲁肃已死,继任东吴西军都督的吕蒙是东吴阵营的智谋名将,也是强硬派代表。他早就反对孙权借助刘备的力量镇守江陵以抵制曹操南下,所以在接到孙权攻打荆州的命令之后,立即发动奇袭,一举攻下江陵。

关羽本就在北伐战事上遇挫,又得知江陵被占,所以不得不由襄阳战场紧急撤退,准备夺回江陵。不料吕蒙早就在沿途埋伏下军队,致使关羽的退军溃散。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兵败被杀。

实际上,关羽北伐遇挫以及失荆州都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当时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这一次严重的损失,完全是诸葛亮、刘备、关羽等在对当时形势的错误估计下急于求成的结果。下面让我们针对诸葛亮当时策划北伐时所考虑的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诸葛亮认为夺取襄阳后孙权不可能再坚持要求归还荆州,但是,一方面荆州处于扬州下游,对东吴有着天然的战略优势,实为东吴立足三国的根本,东吴焉有不夺取之理。另一方面,若是东吴在关羽夺取襄阳之前即夺得荆州,那么诸葛亮的这一考虑便不攻自破。那么,东吴有没有可能趁虚而入呢?这便归于诸葛亮的第三个考虑。后来的事实是最好的证明,但诸葛亮忽略了这一可能性。事实上,鲁肃新逝,主战派的吕蒙继任。同时,吕蒙素有谋略,所以这早已预示着东吴夺荆州的可能性极大。况且关羽北伐则荆州空虚,东吴又一心要讨还荆州,焉有不乘虚而入之理?最后,再看北伐的对象曹操方面。当时,曹操汉中大败是实,然而,曹操的军力相当集中,其南战线的防守根本没有因汉中而受到太大的影响。而且,曹仁军团自赤壁之战后一直驻守襄阳,情况相当稳定。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北伐条件根本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北伐,焉有成功之理?

事实表明,关羽北伐襄阳完全是一次草率的军事行动,是负责策划军国大计的诸葛亮在决策上的一次严重失误。《隆中对》中早就有“忍耐以等待最佳时机”的策略,但是诸葛亮最终缺乏耐性,不等“天下大势有变”而急切北伐,这种治国之道,焉有不败亡之理?

忍耐是一种境界,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平和的心态,是不能真正做到忍耐的。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能在忍耐中积累宝贵的经验,然后脚踏实地走向成功。

忍,是一种生存智慧。所谓“忍辱负重”,只有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对挑战诱惑以及耻辱平静对待,才能保全实力,得以生存。要知道,现在的忍耐,是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崛起。

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急于求成,草率行事,孰不知这样行事的结果只能是由于对未来的事态发展缺乏准确的预测,从而将自己推入未知的境地中。同时“心急容易出错”,所以这种行动的结果往往败多胜少。

同样,稳定发展也是一个公司应当遵循的商业法则,否则只能因急于求成而丧失成功的机会。

所谓“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本来就容易导致决策上漏洞重重,而超出正常发展速度则会引起企业各方面的失调和紊乱,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或许企业的急于求成会使产品的销量或市场的扩展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但是,随着市场的运转,滞后的企业体制必然会将企业所增加的一切重新拉回来。同时,由于急于求成者往往带有“赌”的心理,所以大都会投入相当的资本,一旦出现问题,只能导致血本无归。

市场经济需要适当地投机,它能增加经济运作的活力,因一次机会而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但是,任何投机都应该建立在务真求实的基础之上。市场机会虽然很多,但是它很少会光顾盲目草率者身上,“撞大运”的毕竟只是少数企业,而大多数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靠的都是稳步求胜,至少它们不会在重大决策和行动上急于求成,草率行事。

市场竞争不进则退,如果对市场前景没有相当的把握,就应该谨慎发展,至少也应该估算行动所带来的风险会给企业造成多大的影响;否则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目标和方向,最终惨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