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礼仪贺词婚庆一本通
5764500000030

第30章 婚庆篇(1)

婚姻是一件大事,而一场有见证意义的结婚仪式更能广泛、有效地昭示一对男女结成夫妻。

对社会和别人来讲,婚礼的本身就是一桩公开事务,双方新人的亲朋好友前来参加这场公开的婚礼,就说明社会认可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结合,从此社会与亲属就会接受新的义务与角色,去迎接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变化。

对新人来说,结婚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有着重大的意义。婚礼仪式的举行,就表明婚姻当事人已步入成年,男女双方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开始享受新的权利并履行新的义务。

婚礼后,夫妻双方的许多关系都是合法化的,比方说一起生活、发生性行为、生育儿女等等。婚礼担负的重任如此多,因此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

婚礼的产生和发展

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时候举行的一种被社会所认可的仪式,这就是“婚礼”。婚礼的产生,规范了原始社会时期简单随意的两性结合,它是人类步入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群聚居住,性关系长期混乱不堪。这种状态后来逐渐受到了限制。大概是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最早的婚礼。考古资料表明,早期的炻器上已经出现了有关婚礼场面的记载。进入奴隶社会后,性关系开始相对稳定下来。

《大戴礼记·盛世篇》载:“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淫乱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婚礼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里的重要意义就是“别男女”。儒家学说认为,夫妇是家庭成立的基础,而婚礼就是夫妻关系确立的标示。婚礼是人伦之本,也是风教之始,因此,用严格而庄重的程序来昭示“男女之别”十分有必要,举办婚礼后的夫妻关系才可以打下稳固的基础。在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婚礼就越来越看重礼节了,为了限制男女关系随意混乱,当时社会上慢慢地形成了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社会和家庭只认可那些举行了正式仪式的婚姻。作为一种礼节性的存在,至此婚礼得到进一步发展。婚礼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与现代社会领取结婚证相同,和获得法律与社会的承认也是相同的。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组织和法律机构的注册、登记已经渐渐取代了婚礼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婚姻当事人的宗教文化心理也决定了婚礼的产生。在较为盛行迷信的时代,人们想要通过某些仪式,从而获得所供奉的神灵或祖宗的保佑与认可。一直以来,万物有灵的说法都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做很多事情都得祈祷神灵,以获得神灵庇佑。我国古代婚礼“六礼”中就记载了每一道程序都应该敬拜与请示祖先的先例。直到近代,人们依旧沿袭着古代的习俗,婚礼中不可缺少拜堂:祖灵、拜天地等,也不能缺少象征吉祥的礼物。在婚礼时,也会有许多象征性的避邪过程,比如闹洞房和照花轿等。

有学者认为,婚礼的产生还和当事人的心理需要有关。古语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是说,要和自己喜爱的人在一起,他们心中的快乐和满足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因此,就有了欢快而隆重的婚礼。

回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伏羲时代的议婚是“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到了夏商时代“亲迎于堂”,发展到周代完整的“六礼”,随着社会制度和生活面貌的发展,婚礼也在不断演变。因为宗教观念、社会文化、地域文化有所不同,所以婚礼文化的面貌也不尽相同。可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有许多相同点,通常都包括议婚、订婚和结婚等过程,有“成妻之礼”、“成妇之礼”等。“成妻之礼”下有“六礼”,也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成妇之礼”就是前去拜见公婆、拜谒祖庙。封建时代的婚姻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而双方父母或者媒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甚至包括了婚前礼的所有仪式,比如双方家长包办了从择偶直到筹备正式婚礼的一切环节,往往忽略了婚姻当事。这种压制人性的状况是不合理的。

现在,伴随着时间的飞逝,各个地方的民风不同以及人性的解放,虽然大体上还在遵守“六礼”所规定的基本程序,可实际意义上的“六礼”早已不完整了。“六礼”的具体风俗在各个地方也不尽相同,人们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结婚当日的仪式上,而渐渐淡化了其它程序。当今时代,男女平等,普遍盛行自由恋爱,媒人上门提亲也越来越少见了;也越来越流行女子主动积极求偶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地发展着,这让青年男女们互相交流的方式和效率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大大简化了古代婚礼的繁文缛节,已经将有些仪式遗弃了。

总的来讲,传统婚礼已经产生了重大变革,越来越流行新式婚礼,而婚礼形式也渐渐异彩纷呈。人性的、开放的、个性的、时尚的婚礼,获得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传统婚俗礼仪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十分看重礼节,婚礼就是传统礼仪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婚俗礼仪,主要是从先秦时代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习俗演变而来,而且在此不断丰富并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传统婚礼程序

从先秦时代起,人们便约定俗成了一套男女成婚的“六礼”。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倡导,现在的传统婚礼已经繁衍出了二三十道程序。部分传统婚礼礼仪的全部过程是:发八字、定庚、求肯、过门、选期、报期、歇嫁、陪礼、过礼、陪十兄弟、陪十姊妹、辞父母、哭嫁、发亲、拦车马、接升、交亲、拜堂、闹房、喝“纠脑壳茶”、回门。还有更为繁缛的:订盟、过礼、求喜、报期、娶亲、陪十姊妹、开脸、哭嫁、辞堂、发亲、发号:挂匾、拦车马、治煞、迎嫁妆、拜堂、传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铺床、坐床、陪新郎、陪十兄弟、陪新娘、陪上亲、陪媒、谢媒、示箱、穿鞋、下厨、回门。至今仍然有些地方在遵守这些繁缛仪式。

相亲:男女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必须依照父母意见,经媒人牵线,认为门当户对,将双方年龄和生辰八字压到灶君神像前的净茶杯底,由此推算神的意旨。假如三天中家里没发生什么异常状况,就要请算命先生前来推算生肖有无相克、年庚是否相配。以前人们迷信的所谓三年小冲、六年大冲;女子十九不嫁、男婚年龄逢双;蛇鼠:蛇吞老鼠、龙虎:龙虎相斗、鸡狗:鸡犬不和、虎羊:羊落虎口难相配,其实这些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定亲:男方在定亲前会托媒人用红纸包好礼钱和聘礼,然后让媒人送去女方家里。根据当地习俗来定聘礼,通常有金银首饰。女方也会有回礼。定亲时,男方会送“过书”,俗叫“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表示认可,俗叫“文定”。因此旧时假如夫妻扮嘴,妻子为了制约丈夫,经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文定”之后,就挑选一个吉日去迎娶。定亲要送礼,大多礼品为现金,或者喜轴、喜幛,并且写上“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大多是绸缎被面或绣花、日用器物或被头,也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为“早生贵子”。

成亲:男方会在成亲的前三五天,为女方送去“轿前担”,通常是肉和鱼。迎亲日子叫作“好日”,也叫作“请吃酒”。新郎会在成亲的前几天,亲自或者派人将喜帖送到亲友家。

搬嫁妆:成亲的前一天,男方前去女方家里搬嫁妆,女方将嫁资放到厅堂上,让人观看,称作“看嫁资”。器物披挂着红色彩线,用檀香熏过衣服,箱底放着几枚银元,俗叫“压箱钱”。嫁资搬去男方,也是放在厅堂让人观看,也称“看嫁资”。由阿婆取来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叫“掏箱”。

安床:结婚时,安床可谓重中之重。在结婚前,男方会重新粉刷布置新房,然后根据夫妻八字、床位坐向等细节来选择时辰,安置新床。依古俗,从安床后直到新娘人门,空床不能无人睡,也不可以单人睡,必须让一个男孩过来同睡直到结婚后新娘进门。结婚安床与一般安床不同,它被看作同夫妻生活美满、生育等有关,因为一直都备受重视。

有些地方安床时,让一位“全福”妇女,取来二十四双筷子系着红线,安放在新郎的席子下。与新郎同睡的那位男孩,被叫作“伴郎”。晚上时应该给这个伴郎吃包子、花生、鸡蛋,寓意是“包生儿子”,早上时还得给伴郎红包。

坐花轿:传统婚礼中非常看重坐花轿,坐花轿的意义包括明媒正娶、原配,女子一生中只可坐一次。有妻子经常说“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攀比高贵。迎亲的那天,花轿出门,通常要用四色糕点、净茶来供奉“轿神”。一路上还要放炮仗、放铳,大红灯笼在前面开路,吹吹打打过路。

开面:出嫁前,女方喜娘要用五色棉纱线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俗叫“开面”:就像现在的婚前美容,客人流行吃“开面汤果”。新郎的花轿临门时,女家要放炮仗迎接花轿,然后虚掩大门“拦轿”,等塞入红包后才开门。中午女家准备正席酒,俗叫“开面酒”,也叫“起嫁酒”。

上轿:新娘上轿前,通常要装作不愿出嫁,经过男方喜娘三次催妆后,才开始准备梳妆:也确实有封建婚姻不愿出嫁的。而后新娘就坐在娘的腿上,亲娘喂女儿吃上轿饭,寓意是不能忘记哺育之恩。母亲要在女儿上轿时哭送,哭词大多是祝颂和叮嘱的话,比如“要敬重公婆敬重丈夫,好日子才能够长久”,等等。这时新娘也要含泪叩别,有些还要放声大哭。最后,兄长抱新娘上轿,进轿坐定以后,不可随便移动臀部,寓意为平安稳当。新娘起轿时,女家要放炮仗,而且用米粒、茶叶撒轿顶。新娘的兄弟与轿同行,称作“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到宗祠和土地庙等处,从而获得祖宗神灵的认可。兄弟送到半路时就回去,而且要包点儿火熄灰回去,并且从火种里点燃香或者香烟,返家放进火缸,俗叫“倒火熄灰”,也叫作“接火种”。

拜堂:花轿进门,男家又是放炮仗又是奏乐,热闹地迎接。停轿后,通常新娘要在轿里等着一名五六岁的盛装幼女来迎她出轿。出轿门时,新娘要跨过一只木制的朱红漆“马鞍子”,踏在红毡子上,由媒人扶着立于喜堂右侧,新郎站在左侧。一般是由有威望的新郎的祖父或者祖伯叔来主持拜堂仪式。仪式开始后,新郎和新娘要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夫妻对拜。有些地方有抢前面跪的习俗,传说谁抢到跪在前面,日后就能管住对方。过后,新郎陪伴新娘,去向男家父母和长辈还有贺喜的亲友敬茶。被敬茶的人喝完茶之后,要为新人封上“利市”:也就是红包。随后男家要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结束了复杂的拜堂仪式后,两个伴郎会捧龙凤花烛走在前面,新郎手执彩球绸带引着新娘走进洞房。新娘的脚必须踏在麻袋上行走,通常是5只,也有10只的,每走过一只,喜娘等人又递到前面接着铺在道中,意为“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夫妻双方按照男左女右的顺序坐在床沿,叫“坐床”,让一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微叩一下新娘头部,然后挑去“盖头篷”,意为“称心如意”,叫“请方巾”。新郎稍稍坐下就出来,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然后,新郎和新娘行“拜见礼”,按亲疏、辈分依次跪拜见面,叫“见大小”。拜时,会有音乐伴奏,厅中摆着两把椅子,受拜者夫妇都坐下,假如有一个去世,就按照男左女右就座,空着另一把。受拜长辈要为新娘封红包,俗叫“见面钱”。公婆可以不掏红包,叫“媳妇自家人”。新娘和同辈见面就作揖,如果小辈拜见时,新娘就给“见面钱”。然后,举行“待筵”,新娘坐在首席,由四名女子陪宴劝食,通常新娘不真吃。

贺郎酒:成亲当晚,男方家中准备席酒,称“贺郎酒”,新娘得一桌一桌地逐个为长辈与客人斟酒,酒得斟满而不能溢出。一般来说酒是“状元红”,菜大多叫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或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吃完晚宴后,喜家请福德兼备的两名宾客前去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敬一杯酒:新人只啜一口互相交换一下酒杯。主贺者要唱“贺郎词”,祥和、戏谑都有,比如:“第一杯酒贺新郎,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商量,谨防别人要来看;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闹洞房:新婚之夜,通常都会闹洞房。有许多种闹房的形式,大多以戏耍新娘子为主。有些人要逗新娘说话,看她衣裳纽扣,五颗纽扣就说“五子登科”;看她脚髁头,就说看老寿星。等过了午夜,客人闹完了,就结伴离去。新郎跟随出门送客,媒人就在新房里为新人铺床,新娘封红包,媒人然后离去。新郎回到洞房,两人关起房门,一起吃“床头果”。然后新郎上床休息,新娘则得“坐花烛”。有些地方,花烛不能吹灭,新娘要等到蜡烛烧尽才可上床。

满月盘:新婚一到三天里,新郎新娘得“回门”;一个月过后,新娘的娘家会派人来送一担礼品,叫“满月盘”。有些还会给钱,让男方用来感谢亲友。

总的来说,传统婚姻程序很繁琐,以上这些只是大体列举出主要婚礼程序。如今,许多传统婚俗早已被简化或者改变。整个传统婚嫁中,营造喜庆气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饮食也非常重要。当然,传统婚俗的“食仪”并不只是婚宴当天,而且许多食品并不只是让众人吃饱喝足,而更多地表达出了吉祥、幸福、美满的良好愿望。

现在,婚礼的形式已经逐渐现代化、多样化,比如已经基本省略了相八字环节,花轿也由婚车取代了,等等。可是,传统婚礼依然对现代婚礼有着很深的影响,在有些农村地方还保留着传统婚礼。甚至,在当今越来越流行新式婚礼的社会中,举办一场传统婚礼,反而变成了一种时尚。

二变迁中的农村婚俗礼仪

以前农村里,传统婚俗礼仪获得了比较完整的保留。但是在旧中国的大多地区,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将婚姻礼仪从简。有些甚至只将自己的衣服和生活用具同对方合并,就当作完婚,并没其它特别仪式。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渐渐好转,许多农村家庭都有能力举办小规模婚礼了。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求婚和结婚的仪式,规模不断地扩大,花样也日益增多。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村变得富裕起来,婚礼和婚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