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择决定人生
5736800000015

第15章 权衡利弊,舍小利为大利(2)

人非圣贤,谁都无法抛开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我国历史上刘邦与项羽在称雄争霸、建立功业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最终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苏东坡在评判楚汉之争时就说,项羽之所以会败,就因为他不能忍,不愿意吃亏,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就在于他能忍,懂得吃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

两王平日的为人处世之不同自不待说,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40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10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隔40里,兵力悬殊,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然后,第二天一清早,又带着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怨气,缓和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刘邦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利的坚忍,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刘邦正是靠着吃一些眼前亏、吃小亏的技巧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有人说刘邦是一忍得天下,相信这种智慧和“心计”不是有勇无谋的人可以修炼到的本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我们不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敌我的关系,但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做事都要有心计,能够忍让,懂得吃亏,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舍小是为谋大。

事先设想事情的每一个细节

当你需要为某件事情做决定时,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将要身处其中的情境,让自己感觉到好像真的已经处于那种情境中一样,然后问自己:这样会发生什么事?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然后会怎样呢?就这样事先设想事情的每一个细节,直到把整件事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得清清楚楚。

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年轻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而且做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专家说:“我们用的12块纱布,您只取出了11块。”

“我已经都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一整天了,立刻开始缝合伤口。”

“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12块纱布。”

外科专家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

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是大声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浮起一阵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我们的职业与生命攸关,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关注细节,做一个细心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显然,这位护士在做出决定时,是经过周全考虑的,所以她发现了重要的问题,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细节,但它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而外科专家也是在考验护士这方面的能力。

1981年春,日本核电株式会社敦贺核电站发生了事故,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故导致该公司被迫停业整顿6个月,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它阻碍了核电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全体成员陷入无路可退的困境。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核电站现场作业出现了失误。当时,操作人员将核能发电所产生的带有放射性的废液从储藏容器中转移到其他的容器里。被污染的导管需要清洗,操作人员将装入清洗液的容器阀门打开进行了清洗。按照规定,洗涤时间为5分钟,可是操作人员草率与马虎,打开阀门后就放在那里不管了。结果清洗液和带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液混合在一起溢流到地板上,于是一场事故发生了。

近年来出现的矿山爆炸事故、航空飞行事故、火灾、汽车厂家对已经售出车辆的召回、金融机构里发生的诸多腐败现象等等,既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又使其丧失了社会诚信。调查这些事件的起因不难发现,这些事故往往是由一些平时算不了什么的小环节引起的。大家都认为微不足道,日常工作中看上去好像每天都在重复的事,于是逐渐变得漫不经心,这样总有让你倒霉透顶的那一天。

生活中的各种决定,都应该按循序渐进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逐步进行,不可急于求成。

做事就怕一开始就在心中膨胀出一个很大的贪欲,这会使人变得浮躁,而不会脚踏实地。做人不能缺乏深思熟虑,任何马虎都可能导致事业上的失败。世上没有天生的成功者,要想开创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充分思考,充分准备。

有很多人总是愿意去关注那些大的事情、大的问题,而不愿去关心那些细小的问题;认为它们太“小”,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等出了事故再后悔已经晚了,因此,对小细节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最真实的考察。

做大事不要在小事上耗费过多精力

凡是有心计的领导都会掌握一个度,做大事时从不去过问一些可问可不问的细节,尽力去实现“只管两头不管中间”的领导方法。

法国着名领导和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领导办事不要在工作细节上耗费精力,对于具体细节问题,应放手让下属去做。领导大包大揽,不仅可能处置不当,而且会耽误对重大事情的解决。当然领导在抓大事的同时也应保持对小事的了解。日本镰田胜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领导应该首先找出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一件一件地去处理。

美国前总统里根是一位优秀的国家领导人,也是办事精明的人。在美国,即使不支持他的人也承认,他在任总统期间取得了显着成就。里根的做事原则简单明了,突出特点是精于决策,善于组织人才去实施决策。

里根认为,他的作用是为政府指明方向,而不是一个不放手的经理人或谋士,他的日常工作都交给下属去办,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这是里根取得成功的要领之一。

里根从不过问事情细节,但在重大事情上,他注重得到据以作出正确决策的足够信息。在每一个重要决策前,他都要求内阁秘书办公室为其准备一份两三页的备忘录,概要列出各种选择及其利弊,并详细说明那些内阁成员和高级助手在力主采取哪些方案,有关机关还准备了内容较详细的文件,里根对这些文件仔细阅读并熟记,随时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对问题进行辩论。他听取激烈争论的不同意见有极大的耐心。就这样,里根依赖工作人员的分析,加上自己的判断力作出决策,关键时刻还站出来向国会和选民发出呼吁,并提出某项计划的战略意见,以便求得支持。

里根使他的设想成为现实计划的第一步,是竭尽全力物色恰当的人员来辅助他。他曾对美国《幸福》杂志记者说:“让那些你能够物色到的最出色的人在你身边工作,授予他们权力,只要你制定的政策在得到执行就不要去干涉。”他对自己的职责有明确的设想,但也经常地、手段巧妙地作出妥协,避免纠缠枝节问题。

里根之所以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人,就在于他深谙领导办事之要义。正如尼克松指出的,“领导代表未来,代表方向”,而“管理只代表今天,代表过程”。“领导不仅要正确决定什么是应该干的事,而且还要说服他人去干这件事”。可见,领导办事应当管而且必须亲自管的是决策和推动他人去实施决策,而不是在办事上事必躬亲。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革命,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即高度发展的生产社会化、科学一体化,领导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决策目标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变化迅速;决策所依据的信息量大而多变,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新颖性、模糊性、随机性,要求领导具有更敏锐的统帅全局的能力,制订出未来战略决策目标,至于决策的实施,则应放手由下属即执行人员去具体执行,因为“真正的领导不是事必躬亲,而在于他要指出路来”(美国管理学家米勒语)。而当好“指路人”的关键就在于集中精力办大事,大事精明,方向才能明确。

领导需要集中精力办的大事是决策的制订和推动决策的实施。而礼仪性的迎来送往、事务性的日常活动、操作性的规章程序等,只要不是与组织的大政方针直接相关的一切事情,对领导而言都是“琐事”,都应尽量避免亲自处理、亲自裁决,不能因琐事而干扰领导对大事的全局性把握和决策。同时,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取得预期效果,发布推动决策执行的指令、学习、调查和思考,也是领导必须亲为的大事。

领导应该把所有不非要自己去做的工作交给部下和参谋部去做。领导应当处理那些常常引起他个人注意的问题,但是他在这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总是不够用。

当然,不在工作细节上耗费精力并不是说不注意细节。作为领导应该事事都了解,但他又不能对什么事都去研究、都去解决。领导不应因为关心小事而忽视了重大事情。工作组织得好,就能使领导做到这一点。

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

如果一个人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结果会怎样?必然会有所建树!

沃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的时间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那些倒霉的人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混日子。他们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地流逝。

幸运者与倒霉者之间的距离,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鸿沟。幸运者与倒霉者只差别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时,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看看明天有没有比今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

只要再多一点能力;

只要再多敏捷一点;

只要再多准备一点;

只要再多注意一点;

只要再多培养一点精力;

只要再多一点创造力。

通常只有遇到实际的状况后,才能分辨你的能力是否足以胜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才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人们无法知道你厨艺好不好,除非你准备了一顿让人食不下咽的餐点,人们才会晓得。

评断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消费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你可以想尽办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知道的很少、动作多么不熟练,但终究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无能,也必须自己想办法修正。

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什么。第一次尝试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别人可能也无法真正断言你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实际的表现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动机或企图;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诚不诚实、值不值得信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人们通常了解他们自己是不是欺骗了他人,如果自己连这点都不知道,就已经成为病态的骗子,行为上也会有严重的偏差。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

这就需要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行中顶尖的人物的言行举止,并学习效法他们的作为。

勤加练习、勤加练习、最后还是勤加练习!绝不放弃学习的机会,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明、最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的资讯渠道畅通,参加新的发布会、展示会、讨论会或其他各种集会,敏锐地观察相关的新趋势、新发现,你会为从中发觉新的机会而感到兴奋,这表示你可能已基于过去的努力而为未来发现了新的方向。你将会越来越杰出。

你拥有幸运的方法就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

专注地思考,做出更好的选择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选择。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能突破总是倒霉困境。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至于因为一下想做太多的事,反而一件事都做不好,结果两手空空,一身晦气。

想取得成功的人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只能关注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从事分外工作而分散了我们的精力。

如果大多数人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他们都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在对一百多位在其本行业获得杰出成就的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进行分析之后,有人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专心致志和明确果断的优点。

做事有明确的目标,不仅会帮助你培养出能够迅速做出决定的习惯,还会帮助你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项工作上,直到你完成了这项工作为止。人只有确立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才能更专注地去实现它。

最幸运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做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专注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后终于完成了此项目标,而这项目标也使他成为了成功者。

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并因此使自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总统。

李斯特在听过一次演说后,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好运连连的律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