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葱的痕迹
5727900000015

第15章 家乡的绿道叫文道

离开家乡那年,女儿刚读小学一年级。正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十六个春秋就这么过去了。如今,女儿已大学毕业,并继续留在英国读研。趁着女儿暑假回国期间,一家人专程回到家乡罗定,领着孩子重游故乡的山水,重拾儿时的记忆,重温家乡的亲情。

罗定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地处粤西山区,与广西相邻,有广东西关之称。罗定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学尚武,行走天下。大江南北,泷江风流。我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山水如同那化不开的浓浓亲情,一直滋润着我的生命,伴随着我成长,时时刻刻在我的梦中萦绕。

回到罗定已是傍晚时分,好友一家早在酒店等候。满满的一桌佳肴,尽是家乡本色。走地白切鸡、紫苏家乡鸭、罗定鱼腐、香煎酿豆腐、盐水麦菜芽……赤橙黄绿青蓝紫,色香味俱全。品尝着一道道美味的家常菜,那熟悉的味道让味蕾找到了一种久违的眷恋,那是身处家乡才特有的感觉。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道道熟悉的家常菜,却是儿时喜庆日子才能吃到的美味佳肴。那是幼小的我,对幸福生活的最直观最质朴的理解,更是长大后的我多年来一直向往的期盼。如今,已迈入知天命行列的我,猛然间才明白幸福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的简单。回到家乡吃着家乡的饭菜,与儿时的好友相聚,感受乡情的温暖,永远是游子心中梦寐以求的奢望。

次日上午,妻携女儿回乡下看望已年迈的祖母和外婆,我却被当地好友安排去游览县城新建的绿道。每次回家乡,我都有种欣喜万分的感觉,那熟悉的山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据朋友介绍,今年5月罗定启动了绿道建设,绿道全长约一百零二点三公里,中心城区绿道规划总长四十二点三公里。绿道以市中心城区为枢纽,向上接通云浮市绿道网及珠三角绿道网,向下接通市内镇级绿道网。罗定市是文化之乡、名人故里、历史名城、广东西关。因此,罗定绿道冠之为“文道”的建设定位。

家乡的朝阳特别灿烂,蓝天白云,晴空万里,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走出好莱湾酒店,从五里桥沿着泷江河畔的绿道返回,经南江花园,穿过罗定大桥,径直到了文塔公园,这里是绿道的一个亮点。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耍,也攀缘上过七级浮屠寓意的七层高塔里捉迷藏、呼朋唤友。那时的古塔巍巍然残垣破瓦,色彩斑驳,塔内散筑着的鸟巢,“扑通扑通”飞出的只只小鸟,给人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萧条荒凉。长大后才知道一柱擎天的“笔塔”也称之为“文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塔高四十七米,是罗定年代最早的高层建筑,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眼前的文塔,修旧如旧,呈八角形的塔面,飞檐翘起,蓬勃着昂然之气,整个塔身如七朵莲花层叠,塔座铁柱,重逾七吨,为广东古塔之最。抬头仰视,自有一股虎踞龙盘、傲立苍穹的庄严。徜徉在文塔院子里,香火轻飘,梵音祥和,油然生出一种度苦众佑苍生的慈悲之心。

拾级而下,就到了河边逶迤的绿道。这是一条一米见宽的小道,上面铺着涂红混凝土。走在绿道上,疑似踏着塑胶跑道般的触感,微微的弹性,柔软而舒适。面向河面,凭栏伫立,任河风轻抚,心情格外舒畅。那温暖的阳光,柔柔地铺在河面上,为河面镀上一层粼粼的波光。暴风雨过后的河床,水位升高了许多,让家乡母亲河多了几分宽阔与包容。盈盈的河水,水天一色,顺流逆流,静谧安详,仿佛轻吟着岁月的老歌……

停泊着零星木船和机动船的岸边,也变得热闹起来。晨练的人们欢畅吆喝,年轻小伙子动如脱兔,朝气蓬勃,河边垂钓的老人静如处子,似乎钓的是一份宁静与淡泊。两岸树木葱茏,杨柳清风,榕树婆娑,一江秋水,绿肥红瘦,好一幅岭南风情画。

沿着河畔绿道往前行走,就到了文塔公园。那长长的文化走廊吸引着我的眼球。当地学生手绘的以本土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创作,把我带进了“清明上河图”那长长的画卷里。分界春牛舞、罗定八音、平南舞龙舞狮、泷水民歌、皱纱鱼腐、天子茶、泗纶蒸笼、走“三行”,无不重现昔日罗定的繁荣与老百姓安家立业的祥和;以罗定名胜为主题创作的龙湾瀑布、东桥塔影、蔡廷锴将军故居、银湖青山、石牛仙踪、长岗坡渡槽等画面,展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罗定深厚的文化内涵,尽显罗定“历史名城、文化之乡”的风情与奇迹……往事悠悠,如梦如歌,这一幅幅画面撩动着我的心弦。走在家乡的绿道,我步履轻盈,神采飞扬,感觉眼前这片历史的天空啊,正飘荡着浓浓的化不开的文化气息……

走进罗定学宫旁边的绿道,更让我眼前一亮,目不暇接。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描绘孔子生平的长卷图画。《游学图》勾勒出孔子周游列国学习取经的历程;《传学图》呈现的是孔子传授“六艺”情景;《传世图》写上了《论语》里的名言警句。画廊、红墙、古树、绿道包围下的古建筑群就是罗定学宫。

小时候在县城的北区小学读书,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的附城中学,那就是修整后的罗定学宫。修建后的学宫,与我记忆中的学校建筑似乎大相径庭。走在学宫庭院里,寻寻觅觅,只能找到孩时片鳞半爪的依稀印记。眼前的学宫,俨然一座完整的宫殿。前为照壁,次为棂星门,再进泮池,里面是大成殿,最后是崇圣祠,其他建筑则相应排列于轴线两边。当地越来越重视传统氛围的营造,他们把重修学宫作为一项尊师重教,传承传统文化的民生工程,社会各界、海内外乡贤慷慨解囊,捐资千万元完成了二期修复工程。走近正在刻碑捐资名单的工人旁边,我庆幸自己也尽了绵薄之力。

据介绍,罗定学宫是广东西、南二江流域仅存的形制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古建筑物最多的学宫,充满了浓郁岭南风格的学宫文化。步入大成殿内,印象最深刻庄严肃穆的孔圣人像高达二千五百五十七米,寓意从孔子诞辰日至雕像之时的2006年刚好二千五百五十七年。圣像神态自然、目光如炬、睿智祥和。走到像前,惊若天人,我肃然起敬。学宫文化,繁衍了家乡重教化,兴读书,讲礼仪的传统习俗。

离开学宫,经过老城区,返回好莱湾酒店。一路上,脑海里一直播放着绿道各种穿越时空的影像,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我追问、追索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镌刻在罗定人身上的印记。古往今来,家乡的山水孕育着一代代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罗定人,崇尚文化的传统习俗,为自强不息的人们积蓄着巨大的精神能量。

午后,想到女儿在广州长大,留学国外,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物典故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小时候老人家述说的故事和传闻的认知层面。我便迫不及待地领着她去参观家乡的绿道,给她补补家乡传统文化这一课。

沿着上午的游览线路,带着堆积起的激动,我边游走边解说,就着绿道标示的名胜古迹,谈古说今,为女儿指点着家乡的人杰地灵。能让孩子亲历、体验、感受、思考绿道汇聚起的家乡古今精华,我想,对于将要步入社会打拼人生这个重要关口的孩子来说,肯定会有莫大的帮助。绿道标示着许多的家乡历史风貌、文化古迹,将会长久地停留在孩子的心里,人杰地灵的乡土教材是鼓舞孩子前进的力量。家乡的绿道,承载着家乡的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只有了解家乡,才能感受家乡的美好;热爱家乡,才能为建设国家、建设家乡而努力工作、积极生活。

流连在家乡的绿道,我们仿佛穿过时间隧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深深地以家乡的历史文明为荣。罗定“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早年在罗定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那时候罗定的工艺水平已相当精湛,不少文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刻的《龙龛道场铭并序》是广东现存最古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现存最早的唐刻,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民族、民俗和地方史志、书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古代罗定虽地处岭南,声名却传播神州。历代均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涉足罗定,如唐朝诗人宋之问、武后宰相张柬之、桓彦范;后翁方纲、何仁镜等,都曾避乱或寓居罗定,留下了许多题咏。

江山自有才人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及其麾下的罗定将领,是罗定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的自豪。蔡将军率十九路军英勇抗日的“淞沪之战”,威震敌胆,振奋了中华儿女的抗日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新篇章。今天的罗定,改革开放,敢为人先,面向珠三角,沟通大西南,山区飞出金凤凰。现在的罗定,抓发展重民生,兴教育重文化,弘扬罗定精神,提升幸福指数,罗定山河再起宏图。

落日的余晖洒在绿道上,周围的画廊、绿树流金溢彩,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闲庭信步,笑语喧闹,时不时穿梭而过的自行车,飞扬着一串串青春的歌。这一天,走在绿道上,身似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星空,感受着家乡人民的写意生活。家乡的绿道,传播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明;家乡的绿道,人在画中,画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