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皇帝老爸
5747100000003

第3章 第一皇帝老爸 秦始皇——嬴政(3)

赢政罢免了吕不韦仍不甘心,此人血肉之躯的存在对他构成了一种威胁,是他的一块心病,只是碍于众宾客辩士的情面而没有下手。但是,他决不会放弃任何施加压力的机会。他在给吕不韦的一封信里尖刻地嘲弄对方“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并下令将“其与家属徙处蜀”(迁往蜀地)。吕不韦在绝望和屈辱中,害怕惨遭嫪毐同党车裂悬尸之祸,索性饮鸩自杀身亡。

赢政去除了心腹之患,又把目光转向他****的母亲,他命令王太后迁往雍都的贫阳宫,发誓永不见面。

一旦捅破了亲情这层面纱,赢政的残暴便一无阻碍,在继续搜捕诛杀嫂暮党人的同时,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他命令衡翌寡与王太后私通所生的两个儿子——他的同母异父的亲兄弟“囊扑”而死(装在麻袋里摔死)。27名勇敢的进谏者劝阻他,要他的言行符合国君的身份和儒家的礼法,结果招来杀身之褐,他们全被砍去了脑袋,无一幸免。

经过这番席卷宫廷的大屠杀,人们总算认清了赢政,这位曾经一言不发、相貌丑陋的天子竟然有这样的铁石心肠和阴险用心,这使朝野上下在恐怖的传闻和血腥气息的笼罩中逐步走向对弓勤义的膜拜、屈服。

仔细分析,赢政的残忍和对暴力的喜好,以及对茶毒生灵的热衷和专注,是抑郁人格者内心挫败和情感紊乱超乎寻常地强烈到病态临界点的标志。抑郁人格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偏好孤守自我,不善合群,由于亲密能力萎缩,自然不善于为他人着想,进而崇尚“孤独”。赢政早年因为相貌丑陋比别人率先体验到遭受遗弃和孤独的痛苦,于是他通过阅读、沉思,默默无闻地确立自我。

他,一个相貌丑陋而不被人群接受的分离者,因为有了独自与古代圣哲对话的机会(主要是通过阅读),倒从这种孤独中体验到了孤独的愉悦。此时,内心强烈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才有可能被一种超越同龄人的出类拔萃之感所取代,他的行动也随之被投上了一种非凡的、独立奋斗的光彩。由于他把自己以外的世界都膏故是奴役自我的潜在威胁,这种自高自大的孤独精神便均成了他漠观人类为暴力付出代价的心理基础。

他越是恐俱,内心越紊乱,他就越倾向于残忍和暴力,就像美国黑人作家赖特的小说《土生子》中的杀人犯别格,他越害怕,他吼叫的声音越大,施暴的手段也就越残酷。谁能面对赢政血洗宫廷的场面不毛骨谏然呢?

七 心灵缺失 无可救药

从新闻的角度来说,甭管什么人,第一个,都是有新闻价值的。何况是第一个皇帝,始皇帝。公元前221年,这个叫嬴政的国家元首统一了天下,他自我感觉,功劳已经超越了古代的三皇五帝。该怎么称呼自己呢?有大臣说叫“秦皇”,不错,他想了想,还不够。他想把江山代代传下去,二世、三世,以至万世,那自己不仅是“皇”,还是“帝”,第一个,开天辟地头一回,就叫秦始皇吧。

嬴政,无疑是个骄傲而又自负的人,一个野心勃勃的男人。全国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用“朕”这个汉字,他随便的一句话都可以叫“诏”。后来的皇帝都是跟着他学的。

李斯小心翼翼地给秦始皇当了37年奴才,从嬴政年幼登上王位起就是一个忠心耿耿效忠的奴才,直至秦始皇临终,他都是守在旁边听遗诏的人:召回在北方前线的皇长子扶苏。但这个为老秦家卖了一辈子命的家伙,却在秦始皇死后被秦二世胡亥判处“父子腰斩,诛灭三族。”

老秦家的血液里流淌着残暴和疯狂,秦始皇最爱玩杀人游戏,小儿子胡亥无师自通地继承了这一点,且比他老爸又过之而无不及,他登级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大哥扶苏被骗自杀、名将蒙恬被杀、秦始皇20多位儿子成为新皇帝的祭品。……

秦始皇的性格怎么会这么残暴?这么没有人性?他怎么变成这样的?看历史方明白,嬴政这孩子身世可怜,太可怜了。童年生活使他心理产生扭曲,你看看他的家庭乱七八糟,亲生母亲是吕不韦的二奶,后来被送给秦皇孙异人当老婆。吕不韦是个“风险投资家”,他的如意算盘打对了,异人当上国君之后,就起用他当相国,封文信侯。异人的只当了三年国君就死了,由他的儿子嬴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来继承王位,那一年秦始皇。

“风险投资家”吕不韦被秦始皇尊称为仲父,成了事实上的一国之君,而且又几乎可以冠冕堂皇地和嬴政的生母偷情。10岁左右的嬴政看在眼里,会作何感想?吕不韦和他父母的三角关系,七国人都知道。到他20多岁的时候,这个宫廷丑闻已经成了他无法忍受的屈辱,因为涉嫌主角一个是他深爱的母亲,一个他尊敬的仲父吕不韦。

还好,他没有崩溃。但几乎发疯了,精神变态了,心理变态了。公元前238年,20岁的嬴政在秦国的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仪式,正式接过国家的权杖。不久,他就下令:剿杀嫪毐,把给他屈辱的生母迁出宫廷,让她住到离首都很远的一个小邑,罢免吕不韦。并且,对大臣下了死令:这件事的处理——“敢谏者死”。

但儒生们还是前赴后继地劝谏,为此被杀头的谏者,已经有27人。直到第28个不怕死的茅焦,才劝服了嬴政这个残暴的家伙。

秦始皇的性格怎么会这么残暴?环境使然,家庭使然,他的精神接近崩溃,心理已经变态。李斯跟着这样的主子,也真是难为这位书生了。李斯心理明白: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难有二世之福。秦国的历代丞相,一旦被罢,必然被杀,从来没有安享晚年、子孙继承爵位的好事。这也是他的命。

秦始皇的话说一不二,他说什么都是命令,都没有人敢于违抗。他再也听不到任何真话,再也没有任何真正的朋友,当然也没有亲情和爱情,他寂寞的时候比好坐车巡游,所有的愿望都满足之后,他只剩下一个梦想:希望长生不老。

他恐惧死亡,莫名其妙地恐惧。公元前221年,一块陨石落在东郡,陨石上刻着“始皇死而地分”。这不是“反动标语”吗?杀!他下令把附近居民全部杀死,放火烧毁了陨石。

“我是唯一的,怎么能死亡?”秦始皇心理明白,一旦他不在了,他一手缔造的帝国大厦瞬间便倒塌。

秦始皇被权力给致幻了。他两次派方士入海,去寻找仙方。当然是滑稽,不可能回来的。不可一世、聪明绝顶的秦始皇,居然心甘情愿上了江湖术士的当。一个堂堂的皇帝竟然被几个江湖骗子玩得团团转。

世上哪有什么狗屁长生不老的药呢?如果真有,那么发明者自己难道不吃吗?权力到了极点,谁还敢提醒他呢?即使提醒,他还能相信吗?莫非世界上还有他秦始皇办不到的事?他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

他比谁都明白,这个统一帝国,完全围绕他一个人运转。他是这个庞大帝国的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了他,什么万世,一世也不世,马上倾斜,崩塌。

八 不能恋母 倚重祖母

根据《史记》的记载,夏太后本来是秦昭王太子安国君的夫人,在众多夫人当中安国君最宠爱的是华阳夫人。而夏太后那时还称作“夏姬”,并不得宠,虽然她为安国君生了一个儿子,也没有逃脱被冷遇的命运,就连儿子子楚也早早地被送到赵国去做人质。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互相以王室的子孙作为抵押,这些“质子”(人质)的命运也经常随着两国的关系大起大落。由于秦国经常攻打赵国,所以“质子”异人在赵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不但备受冷遇,还时常会有性命之忧。

但大商人吕不韦却看上了这笔政治买卖,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他先是通过贿赂华阳夫人,使华阳夫人将异人收为养子,又赞助异人,让他结交诸侯中贤达人士,随着子楚的名气在诸侯中越来越大,最终也得到了安国君的认可。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成为秦王,而异人也因为华阳夫人的帮助被立为太子。安国君仅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异人顺利继承了王位,华阳夫人被尊为太后,而夏姬因为是异人的亲生母亲,也被尊为了太后。

但子楚仅在位三年就去世了,儿子嬴政继位,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当时还仅仅是个十三岁的孩子,一切国家大事都由相国吕不韦操控。秦始皇的母亲原本只是吕不韦身边的一个妾,被异人看中后,吕不韦将其转让给了异人。异人当上秦王后改名“子楚”,他死

后,秦始皇年少其母时常与吕不韦私通,秦始皇对其母的作为深恶痛绝。但在当时也是无可奈何,那时,华阳太后和夏太后就成为秦始皇能够倚重的长辈。

夏太后一直到嬴政继位七年后,也就是他二十岁之时才去世,此时秦始皇已经长大成人,慢慢开始掌握政权。当时周王室已经灭亡,秦国也达到了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刻,统一六国的战争陆续开始了,那正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而夏太后却是秦始皇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这种重要当然不会是“朝政大事”,也不是“天下大事”,但是至少是秦始皇心灵上的某种安慰。

我们都听过“恋母情节”,但您听过“恋祖母情节”吗?秦始皇虚或许就是这类“恋祖母情结”的人。这个当然是跟秦始皇幼年母爱父爱的缺失,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的结果而导致的。

所以,我们不得不谈论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了——母爱缺失与子女人格健康。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强调:“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她是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她必须把这信任之感扩大,直至它涵概儿童环境中的全部为止。如果她第一个工作——即获得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便不容易发展出社会兴趣,也很难对同伴有好感。每个人都有对别人发生兴趣的能力,但此种能力必须被启发、磨炼,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挫折。”

母爱缺失对儿童人格完善的影响是深远的。孩子从母爱中学会与周围世界接触,并融入社会,母爱能教会孩子爱别人、与别人合作,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并发展出健康完善的人格。母爱的天职是不可替代的,它对儿童早期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影响不仅关系到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甚至会造成儿童心理障碍,在日后的人生历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迹,这种潜在的影响将贯穿和渗透于一个人的整个人生。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小的时候只要精心照料就可以了,到了孩子学龄时期多半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视孩子的学业和发展前途上。其实,母亲的行为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子女四、五岁时所受的训练和努力,对孩子成年后生活态度和社会活动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子女成年后的择业、择偶等人际交往倾向从幼年经历和记忆中都可以找到痕迹,留存在孩子记忆中的事件将成为儿童生活意义的经验。

儿童早期的记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他对自身和环境的基本印象的全部,是他对自己最初的整个概念及别人对他的要求等的第一次综合的结果,是作为个人主观意识的起点,也是他自觉人生记录的开始。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母爱缺失的儿童成年以后往往会有处境不安的脆弱感,或者会去追寻被认为理想的强壮的象征和安全的目标。

母爱缺失的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因为背景复杂,所以,人格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成年以后会表现为不同方面出现问题,但比较多见的为缺乏自信心;在职业兴趣、婚姻选择、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障碍、遭遇失败;在家庭生活中或表现为经常抱怨,推卸责任,内心自卑。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都与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都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都与爱的缺失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由此可见,重视用母爱深厚、细腻的情感去滋养和孕育孩子的心灵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对于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也在所难免。

九 千古一帝 不立皇后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均立后。立后制与储君制相互表里,是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的秦国在秦孝公(前四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便已制度化,后来各种国家制度日臻完善,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明确规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但是秦始皇自己却终生没有立皇后,他也是立后制形成以来惟一没有立皇后的皇帝,以至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而没有皇后墓,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到二十二岁亲政,中间有九年的太平天子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三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九年都未立后。二十二岁到三十九岁的十七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尽管国事繁忙,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三十九岁到五十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朝虽短,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皇后,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愿意,更非其母亲不操心,也非大臣不尽职。

秦始皇在长达三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立皇后,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究竟是什么决定性的原因使得他坚持不立后,史料中并未记载,我们今天也只能够凭借当时的点滴资料和想像进行猜测了。归结起来,大概有四方面的影响,促使秦始皇不立皇后。

其一,最有可能也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当是其母的行为给他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和心理扭曲。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失谨,先是做投机商人吕不韦的小妾,怀孕两个月(多数人认为怀的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后,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继位后称庄襄王,庄襄王死后,身为太后的她仍经常与吕不韦重温旧情。《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后来她又与缪毐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缪毐甚至于酒后大骂众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与我斗口乎?”母亲的失检行为令秦始皇恼羞愤怒,无地自容,使他心理压抑,性格变得极为复杂:内向、多疑、妄想、专制、暴虐、冷酷无情,把他变成了一个失去理性的暴君,最后彻底暴发,杀了两个私生子弟弟,将其母赶出咸阳,并迁怒于吕不韦,罢免其相国之职,后又下诏命吕不韦“速徙蜀中,不得逗留”!结果吕不韦害怕被诛而服毒自杀。

因母亲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一直伴随着秦始皇,而且由对母亲的怨愤,发展和泛化成对一切女人的仇视,造成他后来在婚姻上的偏执。尽管他的后宫里充斥着六国佳丽,但他只是把她们当作发泄对女人的仇视的对象,或者满足生理需要的工具。用今天的话来讲,秦始皇已经陷入病态,需要去看心理健康咨询了。所以说,由母亲的行为而形成的心理伤害和心理扭曲,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