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礼仪贺词婚庆一本通
5764500000031

第31章 婚庆篇(2)

现在的农村,有些地方依然保留着封建观念,可总的来说婚姻已经相对自由了。大部分男女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结成一体的,有些经过媒人介绍,也是通过“目测”了的,双方都比较满意。“目测”通常是事先约定时间,以串门或是别的借口,促使双方相识,再经过一定了解后再作出最终决定。青年男女不管是自己认识或经他人介绍,双方满意婚事后,娶亲家就选择黄道吉日,正式去对方家庭提亲。有些地方不管谁家娶媳妇,一开始都得去委托自家亲友或者对方亲友前去提亲,自己却万万不能直接莽撞地登门造访去提亲,更不可以贸然地惊动女方本人。论原因,一来担心女方父母不答应,令自己下不来台;二来提心被姑娘当场拒绝,无法如愿以偿。因此,男方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耐心地等待,想出一个循序渐进的万全之策。当然,有些地方风俗不同,比方说有的少数地区,提亲者应当带着礼品亲自上门去找女方父母提亲。假如女方父母喝下了提亲者的酒和茶,就算是同意了;假如女方父母死活不喝,就意味着不同意这门亲事。当女方父母同意求亲者的求亲后,求亲一方就应该选定一个求亲日子,必须择一个吉日良辰,准备好礼品。无论求亲者的家境是否殷实,求婚当日,求婚者都应当负担起这一天的饮食,如果对方家代办,求婚者应该用钱物来表示补偿谢意。因为男女双方都已经默许,所以通常不可能出现拒求婚者于门外、不予准婚等情况。因为求婚这天双方还得商讨结婚的确切日期,实际这就是定亲仪式了。

举行婚礼前,有些娶亲家还要卜算男女属相、年岁生辰是否相克,也就是看十二属相和五行是否相克或者相冲。按照历算说法,五行里木克金、金克火、火克水、水克土、土克木。在十二属相中从某支起,间隔六个,第七支和它自身是相冲的,比如在十二属相中排列在第五位的龙与排列在第十一位的犬相冲,排列在第六位的蛇与排列在第十二位的猪相冲。另外,有些还要卜算双方的八卦。如果有属相相克或者八卦不合者,就要请僧人或者咒师去家里作法,力图缓冲矛盾。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生活水平迅速地提高,他们的婚礼与婚宴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总而言之,农村的婚俗也变得时尚化、人性化。

农村里还有一种说法,迎亲时间一定要根据双方家庭成员的属相来确定。比方:说拂晓为虎时,假如双方家里有属虎的,就不可以在拂晓时分去迎亲;将黎明叫做兔时,假如家里有属兔的就不可以在黎明时去迎亲;假如家里有属龙的,就不可以在日出寸分去迎亲,因为这个时辰叫龙时;日暖时是蛇时,家中如果有属蛇的,就不可以在这个时辰迎亲;假如家里有属马的,就不可以在正午迎亲,因为这时辰是马时;说日初偏西时是羊时,所以家里有属羊的,就不可以在这时迎亲;假如有属猴的,就不可以在子午巳过后去迎亲,因为这时为猴时。如果不这样去做,就会招来灭顶之灾,不得安宁,人畜夭亡。

举行婚礼的头一天,娘家还会特别约上几个:通常4到8个姑娘,取双数作“坐房囡”,陪着新娘在闺房。晚餐会特意为新娘备上一桌饭菜,陪着她吃一顿离别饭。男方在娶亲的前一天下午,得举行送轿仪式,叫作“送花轿”。晚时,在新房中摆一桌酒席,有后生陪伴,新郎在上座。宴席前应该放鞭炮,还要猜拳行令,尽情地戏闹,叫作“暖房”。事先男家还要请一位族里长辈来做“好命老倌”,他的妻子来做“好命老孺”。他们一定得是家庭和睦、夫妇齐眉、儿孙满堂的人。婚礼时,“好命老倌”陪伴着新郎,新娘入门就由“好命老孺”接待。此外,还得请1,到2位小户中年妇女来做“红婆”,迎娶的新娘时,随时搀扶,照料新娘。

新娘在到新郎家门口时,一对青年就将青布袋铺于地上,让新娘走在袋上。青年礼生交替着铺袋,一直将袋子铺到新娘进屋后,一起高呼:“一代高一代,一代胜一代!”新娘还没进入大门时,公公、婆婆和新郎都得赶紧上楼,以表示高于新娘。稍作休息之后,新郎新娘就来到厅上,接受许多亲戚和宾客们的恭喜,再行拜堂礼。

伴随着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如今农村的婚姻形式也正在变迁。许多婚礼习俗都已被改变或者遗弃,婚礼越来越个性化了。当然,在农村的大部分范围内还是流行着传统婚礼。

婚礼婚俗常识

婚词

婚礼:汉《仪礼?士昏礼》: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君子娶妻的礼仪,在黄昏时分举行因此而得名。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叫“冠礼”一般为二十岁。

笄礼: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簪子),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

六礼:古代婚姻要经过的六道手序,叫“六礼”。《仪礼,士昏礼》载,六礼即纳采(向女家送礼求婚)、问名(向女家问清女子的名字,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向女家报喜,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选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亲迎(新郎到女家迎娶)。

嫁娶:“嫁者,家也”“娶者,取也”。“嫁”意味着女子有家,“娶”表示男方把女方取到家里来。男尊女卑观念由此可见。

合卺:卺是由同一个瓜、瓠等分剖两半做成瓢,新郎新娘各执一瓢而饮,古称合卺。唐朝改用酒杯,宋代将两杯用彩线相连对饮,称“交杯”。是现代交杯酒仪式的前身。

结发: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的扎结一下,或将二人的头发分别剪下一绺用彩线扎在一起。后来把元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

闹洞房:此习俗汉代已十分流行,旧时男女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互间并不熟悉。闹洞房除了逗乐之外。还能让他们去掉生涩之感,还可使亲友熟悉起来,显示家庭的宾朋满座,兴旺发达。

撒帐:汉时婚礼亲友在新人入洞房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向合欢床上,一般为栗子、枣、花生、桂圆等,意为“早立子”“花着生”“富贵”等,现代很多地方仍在沿用。

子孙饺子:旧时子孙饺子由女家包好带到男方家,由男方家煮熟;同时男家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时便怂恿小孩子问“生不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跨火盆:新娘从预先准备好的炭火盆上跨过,意为烧去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属封建迷信。

射三箭:旧时婚礼落轿之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轿射三支无镞的箭,称“射煞”有避邪驱祟的意思。属封建迷信。

跨鞍:新娘下轿以后,要跨过马鞍,因“鞍”与“安”谐音,意为祝新人平平安安。

红盖头:源于伏羲氏与女娲的传说。汉代始流行。上轿前新娘要蒙上一块两尺见方的红盖头,使其不能被人看清楚面目。洞房之夜新郎用秤杆将红盖头挑开,谓之“称心如意”别有一番情趣。堪称传统中式婚礼的经典。红色还有驱邪避煞,吉祥如意之意。

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红双喜:传王安石喜结良缘之日,忽报金榜题名。值此双喜临门之际王安石喜不自禁写了个斗大的红双喜贴在门上,从此结婚贴红双喜的习俗流传开来。

主婚人:在西方的宗教婚礼中,主婚人一般为神父、牧师或一位德高望重的亲友,他同时担当着主持婚礼过程的重任,中式婚礼中的主婚人一般为双方父母或本族的长者。

凤凰凤凰为“四灵”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为“凤”,雌的为“凰”,通称为“凤”或“凤凰”。民间亦视凤凰为吉祥的象征。夫妻和谐、生活美满称为:“凤凰于飞”。凤凰相伴而飞,比喻夫妇互相唱和,形影不离,后世多用为婚礼祝语。

比翼鸟比翼鸟为古代传说中的鸟类,是神话传说中的奇鸟,其鸟特点是一翼一目,须二鸟比翼双飞,又传此鸟雌雄生死不离见则兆吉。民间取义为吉祥之物,又为夫妇好和,比翼双飞的象征。唐白居易《长恨歌》诗云:“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诠释爱情的千古佳句。

鸳鸯雄为“鸳”,雌为“鸯”。为名贵观赏鸟类,作为婚嫁吉祥物,主要因其性喜雌雄双宿双飞,形影不离,以之比拟夫妇和好,鱼水情深。因此历来以鸳鸯象征纯洁坚贞的爱情或比喻夫妻好和,情深意长。

七夕七月七日,也称“七夕”,“双星节”“七巧节”“女儿节”,七夕节来自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仙女织女下凡游戏,与牛郎结为伴侣。不料天帝查得此事,派王母娘娘将织女押回天庭,牛郎腾云追上天庭,王母娘娘将银簪化作银河,把二人分开。牛郎织女依依不舍,遥望对泣,感动喜鹊,于是喜鹊用身体搭成一座鹊桥,让二人在此相会,王母娘娘无奈之下便让二人每年的此日在鹊桥相会一次。这一故事广为流传,二人隔河相望,矢志不渝即是对坚贞爱情的赞颂。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古代的婚姻之神,这位媒神的来历也绕有趣味,传说唐代有位叫韦固的人,一天晚上,见一奇异白须老人,靠着一个布口袋坐着,在月光下看一本书,韦固问他何书。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此绳一系,便定终身”。这就是流传千年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月老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成了“媒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被人们视为婚姻的吉祥神。

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是民间传说中象征吉祥如意的欢喜之神,和合之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为家人和合,平安幸福;一为婚姻和合,夫妇和谐。

秦晋:春秋时,秦国与晋国是相邻的两个国家,一方面为扩大地盘矛盾尖锐,一方面为了向中原发展的相互需要而互为婚姻。后人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蜜月:传说蜜月始于爱尔兰古代风俗,新婚男女喜庆之夜由本族首领或首人尊崇的老人举行赐酒仪式,酒是以蜂蜜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的,甘美无比,名为“蜂蜜酒”。新婚之后新人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旅行生活,连同新婚之夜喝蜂蜜酒的仪式统称为“蜜月”。另传,也是在爱尔兰,新人新婚的这一天,怕有人来抢新娘,新婚夫妇躲进深山老林,以“蜂蜜”为食度过一个月的时光,因此称为“蜜月”。现在人们习惯将婚后的一个月称为“蜜月”

新郎:“郎”在古代是指青年男子,也是女子对丈夫或所爱男子称呼,“郎”又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君”。因为把男子娶妻看作同金榜题名同样荣耀。所以把新婚男子称为新郎。

出阁:“阁”指闺阁,古时指公主出嫁为“出阁”。后来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相濡以沫:语出《庄子?大宗师》原文谓失水的群鱼,吐沫相互滋润。后借喻夫妇共患难,竭尽全力相救援。

司仪:

1:官名《周礼?秋官》有司仪,担任迎接宾客。北齐、隋、唐、明都有司仪署主管典礼之事。

2:举行典礼时的赞礼人,宣布程序。婚礼司仪泛指举行婚礼仪式时的主持人。

婚嫁关键词

一媒人

我国自古就称婚姻介绍人为“媒人”,如,《孔雀东南飞》中有“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但婚姻介绍人除了这一俗称外,还有不少别称,例如:

伐柯。《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中庸》:“执柯以伐柯。”后来,人们便称媒人为“伐柯”、“伐柯人”或“执柯”,如《梦梁录?嫁娶》有“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

冰人。《晋书?索统传》载:“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策曰:‘老夫耄矣,不为媒也。’”后来,媒人又被称为“冰人”。

红娘。唐人元稹作《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的侍女红娘从中想办法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后人据此演为《西厢记》杂剧。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

月老。据唐人小说记载,唐代人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书。固问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传说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月下老”、“月下老人”作为媒人的别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花前月下,浪漫的环境最能唤起人们浪漫的情绪。

媒妁。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一说男曰媒,女曰妁。《孟子,滕文公下》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保山。本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如《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说道:“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

在传统社会的农村,一般是中年妇女或年长的老人做媒,媒人成为一种职业。有的媒人脸上有黑痣,据说是因为媒人不仅能说会道而且贪吃的缘故。这个形象在文学作品和地方戏剧中经常能看到,表明媒人在农村中形象不佳。实际上,在传统社会里,媒人在农村的婚姻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到了现代,媒人已经开始大众化,任何人都可以说媒。专业的婚介机构应运而生,它们以婚姻介绍为专门职业,为求偶双方穿针引线。电脑的普及也给人们交友、求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电脑和互联网本身已经成为最大、最广泛、最时尚的“媒人”。

二定情信物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男女双方互定终身都要交换信物,以表示两情相愿、忠贞不渝。在中国古代,不同的阶层,男女的定情信物是不一样的。官宦人家的公子、小姐大多以玉佩、金簪、玉镯为信物,而民间的女子则绣出各式各样的荷包赠送情人,有的还剪下自己的一缕秀发放在荷包中,以示终身相许。男子一般都以家传的耳环、手镯赠与心爱的姑娘。

欧美一些国家以一枚象征生命与永恒的戒指作为爱情信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后来逐渐传人我国。近几年来,以戒指作为男女互定终身的信物已经非常普遍。在各种款式的戒指中,以钻石戒指最为昂贵,也最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婚姻双方互赠钻戒自然不错;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就不应该勉强。因为用其他款式的戒指或者以对对方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做信物,也能表达出人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三比翼鸟、连理枝

婚礼中的新人常被比喻成比翼鸟、连理枝。这些名词都有独特的来历。

比翼鸟,又称相思鸟,它们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在每年春天繁殖季节到来之际,雌雄鸟更是形影不离,如果其中一只遇到不幸,它的配偶将长久地在枝头徘徊,频繁地发出哀婉的呜叫声,久久不肯离去。据《尔雅》载:“南方有比翼鸟,不比肩不飞,其名谓之鹣鹣。”根据此鸟的习性,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比翼鸟作为恩爱夫妻的最佳比喻。引申开来,男女双方:已婚的或未婚的,也常常用它来表达互相爱恋之情。例如曹植的诗《送应氏》有“愿为比翼鸟,施起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