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凤5年(公元18年),樊崇赤眉起义开始发难,后绿林等民变接连不断,以及乘势而起的南阳刘氏宗族的刘寅、刘秀兄弟。到公元23年,叛军攻入长安,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予,汉兵其如予何?”逃至渐台,“公卿从官尚千余人随之”,其下王邑、王巡、唐尊、王盛等为之战死,王莽亦被杀,时年68岁。
五 “大奸”王莽也有孝道 进官场带来新鲜空气
新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权,它夹在西汉与东汉之间,默默无闻,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这种“视而不见”的错觉,大概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新朝仅仅维持了14年,寿命太短;第二,新朝皇帝王莽,臭名昭著,这位西汉外戚,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窃国大盗”,他篡位自代,为儒家正统所不容。于是,天下群起而攻,历代文人都往他身上泼脏水。
但是,这个窃国大盗,却是个十足的“大孝子”。为什么说,“大奸”王莽居然是“大孝”呢?且看他如何对待自家那些长辈。
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以前,朝廷依靠什么手段选拔人才呢?一是看名门望族的出身;二是凭各地“举孝廉”。元朝人郭居敬,曾辑录古代的24位孝子故事,编成著名的《二十四孝》。其中,那些夸张、乖戾,甚至有些疯狂的做法,简直是病态,听着,叫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比如,老莱子“戏彩娱亲”、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奉母”等等。
而在两汉时代,如果一个人博得大孝之名,那就像现在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似的,完全可以靠这一点儿名誉,登堂入室,步入官场。
王莽出身于大家族,姑母王政君,嫁给了汉元帝刘奭,伯伯、叔叔,乃至同辈的叔伯兄弟,都“借光”做了大官。唯独王莽这一支亲族倒霉,还没沾上姑母的便宜,父亲便早早地死了。
正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稀,王莽只得折节读书。除了爱学习,王莽还是个孝子。他不但父亲死得早,连哥哥也死得早,不得已,王莽只得独自赡养老母和嫂子,以及哥哥留下来的孩子们。王莽年轻,不得不站出来,顶立门户。他既没钱做资本,也不会其它手艺,有个最大爱好,就是博览群书,钻研儒术。但是,这怎么能养家糊口呢?实在没辙,全家老少只能咬紧牙关,一块儿过苦日子。
王莽人生的转机同样来自于他的孝道,就连完全站在刘汉立场所编的《汉书》,也不得不如实称道王莽。
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王莽)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虽然父亲死了,王莽却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老娘、寡嫂和侄子。据史书记载,王莽的儿子和侄子是同一天结婚的——可谓是双喜临门了,自然要张灯结彩、大宴宾客。喜筵刚刚开始,就有人慌里慌张地跑来,在他耳边嘀咕道:“您母亲不舒服,现在,急等用药呢!”王莽立刻脸色大变,拽起仆人,往外就跑。一场婚庆宴会,大概要持续两个时辰,其间,王莽魂不守舍,出来进去了很多次。
王莽不但心疼老娘,对伯父、叔父等长辈,同样俯首帖耳,非常孝敬。有一次,伯父王凤病倒了,王莽二话不说,守在床前,小心翼翼地伺候。他一连几个昼夜不脱衣服,熬得蓬头垢面、两眼通红,却毫无怨言,为伯父煎汤熬药,端屎端尿……即便药汤盛进了小碗儿,他也不放心,必须亲口尝一尝冷热浓淡……别说外人,就连王凤的弟弟——王商,都对这个侄子高看一眼。王商特此上书朝廷,希望将自己封邑之下的民户,转至王莽名下。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王莽善待亲骨肉,的确是发自内心,出于至诚。他那时尚未发迹,根本用不着伪装孝子,表演给谁看。
虽然受到忽视,王莽毕竟也是皇帝的至亲,这一社会关系使他拥有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潜在优势,一旦机缘巧合,优势就会转化成巨大的现实利益。
就在伯父大司马王凤病重,王莽遵从孝道,赶到王凤府上去照顾病人。王凤所患大约是脑血栓后遗症,偏瘫在床。王莽代替仆人,亲自给王凤端屎端尿,“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尽心竭力的“久病床前是孝子”的良好表现打动了人心。
疾病使王凤感觉到了异常的虚弱和无助,他没有想到是这个平时没怎么关照过的侄子给了自己最需要的亲情。而自己平日里提携备至的子侄,从小娇生惯养,谁能吃得了这样的苦。不要说收拾秽物,就是探望一次都是待不一会儿就匆匆离去。相比之下,王凤不禁为自己以前对王莽的忽视深感愧疚。弥留之际,王凤郑重地把王莽托付给太后,要求多加关照。
根据王凤的遗愿,朝廷任命王莽为黄门郎。以前,每次王氏子弟入仕后,经常能听到各种风言风语,而任命王莽后,王政君听到的却是由衷的欢迎之声。大家都觉得,这样出众的人才早就应该进入仕途了。太后对王莽不禁刮目相看,她没想到这个几乎被自己遗忘了的侄子居然拥有这样的影响力。老谋深算的她立刻看到了王莽的价值:他有助于挽回王氏家族不佳的名声。不久,又升王莽为射声校尉,进入中级官员行列。
同时王莽给当时的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王莽一点也不因身为外戚而有任何骄气,对任何人都是和和气气,谦恭有礼。王氏子弟大都不学无术,而王莽却精通典籍,学问出众;王氏子弟争相揽权纳贿,王莽却清廉自守,一尘不染;别人处理政务难免掺杂私心,王莽却不偏不倚,处事至公。大家提起王莽,有口皆碑:对王莽不遗余力的赞誉实际上就是对其他权贵行为的批判。
这一年王莽24岁,达到了心智完全成熟的成年。谦恭和气的外表下隐藏着说出来会吓任何人一跳的雄心:他要彻底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为天下立万世太平之基,使自己跻身孔孟之列,被后世永远景仰。
这是一个真诚的儒家式的雄心壮志。要达到这个目标,他首先要一步步攀登到权力的顶峰,成为王凤那样的人物。
从自己的晋升之路中,他已经切实体会到了声誉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攀登过程中,他下意识重复自己的成功经验,他的道德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行动也更加有力。
他俸禄不多,却经常倾囊资助别人,特别是自己以前的同学。他倾其所有,把长兄的遗腹子的婚事办得隆重盛大。侄子婚礼那天,正好王莽的母亲身体不适,在婚筵上,王莽屡次离席,进入后堂。客人们不解其故,询问仆人,才知道是王莽不放心母亲的病体,去服侍母亲用药了。
他买了一个漂亮的女子,放在家中。此举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王莽也这样好色?在众说纷纭之际,王莽对朋友公布了答案,原来,这个女子是他为朋友朱博买的。这位朱博,政绩卓异,可惜一直没有儿子,王莽此举是为了帮助朋友延续后代。
王莽的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像所有乱世一样,西汉末年也是个道德沦丧的年代。越是污浊的空气中人们越渴望清新。不知不觉,王莽入仕已经6年,可是由于洁身自好,不结交权贵,不请托送礼,官位升迁得很慢。
终于有人出来发言了。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叔成都侯王商向汉成帝上书,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这实际是为王莽讨封。有人带头,众多儒学名士也趁机上书,颂扬王莽的品行。于是,在30岁这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封邑一千五百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由此,王莽经常随侍在皇帝和太后左右,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和权势的大臣。虽然如此,他的作风依然不改,居官恭谨有加,地位越高,为人越谦和。他把封地上的贡赋全部用来资助儒生和名士,自己依然简朴度日。
王莽他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通宵达旦,把自己任内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非常符合儒家标准。太后和皇帝都庆幸选对了人,不断委以重任。又过了八年,深受舆论支持的他接替退休的叔叔王根,成为大司马,社会舆论终于把他推上了权力的高峰。
六 虎毒不食子 王莽杀三子
王莽,他以外戚的身份专权,掌声握汉室大权,并最终篡夺了刘氏的江山,自立国号为“新”自己当起了皇帝。在他逐渐攀登上权力顶峰过过程中,竟杀害了自己的女婿汉平帝,毫无手软,令人发指。那么,他的亲儿子怎么死的,是史书所记载的自杀,还是另有原因?
实际上,王莽为了他朝思暮想的皇位,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地逼迫自己的亲儿子自杀了。这要从他但任大司马时说起。
公元前8年,王莽刚刚38岁,就被升为大司马。他平时尽力表现出仁义礼孝、忠君爱国的样子,希望博取皇帝和朝臣们的尊敬与信任。旁人也确实被他表面上做出来的样子骗住了,认为他是一个正直诚实的君子。然而,信任他的汉成帝去世后,哀帝即位,任用了新外戚傅丁两族,王莽的大司马之职刚当了一年,就得不被迫让位给丁氏,王莽于是回到自己的老家页阳,积极结交地方上的士大夫,准备东山再起。
但就在他家居之时,他的家人却又出了问题。他的二儿子王获,意外之下杀死了一个奴隶。这种事在当时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要知道那个时候,官宦世家都养着和很多奴隶和婢女,尽管皇帝在严令,不允许任意杀害奴隶,但是在大家族里死一两个奴隶实在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王莽却命令儿子王获自杀给那个奴隶偿命,王莽这样“大义灭亲”的举动,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汉哀帝只好恢复了王莽的官职。于是,他踏着亲儿子的鲜血,重新登上了大司马的高位。
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汉闰帝退职位。汉平帝的皇后就是王莽的亲生女儿。平帝年幼,王莽从此得以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还怕有其他人来争夺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卑鄙地用计排挤了汉平帝的母样卫氏一族,不许汉平帝的亲生母亲和小皇帝见面,也不让卫氏族人到京城来。他的大儿子王宇很担心汉平帝长大后怨恨王莽造成自己骨肉分离,从而迁怒于王氏一族,甚至到要王氏后代遭受灭门之祸,一直为此而忧心忡忡。
可他知道,父亲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听从自己的劝说的,为了避免日后的灾祸,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却绝对没有想到,这条“妙计”一出,就搞掉了自己的性命。
为了这件事,王宇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吴章和妻子的哥哥吕宽商议计策。吴章知道王莽迷信鬼神,就出主意说,把狗血洒在王家的大门上,让他感到害怕,吴章再借机去说天神之意是让王莽迎接汉平帝的母亲卫姬入京,还政于卫氏一族。王宇也认为这个办法行得通,就让吕宽赶快去办于。于是这三个人分头行动,吕宽趁着认错地区性夜黑人静的时候,把狗血淋在王莽的府门上,随后就慌谎张张的跪开了,不料王莽的门吏竟然看见了他,还认出这个黑影竟是吕宽,就禀告了王莽,正感觉毛骨悚然的五莽听说此事,连夜审问吕宽,吕宽又供出了王宇。
王莽面对自己的亲儿子王宇,气得眉毛倒竖。他呵斥王宇,问是谁指使的,谁理主谋。王宇战战兢兢地供了老师吴章。他以为父亲这一次大发雷霆,一定会重重处罚自己的,可他万万也没想到,王莽问完就走开了。王宇实在想不到父亲竟然如此绝情,失魂落魄地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王莽逼着两个儿子自杀后,王莽又父掉了吴章,然后他决定一不作二不休,又将屠刀伸向了卫氏一族,杀尽了除汉平帝的亲生母亲以外的的有卫氏亲族,还把王氏一族内与自己人不和的亲属,全都扣上通谋卫氏作乱的罪名,诛杀了个干干净净。
朝中大臣也被他借此机会铲除异已,死掉了许多人。这一次,王莽的“大义灭亲”又为他蠃得了巨大的荣耀。王宇的鲜血让他荣膺了“宰相”的称号,得到了“九锡”的待遇,荣耀显贵,无可比拟。
王莽踏着儿子的鲜血,一步步登上日益升高的台阶。平步青云。公元9年,他成功地篡夺了刘氏的汉室江山,坐上了自己所建立新朝的龙椅。
然而,因为是靠阴谋夺位,他也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篡夺他的宝座。王莽共有4个儿子,王宇、王获被他逼死后,另外一个儿子被吓疯了,他只好剩的一个儿子王临为皇太子。王莽连续诛父了两个儿子,妻子为引而哭瞎了双眼,王莽就让王临来侍奉亲母。
王莽的妻子有个侍女叫原碧,曾经与王莽私通,王莽来到后宫后,也和原碧勾搭在一起。日子久了,王临害怕自己的丑事被父亲知道,就和妻子密谋杀害王莽篡位。可是在他还没来得及得动前,王莽就发觉了这件事,废掉了王临的皇太子之位,并把他撵出京师。第二年,皇后病危,王临写信给母亲,说皇上对子孙太苛刻,大哥、二哥都是30岁时被父逼着自杀了,自己今年也已经30岁了,就不知道能否保信这条性命。
正巧这是时王莽来探视病危的皇后,见到了这封信,顿时震怒异常。皇后一死,他就拷问原碧,问出了她和自己的儿子王临私通的事。王莽怕家丑外扬,竟把参与审问的官吏一同处决,并勒令王临自杀,王临的妻子也被逼自尽。
为了皇位,王莽不惜杀死了自己的三儿子,充分暴露了他性格中恶毒残忍的本性。连亲生儿子都可以杀,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呢?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但像王莽这样杀子杀婿的,倒真是不多见。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像王莽这样,这句话在他身上,是肯定不会合适的。
七 篡弑者王莽的女儿 同样可以忠贞不渝
作为一个篡弑者,都是处心积虑的人物。他们都将他们自己皇帝的宝座安排妥当,然后自己或教儿子坐上去。篡夺政权虽然不值得赞扬,但它到底是一项长远且艰难的工作,必须要首先树立起自己的权力。
以婚姻作为政治手段攫取权势,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有此类篡夺者行使过的“共通手段”,于是,篡夺者的女儿,也同样地成了她们父亲刻意安排中的政治牺牲品。古语云:“有其父必有其子”,若改用为“有其父必有其女”,则这类别人皇位的篡夺者的女儿,必然都会怀着她们父亲相同的奸险品格。
但奇怪的是,从史传详细了解历史上篡弑者女儿的行事与作为中,我们竟发觉她们与她们父亲的品格迴异,换言之,她们反为是几位有节气,有道义的贤德女子,也都是不齿她们父亲的所作所为但又无从反抗,终其一生,都在她们父亲的安排下,痛苦的成为政治阴谋下的“政治工具”,也就此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历史上像王莽这样的篡夺者不胜其数,比如后来的曹操曹丕、赵匡胤等等,但是人们却都会对这样几位篡夺者他们的“政治牺牲品”——女儿的忽略。历史上的王莽的女儿与其父亲也有迴异不同的节操,有此也可窥见古代女子的婚姻,都是为父母所支配。而此支配或基于父母错误的私心决定,这往往构成了古代一个个伤心女人的故事,真可发人深省。
公元前1年,汉哀帝病逝,汉平帝即位,年仅9岁。当时是大司马王莽掌权,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想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