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皇帝老爸
5747100000018

第18章 第三皇帝老爸 汉武帝——刘彻(3)

、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

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曰石单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

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匈奴曰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设儋耳郡、珠崖郡。

汉武帝之所以伟大,除了他身上具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外,他积极鼓励皇子们探索未知的事物,从不加干扰阻挠,而且还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会孩子们如何去探索外界事物,这对他身后的汉昭帝和汉宣帝都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

所以皇帝老爸汉武帝之后的两个皇帝后代汉昭帝和汉宣帝也都是富有探索精神的皇帝,尤其是汉宣帝,他进一步确立了汉武帝提倡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还多次下令减轻百姓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

汉昭帝虽然英年早逝,但也不失为一位有道明君,而汉宣帝思想开阔敢于探索进取,继承了曾祖父汉武帝的遗风,他在位期间以开阔的心胸放松对人民的思想束缚,对大臣要求严格,特别是汉宣帝亲政之后,汉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经济更加繁荣。

汉宣帝大胆的废除了一些苛法,屡次减免田租、算赋,招抚流亡,对周边少数民族,则软硬兼施。他击灭西芜,袭破车师。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亲自到五原寨上请求入朝称臣,成了大汉朝的藩属国,汉宣帝得以完成了汉武帝倾全国之力用兵而未能实现的功业。

由此可见,汉宣帝的成功是跟汉武帝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没有汉武帝积极地探索精神的榜样,后代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位施政大胆、敢于尝试的一代帝王。

七 皇帝老爸“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勇敢精神

有人在谈到汉武帝的时候说,“汉武帝所有的事都‘愣’,都过度,荷尔蒙旺盛,当一个人的人性得到最张扬的发挥时,肯定是他人的边界被压缩到最小的时候。汉武帝做事,除了他自己痛快,谁都不痛快。”这样的评断,不免简单化绝对化之嫌。专制帝王“做事”,自然大都是“除了他自己痛快,谁都不痛快”。然而进行跨时代的历史比较,以汉武帝和宋代以后的历史时期对照,所谓“愣”,所谓“过度”,所谓“旺盛”以及“人性”“张扬”等等,是汉武帝的个性特征,同时可能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共同的特征。

汉武帝颇受争议的还在于他的黔兵穷武,是勇敢还是自大?其实无论谈论这四个字的正面负面影响与否,它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之所以说汉武帝是中国史上很特殊的帝王,就在于他不是像后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那样以仁孝为思想的帝王,而在于他的“尚武”。

一个“武”字果然是对汉武帝最准确的形容,后世大多数皇帝都喜欢安居乐业,固守国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生活状态。而他是一个喜欢用武力打天下、血性治天下的皇帝。汉武帝是个很有气节的人,在他以前汉朝皇帝都要和匈奴和亲,匈奴年年骚扰边境他们只不过是抵挡抵抗住罢了,而汉武帝偏偏不肯像匈奴屈膝低头不但废除和亲,还要攻打匈奴直到打的他们灭国,方可实现报复心理而罢休。

他派卫青、霍去病打跑匈奴外,还几次的出兵攻打他们“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匈奴和周遍之国闻风丧胆。“好汉”“汉子”从此传广开来成为赞叹英雄的词语,“大汉”的威信,也从此树立开来,直到把他们远远赶出亚洲逼到了欧洲才罢休,也至此间接的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瓦解。虽然后来不断的用兵也使百姓痛苦不堪,但那个时代无疑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时代。

那个时代是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是个有骨气有血型有气节有壮志的时代年轻人都纷纷愿为国出力,以征战沙场,战死沙场为荣,也使中国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军事强国。汉代人的气节今人无法比拟使节苏武是和李陵同等遭遇的人,被匈奴抓后,却誓死不降,他想自杀殉国匈奴人不让,活着折磨他,让他吃草喝雪,可几十,他依然双手不离使节仗直到最后回国拿着干瘪成棍的使节仗奉还给汉昭帝才肯离手,可见那时侯人把国家荣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李陵本不是自愿投降匈奴可他的不得已“失节”却成了千夫所指,汉武帝骂他是“汉奸”,李陵于是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被正名的“汉奸”了。

汉武帝恨他为什么不自杀殉国,可见当时人的精神面貌很大程度上受年轻皇帝的影响很大,但是这种“尚武”却恰恰是日后中国人所缺的。自汉武以后,中国人中国皇帝很少再有这样的精神面貌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皇帝大多固守成本,以仁为主。南宋皇帝的偏安一方,汉奸辈出;唐太宗虽然威及天可汗却仍是仁政;明成祖虽令郑和下西洋,此壮举目的却仅仅是为了寻找失落的废帝,而且除了限于物产品交流很多关于科学、军事上的机会就这样白白错过了;康熙虽然“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加大农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却过度的“不与世争”,形成了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儒道的熏陶也使宋代以后的人们普遍从重武轻文转向了重文轻武,中国人变的文明多了儒雅多了,却失去了很多有血性的人才,因此汉武帝的“尚武”的勇敢精神是不能被历史否认的。

由于在汉武帝以前,汉朝的几代皇帝一直都采用“和亲”政策来柔化西汉跟匈奴之间的关系,致使在汉朝皇帝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匈奴是不可战胜的。”如果不是汉武帝以极大的勇气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匈奴,恐怕这样的错误观念一直会影响后来的历史。

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人来向汉武帝请求和亲,那时刚登基不久的汉武帝召集公卿大臣进行商议。朝廷老臣御史韩安国说:“匈奴兵马快人强,难以制服,我军很难取胜。所以还是答应匈奴的和亲为妙。”其他大臣也大多符合韩安国,可高瞻远瞩的汉武帝没有听从众大臣的意见,他认为自己如果没有勇气和匈奴决战,那么“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就会如同一个噩梦一般要一直伴随着后代子孙,自己身后的未来子孙皇帝们也将变成一个缺乏勇气的懦弱皇帝。于是汉武帝以一种令人吃惊的勇气和胆识决定出兵征讨匈奴。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任命李广为骠骑将军,率领各路大军三十多万讨伐匈奴,从此揭开了西汉一朝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序幕,也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巨大胜利。

伺候,汉武帝在教育儿子时总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他们阐明勇气决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八 儿子学老子 效果却不好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光四年,魏其侯窦婴与当朝宰相武安侯田蚡发生冲突,闹到了汉武帝面前。因为窦婴是武帝奶奶的侄儿(应该是武帝的表叔),而田蚡是武帝的亲舅舅,武帝都不想得罪。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俩人“东朝廷辩之”,让二人在众大臣面前把道理讲清楚。

廷辩之时,二人自然是互相攻击。吵了一大通后,武帝让大臣们发表意见。你看这群大臣是如何表现的。

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入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诛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於本,胫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馀皆莫敢对。

也就是有发言的,说的却是窦婴说得对,田蚡说得也对,还是请皇帝您来决定吧——球又给踢回来了。有一个明确表态的,一个当场退缩的,其它都是不作声。这可把武帝气坏了,说了句“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简直是气急败坏。

这件事可以看到汉武帝的目的没有达到。也让我们这些后人帮着他生气:这群大臣,净是白吃饭,帮忙的一个也没有。怎么这么没有责任心?这个疑问直到把历史往前翻才查找到答案。原来武帝用的这一招并不新鲜,他是向他爸爸学的。

汉景帝七年时把自己的太子废了,又没有马上立新太子。这使得一直对太子之位很感兴趣的他的同胞弟弟梁王刘武觉得机会来了,就联合他的母亲窦太后向景帝施压,积极争取太子之位。景帝心里不想给,但也不想得罪自己的母亲,就让大臣们讨论这件事。这时候的大臣还是很负责的,纷纷踊跃发言。有个叫袁盎的大臣还跑到窦太后面前当面陈词,才终于把这件事给按了下来。但后来的结果怎样?据梁孝王世家的记载是:“梁王怨袁盎及议臣……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因为工作的需要说了几句话,搞得十几个人同时丢了性命。这个教训不可谓不大。

难怪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遇上类似的事情,汉武帝再用这招时就不灵了。

说到皇帝老爸汉武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与皇后卫子夫、妃嫔赵氏、王氏、李氏、李氏等共生六个儿子:长子刘据,初立为太子,后被江充诬陷,在“巫蛊”事件中被杀;次子刘闳,封齐王;三子刘旦,封燕王;四子刘胥,封广陵王;五子刘髆,封昌邑王;六子刘弗陵,即汉昭帝。

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13年等待后,公元前128年,皇太子刘据出世,皇帝老爸也终于盼来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刘据出生后,汉武帝就大祭诸神还愿,大赦天下祈福。这位个性张扬的皇帝老爸表达爱子方式的切切深情,也就可见一斑了。然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刘据后来却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屈死在父亲的严威之下。这是一个悲剧。

刘据就是这么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他从小可以说生活在蜜罐中,享受了父亲汉武帝的万般宠爱,没成想等到太子刘据长大以后,汉武帝的这颗慈父之心却慢慢发生了变化了。

据《史记》记载,刘据是一个仁义的太子,也是很得人心的,那么在这逐渐疏远的父子关系之下,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难道只是刘据不像汉武帝那么简单吗?皇后卫子夫由于年长色衰,爱屋及乌的汉武帝也就慢慢,不喜欢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了,但是据《史记》记载,汉武帝还是很信任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每次外出,他都把朝中之事托付给太子处理,宫中之事都托付给皇后处理,那么太子刘据失宠的背后究竟有什么隐秘呢?

太子刘据刚出生的时候,头上充满了光环,但是在他母亲卫子夫和舅舅卫青失宠后,他这个太子的位置也受到了威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对匈奴用兵的问题上,父子之间产生了重大分歧,进而在朝廷上也出现了支持太子的一派,这是大权独揽的汉武帝最不愿意看到的,恰恰在在太子倒霉的这个时候,又有人给太子刘据打起了小报告,那么汉武帝会不会趁机向太子发难呢?

汉武帝此时对太子刘据已经产生了不信任,再加上父子二人没有机会很好地沟通,于是父子二人的关系也是越行越远。雪上加霜的是,太子刘据刚刚逃脱小太监们的群起进攻,又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么这个对手又是谁?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为汉武帝生下了一个皇子,老年得子的汉武帝很兴奋,并把钩弋夫人生子的地方命名为“尧母门”,等于说把钩弋的儿子比作尧了,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尧是古代的圣人,这是不是暗示汉武帝此刻要废掉太子刘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