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说到位全集
5729500000006

第6章 说话应掌握必要的原则(2)

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在座的有一个客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个客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

又把一个客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留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主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

说完,铁青着脸也走了。

一个会说话的人,总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地来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测定对方言语的意图,并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增加自己对于对方的了解,跟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不会说话的人,不能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往往会使对方费神去听,而又不能使他信服地接受。

1916年,美国化验学家路易斯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共价键”的电子理论。这个理论对于有机化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是这一理论发表后,在美国化学界并未引起应有的反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路易斯不善言谈,没有公开发表演说,以宣传自己的见解。

三年以后,美国另一个着名化学家朗缪尔发现了路易斯见解的可贵。于是,朗缪尔一方面在有影响的《美国化学会志》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阐述和发展路易斯的理论,同时,又多次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大力宣传“共价键”。由于朗缪尔能言善辩,对“共价键”做了大量宣传解释工作,才使得这一理论被美国化学界承认和接受,一时间,美国化学界纷纷议论朗缪尔的“共价键”,而把这理论的首创者路易斯的名字几乎忘却了,有人甚至把它称做朗缪尔理论。

说话要有互动性

说话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当你面对听众谈话的时候,如果你只会一大套一大套地把自己想好的话讲出来,而不了解听众的看法和兴趣,不能观察听众对你的话有什么反应,有什么疑问,不能及时地解除对方心理的症结,那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谈话者。

说话时,你既要有你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推理方法,还要懂得对方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嗜好和推测都是不同的。另外,说话时,你可以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机会。这不是两全的方法吗?可是有许多人,说话总是喜欢抢先,好像自己先说了,便可以压倒对方,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还有许多人,说话一开始便滔滔不绝,自以为是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其实别人会因此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倘若你是一个商店职员,对一个上门的顾客,滔滔不绝地在宣传自己的货物如何物美价廉,顾客对你如簧之舌、天花乱坠的说话,最多认为也不过是一种生意经,决不会相信而立即购买的。反过来,你如果给顾客说话的余地,使他对货物有评论的机会,你们成为对此货物互相讨论的人,你的生意便可能做成了。在交谈中,无论是提问还是反问,都要考虑交谈对象和情境。适时巧妙地提问,可以避免交谈中的利害冲突,让谈话继续下去,有时甚至还有可能掀起谈话的高潮。

1提问的4种方式

提问切忌唐突。那么该怎样提问呢?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

(1)选择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表明双方并不在乎如何选择。例如,你和朋友一起去酒吧,你不知他的喜好,便问:“咱们要生力啤酒,还是青岛啤酒?”

(2)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你可以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例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先把意图讲清,随后问一句:“你看这样是否妥当?”

(3)限制型提问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法,也就是给所提的问题限制一个范围。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拒绝回答的可能。

例如,在香港,一般茶室客人喝可可时,都喜欢放个鸡蛋。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有好多客人就回答说不要,但是如果侍者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对方的选择范围就小了,提问者就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

(4)婉转型提问

为了避免对方拒绝回答出现尴尬局面,可婉转地提出问题。如,一个小伙子遇到了心爱的姑娘,但不知姑娘怎么想,他可以试探地问:“我能陪你走走吗?”如对方不愿意,她的拒绝也不会令小伙子太难堪。

在日常交际中,一般不可问别人有多少钱,不可问女子的年龄,不可问别人的家世,不可问别人工作上的秘密。

2反问的8种方式

在交谈中,巧于反问,可以平中出奇,甚至可以反败为胜。常见的反问类型有:

(1)讽刺型反问

讽刺是以刻薄的不容作模棱两可解释的嘲讽形式,对社会生活中的弊病和人们身上的不良现象,加以尖锐的揭露和辛辣的抨击,使人在笑声中有所思考和启迪。有这样一则故事:地主在半夜催长工说:“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再去。”地主说:“天这么黑,能看见虱子吗?”长工答:“既然天这么黑,又怎能看见干活呢?”长工的讽刺诘问,使地主处于自打耳光的窘境。

(2)疑问型反问

直接公开地表明反问者的观点、倾向,以证明、推理、辩驳等手法对事件发表议论、评判。有一日,《工人日报》以“这是个什么会”为标题,披露了在某招待所召开的某会议内容。为期5天的会议,只有半天安排开会,其余都是观光游览。作者问道:“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借开会之机游玩,为什么仍会有这种不知被报纸披露过多少次的怪事呢?”这则报道旗帜鲜明,有理有据,巧设疑问,直接作出概括性的结论。

(3)层递型反问

层递型反问从层层深化的语气中,使人加深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和印象,步步深入,吸引人的注意力。这种手法含蓄深刻,语言优美活泼,生动紧凑,能增强谈话的表现力。

(4)幽默型反问

幽默型反问产生于喜剧性的情景、惬意的误会和有趣的越轨行为。它使人感到活泼、轻松、快乐、滑稽、诙谐或优美。幽默是情趣与理智的统一,它的形式是轻松愉快的,但它揭示的主题是严肃的。英国笑话《扯谎》里有一段妈妈和儿子的对话。妈妈问:“你要哪个苹果?”儿子答:“我要那个大的。”“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妈妈,难道懂礼貌就得撒谎吗?”天真的反问,使人在笑意中有所领悟。

(5)悬念型反问

设置悬念来引发提问者的疑问和好奇心,比一般的平铺直叙要扣人心弦一些。这是一种获得强烈效果的反问形式。例如,小莉问燕子:“丹丹最近好吗?”燕子说:“啊,她出事了,你不知道?”小莉急了:“出了什么事?”事实上丹丹仅仅遇到一点小麻烦,但燕子的反问引起了小莉的极度关切。

(6)肯定型反问

答问者以反问的语句直接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例如,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守天下难不难?”侍中魏徵答道:“非常难。”李世民又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难吗?”魏徵说:“古代帝王,打天下的时候,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江山,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能说守天下不难吗?”这种反问比正面回答更有力。

(7)机智型反问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或明或暗、或褒或贬、或深或浅地反问对方,巧妙地表达反问者的观点、态度和倾向,由此及彼,达到目的。

(8)抒情型反问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往往有着内在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经常会在反问者的嘴里或笔端自然地流露出来。以情感人,这便形成了抒情型反问。

反问的艺术,还有许多种。但若想真正掌握这些反问艺术,还必须不断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力、思辨力和应变能力。

说话要讲规矩

说话要讲究“规矩”,不可胡乱说,如果说话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仅在形式上会带来很多麻烦,还会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说话的规矩主要包括语言规矩和逻辑规矩两个方面。

所谓语言规矩是指说话人在言辞交际过程中,必须遵守语言规范的要求,不能因为语言表达的混乱、不完整而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要做到语言规矩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语音必须清晰准确

说话人要表达什么,必须是不含混,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让接受者一听就明,一听就懂。这样,表达才有作用,交际的目的才能实现。

做好下列3个方面,有助于达到语音清晰准确的要求:

(1)遇到容易产生歧义的读音,应予以适当解释。比如贵阳人,把“雨”(yǔ)读为“yǐ”(以),“鱼”(yú)读为“yí”(仪)。贵阳人说“我上街买yī”,外地人真不知是买什么。贵州思南人分不清“前”(qián)与“情”(qíng)、“建”(jiàn)与“进”(jìn)、“军”(jūn)与“娟”(juān),等等。像这类不清晰的语音,如不适当补充、解释,是非常影响交际效果的。

(2)与非本方言区的人交谈,最好不要用方言。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千差万别。如果都属北方方言区域,交流基本没有问题。而其他区域就有些麻烦。比如用普通话说:“你看这是什么。”上海话则成了“侬窥窥逮个司撒莫资”,福州话则成了“女看最筛先闹”。不仅语音完全不同,连用词也有很大差别,这叫外地人如何明白!

(3)对一些关键字词的发音,尽量说得慢一些。说快了很容易使语音含混,让人听不清楚,或产生误听。

2语句通顺明了

这主要指用词前后协调准确、意思完整,不多余、不错乱等。

要做到语句通顺明了,就要注意:

(1)符合习惯要求。有些语句虽然从逻辑或语法的角度看并不规范,但既然已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就应当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来处理。比如“打”,其词义一为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打人、打鼓,一为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打官司、打交道;一为制造——打毛衣、打镰刀等等。但“打的”“打工”“打瞌睡”“打酱油”“打折扣”“打圆场”之“打”,就无上述意义。使用这些词汇时,只能是约定俗成,大家都按习惯办。还有像“打扫卫生”“救火”“养病”“消除疲劳”“晒太阳”之类,也属此种情况。

由于国别、民族、地域、信仰等差别,习惯要求也不是一致的。表达者需要入乡随俗,使自己言辞话语接受对象的习惯。否则就要出差错、闹笑话。

一个美国人应邀参加一个中国人的婚礼。他感到新娘很漂亮,便按美国人的习惯,老老实实地向新郎赞美说:“你妻子真漂亮!”新郎基于中国人好谦虚的习惯,连忙说:“哪里,哪里。”美国人傻了眼,他想:“怎么?还非得具体指明是哪里漂亮吗?”于是,他仔细说:“眼睛。”见新郎不解地盯着自己,他赶紧补充说:“还有鼻子、嘴唇、眉毛、头发……”

(2)不生造词语。生造,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杜撰、编造出谁也不懂的语词。虽然语词在人民群众的交际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但它的产生应有一定社会基础,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为交际区域的群众所接受才行。绝不是任何词都可以随便生造。像这几年出现的“打的”“打工”“撮一顿”“大款”“倒爷”等已被人们熟悉,用于言辞交际当然可以。但如有人说:“我来迟了,实有抱惭。”其“抱惭”就是生造。

逻辑规矩指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和形式。说话人在以言辞进行交际的时候,必须遵守逻辑要求,否则就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说话要符合逻辑规矩,就要剔除以下几点:

1言行不一

所谓言行不一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他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往往假以美言,说得很好听,以蒙骗听者,然后再施以丑行。因此对那种夸夸其谈,自我标榜的表达,应提高警惕。

2背离中心

就是本来说的是这件事、这个问题,但说着说着,话题竟跑到另一个问题上面去了,出现了前后不一现象。英国大主教威尔?勃福斯在科学协会作反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长篇演说。当说得最起劲时,他突然攻击起支持达尔文学说的赫胥黎来:“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就把我撕成碎片,因为照他的信仰,人是由猿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还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呢?”大主教的人身攻击就完全是背离主题的。这叫做前言不搭后语。

3混淆概念

就是把本来不是相同的概念当成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混同使用。如一个学生砸坏了教室的窗玻璃,老师批评他不爱护人民财产,要他赔偿。他说:“人民财产,人民都有份,我是人民,我砸烂的是我那一份,我赔给谁?”学生将“人民”这个概念在集合意义下的使用同在非集合意义下的使用混同起来了。“人民”是所有人的集合体,其性质是不为它的组成分子(即每一个具体的人)所具有的。

4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就是对同一事物或问题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都认为可以或不可以。如某人有个知心朋友是律师,一天他偶遇一直在外奔波劳碌的律师朋友,对他说道:“嗨,你成天穷忙个啥?其实我看哪,律师这工作不能说它没用,但也不能说它有用。要是被告真有罪,你再为他怎么辩,他还是有罪;要是被告本身就无罪,你还为他辩什么呢?”此话就是模棱两可的表现。律师工作要么有用,要么无用,某人对两方面都认为不可,因而是错误的。

说话要讲智慧

说话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思辨能力。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够的,还应讲究智慧。说话要想具有智慧性,就必须首先要克服掉以下几个问题。

1有杂音

有些人谈话本来很好,只是在他的言语之间掺上了许多无意义的杂音。他们的鼻子总是一哼一哼地响着,或者是喉咙里好像老是不畅通似的,轻轻地咳着,再要不就是在每句话开头用一个拖长的“唉”,像怕人听不清楚他的话似的。这些毛病,只要自己有决心,都是可以改掉的。

2用多余的套语

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使用太多的或不必要的套语。例如,一些人喜欢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一类词句;另一部分喜欢加太多的“坦白地说”“老实说”一类的套语;也有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什么?”或“你听清楚了么”;还有的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或“你觉得怎么样”,如此等等。像这一类毛病,你自己可能一点不觉得。要克服这类毛病,最好的办法是请你的朋友时刻提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