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
5734500000036

第36章 袁世凯计谋简析(4)

当时有人曾上奏指控他,在镇压这次起义的过程中,袁世凯的部下杀人过多,各路统兵将领也“贪功生事,玩忽民瘼”,主张“严加参劾,俾照儆戒”。

对此袁世凯却是置若罔闻,认为当前“以先弭内乱藉杜外侮为当务之急”,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平定景廷宾起义,“他人(指列强)执约以相诘责,狡启者从而生心,藉端干预”,“万一辇毂之下稍有虚惊,臣身任封圻,何堪当此重咎?”也就是说,他害怕景廷宾的起义军“灭洋”,会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再次干涉,使慈禧惊慌,那他就会担当不起。此外,他还认为,当义和团刚刚兴起的时候,非常弱小,“一健吏足以了之”,可是“地方将吏,稍加抑制,言事者辄交章论劾”,最后导致大局不可收拾,“殷鉴未远,讵堪再误?”所以,对于那些“贪功生事”的官员,袁世凯非但不惩罚,反而上奏朝廷:对在镇压景廷宾起义中立“功”的70多名文武官员给予嘉奖。

考虑到直隶人民的反抗斗争声势浩大,有其社会根源,所以袁世凯采用“釜底抽薪”的谋略,双管齐下,一方面宣布此前发生的“民教各案”一律完结,以缓和民众与外国教会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又残酷镇压人民的武装斗争,大肆屠杀起义军,以防止他们“春风吹又生”。最后,袁世凯怀柔和镇压“两手”并用,终于将直隶人民的反抗斗争镇压下去,因而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很快就命袁世凯“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2.解散国民党,让《天坛宪章》“流产”

中国有一句古语:“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形容根本不可能成长的事物。为了阻止《天坛宪章》的生效,袁世凯就采用“兜底战术”,将“薪”抽走——下令解散国民党,致使国会和“宪法起草委员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不能开会,使得《天坛宪章》这棵尚未长成的“小树”枯死——夭折,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为了制订中华民国宪法,1913年7月初,根据《国会组织法》的规定,国会参、众两院各推选30名议员,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是杨漪。在60名宪法起草委员中,国民党的力量最强,有33人;进步党18人;共和党8人。7月15日,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了《宪法起草委员会规则》规定:“非有委员2/3出席,不得开议”,“决议以委员总额半数之一致通过之”,“非国会议员禁止旁听”等等。从第4次会议起,宪法起草委员会即在天坛祈年殿召开,取“忠于民国之心惟天可表”之意。所以他们制定的《宪法草案》被称为《天坛宪章》。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的气焰大长,又急于成为“正式大总统”,便让进步党议员提出先选总统、再制定宪法的主张。10月4日,《大总统选举法》在国会经三读通过并公布。10月6日,在军警的刺刀下,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既然如愿以偿,又“得陇望蜀”——想制定一部有利于自己的根本大法,开始粗暴地干涉宪法的起草工作。

当时,宪法起草委员会屡经袁世凯的摧残,有的起草委员被杀害,有的起草委员被迫离开北京,但是国民党及其友党民宪党籍议员仍占多数。宪法起草委员会见大势不妙,来不及讨论地方制度,就于10月31日将《宪法草案》匆匆三读通过,定名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提交国会“宪法会议”审议,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天坛宪章》。

《天坛宪章》共11章、113条,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与《临时约法》相比,《天坛宪章》中总统的职权有所扩大:一是有权命令国会停会,“大总统得停止众议院或参议院之会议”;二是可以解散国会,“大总统经参议院列席议员2/3以上之同意,得解散众议院”;三是可以任命更多的官员,《天坛宪章》只是规定:国务总理的人选须经众议院同意。

可是,袁世凯却不满足,仍然对《天坛宪章》非常恼火:

第一在国会闭会后,设立国会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成员共40人,其职权如下:大总统为维持公安或防御非常灾患,须发布“教令”时,应经国会委员会之议决:大总统宣告戒严,如国会委员会认为没有必要时,应立即解严等等。对于袁世凯来说,国会委员会无异于是自己“无时不在”的监督者,实在是碍手碍脚。

第二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于众议院负责。《天坛宪章》明确规定:大总统发布命令及其他有关国务的文书“非经国务员之副署,不生效力”;两院议员不得兼任文武官吏,“但国务员不在此限”。袁世凯对此坚决反对,说《宪章》这么规定,“无非欲以议员专占国务院之职”。

第三确保共和国体。对于修改宪法,《天坛宪章》设置了很高的“门槛”:(1)只有国会中1/4以上的议员连署才能提出宪法修正案;(2)宪法修正案非经参、众两院议员2/3以上同意不得成立;(3)宪法修正案成立后,由宪法会议(只有两院议员总数2/3以上出席,才能开议)审议并修正;(4)经出席议员3/4以上同意,宪法修正案才能议决;(5)共和国体不得修正。这样一来,袁世凯要想复辟帝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第四实行审计制度。《天坛宪章》除列举了审计内容外,还规定:审计院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之审计员组成;审计院长由审计员互选。袁世凯认为,这是侵犯了大总统任命官吏的特权。

眼见《天坛宪章》即将提交国会审议,袁世凯惊恐万分,深恐国会一旦通过,自己就将受到《天坛宪章》这个“紧箍咒”的束缚。所以,袁世凯决定改变战术,不再和国会议员们“绕圈子”,而是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在正式动手前袁世凯照例要“表演”一番,以显示自己是得到了“民意”的支持。10月25日,袁世凯通电各省都督和民政长,反对《天坛宪章》:

“制定宪法,关系民国存亡,应如何审议精详,力求完全;乃国民党人破坏者多,始则记名政党,为虎作伥,危害国家,颠覆政府,事实俱在,无可讳言。此次宪法起草委员会,该党议员居其多数,闻所拟宪法草案,妨害国家者甚多。各该文武长官,同为国民一分子,且各负保卫治安之责,对于国家根本大法,利害与共,亦未便知而不言,务望逐条研究讨论,于电到五日内迅速条陈电复,以凭采择”。

袁世凯一声令下,各地的“狐群狗党”纷纷跳出来,为他摇旗呐喊,纷纷叫嚣:要解散国会,取消《天坛宪章》。10月29日,河南都督张镇芳通电列举了《宪法草案》的所谓“谬点”后,攻击宪法起草委员会“欲蹈专制君主之喜怒用事”,“竟敢订此暴民专制之宪法”,要求将国会中“凡在国民党籍者概行开除,或即另行改造,布告各省,严行取缔,停止国民党人被选举权”。同时,“辫子军”统帅张勋也痛斥宪法草案“荒谬绝伦”,并表示:“勋虽不才,诛锄叛逆,以身许国,万死不辞!”

既然有了强大的“民意”作“后盾”,袁世凯也就有恃无恐了。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借口查获李烈钧与国民党议员徐秀钧等人的往来密电,悍然下令解散国民党,追缴国民党籍议员的证书、会章,被牵连的议员多达438人,国会因此无法开会。10日,因为不足法定人数。“宪法起草委员会”也自行宣告解散。《天坛宪章》尚未经国会两院宪法会议讨论,国会本身便遭到破坏。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就这样被迫夭折了。从此,老袁就再也不必为《天坛宪章》头痛和担忧了,他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俗话说得好,“一物降一物”,老鼠怕猫.蛇怕打七寸。“釜底抽薪”,抓的就是根本问题,就是决定性因素。《天坛宪章》要想生效,必须要由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并提交国会两院宪法会议讨论。一旦国会和宪法起草委员会都被迫解散,《天坛宪章》也就真得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有流产了。所以,袁世凯真是《天坛宪章》的“克星”。

五、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又名“喧宾夺主”。从字面上讲,“反客为主”的“主”是主人,“客”是宾客。如果加以引申,“主”就是统治者、支配者,处于主动地位;“客”是依附者、被统治者、被支配者,处于被动地位。“反客为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客”,夺取主导权,代替了原来的“主”,并把原来的“主”变成了“客”,任其随意摆弄。所以,“反客为主”之计,实际上是一种“夺位术”。

在军事上。“反客为主”是指在战争中要积极努力,设法化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策略。在古人看来,“反客为主”多是对于盟友的,经常是假意援助盟友。先站稳脚跟,再步步为营,逐步兼并或控制盟友。

袁世凯对“反客为主”之计理解很深,一个人要善于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局面为有利局面,所以,他即使是居于“客”位,既不焦躁,也不气馁。而是仔细分析形势,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机会,循序渐进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最终变“客”为“主”,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1.“空手套白狼”,巧夺庆军

众所周知,历代开国帝王都是靠军队起家的。在这一点上,袁世凯也不例外,他一贯把军队看成是自己的“第二生命”。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竟然能够“空手套白狼”,用智谋巧妙地控制了一支军队,从而为自己后来在朝鲜的发迹打下了基础。

早年袁世凯的命运很是坎坷,曾先后在天津、上海等地混迹,非常潦倒。不过,他很喜欢阅读兵书战策,每每侃侃而谈。他曾对一位好友说:“过去我好奋匹夫之勇,现在学了万人之敌,才知道好勇斗狠,实在没有什么用处。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以横行天下”。可是袁世凯当时还是赤子空拳,无兵无将,到哪里去掌握一支军队呢?

经过一番调查,袁世凯把目光转向了吴长庆的“庆军”。原来,吴长庆早年就与袁世凯的堂叔袁保庆很有私交,所部庆军正在山东沿海一带驻防。1881年10月,经王雁臣的推荐,袁世凯投奔了吴长庆,在他的幕府中做事,并拜名士张謇为老师。不过,袁世凯当是属于乱世的,并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幕僚。他的野心可大呢,时刻都想把这支军队抓到手中,以于成一番事业。

很快袁世凯的机会就来了。原来,19世纪后期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国家也迅速强盛起来。当时日本对外推行“大陆政策”,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其近邻朝鲜。1876年日本逼迫朝鲜政府订立《江华条约》12款,否认大清国对于朝鲜的“宗主权”,表面上尊重朝鲜为“自主之邦”,与日本有“平等之主权”,实际上强迫朝鲜开放通商口岸、减低关税,给予领事裁判权,日本的势力也得以进入朝鲜。

当时,由于日本不法商人垄断了朝鲜的粮食贸易,把粮食大量运往日本,致使朝鲜士兵无以为食。到1882年夏天,朝鲜政府拖欠士兵的军饷竟达7个月之久,首都汉城的驻军一再向政府哀求发饷,也未能如愿。到了7月份,朝鲜政府总算同意发放1个月的军饷,但经手的官吏又暗中搀入许多糠秕、沙石,愤怒的士兵于是杀死仓库官吏。

为了能趁乱夺取政权,国王李熙的生父大院君李罡应又暗中派人煽动,促使矛盾激化,遂发生了“兵变”。变兵闯入王宫,欲杀死闵妃,闵妃慌忙化装逃走。变兵转而袭击日本公使馆,杀死日本教官多人,并纵火焚烧公使馆,日本公使花房议质赶忙逃往仁川。随后,大院君当政,排斥闵妃集团。因为这次变乱发生在壬午年,所以朝鲜历史上称之为“壬午兵变”。

这时,朝鲜的大臣金允植、鱼允中等人正好在天津,急忙向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求援,请其出兵帮助朝鲜平定内乱。8月初,清廷派庆军统领吴长庆率领6个营前往朝鲜,以稳定朝鲜的秩序,抵制日本的侵略。

一听说“庆军”要开赴朝鲜,袁世凯就大为兴奋,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在国内袁世凯既没有什么功名,资历又太浅,要是论资排辈的话,自己真不知得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受到重用。到朝鲜虽然是去异国他乡,但也容易建功立业,袁世凯就有机会大出风头了。

所以,袁世凯在写给他兄长的信里说:“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他还说,“既建功业,不愁朝王李熙之不我用”。他断言:“李熙,庸主耳,无能为,夺其政权归我掌握,犹反手也”。很难相信,这些话能出自一个才24岁的青年之口。袁世凯虽然还很年轻,但他以超人的政治嗅觉认定:发生在异国朝鲜的这场动乱,是自己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这个问题上,才20出头的袁世凯就比“庆军统领”吴长庆看得远。当时,吴想的只是去朝鲜平定叛乱,好赶快回国领赏,继续做他的“统领”,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在朝鲜“建功立业”!

袁世凯既然打定了“主意”,第二天一早就央求老师张謇:请他在吴长庆面前多多美言几句。于是,吴长庆便命他在前敌营务处任职,负责军需供应和勘察进军路线。

当时,清朝的军队已经是极端腐朽,那些士兵多是临时征募而来,其中夹杂着不少市井无赖,游手好闲,不习兵事,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时有发生。所以在朝鲜登陆后,士兵们都以为“天高皇帝远”,所以争相抢劫朝鲜民宅,使得老百姓人心惶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对于庆军的纪律败坏,吴长庆也是大动肝火,但却束手无策。这时,袁世凯觉得这真是“天赐良机”,便挺身而出,愿意担当整饬军纪之任。吴长庆大喜,当即颁给他一支令箭,命他全权督查军纪。

当天夜里就有当地族长进营禀报:有一批清军正在抢劫百姓的鸡鸭。吴长庆便命人去把袁世凯给叫来,问他为什么不严办?袁世凯赶来后,当即报告:刚才他在军营外,已请出吴长庆的令箭,将为首的7个人当众斩首。

原来,袁世凯接令后当即宣布:凡官兵敢擅入民宅者杀无赦!此外,他还组织了一支“整饬军风行动队”,由他亲自率领,日夜巡查。刚才那些乱兵从外面抢劫回来,正被袁世凯给碰上,便当即将他们正法,并撤办了几名将领。

这时,旁边的朝鲜老族长赶忙来到吴长庆面前,倒身下拜,连连称颂王师纪律严明,表示回去后一定要让百姓们多准备一些上等食品,以犒劳“义师”。老族长走后,吴长庆拍拍袁世凯的肩膀,称赞他:“好孩子!你真不愧是将门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