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于组织整合视角的新产品开发研究
5753700000017

第17章 实证研究设计(2)

5.3研究变量衡量

根据前面章节的分析,本节对本书所涉及的外部环境特性、内部组织特性、组织间关系特性、外部组织整合、内部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产品创新程度及新产品开发绩效等概念的测量进行简要说明。

5.3.1外部环境特性的衡量

根据第3章对外部环境特性的分析,参考LiandCalantone(1998),Duncan(1972),Child(1972),MoormanandMiner(1997)研究,提出外部环境特性按技术动态性、市场动态性与产业竞争程度三维度测量。对于技术动态性的测量主要3个问题:(1)所处行业的技术变化程度;(2)所处行业技术标准化程度;(3)所处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可预测性。对于市场动态性的衡量有3个问题:(1)客户需求的变化程度;(2)客户需求的可预测性;(3)不同客户对同一产品的偏好。对于产业竞争程度的衡量问题如下:(1)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的情况;(2)竞争对手数量;(3)价格竞争程度。

5.3.2内部组织特性的衡量

根据第3章分析,内部组织特性可分为企业文化、组织结构、高层支持、企业信息化等四个维度,其中企业文化测量参考Stauffer(1999)的观点用4个问题测量:(1)对学习的鼓励;(2)对提建议的鼓励;(3)对合作的强调;(4)对知识分享的鼓励;组织结构柔性参考MenonandVaradarajan(1992)和LeeandChoi(2003)的观点用4个问题测量分别为:(1)纵向管理层级;(2)下属权力;(3)业务流程的客户导向;(4)对外部市场灵敏度。高层支持参考Ramus(2001)的观点,衡量指标包括:(1)对新产品开发活动的支持;(2)部门间的资源分配;(3)与研发团队的研讨。企业信息化参考LeeandChoi(2003)用4个问题衡量:(1)内部网络沟通;(2)外部网络沟通;(3)外部资源信息化管理:(4)内部资源信息化管理。

5.3.3组织间关系特性的衡量

根据第3章分析,组织间关系特性包括信任、承诺与相互依赖三个维度,参考Das&Teng(1998),Morgan&Hunt(1994)和GaddeSnehota(2003)的观点,信任测量包括两个方面:(1)善意程度;(2)信赖。承诺的测量包括(1)对长期合作的承诺;(2)对资源与时间投入的承诺。相互依赖主要包括对(1)技术的依赖和(2)绩效的依赖。

5.3.4外部组织整合的衡量

根据第2章分析,外部组织整合分为组织间信息分享、组织间关系协调和组织间共同参与三个维度。组织间信息分享的衡量包括公司与供应商、客户及其他合作伙伴间的(1)信息交流的频率、(2)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以及(3)信息内容的丰富性。组织间关系协调的衡量包括公司与供应商、客户及其他合作伙伴间的(1)分歧处理、(2)协调机制建立以及(3)提出建议的意愿。组织间共同参与的衡量包括(1)供应商早期参与程度;(2)客户参与程度;(3)合作伙伴参与程度;(4)外部组织参与的总体评价。

5.3.5内部组织整合的衡量

根据第2章分析,内部组织整合包括跨职能信息分享、跨职能关系协调及跨职能共同参与三个维度。参考Song(2000)的观点,跨职能信息分享的衡量包括研发、营销与制造三部门间的(1)信息交流的频率、(2)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以及(3)信息内容的丰富性。跨职能关系协调的衡量包括研发、营销与制造三部门间(1)分歧处理、(2)协调方式以及(3)提出建议的意愿。跨职能共同参与的衡量包括(1)营销参与新产品可行性分析;(3)研发参与研究市场机会;(4)研发参与拜访潜在客户;(5)制造参与研究市场机会。

5.3.6吸收能力的衡量

本研究参考Daghfous(2004)与Cohen&Levinthal(1990)的观点把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辨别新知识价值、获取外部知识、消化吸收并将其运用于商业目的上的能力。吸收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有:(1)贵公司能很快理解已经获得的技术信息;(2)贵公司能很快识别新知识对于现有的知识的用途;(3)贵公司能将已消化的新技术与其他技术融合;(4)贵公司能很快根据新的技术知识改进工艺技术;(5)贵公司能很快使用已经消化的新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

5.3.7产品创新程度的衡量

产品创新程度测量主要参考Rochford&Rudelius(1997)的观点,主要问题包括:(1)所针对市场的新颖程度;(2)所采用技术的新颖程度;(3)生产工艺的新颖程度;(4)与竞争对手相比的创新程度;(5)新产品对行业的影响程度。

5.3.8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衡量

根据第2章文献分析可知,参考Olsonetal.(1995)、Loch,Stein&Terwiesch(l996)、SongandMotoya(1998)和Spanos&Lioukas(2001)的观点,对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衡量主要从新产品的质量、成本、开发周期、市场反应、获利能力及客户满意度等六个方面来衡量。具体问题如下:(1)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新产品质量;(2)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新产品开发周期;(3)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新产品开发成本;(4)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新产品市场反应;(5)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新产品的获利能力;(6)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新产品的客户满意度。

5.4数据分析方法

由于本研究既涉及量表测量属性的检验,也涉及外部环境特性、内部组织特性、组织间关系特性、内部组织整合、外部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产品创新程度及新产品开发绩效等多个概念间的结构关系验证以及各维度之间关系的检验,因此我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作为实证分析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所使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forwindows15.0版和AMOS7.0版本。

5.4.1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由于其对潜变量、测量误差和因果模型的处理能力,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刚刚起步。本研究将结构方程模型作为主要分析工具。

1.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

简言之,结构方程模型还是运用联立方程组(simultaneousequationmodel)求解,但它没有严格的假定限制条件,同时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测量误差(measurementerrors)。在社会研究中,许多变量不能直接测量,统计上称这类变量为潜变量(latentvariables)。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可观测的变量(observedvariables)作为这些潜变量的标识(indicators)。传统的因子分析允许对潜在变量设立多元标识,也可以处理测量误差,但不能分析因子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既能处理潜变量观测标识包含的测量误差,又能分析潜变量间的结构关系。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结构方程模型由三个矩阵方程式代表:

其中,代表内生潜变量,y为内生标识,为外生潜变量,x为外生标识。为内生标识的测量误差,为外生标识的测量误差,为结构方程的误差项。和代表结构路径系数矩阵,代表因子负载矩阵。在基础参数矩阵中,还有四个分别对应于外生潜变量、结构方程误差项、观测误差项和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因此,共包含三个矩阵方程和8个基础参数矩阵。一般地,结构方程模型所使用的观测变量是其原始随机变量值距其平均值的离差,因而方程中没有截距项。

一般的结构方程模型示意图,椭圆型框代表潜变量,长方形框代表观测变量,箭头表示变量间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由测量模型(measurementmodel)和结构模型(structuralmodel),前者表示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关系,后者表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是一种证实性(confirmatory)技术,其目的是确定一个特定模型是否合理,而不是用来寻找或发现一个合适的模型(郭志刚,1999)。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有五个主要步骤:

(1)模型设定(modelspecification)

根据理论或以往研究成果,设定假设的初始理论模型,并用线性方程系统表示理论模型。主要假设依据是:第一,线性模型可以体现观察数据的特征;第二,观测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第三,潜变量或观测指标作用方向及属性的假设。经常用路径图将描绘构想的模型。

(2)模型识别(modelidentification)

决定所设定的模型能否求出参数估计的唯一解。某些情况下,由于模型被错误地设定,其参数不能识别,求不出惟一的估计值,因而模型无解。模型识别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有两个:首先,数据点(datapoint)数目不能少于自由参数数目;其次,要为潜变量构造一个测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