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华西语文学刊(第九辑)
5728000000062

第62章 潘钧:《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汉字大约于公元4世纪前后传入日本,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变异,形成了属于日本文化本

体的“日本汉字及汉字文化”形态。本书是国内学术界明确提出“日本汉字”是“中华汉字”发生质变而形成的一种“新汉字形态”这一学术观念、并在实证的基础上予以较为充分论证的著作,具有一定的拓荒价值。这使它成为了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编号11FYY019)。

一、作者学术背景介绍

本书系在作者多年研究日语汉字变异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学术专著,在书中明确提出了日本汉字独立性的命题,并从历史演变、文字学理论以及日本人的文字意识等多个角度对汉字的日本化进行了证明与阐释。这需要作者不仅视野开阔,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扎实的学术功底。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学界对日本汉字变异认知程度不高、考察不充分的现状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作者从博士阶段开始对日本汉字产生浓厚兴趣,1998年提交的博士论文选择了日本近代报纸上的假借字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后的10余年间,心无旁骛,一心精研学问,发表了相关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日本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表现形式、机制原因等各个层面。同时,还著有《日本辞书研究》(2008),主编《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2010)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日语语言学丛书”,参与主编《日语语言学》(2006)和《日语概论》(2008),合编《认知语言学入门》(2008),出版《日语概说》等译著2部,合译《写给大家的日语史》(2011),还参加了日本《讲谈社日中辞典》(2006)等5部辞典的编纂翻译。孜孜不倦的追求、广泛的学术涉猎为其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

二、内容简介

从内容上看,它不愧是国内迄今涉及日本汉字以及日本汉字演变历史方面篇幅最大,内容最广,具有一定深度的著作。

全书共分八章。

首先,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对汉字进入日本后发生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勾勒式的描写,具体包括汉字传入日本的史实(第一章)、汉字如何由一种外来文字演变为假名并与汉字一起形成日语文字表记体系的原理(第二章)以及对汉字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演变历程的描述(第三章)。并在每一个具体时代,各举与汉字演变有密切关联的2个专题进行了重点的分析考察。

这些语料详实、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由于受到每一个时代政治、社会以及文化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具体时代的汉字演变呈现出不同的鲜明特征。

其次,从文本类型、即文体嬗变的角度列举阐述每一种文本当中汉字使用的具体特点(第四章);与之相联系,通过对历史上各类文本中出现的国字、国训及假借字等诸种汉字变体的概念、产生机制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进一步阐明了汉字日本化的内在原理和机制(第五章)。

本书不拘囿于传统的字音、字形、字义角度,还从文体的角度考察汉字的日本化,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认为,具体的汉字使用文本之形成同文体密切相关,文体就是语境文脉,日本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具有拟汉文特征的“汉文体”、“汉文训读体”、“变体汉文”(记录体,候文体)等,构成了“汉字日本化”的内在脉络。而文体的背后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包括创作者的思想和用字意识。作者从“汉文”变迁的多形态层面切入,进行阐述和分析汉字发生日本化的原理和机制,最终论证了“汉字文化圈”是结果,其生成的原因则是“汉字”及其构成的“汉文”向周边辐射,并与当地文化融合中发生变异。作为文体当今它们虽不存在了,但经过这些文体“变异新生”的日本“汉字”和“汉语词”以各种形式留存至今,显现了汉字日本化的基本特征。因为具体到每一个时代,当尊崇汉字意识先行的时候,技术上的矛盾有时是次要的或者说可以忽视的。统治者以及具有汉字知识的人往往出于对汉字汉文的膜拜或者其他因素,在尽力维护汉文权威的前提下尝试用各种拟汉文文体表达思想,甚至不惜“破格”。其中的很多汉字用法受到历史的冲刷,逐渐消亡,但仍有一些作为显著的变体保留了下来,如假借字、带有汉文训读调的表达形式等。

国字、国训、假借字等现象看上去像是语言文字使用上的例外,其实是汉字的变异体,涉及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乃至各个要素上,既发生在几乎每一个日语中使用的汉字身上,也发生在日本人创造文字的独创行为上,只不过以上这几种尤为显著和典型而已,也有的是程度上存有差异。而文字形态素(汉字语素)的形成变化、汉字表音功能的加强以及汉字意识的差异,较之国字、国训、假借字等更为隐形(隐蔽),但它们彰显了汉字日本化的特征,成为证明汉字日本化的重要依据。中国的俗字对日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世特别是近世近代以后,由于两国对汉字正俗观点认定等态度上的差异,造成了很多令人玩味的现象,甚至影响到了两国制定简化字标准的不同上。如此大范围、多层次的变异足以证明日本汉字的独立性,汉字的日本化当认定为属于质的变化。

接之,本书还结合汉语中汉字的实际情况,对现代日语中汉字的概貌作一个鸟瞰和阐释,在一个共时的平面上凸显日本汉字的诸般特征,进一步说明日本汉字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运用文字学理论对日本汉字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第六章)。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如果说表现在形音义上的差异还只是量的层次上的差别的话,那么汉字意识,特别是与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部分则是属于质的区别,揭示出日本人与中国人对汉字认识的差异性,从而在“文化心理”的更加深沉的层面表现了日本汉字的独立性。本书撷取字音、字形、字义、汉字用法的特殊性及汉字意识上的特殊性这几个角度进行了重点阐释分析,最后再从现代日语汉字的位相及日本汉字与日本文化的关联这两个宏观层面具体探讨,进一步凸显文字使用的社会环境是造成日本汉字发生根本性异变的主要原因。同时,作者认为“同世界其他各国语言文字相比,包括汉字在内的日本文字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且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了解见于日语文字表记体系中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日语文字词汇乃至日语本身;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日语文字表记的特殊性,还可为丰富和完善世界文字学理论做出贡献”。

最后,本书对日本汉字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七章),对日本汉字的前景以及中日双方合作研究的前景做了分析,并提出作者的一些思考(第八章)。

日本先民从接触汉字汉文起就有了对汉字的研究,特别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律令制的建立,汉文学习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应用构成了当时学术的重要内容。汉和辞典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日本人探索汉字以及研究如何将汉字与和语对应的历史。至近世以后,出现了与传统的基于中国汉字意义用法的汉字研究不同的独立的日本的汉字研究动向。江户时代的汉字学者将汉字当作日本文字,注意到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差别,因此对国字寄与了很大关注,还提出了国训的概念。进入明治时代直至今日,日本学者开始对日本汉字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对字音、字形和字义的综合考察,其中值得关注的从日语的形成即国语学角度出发,研究汉字如何被纳入到日语体系中,多涉及汉字功能的研究,如和训的成立等。但作者提醒我们需正确对待下列两种倾向:一方面随着对日本汉字文化的重新估价,汉字就是日语甚至成为部分日本学者的口号,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日本学者强烈反对汉字在日语中的留存,二者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主义(国粹主义)。正确客观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能漠视汉字在日语形成发展过程中乃至日本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不能无视日本汉字具有独立发展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一面。作者指出,与以上日本人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或从现实需要或从学科发展需要或以服务于日语教学为根本目的,已有了考证性以及主要服务教学的实用性成果,可谓方兴未艾,但还需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对日本汉字的特殊性以及本质特点、演变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展开。

作者结合日本的国语政策、学者见解、日本人的汉字观,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新常用汉字表制定背景和近十多年出现的“汉字热现象”,对日本汉字的未来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日本汉字不可能消失,至少100年内不会”“对汉字进行改革,增加一定数量的汉字,这是时代需要使然,不是倒退。”虽然日语中的汉字原属于外源文字,从语言的角度看确有种种矛盾之处,但汉字的存废不是简单地单纯从语言角度就能解决的,“日本社会及文化离不开汉字”。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近代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包括文字在内的对本国文化优劣的反省,彼此关注对方国文字改革的动向,并曾有过相互借鉴。今后,在专业辞书编纂、术语(用字)、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应大有潜力可挖。汉字作为旧有的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共同记忆,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亲近感和文化认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附录,专著的末尾处还罗列了有关日本汉字的大事年表、参考文献及包括术语、人名、书名在内的综合索引。

严绍璗先生在序言中认为这部专著“既是一部‘日本汉字’的文化学著作,又是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部以‘汉字外传’为对象阐述‘中华文化’在东亚文明进程中价值与作用的著作。”笔者深感此语贴切中肯。

三、特色与意义

本书详细梳理了汉字传入日本的过程及其在日本的历史演变,对汉字日本化的原理和机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对几种较为显著的汉字变体运用大量的事例进行了阐释和分析,从而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汉字日本化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其特色和意义具体表现为:

(一)语料丰富翔实,描写深入细致

本书以实证为主,在丰富翔实的语料基础上,对汉字在日本的发展演变历史进行了极为详细深入的描写和考察;同时结合汉字异变必然会涉及到日本历史、社会文化方方方面的特点,因此该著从文字学、语言学乃至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多角度切入,对日本汉字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考察。

(二)富于原创性

本书从汉文体变迁的多形态层面切入,进行阐述和分析汉字发生日本化的原理和机制,深刻剖析汉字日本化发生的必然性和广泛性;同时,对日本人的汉字意识及其表现形式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将文字的使用与使用人及使用人的文字意识结合起来,较为深入地证明日本汉字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也就是证明汉字日本化的必然性。这两点具有原创性,为后人研究汉字的日本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此外,还有若干很多创新之处,如将历时描写与现实对比结合起来,在历时描写中,作者又将对具体时代的概貌描写与深入考察能够代表这个时代汉字使用特征的具体文本事件或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做到点面结合,详略有当。

(三)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如前文所示,本书是国内学术界明确提出日本汉字的概念和汉字日本化的命题,并且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证明、分析和描写,具有一定的拓荒价值。

汉字及汉语词在日语中被吸收、改造以适应日语的过程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日语发展史,同时是一条贯穿日语历史的重要的经纬线。研究汉字的日本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探究日语发展历史的过程本身。另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言。特别是与西方语言不同的是,在日语中文字特别是汉字作为书写记录和保留古代文化的有效载体,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与语音研究和语法研究不同,文字的背后蕴含了很多有关日本历史和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信息。对日语汉字形成过程的梳理、解析有助于我们对日本文化做出更加深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对日本文字乃至日本文化的独立性乃至独特性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可以借此纠正此前学术界对日本汉字性质特点的模糊认识,唤起学术界重视对日本汉字变异的研究,便于我们深入探讨日本文化的本质性特点,因而具有十分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史论结合,例证丰富,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对汉字日本化命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描写、分析与阐释。但似乎还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或运用其他指标进行分析与阐释,比如汉字音的变异也是汉字日本化的重要内容,期待作者有机会充实这方面的内容。

(王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