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侍报知曹操,说曹丕已经去了,守住了袁府。曹操大怒,忿忿地说:“这次攻打邺城,就是为这甄氏!”曹操气恨这样的美人竟让儿子抢了先!可是,儿子先占了,做父亲的总不能大打出手,跟儿子公然争夺一个女人吧。
之后曹丕拜见曹操,一见面便乖巧地请求父亲把甄氏赐给他。曹操无奈,只好答应。甄氏便成了曹丕的夫人。曹丕这年19岁,而甄氏这年24岁,比曹丕大5岁。婚后,迫于命运,也是出于对曹丕深情的回报,甄氏也好好地对待曹丕。可是,后来事情却陡转直下。
有一天,曹操十分高兴,吩咐设宴铜雀台,大会文武百官。兴致渐浓,曹操遂命诸子写《铜雀台赋》。曹丕、曹彰等握笔在手,谋篇布局,搜肠刮肚,久久不能成篇,而曹植天生不世才具,从容自如,谈笑间笔下生花,一挥而就,曹操击节称赞。
曹植的旷世之才令曹操惊服,在立继承人上颇费踌躇。身为兄长的曹丕才华不及其弟,立嗣上处处被动,形势十分不妙。他忧心忡忡,十分苦闷地向爱妻甄氏诉说。可是,甄氏不仅不参与谋划,反而处处护着曹植,替曹植说话。她十分爱慕曹植的才华,钦佩曹植文人气质和高贵风骨,相比之下,曹丕简直如土鸡瓦狗。
妻子不为丈夫说话,反而护着别人,做丈夫的自然不能容忍。曹丕大怒,便将一腔怒恨向甄氏发泄,从此夫妻冷漠,如同路人。曹丕得不到甄氏的关切和疼爱,便转而向姬妾郭氏诉苦。郭氏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又工于心计,处处为曹丕着想,善为谋划,曹丕由衷感激,并倾心宠爱。
在郭氏的帮助下,曹丕赢得了立嗣之争,才子曹植及其同党遭到惨败。曹丕赢得了继承江山社稷的世子地位,也获得了智谋过人的爱姬郭氏,却失去了甄氏。甄氏认为身为兄长的曹丕才华不如亲弟,而且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和亲弟过不去……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统率大军南下攻吴,准备一举灭亡孙权,统一天下。曹操宠爱的卞夫人随行。曹丕和甄氏以及甄氏生的一儿一女也随驾南征。出征时,甄氏染病,不能随同前行,只好独自留在邺城。到第二年九月,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大军班师回朝。
甄氏得讯以后出城迎接。卞夫人见到甄氏,简直不敢相信:甄氏白皙细嫩,容光焕发,更加楚楚动人。这是只有在女人陶醉于爱河之中才会出现的情形。这哪里像有了一儿一女的女人?更不像别离了丈夫、儿女长达数月之后应有的状态。
后来,曹植在兄长的迫害下受尽苦难。由于不满丈夫,心系曹植,甄洛在苦闷的心境中度着时日。过不多久,甄洛突然死去。关于甄洛的死,《魏书》记载,曹丕册封甄洛为皇后,玺书三次送到,甄洛都恳辞拒绝(女人拒绝当皇后,千古历史就一遭,如果不是为了曹植,又是为了什么?)。当时正值盛暑,曹丕就想到秋天凉爽以后,再册封甄洛。时隔不久,甄洛突然染病,旋即在邺城去世。
九 皇帝老爸求贤若渴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国事家事天下事,上面说的算是曹操的家事了,接下来说说国事,说说皇帝老爸曹操值得肯定的在知人善用一方面的求贤若渴。
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这次战争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战后,曹军元气大伤,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受到了挫折,他不得不接受失败的教训,集中力量经营北方;孙权在江东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后来发展为吴国;刘备也在荆州站住了脚,并向益州地区进军,后来发展为蜀国。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便逐渐形成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当时作为胜利者的孙、刘两家也在积极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曹操清楚地看到,若要再和孙、刘重新开战,必须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做好充分准备才行,这绝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办到的。
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家一样,十分重视严明刑赏,举贤任能。赤壁之战使他军事上遭到挫折,感到前途多艰,壮志难酬,更需要奖功惩过,提拔英才,励精图治。在他有生之年,身当纷争之世,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争取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东汉时用人,实际上存在着“任子”制度。汉安帝时下了一个命令,让公、卿、校尉、尚书的儿子做郎。这样,做了大官的世家豪族,就有世代做官的权利。那时公开选拔的办法,是察举征辟。所谓察举,也是要经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强的评议,他们认为符合儒家名节、孝义标准的人,才能被推举出来担任要职。然而操纵察举的那些豪强,以钱多为贤,以势大为上。有钱的可以出钱买爵,有势的可以仗势做官。这样挑选出来的人,只会空发议论,没有一点治国的才能。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
曹操还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他自己对贤才的认识和使用。他引用了孔子的话,说春秋时鲁大夫孟公绰是个廉土,要是让他做晋国赵、魏两家的家臣,其才干是绰绰有余的,但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原因很简单,适合做大国贵族家臣的,不一定适合做小国的大夫。因为小国的大夫位高权重,非有应付大国的才能不可。这说明因材授任,廉士不一定就有应变之才。
曹操针对当时在选用人才上崇尚“节俭”而走向极端的现象,提出如果必须首先是廉士而后可用,那么齐桓公当年就不能建立霸业。因为辅佐桓公创建霸业的管仲,就是一位富商大贾,而不是个廉士。
曹操进而指出,现在天下岂能没有像姜子牙当年垂钓于谓滨那样怀才不遇的人才?又怎么会没有像陈平当年那样蒙受与嫂子私通的污名而没有遇到像魏无知那样举荐的人呢?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后来,曹操在公元214年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他在这两道令中,又再次提到陈平,兑陈平并没有较好的品行,但他却能和萧何,曹参及韩信等人辅佐汉高祖成就功业,留名千古。
除陈平外,曹操还提到战国时的吴起、苏秦。说吴起贪图为将,竟杀死他的齐国妻子而取信鲁君;又说他曾为求官而散尽千金,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可是他在魏国为将,使秦国不敢东侵;他在楚国为相,使韩、赵、魏三国不敢南犯。说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曹操认为他虽然反复无信,但却能扶持弱小的燕国,合纵六国以抗秦。做出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因此,曹操再次希望把那些哪怕是有污点的,或是不仁不孝的,但是却有治国用兵才能的,统统举荐出来,这充分反映了曹操为谋求统一大业而急求人才的迫切心情。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曹操起用了大量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把他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他手下第一位谋士荀彧(同音,雨),祖父、父亲、叔父原来都是一般百姓,妻子也是宦官的女儿,公元191年,荀彧投靠曹操时,只是个县令,曹操却马上把他提为司马。建都许昌后,曹操自己出征时:就把中央大权都交给苟或。汉末的官制,秘书监是掌管机密的,历代都是用最受信任的人充任这个职务。但曹操却用了不是名门大族的刘放、孙资。曹操身边的其它文武大员,如荀攸、郭嘉、满宠、张辽、仓慈、徐晃、庞惠(德)、张既,都是出身寒族地主或一般官吏,因为有功,被曹操提拔起来的。
建安初年,曹操经过荀彧的介绍,起用了寒族地主杜袭做西鄂长。那时,经过豪强长期侵扰,土地荒芜,粮食都吃光了。杜袭就动员人民分散到田里去耕种。后来,荆州的刘表出动步骑一万人来攻城,城里有的官吏吓得躲在家里锁上了门,还用被子蒙住头。而杜袭却组织了几十个人去守城,自己也带箭参加战斗。
因为力量悬殊,城被攻破。杜袭又带了少数人冲出城来,再召集城外的人民,继续战斗。曹操很赏识他,魏国一建立,就把他提拔到中央。当曹操西年回来时,要挑选人镇守长安。负责安排的人挑了半天也不知凶谁合适。曹操说:“你们把好马放掉了不乘,还乱挑乱找什么?”于是亲自任命杜袭担任了这个要职。
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豪强出身的人,如果能为统一事业出力,曹操也能重用他们。他手下有好多大将,如许褚、李典等,原来都是豪强。但许褚投靠曹操后,把自己门下船一批侠客,都给了曹操作卫士,成了有名的“虎士”。李典投耀鲁操后,也放弃了在家乡的入盘,把家族都迁到了许都来。他们在战争中,都立下了很多战功。曹操也很信任他们。
曹操选用人才,首先是那些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其次就是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当时文坛上最有名望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王粲(同音,灿)、徐斡(干)、陈琳、阮瑀瘸(同音,雨)、应玚(同音,养)和刘玚桢,都是曹操的幕僚。曹操授给他们一定的官职,发挥他们的才能。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
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著名的女诗人蔡文姬,在军阀混战中被乱兵掳去,流落匈奴,曹操派人用金银玉壁把她赎了回来。因为曹操重视和提倡文学,汉末以来文坛上消沉冷落的现象顿时改观了,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后来,人们常把这一时期看作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曹操虽然没有亲自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所以,曹操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
除了政治,草丛啊还写诗歌,写得相当不错了。《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而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十 曹操的继承人问题
鱼豢在《魏略》里所说:“依照曹彰的猜测,曹操想改立曹植为太子,以曹植继位为王。”这就是答案,还是那曹彰的猜测?曹操在所有的儿子中,最喜欢的就是曹冲,其次是曹植和曹丕。但因为曹冲死的早,在临死时曹操非常伤心,对曹植和曹丕说曹冲的死其实是给了你们一个机会,可想而知,曹操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儿子曹冲,想把王位继承给曹冲。
曹冲死后曹操观察过其他两个儿子的情况,曹操觉得曹植很善良但是整天借酒消愁,不务正业,所以对曹植有点失望,再看看曹丕,很有当年自己枭雄的的样子,而且射箭功夫了得,能成大业,所以最后曹操把王位继承给了曹丕。
其实曹操立曹丕,是多年才下的决心,其间还杀了曹植的老师杨修,如何会在一夜间改变?而正是这个原因,曹植才受到曹丕的怀疑,才有那成名的七步诗。
曹操为什么不让曹植当继承人?
曹丕和曹植的矛盾,是从谁能作为曹操的权力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开始的。所以,为了说清这一矛盾,还得要从曹操说起。
曹操自迎汉献帝于许都以后,至建安七年,扫灭袁绍,威震天下;建安十二年北征乌丸,安定了后方;建安十三年。汉献帝在曹操的威胁,罢三公,以曹操为丞相。这时曹操既已完全掌握了双廷实权,且又建立了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基业,所以此时他就必须考虑自己的后嗣继承问题。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谁来接曹操班的问题。
曹操原来的正妻丁夫人无子,长子曹昂,字子修,为妾刘夫人所生,刘夫人死得早,曹昂便由正妻丁夫人抚养长大,爱如己子。所以曹昂应该说是最近于嫡长子身份的。但是,在建安二年春正月,南阳降将绣反叛时,曹操正值在南阳,不及防备,吃了大亏,所乘马中流矢倒地。曹操本人脸上、右臂上、脚上均中流矢,在千钩一发之时,长子曹昂将自己的乘马让给曹操,使曹操逃得了性命,曹昂失去坐骑后为曹操断后,力战而死。
曹昂死后,丁夫人日夜恸哭,责骂曹操只顾自己逃命,毫不顾惜,曹操一怒,赶丁夫人回老家,丁夫人也气得从此不理曹操,曹操后悔以后,到她家相迎,她也不肯原谅曹操。此后曹操就休了丁夫人,另立其妾卞氏为正妻。
卞氏共生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熊早死,按理,正妻所生的长子曹丕,此时就是嫡长子了,理所当然是接班人。但是曹操却并不是这样想的,他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举棋不定。他看中了曹丕外的另外两个儿子。一个就是曹植,还有一个,则是曹操的妾环夫人所生的儿子曹冲。
曹冲在十三岁时早死,曹操流着眼泪对曹丕说:“曹冲早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们的幸事。”从中可见自己原是打算把曹冲立为继承人的。
曹冲死后,曹操又一度考虑曹植为继承人。这是有史可考的。在有一次曹植犯错误时,曹操下令说:“原来我以为,在诸儿中,子建(曹植)最可定大事,现在看来,这个想法不对了。”
现在我们要弄清楚的是,中国自周代就开始了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封建社会中公认为最合适的王位继承法,曹操熟读史书,为什么他不愿按这一成法行事,而老是在动另选接班者的脑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