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气不如争气
5728600000010

第10章 不要抱怨生活(1)

人在该吃苦的时候不吃苦,到不该吃苦的时候必定吃苦

吃苦是成长的阶梯,是成功的垫脚石。正如飞蛾由蛹变茧、破茧而出的过程:由蛹变茧时,翅膀萎缩,十分柔软;在破茧而出时,必须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充实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飞翔。

一天,有个人凑巧看到树上有一只茧开始活动,好像有蛾要从里面破茧而出,于是他饶有兴趣地准备见识一下由蛹变蛾的过程。

但随着时间的一点点过去,他变得不耐烦了。只见蛾在茧里痛苦挣扎,将茧扭来扭去的,但却一直不能挣脱茧的束缚,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破茧而出了。

最后,他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用一把小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了一个小洞,让蛾可以容易一些出来。果然,不一会儿,蛾就从茧里很容易地爬了出来,但是那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耷拉在两边伸展不起来。

他等着蛾飞起来,但那只蛾却只是跌跌撞撞地爬着,怎么也飞不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它就死了。

蝴蝶为什么会死?原因是蝴蝶失去了成长的必然过程。蝴蝶的成长必须在蛹中经过痛苦的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那些不经过痛苦挣扎而生的飞蛾势必夭折。人的成长也是如此,没有经过不幸、挫折、失败磨炼的人也难以承担大任,即使让其担当大责任,也会因经受不住随之而来的艰辛、曲折、困难的考验而归于失败。

如果人生的历程总要遵循许多规律的话:付出之后的收获;苦尽之后的甘来;磨炼之后的成就,应该都是成正比的,这些正是其中的规律之一。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彭德怀少年时,家贫如洗,为了生存不得不为有钱人家放猪,可谓历经磨难,然而正是这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

举世闻名的大文学家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时就给资本家当徒工,也正是这段苦难的童年使他懂得了人生,有了过人的生活阅历,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威廉?亨利布拉格,青年时在皇家学院求学。这里读书的人大多是富有人家的子弟,可亨利布拉格衣衫褴褛,拖着一双比他的脚大得多的破旧皮鞋。富家子弟诬陷他这双破皮鞋是偷来的。一天老学监把他召到办公室,两眼死盯着那双破皮鞋。亨利布拉格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拿出一张小纸条交给学监。这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上面有这样几句话:“儿呀,真抱歉,但愿再过一二年,我的那双破皮鞋你穿在脚上不再嫌大。如果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就引以为荣。因为我的儿子正是穿着我的皮鞋努力奋斗成功的。”老学监看完之后,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能吃苦的人才能享受到“苦尽甘来”的幸福。相反,没吃过苦,不具备吃苦耐劳的品性的人,很难在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走出康庄大道来,即使你有优越的条件也不例外。试想,古今中外历史上又有几个纨绔子弟成就了大业或有所成就呢?

就拿杜邦家族来说,这个家族是美国的亿万富翁。豪华的别墅、专用飞机、游艇和高级小轿车,家里应有尽有。然而,这个家族的后代却大都是平庸之辈。他们精神世界苍白空虚,有时竟无聊到专门搞恶作剧,用绒布作食品馅招待贵客,或以数吨水泥散堆于邻居门前。他们躺在先人的财富上寻欢作乐,意志必然会颓废堕落。

在生活中,在事业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凡成功者,大多数是先吃“苦”,然后才会获得“甜”的!所以,能吃苦就是一种资本,一种保证今后能够得到甜的资本。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由于读的大学并不出名,专业也不热门,因此考官打算不录用他。但在面试结束时,他向考官真诚地说了一句:“我能吃苦!”这句话改变了考官的主意,就让大学生回去等消息。

第二天,考官专门去学校调查了该大学生,得知他的家境很贫寒,在学校期间一直吃苦耐劳。于是考官就决定录用他,因为这种能吃苦的人才是任何公司都欢迎的。

这个大学生求职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能吃苦,吃过苦,这就是资本!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你想干一番事业,就要学会吃苦,能吃各种各样的苦:身体劳累之苦、工作辛苦之苦、环境恶劣之苦、气候难耐之苦、离乡背井之苦、抛妻别子之苦、寂寞孤独之苦、上当受骗之苦、失败挫折之苦、血本无归之苦……一个人如果身体上不怕劳累,心理上不怕折磨,事业上不怕起伏,奋斗中不怕艰险,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哲人说:“老年遭受艰难困苦是不幸的,这道理人们普遍知晓。少年未经艰难困苦也是不幸的,这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享乐在先,或许令人羡慕,但这只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乐下去,走到终点便是苦。吃苦在先,同样也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苦下去,走到终点便是甜。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生于台北县新店,原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小学毕业那年,15岁的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1933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作本金自己开了一家米店。到1954年,王永庆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其总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地区的富豪中他雄踞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地区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家。

对于自己的成就,王永庆总是将它看做是一种勤奋、吃苦耐劳换来的成果,他常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子女:

对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来说,吃苦是一种灾难,这意味着他轻轻松松享受生活的愿望遇到挫折。而对一个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吃苦具有难以取代的积极意义。因为吃苦能激活自己的全部潜能,完成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从而获得真正的自信。

18岁那年,王永庆在台湾南部嘉义县开了一家碾米厂。那时候,台湾地区还处在日本人的统治下,日本殖民政府实行差别待遇政策,中国人做生意很不容易,处处受到日本人的欺压和排挤。

在王永庆的碾米厂附近,有一家日本人开的碾米厂,老板名叫福岛正夫,已有多年办厂经验,实力雄厚,在当地同行中名列第三,而且他还能享受到许多王永庆享受不到的优惠条件。在这种现实条件下,王永庆似乎根本没有跟福岛正夫竞争的能力,但是,永不服输的王永庆却瞄上了这个强大的对手,他决心凭自己的努力跟福岛正夫一决高下。

福岛正夫的碾米厂每天下午6点下班,王永庆却将下班时间推迟至晚上10点,多干几个小时,就可多赚几个小时的钱。碾米厂的活又脏又累,福岛正夫每天都要花3分钱去澡堂洗一个热水澡;王永庆却仗着年轻体壮,天天洗冷水澡,即使冬天也不例外。他认为,每天省下3分钱,等于比福岛正夫多赚3分钱。

王永庆苦省苦做,生意很快超过了福岛正夫,在嘉义的26家碾米厂中位居第三,将福岛正夫挤到了第四。在日本统治时代,一个年龄不到20岁的中国小伙子能取得如此成就,十分难得,他因此声名大噪,成为当地的头面人物。这一成功,激励了他成大事创大业的勃勃雄心,也为日后的事业腾飞奠定了物质基础。

王永庆用他成功的轨迹表明,苦难是成功的起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旅程中,如同翻越崇山峻岭,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当苦难挡道时,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则不屈不挠,与困难作斗争,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强者视它为垫脚石,视它为一笔财富,他们的成绩是优秀;弱者视苦难为绊脚石、万丈深渊,被它压垮,他们的成绩是不及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苦难是人生的沃土,是磨炼意志的试金石。不经三九苦寒,哪来傲雪梅香;没有曹雪芹历经沧桑的磨难,哪里会有《红楼梦》;司马迁不忍受宫刑和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就不会有举世不朽的《史记》;没有苦难,就没有激励几代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难从古至今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勇者在苦难面前永远都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

正如没有经历富足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一样,没有经历穷苦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人生。但是,如果一个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自甘贫穷,不为自己的面包而奋斗,那么他也会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最终无端地消耗掉他的一生。只有像森林中的橡树那样,敢于和狂风暴雨作斗争,才能让风雨助益自己的成长,最终挺拔于森林之中。

在一贫如洗的岁月里安然走过

美国前副总统亨利?威尔逊这样说:“我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当我还在摇篮里呀呀学语时,贫穷就已经露出了它狰狞的面孔。我深深体会到,当我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她手中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在10岁时就离开家远走异乡,当了11年的学徒工,每年可以接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最后,在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头牛和六只绵羊作为报酬,我把它们换成了84美元。从出生到21岁那年为止,我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美元……”

在穷困潦倒的苦难中,威尔逊却没有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在他21岁之前,他已经设法读完了1000本好书。在他离开农场后,徒步100英里(约161千米)到马萨诸塞州的内蒂克去学习皮匠手艺。一年后,又从一个辩论俱乐部脱颖而出。12年之后,他与着名的查尔斯?萨姆纳平起平坐,进入了美国国会。

英国励志大师奥里森?马登说:“综观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和杰出人物,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曾经有过艰辛的童年生活,甚至还备受命运的虐待,但强者总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他们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坚忍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在一贫如洗的岁月里安然走过,并用恒久的努力打破了重重的围困,在脱离了贫穷困苦的同时也脱离了平凡,造就了卓越与伟大。”

相比威尔逊的磨难,你的那些“磨难”还算得上苦难吗?但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威尔逊那种打拼的执着与努力吗?

良药苦口利于病,人生的苦难又何尝不利于人的成就?

人生的吃苦,如同吃补,补意志,补知识,补才能,补道德,补灵魂。

苦难之中孕育着甘甜的果实

有一位雕塑家带着一个年轻的学生,人们问他:“你的学生也会成为像你这样有名的雕塑家吗?”他说:“永远不可能,他每年都有1万元的固定收入。”因为这位雕塑家知道,只有苦难的环境才能锻炼出人的真正本领,而富裕环境中的人很难靠自己奋斗来获得巨大财富。

而穷人如果能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前途则不可估量。为了脱离苦难的境地而奋斗、努力的人最能成为人才。

成功的人大都是因苦难与需要之间的差距而奋发图强的。大商人、大学校长、教授、发明家、科学家、实业家、政治家,大都是为需要之鞭棍所驱策而向前,为想要改善自己的处境而不断向上的。

能力是通过与困难抗争而获得的,不去与艰难挫折拼搏而想拥有能力是不可能的。

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像林中的一棵弱树苗,然而在他的生长过程中,也要和其他孩子一样饱受暴风猛雨的吹打,弱苗和强壮之苗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经受苦难绝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经受苦难可以锻炼人,只有在这种意义上它才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能从苦难中挣脱出来,那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铸造本领并造就伟人。

有一个人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望着远处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里,等人给他寄钱。父亲听了,笑着说:“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寄钱的。”

后来他上学了。有一天,他从课本上知道了埃及金字塔的故事,就对父亲说:“长大了我要去埃及看金字塔。”父亲生气地拍了一下他的头说:“真荒唐,你别总做梦了!我保证你去不了。”

十几年后,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平均每年都出好几本书。他每天坐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给他往家里寄钱,他用收到的钱去埃及旅行。他站在金字塔下,抬头仰望,想起小时候爸爸说过的话,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人生没有什么能被保证!”

他,就是台湾最受欢迎的散文家林清玄。那些在他父亲看来十分荒唐、不可实现的计划,十几年后他都把它们变成了现实。

林清玄是一个农家子弟,他小时候的梦想甚至受到父亲的嘲笑,但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晨4点就起来看书写作,每天坚持写3000字,一年就是100多万字。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应该认为,出身清贫也是机遇;

应该认为,在逆境中长大还是机遇;

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患病有时也是机遇;

……

应该认为,所有的苦难都可能是机遇,就看你如何对待它。抓住了,骑上它,它可能就是一匹千里马;抓不住,被它踩扁了,它就是一只吃人的野兽。

也许你现在也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事过之后再回想分析时,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挫折或危机正是大飞跃或大发展的开端。因此,不要简单地认为苦难都是令人讨厌的,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你有理由相信,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都具有某种深刻的含义,即使看上去是负面的事情,若是处理得好也会往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如果出生在一个殷实的人家,每天都能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确实很难产生诸如“我要靠努力取得成功”之类的宏伟目标,更难激发奋斗向上的精神。

相反,在出身贫寒,没有良好的环境或者身体虚弱、疾病不断的孩子们中间,常常产生大实业家或闻名世界的伟人。这正是因为,他们为了摆脱自己不利的处境而产生了勃勃的“野心”,不这样做,他们连生存都很困难。

俗语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什么导致不幸、什么产生幸福,不可预知。因此,即使身处苦难也一定不要绝望,因为苦难里面正孕育着将来甘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