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5726800000006

第6章 不能与同事和谐相处(1)

同事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同事相处不和谐,则会严重影响团队建设和工作效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把握好相处的尺度,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才能实现同事相处中的“皆大欢喜”。

1.曲意奉承,助长员工嚣张气焰

诸葛亮担任丞相之后,地位处于“一人之下,万上之上”。在此之前,他在刘备集团中实际上处于中上等地位。就是刘备汉中称王之时,诸葛亮的官职也只是军师将军,位居前后左右等常设大将军之下。在与“同事”相处中,除了李严之外,他似乎并没有与人闹出什么矛盾,但是,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在“同事相处”中确实有过一些漏洞。诸葛亮“捧杀”关羽便是其中之一。

关羽字云长,是最早追随刘备起事的蜀汉功臣之一,“桃园三结义”更是千古传颂的美谈。其将才资质甚佳,又高风亮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的精彩传奇故事,虽然是戏剧渲染,但关羽的忠心和胆识的确使他具有特殊魅力,甚至后人以“关帝”、“关爷”相称,敬之为神。但是,关羽有一个缺点就是自视极高,这一个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他以后大意失荆州,以及身首异处的悲剧下场。

刘备入川后,大量起用原益州集团人才,其中关中名将马超,原为雄踞一方的领袖,是西凉第一猛将,在被汉中集团派来支援刘璋时,倒戈投靠刘备。刘备给予其特别的礼遇,晋封其为平西将军,与关羽、张飞平起平坐。如此一来,远镇荆州的关羽心里可就不平衡了。他特意从荆州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甚至要入川与马超比试。

诸葛亮当时虽然职位略低于关羽,但已是刘备集团的主要策士,应该说,他对关羽自视清高而又深明大义的个性是有所了解的,可是,他不但没有将刘备重用马超的利害关系对关羽讲明白,反而顺其个性,曲意奉承说:“孟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张飞字)并驱争先,犹未及髯(时人称关羽为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他将马超比作西汉初期的彭越及英布等有勇无谋的猛将,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当时武将中武艺高超者当属吕布、马超、典韦等人,而文武兼备者当属吕蒙、赵云、张辽等辈。诸葛亮的这一吹捧,虽然暂时平息了关羽的不平,可是也助长了其傲慢的气焰。关羽在收到诸葛亮的书信后,“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种自大情绪为他将来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刘备自封汉中王后,诸葛亮担任军师将军,总领军国大事,册封“五虎上将”。新建立的四大军团统帅中,关羽为前将军,地位最高,其次为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诸葛亮此时又担忧了,对刘备说:“黄忠将军虽是荆州名将,但与关羽平起平坐恐怕他会不服。”刘备于是派费诗到荆州,给关羽送去前将军的印绶,并嘱其说服关羽。关羽果然看不起黄忠,拒不受封,说:“翼德吾弟也。马超世代名家(此时对马超没意见了)。子龙(赵云)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再看费诗的劝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闻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后来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黄忠字),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谓君侯不宜计官位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封,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可见关羽也是一个能明辨是非之人。而费诗所言,难道诸葛亮不会讲出这种道理吗?恐怕不是他不明白,而是没有这么去做而已。以诸葛亮当时的身份,他不仅仅是关羽的同事,更是刘备集团的实际决策者和“人力资源部主管”,他所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暂时平息矛盾,还应该积极主动地考虑对关羽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他的一种使命,应是他的责任感使然,因为这必将关系到关羽的“成长”,以及整个刘备集团的利益。相信后来关羽很大程度上因为自己个性上的缺陷而“失荆州”,是诸葛亮所不愿看到的吧!因为这直接破坏了他自己谋划的“隆中战略”,从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职业目标的实现,这就是他“捧杀”关羽所带来的恶劣后果。

员工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已经讲了好多,而且职业生涯中的人也都应该明白,公司的事就是自己怕事。同样,别以为同事不关己而忽视同事的缺点,或者做一个“好好先生”,甚至纵容。或许,你正为同事明显的缺点而暗自庆幸,希望他的跌倒能为你铺平道路,使你在晋升的道路上少了一位对手——事实上,的确有很多人是这么想并依此去行事的,可是,这不是光明正大的行径,也是不可取的。与人交往,讲求“以诚相待”,与同事交往,也是“以诚换诚”,纵容和吹捧都是一种变相的“欺骗”,有悖于人际交往的准则。

很多职场中的人都被越来越多地灌输着这种思想:职场拒绝坦率。这种思想应该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同事关系是人际关系中十分微妙的一种,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到你的职业生涯。但是,这种思想绝对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拒绝真诚,其真正的含义,应该是教给职场人士一种与同事相处的方法,即如何才能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与同事融洽相处。这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不是一个原则问题。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同事交往中左右逢源。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讲,即使是掩饰得再好的“不真诚”,最终也会露馅,到时候,只能给自己带来信任危机。就拿吹捧来说,当同事发现你的违心吹捧最终给自己职业生涯带来影响,或者发现这一切都只是你为了自己的晋升故意所为,那么,你的后路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对待工作时,有一条著名的工作原理,即“多一盎司定律”,它是由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观察研究提出的。“多一盎司定律”强调员工的主动性,指出那些与别人做了同样多却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二者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所取得的成就的及成就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却有着天壤之别。实际上,这一原则在同事间的交往中也是适用的,对于同事的真诚,你可能只需要“多加一盎司”,就会收到积极的效果,而你所得到的,将不仅是“一盎司”,而是取信于一盎司的回报,这是毋庸置疑的。

明白了真诚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的任何言行,都将有助于与同事融洽相处。实际上,下面这些约定俗成的注意事项都能够帮你维持良好的同事关系:

(1)保持快乐。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同事,用你的快乐感染同事,乐观积极地与他们相处,起码你会赢得好感。

(2)耐心倾听。倾听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尊重同事的表现。只说不听则是人际交往中的大敌,因为人人都想让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流露出来。

(3)虚心和谦虚。同事之间,既是合作关系,也存在着必然的竞争关系。虚心请教让你既容易被接受,又能学到他人的长处;同时谦虚能淡化敌视和嫉妒。

(4)宽容和忍让。“容人者,人亦容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宽容和忍让是同事交往中的两个“先行者”,任何时候,都须三思而行。

(5)接受别人。摒弃固执己见的习惯,接受同事的积极意见,相信不会被认为是缺乏主见。

2.不能为团队链条注入沟通润滑剂

诸葛亮主政之前,官居其上而对刘备贡献最大的,当属法正。

法正原为益州刘璋旧部,因不被重用而产生异心,后积极策动刘备入川,并最终劝刘璋投降,为刘备夺取西川立下大功。

刘备入川后,法正更是凭借对当时占领汉中的曹操形势的了解,积极建议刘备夺取汉中。曹操得知刘备夺取汉中之谋略皆出于法正之手时,也表示:“我早就知道,刘备不可能有此能力。”

刘备汉中称王后,对法正自然备加尊重,封其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其职位在诸葛亮之上。刘备在世时,去世的文武重臣包括关羽、张飞在内,只有法正死后有谥号,其余都是后主刘禅时才追谥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法正的礼遇。

然而,法正在德行方面却不加收敛。早在他任刘璋部属之时,就“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任蜀郡太守后,他更是“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一方面是他个人素质上的劣性,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益州当时官僚及地方豪强勾结,鱼肉百姓的传统。

当时,诸葛亮挂名军师将军,实际上担负宰相重任。为彻底扭转益州局面,他毫不留情地打击特权,力行法治。这引起了益州官僚的不满,他们指责诸葛亮“刑法峻急”而不“广德量力”,纷纷要求他“缓刑弛禁”。于是,当时的成都地方豪强之首法正被委派与诸葛亮交涉。法正搬出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的典故劝说诸葛亮,而诸葛亮则以“乱世用重典”相对,深刻地阐述了力行法治的重要性,令法正无言以对。

可是,正是全面致力于以法治理益州的诸葛亮,在对待我行我素的法正时,他网开一面,并为其找出若干理由。当时,法正的违法乱纪的报复行为,引起同僚的极大不满,于是对诸葛亮说:“法正于蜀郡太放纵,将军宜禀报主公,抑其威福。”意即希望诸葛亮能在刘备跟前反映反映,对法正的行为加以约束。但是,素以执法严峻著称的诸葛亮却说:“主公正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法正)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这是什么逻辑?难道说,只因“先主雅爱法正”,以及“为之辅翼”,就说其乱法有理,情有可原了吗?看来,国人所说的“刑不上大夫”真是不无根据呀!或许,诸葛亮的确是从法正的功劳方面考虑,然而,问题的关键也正在于此。按当时益州的局势而言,只能以一个“乱”字形容,而法正作为成都地方豪强之首,又身为蜀郡太守,本应以身作则,为那些“专权自恣”的特权阶层做出正直的表率才对。诸葛亮的这种法外容情,只能被看成是向特权低头。如果更进一步探究的话,只能给人留下别有用心的嫌疑。再说,诸葛亮能引经据典地说服法正赞成他力行法治,难道就不能以大局为重,指出法正乱纪行为的危害吗?“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看来,诸葛亮不仅没打算指出法正的不当,甚至也没打算答应那些对法正行为不满的同僚的请求,禀明刘备,以抑制法正的肆意横行。这里存在一个沟通问题。

职场上的许多不利情势,其实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交流、坦诚的沟通,使其细节上发生改变,从而逐渐扭转整个局面。但是,相当一部分员工,都本着相安无事的观点,相信沉默是金,他们紧闭双唇,不愿干涉进去,害怕得罪同事,他们说:“那不关我的事!我只要走得端、行得正就行了,我的事我自然会装在心里。”所以,他们不去沟通,任由情势恶化,当酿成恶果、危及自身时,他们才会说:“我就知道不会有好事!看,让我说中了吧!”甚至还会幸灾乐祸,庆幸自己没有步其后尘,而将自己的损失先搁置一旁。这难道不是很愚蠢吗?

一件糟糕的事情,如果尚处在萌芽状态,则可以通过及时沟通,坦诚交流,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将它遏制住。然而,一旦产生了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听之任之,它只能泛滥成灾。不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则能长保安宁吗?而企业的兴衰,又怎能不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员工的利益呢?

同事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注定每一个员工都处在同一个链条上,只要链条运转,就会相互摩擦又相互推进,在运转过程中,沟通是惟一有效的润滑剂,没有了润滑剂,链条就会运转不灵,而构成链条的每一小节都会磨损和生锈。同样,没有沟通,同事间本身存在的屏障也会变成厚厚的坚冰,团队协作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没有沟通,团队的运转也会出现故障,每一个员都将受到损伤。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专业知识,85%靠的是与人沟通的能力。”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简单而言,可划分为语言沟通、书面沟通和“无声的沟通”。

(1)语言沟通。包括说话和倾听。说话是一门艺术,相同的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要让人明白自己的真实想法,就需要找到更为有效并容易被接受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同时,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还能增进同事感情,促进交流与合作。同样,倾听也至关重要,只说不听既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又不能有效了解对方的内心。只有说话与倾听相结合,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2)书面沟通。包括阅读、书面等立体沟通行为。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书面沟通已经越来越受到职场人士的重视,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而有效地达到沟通的目的。

(3)“无声的沟通”。即身体语言的沟通,包括举止、眼神、面部表情等。实际上,在社交场合中,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信息靠语言传递,其余三分之二是由无声的身体语言来传递的。如果要真正准确地把握对方内心的真意,单靠语言的沟通远远不够,还必须懂得解读、掌握及活用身体语言。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人们并不是不明白沟通的重要性,而是受阻于多种多样的沟通障碍。一般来说,人们在沟通一种过程中会遇到的以下障碍:

(1)语言表达的障碍。往往由沟通双方的共同原因造成,即说话者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者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找到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语言。

(2)信息传递的障碍。由此而造成信息传递中的断章取义,使信息失真,人际关系学称之为信息的过滤。这就要求在沟通过程中,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也需要学习考察能力,而不是道听途说。

(3)心理差异的障碍。造成心理差异的原因很多,诸如个性、环境、同事间的利益关系等,都会影响沟通时的心理。最好的办法只能是通过沟通达成心理上的一致。

(4)顾此失彼的障碍。由于时间限制,以及信息的繁杂多样等原因,使得沟通过程中难以对信息进行合理分析,从而造成沟通障碍。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分清信息的重要性,区别对待。

(5)关系不清的障碍。同事之间,往往由于关系不清而很难有效沟通,这就要求平时处理好同事间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