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人生规划
5729700000005

第5章 揭开北大才子学习(4)

当你作为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可能就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与抚养:饥饿、寒冷、病痛、挫折……似乎都有人在为你遮挡。而现在,你长大了,步入了社会,走向了你自己的生活,你是否想过:你能生存吗?你能适应社会吗?你能活得很好吗?从这一刻开始,你的精神支柱就是你自己,只有你才能对你自己负责!

也许,你会遇到一些问题:觉得社会太黑暗,抱怨别人太势利,感受了人世间的冷暖之后,你变得孤独,寂寞,总有许许多多不能名状的情绪要发泄。这时,你应该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其实,你只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外表成熟而内心却仍然依附着过去扶持着你的力量的孩子。也就是说,你还没有独立,不能独自承担这许多事情。所以你活得不顺心、不积极,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以上这些话是一个朋友在向北大的一位讲师(即他的老师)诉说心中的苦闷时,那位讲师所说的一段话。

的确,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不能没有独立。而这一切,又都只能靠你自己,因为你自身就是你自己的生存环境之一。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鲁迅先生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人传诵:鲁迅小的时候,由于家道的败落和父亲的病情,使还是孩子的鲁迅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不仅要学习,还要每天往返于药店与当铺之间,去为生活而奔波。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忘自强不息地奋斗。一次,由于上学迟到,老师对他加以批评,鲁迅从此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上了一个“早”字,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提醒,更是一个人人生观的体现:自立、自强。

当一个人独立了、放弃了依赖性的时候,当一个人真正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无比强大。

一个女孩子可能是很柔弱的,但当她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当她必须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她的身上将因为自己负责所进发出的力量将是强大的,这就是独立的强大。天助自助者,社会需要坚强自立的人,任何人都不愿意与一个软弱无力,随时会倒在自已身上的人呆在一起。只有你能为自己负责了,你才可能更多地得到别人的帮助。你自己就是你自己,这毋庸置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陪你一生一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独立地生活。

一个娇生惯养、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要想迅速地成熟起来,最好的方法是让他远离父母,去过独立的生活。正如一个婴儿,只有当他挣脱了双亲扶持的双手,自己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我们才会惊喜地叫道:宝宝会走了!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社会的进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异化,每个人都充满了智慧,又都有一副适应自己人生经验的“如意算盘”。于是,对于他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一颗掩盖得十分巧妙的地雷,我们若想穿过这片危险的雷区,到达理想的高峰,没有十二分的勇气和更高的机智是不行的。

然而,谁也无法在课堂上、书本中和家庭里教会那些少男少女们如何自如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害关系,如何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弱点,以一个成熟者的目光来审视世界上的一切。并且在待人接物方面,适时地展开进攻或防守,于是崎岖而黑暗的道路,就成了他们成熟的惟一途径,正如一位先哲所说:若想让小鸟学会飞,就让它飞吧。

有一位北大朋友谈起他在美国的一段经历。为了16岁的儿子能够成才,朋友狠下心来,送他到一所远离住家却十分有名的学校去念书。那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每天都需要转三站公共汽车,换两次地铁,穿越纽约最豪华和最肮脏的两个街区,历时三个多小时。而纽约的地下铁又是世界上最乱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的事件发生。为什么这位学者要自己的儿子放着附近的高中不读,而冒那么大的风险,整天奔波于那危险的路中呢?

一方面固然因为儿子考上了世界的名校,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我的朋友独立生存的观念使然。在美国,16岁的孩子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我的那位北大朋友,始终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一关,都要穿越这样的危险地带,否则就难以在这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告诉儿子说:人生的道路是更危险的,因为人生只有去,没有回,走的是只能走一次的路线,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若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个人生都将遭到打击或挫折。所以他在给儿子的信中着重写道:“年轻人,你渐渐会发现,当你个人独行的时候,会变得格外聪明,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父亲是对的。”

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验,被一位朋友领着穿过几条不曾到过的小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第二次自己再来时,竟然无法辨认上次走过的路线;只有按图索骥,走一路问一路,再来时我们才能十分肯定地找到要找的目标——这就是独立的境界。

独立的境界是美妙的,独立的品格却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和培养的。独立地面对社会、面对自然、面对你自己。

品格的独立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坚守信仰,保持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不迷失方向,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一道亮丽的色彩。

钱理群先生提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点。而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拒斥邪恶,保持自我真性情,玉洁冰清,不沾世俗气的独立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他曾鼓励过青年学生们,做人要独立思考,只有如此,才能思想自由,不断探索,才能使从事学术工作者解放思想,善于怀疑,富有创造性,且能埋头钻研,上下求索,以追求真理为旨归,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生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不可能孤立存在,你必然会与许许多多的人交往、合作。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要放弃独立而随波逐流。

独立的品格,是成功者的必要条件。

成功者的身上具有许多种优良品质、勇敢、忠诚、创新、进取……独立也是这些品格中不可缺的成员之一。如果一个很依赖于他人的人也会获得成功的话,恐怕20世纪的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民族为独立而战了。没有独立做前提,成功也许只是个假设。独立性格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历史如此证明,现实生活也是这样。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过于依赖别人,或轻易接受别人的话,也是很危险的。北大学生王宏在儿童时期,就是被父母过于溺爱,变得十分依赖人。他家里有钱、有地位无论何事,都由家里照顾,虽然他们是好意的,但却妨碍王宏的人格成长。

王宏说:“如果我那时是一个反抗者,那我现在就不至于这么郁郁寡欢了。的确,如果我生性有一点顽皮,或是不顾一切,而追求自我发展,那就好了。但我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也不是冒失鬼,我生性循规则蹈矩,对于别人更是一本正经的样子。”

“依靠别人来解决你的问题当然容易多了,无论发生何事,有个人可以商量总觉得内心安定些。如果再进一步,别人愿意负完全的责任,自己更是完全松懈下来,于是这种人便容易成为一个无法独立的弱者。”

你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在儿童时是不是完全依赖你的父母;在学校时你的功课是不是总是先生或同学帮忙;在办公时是否总是揪别人来做,是否平时总没有机会使自己能独立行动。如果是这样,那你一定就是太依赖别人了,应当趁早摆脱此种依赖性,发展独立的能力。

但是切记不可又走到另一极端,自己哄自己,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应该是要尽量利用自己的才干,要做到这一步,就要发展相当的独立能力,同时要晓得利用别人的意见和指导。

北大一学者告诫青年学生们说:

“如果你过分依赖别人,那你便会上当,因为你不能分辨别人的话究竟是对的还是不对的,而你对于别人的动机也就茫然不知。”

如果你要做一个成功的人,那你应该是个品格独立的人,首先你应该学会为自己负责。

当你陷入困境遭遇孤独的时候,如果仅仅去抱怨社会冷漠,别人自私,这只说明你对外界的依赖性太强,你还太脆弱。

我们生活在会会众生之中,当我们遭遇逆境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学会依靠自己。我并不是教你单打独斗,更不是教你万事不求人。而是想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别人没理由更没有义务非要帮你不可。社会不是家庭,社会不是父母,社会不是充满爱而是充满竞争。

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你只有具备充分的能力,并学会了为自己负责,你才有可能得到更多别人的帮助和关心。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你才能更多地体会到社会上善的一面、美好的一面,而不是仅仅看到它的冷漠和自私。

天助自助者,便是这样一个道理。在北大,每一个人都是思想上的独立者。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正在讲说此观点的人是何等有名气,何等有威望,只要是有疑问,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之讨论。这也许只有在北大才会有的学术风气,是在北大才有的一种有北大特色的独立品格。

北京大学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对于学术问题,自己可以坚持已见,但也要容许别人坚持已见,而且择善而从的事也不少。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亦是如此。胡适与其学生罗家伦、傅斯年就经常切磋,其间罗、傅二人讲了许多否定“我的朋友”的话,胡适也不以为忏。又有俞平伯先生讲古诗,讲到蔡章《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平伯说:“知就是不知。”

某同学站起来质疑:“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

俞平伯说:“古书这种反训不少。”随手拿起粉笔写出六七种来。

提问的同学说:“对。”然后,坐下。

又一次胡适讲话,提到某小说,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同学张君马上站起来说:“不对。有人说在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见过。”胡适很惊讶,亦很高兴。以后上课,逢人便说:“北大真不愧为大。”

在北大坚持已见的大有人在。某课上,某教师和某学生对一学术问题意见相反,且互不相让,直到学期终了还没有争出结果来。不知是教授有意为难还是选择得意之点,反正考题正测了这一问题,这位同学自然要按自己的观点回答。教授阅卷,自然判其错误,于是被评为不及格。按规定,不及格下学期开学要补考,补考成绩按9折计算,所以补考试卷上照例盖一长条章,上写:“注意,67分及格。”补考之时,也许为了表示不让步吧,教授出题,仍是原样。那位同学也照原样答无误。结果教授评分为60,打9折,仍不及格。再补考,双方仍是原题原答案,评分仍是60。但这次算及格了,问为什么,说是规定只说补考打9折,没有说补考的补考还要打9折,所以不打折扣了。这是典型的北大解决学术问题的方法。

在北大,学生与先生所具有的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崇尚,对独立人格的锻造。面对知识与真理,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师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严,相反,正基于此,先生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要懂得知识的分量,懂得做人的原则,所求的应是真才实学,而不应是其他,或是虚幻的光环之类。

北大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指出:

北大并不是浑浑噩噩的一群。它不善于“地位”之争却喜好学术的争论和对真理的追求。学术自由是融进每一个北大学人的生命的。在我所在的科系,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以至争论被视为正常。年轻教师可以提出与学术泰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关于学科发展的不同思路。毕业生们也有时不知深浅地向一些知名学者质疑。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学者也乐意同别人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和论战。更不用说一个系内部同事之间的互相批评以至学术上的相互“否定”。学术上的讨论不讲情面,但绝不包含恶意的指责和攻击。这里表现的是北大人的另一方面:为科学和真理而争。也许正是因此,北大一直保持着学术繁荣的局面,培养出了数不清的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成功人材。

北大以其独特的方式滋养着一批又一批敢于向成功发起挑战的前行者,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光华,使他们能够保持自我的真风彩,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不失本色,保持真我之品格,独立而又坚定,书写下了一篇篇值得后人品味玩读的生活诗章。

6.择其善者而“读”之:合适的书籍是最好的老师

关于如何读书、选书,我们北大学生也有一番心得,如老舍先生所说:“书的种类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我有决定念什么的全权,自幼儿我就会逃学,愣挨板子也不肯说我爱《三字经》和《百家姓》。”

谈到读书的方法。老舍说: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嘛?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远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姻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姻缘》,人家写它干嘛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几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着自私一点。

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累赘。

通过老舍这篇幽默的文章,我们不难悟出:选择书籍和阅读书籍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