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于组织整合视角的新产品开发研究
5753700000024

第24章 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1)

本章将对内外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章第1节对相关变量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第2节对相关假设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第3节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进行全模型检验和复核效化检验,第4节对检验的结果进行探讨,第5节是本章小结。

7.1概念信度与效度检验

由于外部组织整合与内部组织整合两个概念在第6章已经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本章主要对吸收能力、产品创新程度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等三个变量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

7.1.1吸收能力

在本研究中,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采用SPSS15.0对吸收能力的五个题项进行EFA(特征根大于1)分析的结果显示,具有单维度特点,KMO值为0.812(大于0.7)),各题项的负载系数均大于0.5(最大值为0.901,最小值为0.807,见表7.1),因此,可以对吸收能力所包含的题项值经过标准化处理产生一个单一的因子值,然后将该值作为中介变量的样本值代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吸收能力因子分析结果

题项因子负

载系数Cronbach’salpha值Item-to-toal相关系数

最小值最大值

吸收能力AC

0.8245

0.412

0.657

贵公司能很快理解已经获得的技术信息0.879

贵公司能很快识别新知识对于现有的知识的用途0.821

贵公司能将已消化的新技术与其他技术融合0.807

贵公司能很快根据新的技术知识改进工艺技术0.862

贵公司能很快使用已经消化的新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0.901

7.1.2产品创新程度

在本研究中,产品创新程度作为调节变量。采用SPSS15.0对产品创新程度的六个题项进行EFA(特征根大于1)分析的结果显示,具有单维度特点,KMO值为0.781(大于0.7)),各题项的负载系数均大于0.5(最大值为0.920,最小值为0.782,见表7.2),因此,可以对产品创新程度所包含的题项值经过标准化处理产生一个单一的因子值,然后将该值作为调节变量的样本值代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产品创新程度因子分析结果

题项因子负

载系数Cronbach’salpha值Item-to-toal相关系数

最小值最大值

产品创新程度PIN

0.7812

0.3941

0.6910

贵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所针对市场的新颖程度0.821

贵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所采用技术的新颖程度0.854

贵公司新产品的生产工艺的新颖程度0.827

贵公司开发的新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的创新程度0.920

贵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对行业的影响程度0.782

总体上,贵公司开发的新产品的创新程度0.843

7.1.3新产品开发绩效

在本研究中,新产品开发绩效为被解释变量。采用SPSS15.0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六个题项进行EFA(特征根大于1)分析的结果显示,具有单维度特点,KMO值为0.851(大于0.7)),各题项的负载系数均大于0.5(最大值为0.892,最小值为0.799,见表7.3),因此,可以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所包含的题项值经过标准化处理产生一个单一的因子值,然后将该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样本值代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新产品开发绩效因子分析结果

题项因子负

载系数Cronbach’salpha值Item-to-toal相关系数

最小值最大值

产品创新程度NPDP

0.8214

0.4739

0.7625

与竞争对手相比,贵公司开发的新产品质量更好0.872

与竞争对手相比,贵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时间更短0.821

与竞争对手相比,贵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成本更低0.892

与竞争对手相比,贵公司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更高0.831

与竞争对手相比,贵公司新产品的获利能力更高0.810

与竞争对手相比,客户对贵公司新产品满意度更高0.882

7.2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假设,本节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根据内外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内外部组织整合与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几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表7.4为内外部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产品创新程度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平均数、标准差与相关系数矩阵,其变量包括组织间信息分享、组织间关系协调、组织间共同参与、跨职能信息分享、跨职能关系协调、跨职能共同参与、吸收能力、产品创新程度、新产品开发绩效等。

内外部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产品创新程度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相关系数矩阵

均值标准差IOI1IOI2IOI3EOI1EOI2EOI3ACPINNPDP

IOI14.5941.6331

IOI24.9120.824.3101

IOI34.5311.651.033.3021

EOI14.4891.010.468.562.6121

EOI24.0281.065.454.465.361.3271

EOI33.8941.036.491.470.372.360.3201

AC4.9281.231.545.216.721.435.323.3561

PIN4.0911.354.033.013.050.101.102.039.0821

NPDP4.8991.212.654.221.376.541.466.257.547.2321

p<0.05;p<0.01;p<0.001

7.2.1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回归分析

从表7.4中可看出内部组织整合与外部组织整合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因此把内部组织整合与外部组织整合作为自变量放在同一个回归方程中时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的产生,本节将把内外部组织整合分别放入不同的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1、外部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回归分析

本小节将探讨外部组织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组织间信息分享、组织间关系协调、组织间共同参与、吸收能力为自变量,以公司年限、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与企业所在区域为控制变量,以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五个回归模型。

表7.5中模型1为基本模式,包括公司年限、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与企业所在区域等四个控制变量,模型1显示控制变量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不显着(F=0.532,=0.071)。

在模型1中加入组织间信息分享、组织间关系协调、组织间共同等三个自变量,模型的P值小于0.01,达到显着水平(F=20.871,=0.481),其可解释因变量方差较模型1高出46%,可解释方差的增量达非常显着水平,自变量VIF值都介于1至1.5之间,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的重复共线性问题。其中,组织间信息分享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显着水平(P<0.01),此结果支持假设H9-1:当组织间信息分享程度越高,公司吸收能力就越好。组织间关系协调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着水平(P>0.05),此结果支持假设H9-2:当组织间关系协调程度越高,公司吸收能力就越好。组织间共同参与程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着水平(P<0.001),此结果支持假设H9-3:组织间共同参与程度越高,公司吸收能力就越好。

模型3也为基本模式,包括公司年限、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与企业所在区域等四个控制变量,模型3显示控制变量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不显着(F=0.565,=0.098)。

模型4则是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组织间信息分享、组织间关系协调、组织间共同等三个自变量,检验其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其P值小于0.001达非常显着水平(F=16.189,=0.331),其可解释因变量方差较模型3高出23.3%,可解释方差的增量达非常显着水平,自变量VIF值都介于1至1.5之间,自变量间不存在显着的重复共线性问题。在模型4中,组织间信息分享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非常显着水平(P<0.001),此结果支持假设H7-1:当组织间信息分享程度越高,新产品开发绩效越好。组织间关系协调程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着水平(P<0.01),此结果支持假设H7-2:当组织间关系协调程度越高,新产品开发绩效越好。组织间共同参与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着水平(P>0.05),此结果支持假设H7-3:当组织间共同参与程度越高,新产品开发绩效越好。

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吸收能力,检验其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其P值小于0.001达非常显着水平(F=24.991,=0.493),其可解释因变量方差较模型4高出16.20%,可解释方差的增量达非常显着水平,自变量VIF值都介于1至1.5之间,自变量间不存在显着的重复共线性问题。吸收能力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非常显着水平(P<0.001),此结果支持假设H11:吸收能力越高,新产品开发绩效越好。

内外部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因变量:吸收能力因变量:新产品开发绩效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

自变量

组织间信息分享0.3530.2860.226

组织间关系协调0.1970.1590.146

组织间共同参与0.2650.1680.138

吸收能力0.396

控制变量

公司年限0.0350.0280.0580.0230.008

公司规模0.0310.0230.0490.0290.023

行业类型0.0210.0180.0510.0330.029

所在区域0.0260.0210.0360.0280.024

模型F0.53220.8710.56516.18924.991

0.0710.4810.0980.3310.493

调整的

0.0690.4630.0860.3140.469

p<0.05;p<0.01;p<0.001

2、内部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回归分析

本小节将探讨内部组织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跨职能信息分享、跨职能关系协调、跨职能共同参与、吸收能力为自变量,以公司年限、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与企业所在区域为控制变量,以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五个回归模型。

表7.6中模型1为基本模式,包括公司年限、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与企业所在区域等四个控制变量,模型1显示控制变量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不显着(F=0.532,=0.071)。

在模型1中加入跨职能信息分享、跨职能关系协调、跨职能共同等三个自变量,模型的P值小于0.01,达到显着水平(F=22.065,=0.492),其可解释因变量方差较模型1高出42.1%,可解释方差的增量达非常显着水平,自变量VIF值都介于1至1.5之间,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的重复共线性问题。其中,跨职能信息分享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显着水平(P<0.01),此结果支持假设H10-1:当跨职能信息分享程度越高,公司吸收能力就越好。跨职能关系协调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着水平(P>0.05),此结果支持假设H10-2:当跨职能关系协调程度越高,公司吸收能力就越好。跨职能共同参与程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着水平(P<0.001),此结果支持假设H10-3:跨职能共同参与程度越高,公司吸收能力就越好。

模型3也为基本模式,包括公司年限、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与企业所在区域等四个控制变量,模型3显示控制变量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不显着(F=0.565,=0.098)。

模型4则是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跨职能信息分享、跨职能关系协调、跨职能共同等三个自变量,检验其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其P值小于0.001达非常显着水平(F=24.128,=0.462),其可解释因变量方差较模型3高出36.4%,可解释方差的增量达非常显着水平,自变量VIF值都介于1至1.5之间,自变量间不存在显着的重复共线性问题。在模型4中,跨职能信息分享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非常显着水平(P<0.001),此结果支持假设H8-1:当跨职能信息分享程度越高,新产品开发绩效越好。跨职能关系协调程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此结果不支持假设H8-2:当跨职能关系协调程度越高,新产品开发绩效越好。跨职能共同参与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着水平(P<0.01),此结果支持假设H8-3:当跨职能共同参与程度越高,新产品开发绩效越好。

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吸收能力,检验其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其P值小于0.001达非常显着水平(F=26.186,=0.591),其可解释因变量方差较模型4高出12.9%,可解释方差的增量达非常显着水平,自变量VIF值都介于1至1.5之间,自变量间不存在显着的重复共线性问题。吸收能力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非常显着水平(P<0.001),此结果支仍然持假设H11:吸收能力越高,新产品开发绩效越好。

内部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因变量:吸收能力因变量:新产品开发绩效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

自变量

跨职能信息分享0.5810.5610.409

跨职能关系协调0.1080.1090..102

跨职能共同参与0.4620.5980.359

吸收能力0.406

控制变量

公司年限0.0350.0280.0580.0450.031

公司规模0.0310.0230.0490.0370.027

行业类型0.0210.0180.0510.0430.032

所在区域0.0260.0210.0360.0290.020

模型F0.53222.0650.56524.12826.186

0.0710.4920.0980.4620.591

调整的

0.0690.4630.0860.4840.521

p<0.05;p<0.01;p<0.001

通过对内外部组织整合、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外部组织整合各维度对吸收能力及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正向影响,内部组织整合的跨职能信息分享与跨职能共同参与对吸收能力及新产品开发有正向影响,而跨职能关系协调对吸收能力及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不显着。关于检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见本章第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