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曹操教子的成功不由让人想起刘备。刘备虽是一个堪与曹操齐名的卓越的政治家,可惜不会做父亲,其子阿斗竟成为千古笑柄,“扶不起的阿斗”成为一切“孱头”的别名,这原因是不难探究的。刘备飘荡半生,四十多岁才得此一子,极其钟爱,当阳一战,为了救阿斗,几乎断送赵云的性命。后来孙夫人带阿斗回吴,又是赵云、张飞半路截下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正因为保全这孩子极其不易,刘备对他便会特别怜惜、娇惯和溺爱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怜子如何不丈夫”,刘备又如何能例外?事物发展到极端便走向反面,这就为阿斗之庸碌种下因子了。
六 曹操教子成功家教 言传身教
从史书的记载看,曹操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对后世很有启发意义:
一、勤奋好学。
曹操曾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革文章的祖师”。据《魏书》记载,在统帅军队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曹操始终“手不舍书”,常常白天里忙着讲论武略攻伐之事,夜晚则勤学经传不倦。并且在戎马倥偬之际,“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正是由于曹操身体力行的率先垂范和影响,次子曹丕“下笔成章,博闻强志”,除代汉建魏的政治功业外,文学方面还留下一百多篇诗作,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所做《典论?论文》成为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其中所做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断,则更是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子曹植很小时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十几岁时所写的文章竟使得曹操不敢相信,当面测试多次后才不得不相信;后来,曹植虽然在政治上不如曹丕,但在文学上则与曹丕并驾齐驱,在后世的文名甚至高过曹丕。南朝宋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对曹植文才的评价虽不免夸张,但也足见曹植之才令后人敬仰程度之一斑。
二、激励成才。
曹操提倡惟才是举,对子弟也惟才是用。
曹操对儿子的激励,一方面是现身说法。《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有一篇《戒子植》,很能看出曹操的一片殷殷爱子之意: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意思是说:
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做顿丘(今河南浚县北)县令,如今回想起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现在你也长到二十三岁了,能不努力吗!
曹操激励儿子努力成才的另一做法是激励竞争。这一点,从他所下达的《诸子令》中可以看出来。
当时寿春(今安徽寿县)、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和长安(陕西西安市)是军事重镇,曹操准备各派一个“慈孝、不违吾令”的儿子去守卫。于是他下了一道《诸儿令》,公布了挑选的标准: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儿,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意思是说:儿子们现在都还小,个个都是可爱的。长大以后谁有贤能,谁有真本领,我就用谁。对下属我从不讲私谊,对儿子也不能讲私情。
曹操此举,无疑给儿子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成长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竞争机制,使得诸子各展所长,曹丕、曹植尽展文才的同时,习武的曹昂则一直跟随曹操征战沙场,经受了战火的锻炼和考验,并随曹操南征张绣,在身负重伤、“不能骑”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战马送给曹操,自己为救父而死。另一个儿子曹彰则直到曹操死后,一直为国家屡立战功。
三、爱好高雅。
据张华《博物志》载,与曹操同时的人中,安平的崔瑗、崔瑗的儿子崔寔、弘农张芝、张昶兄弟都擅长草书,而曹操的草书水平与他们相差不远;另有桓谭、蔡邕等人擅长音乐,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人擅长围棋,曹操在乐、棋方面则都能与这些人一较高低。
曹操的这些业余爱好的不凡造诣,应该与自己平时的勤学苦练分不开的;而作为“家长”,这样高雅的爱好,无疑在儿子们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上有所影响,并进而使儿子们的心灵和情操的陶冶方面受益匪浅。
三、躬行节俭。
史书记载,曹操“雅好节俭,不好华丽”。后宫的宫女们不穿衣锦绣做成的衣服,侍御妃妾们穿的鞋子也多是单色,没有多余的彩饰;帷帐屏风之类的生活用品,用坏之后就反复候补,取温用的茵蓐坐垫之类物品,也从不做任何装饰;甚至他为自己预备下丧衣,也只有春夏秋冬四季衣服,装在四只箱子里;女儿出嫁时,陪嫁的帷帐,都是简单的黑色布帐,而陪嫁的奴婢也不超过十人。
帝王之家,子弟们最易陷身于物质享乐而碌碌无为。曹操终身节俭的习惯,包含有在战乱的社会环境中厉行节俭、为天下垂范的苦心,但客观上也很好地熏陶和塑造了子女的优良品德。虽然在他身后,成帝成王的子孙们未能做到像他那样,但在儿子早期的品德培养上,毕竟产生了好的影响。
曹操在家教方面的成功可以概括为一个词,那就是言传身教。“言传”,则是适时的点拔、点化,是对父母行为的内涵的说明,也是再次强调对子女的明确要求;而“身教”是不言而教的示范,也是对子女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曹操的儿子们最终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同时也说明曹操的教子之道是科学的,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七 曹操的节俭与教子
曹操一生主张节俭,反对奢侈。《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像饰。”《傅子》也说:“太祖愍嫁娶之奢僭,公女适人,皆以阜帐,从婢不过十人。”
曹操的《内诫令》和《遗令》,真实地记载了曹操反对奢侈靡费,提倡俭朴节约的不懈努力。如《内诫令》中有如下几条:
孤不好鲜饰严具,所用杂新皮韦笥,以黄韦缘中。遇乱无韦笥,乃作竹方严具,以帛衣之,粗布作里,此孤之平常所用也。内中妇曾置严具,于时为之推坏。今方竹严具缘漆,甚华好。
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
吏民多制文绣之服,履丝不得过绛,紫金黄丝织履。前于江陵得杂彩丝履,以与家,约当着尽此履,不得效作也。
孤有逆气病,常储水卧头。以铜器盛,臭恶。前以银作小方器,人不解,谓孤喜银物,今以木作。
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后诸女国家为其香,因此得烧香。吾不烧香,恨不遂初禁。今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香着身亦不得。
上述五条的大意是:
我不喜欢装饰美丽的箱子,所用的是掺杂新皮制成的皮箱。遇到乱世没有皮箱,就用竹子做成方箱,用丝帛罩在外面,粗布做里,这就是我平时所用的。王宫内妇人当时曾经置办箱子,已经搞坏。现在的方竹箱加上漆很漂亮。
我的衣服棉被都已经使用十年了,年年把它拆洗缝补一下罢了。
官吏和百姓多制作刺绣衣服,鞋子的丝线颜色不能超过朱红色,(要用)紫、金黄色的丝线织鞋子。从前,我在江陵得到过各种花色的丝鞋,把它给了家人。和他们约定,穿完这些鞋子,不准再仿作。
我有逆气病,常常准备好水来浸头。用铜器盛水,时间长了有难闻的气味。从前用银作成小方形器皿,人们不理解,说我喜爱银制物品,现在就让用木制作。
从前天下刚平定时,我便禁止家里熏香。以后,三个女儿作了贵人,为他们熏香,因此才烧起香来。我不烧香,遗憾的是没能实现当初的禁令。现在,再一次禁止熏香,把香放在内衣或者把香带在身上也不行。
虽说曹操终其一生未能登上九五之尊,但自“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牢牢抓往军权不放,用毕生的努力统一了北部大半个中国,其威望声誉不敢说天下独尊,至少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看看他用的箱子,瞧瞧他的衣服鞋子与棉被,还有用于治病的盛水木器,再看点根香熏熏秽气也觉奢侈的的做法,大老百姓的我们,难道不觉汗颜吗?
曹操的节俭,还可用他对待后事的态度来说明。他认为世俗丧葬之俗“繁而无益”,所以在生前便根据四季的不同各做了四季送终的衣服,盛放在四个箱子里,并在箱子上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四字以示区别,并遗言“有不违,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
在建安二十五年临终前留下的“遗令”中,他谆谆告诫他的臣子:天下还没有安定,不能遵照古代丧葬的制度。我死后,穿的礼服要像活着时穿的一样。文武百官应当来殿中哭吊的,只要哭上十五声即可,安葬以后,便都脱掉孝服;那些驻守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官吏们要各守其职。他还再次重申死后“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对葬地的选择,在他死前一年多点的建安二十三年,便下《终令》申明:“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并强调“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即依照原来的高度作为圹基,不堆土,不植树。从这些记载看,后人因曹操的“奸”而指责他死后营造了七十二疑冢,可以说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了。
曹操的薄葬做法,也被魏文帝曹丕接受并效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说:“(黄初三年)冬十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曹丕在《终制》中说:安葬在山林,目的是要与山林合为一体。植树的礼制不是上古就有的,我也不采取这种做法。我的寿陵要因山而成体,不要植树,不建立寝殿,不造陵园,不修神道。安葬就是要将尸体隐藏起来,使他人不能发现。因此我在这不生长粮食的地方营建陵墓,是想使几代以后的人不知道陵墓所在。不要填塞苇炭之灰,不要敛藏金属器皿,随葬用品一概用瓦器。内棺油漆只要三遍,含在口中的东西不要使用珠玉;不要放置珠襦玉匣,不要按照各种愚昧的习惯去做。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会这样,跟曹操的教子有方是分不开的。
曹操有二十多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冲的知名度很高,此处仅以少为人知的曹衮为例。《三国志?曹衮传》说,曹衮“少好学、年十余岁能属文。每读书,文学左右常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然性所乐,不能废也。”“每兄弟游娱,衮独覃经典。”但曹衮绝不是书呆子,他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文学防辅相是“受诏”留在他身边“察会举措,有过当奏”的“暗探”、“间谍”,因为实在找不到曹衮的过错,只好如实上奏,“称陈衮美”,曹衮知道了,认为“如有善,无患不闻”,这样做“是适所以增其负累”,“是非益我者”,其戒慎谦虚如此。
曹衮还继承了曹操的崇尚约俭之风,史称“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紝,习为家人之事。”对后事安排,他也态度明朗,敕令曰:“吾既好俭,而圣朝著终诰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即他走的也是“不封不树”、“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之路。
曹操的节俭与对儿子教育的思想方法,被他的后裔完好地继承下来。特别是课子读书,做得更为特出。如陈思王曹植的一支,于唐黄巢乱后迁至安徽歙县雄村。延至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名演字文修的曹氏子孙,虽然其祖父观、父祯,“递以明经首举于乡”,但是因为“公幼孤,寡母王,珍之甚”,“公惧伤母心,遂舍儒而贾以为养。”然而曹文修“终不以贾故而绝于余日,取故箧读祖父书,通大旨。”“凡所称引,不诡于先民,雅游县簿,高门引为上客,虽至贵倨,争折节下公”,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名人。
曹文修也十分重视小辈的功课。“集家塾子弟,日省月试,程督不倦,一时髦士,蒸蒸备起。”他的儿子曹楼就学后,他“凡一日十至馆,所稽勤隋,问燠寒,爱且劳之,不遗余力。”后来曹楼荣升江西布政使、江西参政。而历仕三朝,图形紫光阁,死后谥“文正”的清道光军机大臣曹振镛,更是雄村曹氏的骄傲与楷模。这些人的叱咤风云跟曹氏一脉的重教传统应是密不可分的。
八 “翩若惊鸿” 曹操父子三人争一妇
曹操虽然教子有方,但是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一代枭雄曹操。于是曹操曹丕曹植就演出了一幕父子三人争一妇的闹剧。当然也是一个悲剧。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在三国才子曹植的笔下,超尘脱俗的洛神呼之欲出。美国侨报报道,传说洛神就是曹植思慕的嫂嫂甄氏,也就是魏文帝曹丕的妃子甄洛甄夫人。
甄氏是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原名甄洛,父亲是做过上蔡县令的甄逸,母亲是远近闻名的美人张氏。甄逸夫妇育有三儿五女,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十二月(公元182年)的甄氏排行最小,但是最为出色。相士刘良细看甄洛以后,对张氏悄声说:“这个女孩贵不可言。”
甄氏美艳惊人。据说,她每次就寝,因肤白如玉,以至家人仿佛看到有人将玉盖在她的身上,惊奇不解。令人惊异的是,美貌的甄氏博览群书,通晓经史,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女。甄氏才色双绝,美名远扬。时任冀州牧(中山无极正属其管辖范围)的袁绍得知后便替自己的二儿子袁熙娶了这个美貌的女子。甄洛便成了袁熙的夫人。
官渡大战,袁绍惨败。不久,曹操兵围邺城,邺城副将苏由投降。苏由对邺城的情况了若指掌。他告诉曹操,袁绍的夫人刘氏尚留在城中,极得刘氏喜爱的二媳妇甄氏也在她身边。
曹操早听说甄氏在袁氏父子的众多美艳妻妾中是最为秀美、最具风情的,知道她还在邺城,不禁怦然心动。曹操还想进一步证实甄氏的美丽,便故意问苏由:“一直听说袁绍的几个媳妇都很美,这个甄氏究竟怎样?”
苏由也是察言观色之人,知道曹操在想什么。于是他回答道:“袁绍的几个儿媳确实个个貌若仙子,但在这几个儿媳中,却要数这二媳妇甄氏最美。甄氏不仅美艳绝伦,而且还知书达礼,善解人意。刘夫人在袁府中是以脾气古怪闻名的,谁也侍候不好,只有这个二媳妇甄氏,合刘夫人的脾气,刘夫人十分的喜爱。甄氏在袁府中调和上下,内外亲融,府中人人都喜爱她。”一员守城武将说起这甄氏都头头是道、心驰神往,可见这位美人的美名实在是家喻户晓,她的美貌也已经让曹操神往。
曹兵进入邺城后,一支精兵神速地奔赴袁府,将袁府团团包围——这支精兵是曹操之子曹丕的卫队。原来,在苏由告诉曹操邺城的情况后,一直躲着偷听的曹丕又单独召见了苏由,再次详细地寻问了美人甄氏的详情。曹丕也是被甄氏的美丽所迷醉,魂不守舍,心荡神驰。于是他不顾父亲的禁令,暗中策划了这次“抢美行动”。
围住了袁府以后,曹丕便直奔后室,只看见十分平静的刘夫人(年纪较大)及其身边一个满脸污浊的年轻女人。满脸污浊挡不住天姿国色,曹丕一眼便认定这个年轻女人就是甄氏无疑。他手持利剑走上前,刘夫人和甄氏显得惊恐起来。
曹丕让甄氏抬起头来,甄氏拒绝了。旁边的刘夫人捧起甄氏的脸来。甄氏的脸上挂满了泪珠,曹丕用袖子为甄氏擦去眼泪,结果也擦净了甄氏脸上的灰垢。看到真面目的曹丕惊呆了,这个女人的美哪是语言所能描述的,简直比讲述的要美艳千百倍。曹丕有点醉了,情不自禁地轻叹:“好一个仙子!”
曹丕安慰了刘夫人几句后,便起身辞别。刘夫人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平静地对甄洛说:“放心吧,我们不会死了。”曹操遣派心腹领卫队守护袁府,把美人甄氏带来。卫队飞奔袁府,发现早有曹丕的卫队把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