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人生规划
5729700000006

第6章 揭开北大才子学习(5)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21世纪的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理工科的人,要准确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学功底和了解必要的文学知识;学文科的人,也要熟悉网络、计算机操作等基本知识,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实,“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的观点,早在80多年前,就被蔡元培先生提出来了。1919年,蔡元培提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他指出,许多专门学者,不明了科学发展的趋势,不明白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至存在“专己守残之陋见”,如“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属,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是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这种认识的局限,造成了大学文理科学生培养上的流弊,即:“文科之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则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乃文科学生,因与理科隔绝之故,直视自然科学为无用,遂不免流于空疏。理科各学,均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之归宿,乃理科学生,以与文科隔绝之故,遂视哲学为无用,而陷于机械的世界观。”他主张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学生文理兼习,学文科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之某种,如学史学的,兼学地质学,学哲学的,须兼习生物学等;而学理科的,不可不兼习文科的某些门,如哲学史。文明史之类。

其实,不仅大学生应该融通各科的界限,拓宽知识面,中学生也是如此。事实证明,许多成功的考生正是这样做的。

1996年广西省文科高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熊远萌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

高考对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例如英语试题中就常常包含着生活逻辑,1996年高考的作文考的就是文艺鉴赏力。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知识面,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并且要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文科学生更应如此。我平时一方面常看些诗词、历史人物传记、政治评论集,以及《读者》等优秀期刊杂志,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其它各种途径增加对国企改革、农业发展、中国复关和香港回归等热点问题及其它一些社会动态的了解,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代表广西赴京参加全国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历史知识竞赛,既开阔了眼界,又锻炼了能力,也为我高考历史获得高分奠定了基础。

7.开阔思维的妙方:聆听讲座

自蔡元培以来,北大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之先河。“兼容并包”实际上是学术民主问题。在学术领域里,真理颗粒往往存在于多种学说之中,不用说往往是各有所见.各有所长。就学术发展来说,只有不同学说的比较、论辩,才有利于获得真理,推动学术进步。由此也就要求学者具有渊博的知识,最好能融合中西,贯通古今;要求在知识传授上兼容并包,正确对待各种学说。

许多学问渊深、各有专长的积学之士被请至北大授课。一时之间,北大出现了发展学术的生动活泼的风气。各种思潮在北大交流论争,因此新思想新文化得到发展,影响远播,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之一也是自然而然了。这以后相沿成习,许多学者名家在北大点评时政、倡新学术,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各类讲座,使学生们从中受到陶冶与启发、在思考与比照中获得了较全面的知识,不少人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或学问大师。可以说,名家苔革、学术争鸣的讲座为他们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并启迪了智慧。同时学者们的学风与品格作为精神财富永远留在了北大。在学界虚浮与刻薄之风甚嚣尘上的时代,北大人为中国学术研究注人了清新的空气。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气氛中,每一位学者都倾其研究有素的精髓成果而出,这样就提高了讲座水平,学生们自然受益匪浅。

讲座是一种传道的方式,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在北大听讲座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涉及众多的学派,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广至世界而转机自我。讲者激情澎湃,忘我投入,生动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听者聚精会神,心驰神往,积极思考。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听者获得了丰厚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受到品格与气质的熏陶。一流的学者以高屋建领的眼光,以对学术的珍爱倾注其生命的精血,自然赢得普遍的赞誉。他们独立的思想与严谨的治学精神,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灌输进后者的脑海中、血液里,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以学术为天下公器,以学术为生命的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并在后世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北大由于名气大,不少人以在北大做过演说而引以为荣。然而,北大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这片沃土是勇于开拓者的天堂,也是无能者的悲哀地狱。滞洒惆搅之名流,博学厚积之大家,在三尺讲坛,对数百学子,畅谈高论,颇有“谈笑深时风雨来”之气概。或纵横千古,五洲四海,臧否人物,点评时政;或意兴横飞,激越豪壮,评述诗画,赞美生命。听者神飞,讲者动情,融身其间,你会感到涌动在暗处的是一种追求的力量,是一种自由的力量。许多闪耀着光彩的思想瞬间涌现,被睿智的学者抓住,从而促进了他们境界的提高;许多灵感悄然而至,被每一位听者的头脑,被天才的学生捕捉,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在面对面的交流和不停的问答中,思想的撞击迸发出火花,产生了新的思想、新的学术观点,这是高度智慧的学者与天才隽永的学子们共同创造的“神话”;在自由的谈论、融洽的气氛中,他们创造出自由的空间与伟大的思想,增长的是无形的知识与认识,开阔的是思维的视野。

8.积极参与文化节以开阔视野

有人说:“文化节是北大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它不仅活跃了学术,活跃了文化,更活跃了人的思想。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感受知识的芬芳。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随处可以采撷几朵美丽的浪花。装点你的人生。独特的文化节总能使人从中获得不小的收益。汲取知识的营养。”如果说在北大,你通过专业的学习与学校的正常教育获得了深刻的专业知识,那么,在五彩缤纷的文化节中,将使你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丰富与扩大你的视野。你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分子结构,如果你是学化学的;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与法律,如果你是经济学或法律学的……。在学好专业课程外,你将了解到音乐的舒缓、美术的流畅、山水的优美,你也将关注世界政治风云。国家经济改革、民主与法治以及自身的诸多问题。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文理科学生的知识缺陷弥补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这就是文化节的影响,也是文化节的勉力。在北大,各种各样的文化节受到了师生的共同关注,也赢得了校方的大力支持。这是文化节生命力的源泉。因此,为了扩大你的视野.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在北大.你不能不参与包罗万象的文化节。

如果我们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大学其实是最适合文化生存发育的场所了。作为研究学问培养人才的大学,其宗旨也无非是使文化得以延续与发扬光大。若非以知识与文明立校,则无法想象现代大学的状况。睿智、渊博的学者,聪慧、勤奋的学子便是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最主要的载体。大凡世界著名的学府,因其历史悠久,在不断地演变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景线,构成这道风景线的便是人文的精神。触目可见的校园景观,以及内在的无以言传的而又无处不存的那种品格。而这其中,文化便是最主要的因素。文化的内涵太丰富了,每一种专门知识都足以形成自身的文化结构,所有的这些“文化”便汇成一望无际、包罗万象的“大文化”。大学其实也汇集了各种文化。尤其是著名的大学,其文化氛围是十分浓厚的。可想而知,这共存的圈子里那么多文化的成员本就蔚为壮观,而一旦有推波助澜者,则这原本就不平静的圈子就愈发地热闹起来了。

在北大,由于汇集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而且又兼是中西交融的知识文化,在一个又一个学术文化节的推动下,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争妍”的气象,令人颇有目不暇接,眼花缘乱之感。

所谓文化节,在北大,便是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甚或针对某一热点现象,由热衷于推广普及者发起,在众多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或以沙龙形式,大家各倾己见,也可延请专家名流发表高见。这种定期推出旨在宏扬、普及或者说挽救颓势学科的活动,便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北大学术文化节。可是,你不能认为北大学术文化节就是在一定时期,各家共同推出自己的系列活动以促进文化发展。其实,北大文化节几乎天天都有。这并不奇怪,因为所有的文化节并非同时推出。这有很大特色,也正与北大自身的风格有关。自由体现在人的思想观念中,也体现在学术活动中。一则由于北大学科繁多,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领域甚广。各种各样的文化节便应运而生。比如:经济文化节、法律文化节、数学科学文化节、物理文化节……二则是因为本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出发,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由一些爱好者发起的颇有特色的文化节。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文化节的内容,比如奇石文化节就是最好的一例。林林总总的文化节中随时都可以冒出几付新面孔。这样春夏秋冬你都生活在“节日”中,这是文化的节日。只要你生活在北大,就会深深地体味到这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