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5726800000007

第7章 不能与同事和谐相处(2)

(6)沟通技巧的障碍。在使用三种沟通途径进行交流时,往往会由于沟通技巧的欠佳而使沟通受阻,特别是在肢体语言的交流中,由于不能使用合适的肢体语言,或者不能解析肢体语言,从而造成沟通困难。这就需要员工们平时多掌握和注意沟通技巧,将其当成一种艺术来学习和使用,为有效沟通发挥作用。

总之,沟通中的障碍虽然的确存在,但也不是不可避免,只要把沟通当成一种精神需要,以求达到同事间亲密相处,并增强团体精神,沟通障碍就会迎刃而解,你的职业生涯也将一片光明。

3.压制新同事

纵观诸葛亮的仕途,由于从初出茅庐以来,一直被刘备视为“犹如鱼之得水”,是老板跟前的大红人,所以,他似乎没有必要利用政治手段压制其他“同事”。然而,事实绝非如此,他在刘备白帝托孤之前并没有真正坐定蜀汉的第二把交椅,庞统和法正就曾经一度以绝对优势超过他的地位和名望,特别是白帝托孤时,更是从半路杀出了一个李严,成了诸葛亮仕途上的一个障碍。

李严字正方,荆州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任职,并得到赏识,曹操攻占荆州时,李严逃入蜀中,得到刘备的重用,委以成都令之职,后来成为东州军团的高级将领。

刘备攻打益州时,刘璋派李严带兵驰援绵竹。不料李严及其率领的士兵大部分来自荆州,与刘备同属一路,又因益州法正、孟达素与李严交好,所以,在法正等老友和老乡庞统的策动下,李严不战而降。这使益州军团的士气遭到致命的打击,却使刘备军团声势大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刘璋的投降。

刘备感念李严的功劳和才干,拜其为将军,不久后升任犍为太守,加封兴业将军。

刘备兵败虎亭,退居白帝城之际,适值尚书令刘巴去世,于是刘备任命李严接替刘巴职务,并一直在永安随侍。刘备临终时,向永安宫服侍的群臣下旨,宣布托孤于诸葛亮,并任命尚书令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与诸葛亮共同辅政。

然而,诸葛亮对先帝委任的这位辅政大臣是如何对待的呢?他为了避免李严介入自己的权力范围,同时,也为了尽量排除朝廷中的益州势力,令李严留守永安,他却独自返回成都。

这就是诸葛亮对蜀汉最高军事长官的压制。而且,诸葛亮在丞相府治事,便担任益州牧和司录校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作为尚书令、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辅政大臣李严实际上几乎无军政大权可言。留守永安,根本无从过问军政事务。后来,诸葛亮又调犍为太守陈震为尚书令,将李严排除于蜀汉行政首脑机构之外,完全架空了这位有名无实的辅政大臣。

接着,在南征夷越,北伐中原之时,诸葛亮更是亲自统兵,并于第三次北伐时,干脆夺取李严兵权,使其催督粮运,李严的军事首脑地位也荡然无存了。

难道说,这是由于李严没有才能所致吗?未必,刘备能将其一手提拔至辅政大臣的地位。足见李严并非平庸之辈。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曾称赞其“处理事务犹如流水般自如、迅速,任何艰难的工作,在他手中从来不会迟滞。”由此可见,李严的确是位实际工作能力相当高的官员。诸葛亮对待李严只能是压制和排斥。

究其原因,不外乎独揽大权。即使他是为蜀汉政权的稳定着想,这种对待同事的做法实非高明之举,而且完全是一种阴谋手段。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实在与他留给世人的光辉形象大有出入,无疑是为自己脸上抹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写下一大败笔。

中国有句老话叫“欺老不欺小”,尽管这句话的前两个字很不地道,还有待斟酌,但后三个字完全符合真理。欺负老的或许能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何况,老的或许已经没有几天“奔头”了,或许他无依无靠,对你的欺负无力反抗。可年轻人就不同了,欺负他们只能表明自己不够仁慈,再说年轻人发展空间大呀!可能他将来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到时,谁能担保他不算旧账呢?

现实的职场中,就更不能欺生、压制新同事了,一个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或者一个刚进公司的新同事,即使他一开始表现平平,而且也可能在“前辈”的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谁没有一点儿野心,他们的未来都是一个未知数,说不定哪天他平步青云,一跃成为“前辈”的顶头上司。从这一点上讲,压制新同事绝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同时,抛开现实的功利不说,单从理论上讲,人和人之间或许会存在资历、经验、能力的差异,但是每个人在人生上都是平等的;何况谁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绝对不能因为资格老、经验多、能力高就感觉高人一等,将自己捧到一个下不了台的高度,否则只能跌得更厉害。

革命不分先后,公司注重的是功劳和才能,资历在能力面前是经不起推敲的,何况,你资历高,却还处在当前的位置,与新同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不就是资历价值并不高的明证吗?

压制新同事的人,除了心理上的优势支配之外,最主要的是自私的利益所致。这种人害怕新同事的工作激情,担心新同事在他们这些“求资格”面前干出成绩,更怕新同事超过他们。所以,与新同事明争暗斗,侥借自己对环境的熟悉和工作程度的了解,千方百计地设陷阱、布迷宫,甚至对新同事指手画脚,告诉他这不能干、那不能碰,处处压制,时时提防。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人在许多方面优势明显,他们不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甘受压制。如此一来,办公室里无疑会充满火药味。最终,压制别人只能害人又害己。

其实,从更深的角度看,对新同事一视同仁,是一种团队精神的表现,是完全符合公司利益,并符合个人利益的。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团队意识,着眼于大局积极与他人合作,才能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益,最终实现“双赢”。

从新同事的角度来讲,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团队情绪、社会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巨大影响,其他同事的态度和行为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的工作,所以,如果受到其他员工的压制,无疑会使他心理上产生无形的压力,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使一个初涉职场的年轻人从此一蹶不振,毁掉他的前程。

最重要的是,这种竞争方式只能导致企业“内耗”的增加,而“内耗”不仅耗掉许许多多的企业资源,也耗掉了员工的精力,耗掉了团队的凝聚力。最终受损的,不仅是企业和团队,还有每一个企业的成员。竞争当然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也不会有进步,但是;同事间的竞争必须以公平为原则,同时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否则,竞争一旦偏离了原则和立场,就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就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最终失去竞争的意义。

克服这种“压制新同事”的不良行为,一方面需要从心理上认识到同事间平等相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明白老板看重的是实力而不是资历。同时,最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帮助、鼓励新同事,营造办公室的人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事的尊重和合作,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器重,这比压制同事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要实惠得多,也重要得多。

4.拉帮结派

后人谈论诸葛亮时,总是称赞他“知人善任,唯贤是举”,并对他居高位而不受排挤和猜忌喝彩不已。然而,同所有的封建官场一样,诸葛亮既然位高权重,就难以摆脱拉帮结派的为官之路。

蜀汉前前后后的臣属,主要可按地域和资历划分为三大派系,其一是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代表的资深派,他的大多来自中原;其二为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荆州派;其三为以法正、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派。但是,从根本上说,资深派关、张、赵等实际上可以和诸葛亮的荆州派合二为一,都为刘备旧部;而且,关、张二将自诸葛亮出山以来,虽也曾由于刘备对他们相对冷落而颇有微词,但是,在刘备的劝说以及诸葛亮个人才能的突显之下,关、张二人最终对诸葛亮“号令必遵,计无不从”,而且相当佩服和尊重。赵云更有“葛派”之称,他在刘备的所有臣属中,和诸葛亮配合最佳,对参谋本部交代的工作,几乎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地完全执行。而且,赵云其人能识大体,顾大局在臣属中,人格和气节最为崇高,所以在派系游戏中常常牺牲个人利益,屡屡在人事调升中不见提拔。

总之,当时最大的两个派系,便是以诸葛亮为首的刘备旧属和入西川后的益州新属,这两个派系不仅事实上存在,而且确实存在着派系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刘备在世时,便考虑到两大派系力量的平衡问题,所以一入西川,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益州新属的地位,法正和许靖甚至位居诸葛亮之上。由于刘备的协调和平衡,所以终其一生,两个派系之间没有产生过大的冲突。

但是,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开府治事之后,虽然出于内部稳定方面的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用了一批益州人才,比如张嶷、张翼等;然而,就这一时期来说,刘备旧属中关、张等相继死去,其旧属中的精华尽失,而且蜀汉政权失去了荆州根据地,在择才方面只能就地选才。这就给诸葛亮带来了障碍,因为益州派系的强大,势必会对以他为首的旧属造成威胁。

正是由于派系间的微妙关系,才导致后来李严被废瘳立被贬等一系列益州势力被扼制的事件发生。况且,在诸葛亮的“努力”下,依旧是荆州派占绝对优势。最早可以追溯到马谡的提升,这是诸葛亮拉帮结派的最初显露痕迹,也是他平衡益州势力的一颗重要棋子。可惜马谡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在街亭栽了跟头。

再看诸葛亮亲自挑选的继承人,蒋琬、费祎、杨仪、向宠、郭攸之、董允、邓芝等人,无不出身荆州,这与张嶷、张翼、王平、马忠等比起来,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地位上,都明显暴露出诸葛亮拉帮结派的蛛丝马迹。

由此可见,诸葛亮重才重贤或许是事实,但如果说他任人唯才唯贤,的确有违实际,最起码,他在用人时考虑了集团利益的因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派系之争虽然不是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但至少也导致了人才的匮乏,加速了蜀汉的衰落。

可以说,拉帮结派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而且,常常被国人视为一种“重义气”而大肆推崇。不能否认,这种帮派作风在旧体制产权关系混乱的条件下,有很大的市场,而且也能使个人利益得以保全。但是,即使是旧体制下,帮派之争也给一个集团造成巨大的损失,即为“内耗”。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产权关系日益明晰早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特征,即使在事业单位中,那一套陈旧的帮派作风早已没有了立足之地。就是一些与时俱进的家族企业,也坚决拒绝派系之争。

任何一个老板,出于对公司利益和前途的考虑,却希望自己的员工能以大局为重,本着团结合作的精神,齐心协力,共同缔造企业的辉煌。可是,齐心协力绝不是拉帮结派,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以公司利益为重,而后者则完全以个人利益为重,甚至往往为了个人私利而牺牲公司的利益。同样,“小集体”和“小帮派”不会促进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中的团队建设,相反,它们只能瓦解和破坏团队建设,与企业文化相悖。

办公室里的拉帮结派,主要是由于职场竞争造成的,同时也夹杂着某种感情和利益在里边。有派系必然有斗争,一旦他们的小利益受到侵犯时,办公室里的派系斗争就开始了。这种办公室过招具有广泛性,其主要形式不外乎三种:

一种是因所谓的“情投意合”而相互靠拢,进而结成团伙,成为办公室中的“独立者”。这样的“小团伙”,平时可能并不会严重影响团队工作,但受到某种“不合情趣者”的干扰后,就会群起而攻之,如此一来,势必影响团队合作,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种通常发生在运营时间较长的公司里,主要是和老板一起创业的“元老级”员工同公司“新秀”之间的明争暗斗。由于双方都可能感受到了利益和权力方面的威胁,所以很容易各自为阵,形成两股力量互相较量。

第三种是老板培养的亲信和普通员工之间的互相排斥,可称之为“嫡系”与“非嫡系”间的过招。这种派系之争一般是由于“非嫡系”难以忍受“嫡系”无所不在的监视,以及他们处处以高人一等者自居的派头,所以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而采取行动,向“嫡系”挑战。

当然,拉帮结派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拉帮结派者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人心涣散,同事间关系微妙。他们只将精力投入到拉帮结派中去,根本没有工作效率可言。更有甚者,为了“帮派”的利益,不惜拿原则作交易,牺牲公司利益,甚至大有与公司相抗衡的趋势。当然,任何一个有能力的老板,都不会眼睁睁地目睹办公室里狼烟四起,拉帮结派者的下场,只能是在权威和制度面前败下阵来,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员工追求个人利益无可厚非,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走上极端,从而一无所获。拉帮结派者缺乏的是职业生涯中所不可少的团队意识,同时,也不懂同事间相处的艺术。

同事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个人的大部分生涯都是在职场中度过的。与同事相处,就应掌握同事相处的原则,那就是合作基础上的相互竞争。因为合作与竞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所以要求同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其标准是既要有利于合作,又不能走得太近而产生拉帮结派现象。“君子之交淡如水”,拉帮结派者看似形影不离,实际上经不起考验,一旦出现利益上的错位,这种脆弱的友谊就会迅速土崩瓦解。

最恰当的距离,应该是若即若离,既不能有意疏远,也不能指望与同事建立一种牢不可破的“团伙”关系。“距离产生美”,同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既有利于增进友谊,也有助于将职场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从而减少因走得太近而产生的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烦。

另外,每一位员工都不能将个人感情带到工作中去,应尽可能地将友谊和工作分开,不要使同事间的私人关系影响到工作。在工作中都应该对所有的同事一视同仁,不应该有亲疏之分,否则会引起其他同事的不满和不合作,从而影响工作进展。如果是无意中因友谊关系涉入了拉帮结派中去,就应该开诚布公地声明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如果有必要,最好趁早从潜在的危机中脱离出来,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插其他同事和公司一刀,那可就太不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