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礼仪贺词婚庆一本通
5764500000033

第33章 婚庆篇(4)

搬嫁妆、拿嫁妆一般都是有规矩的。拿嫁妆还要有方位,一定要朝东南方向,俗称“青龙头”,有让大家看看、出出风头之意。每搬一件嫁妆,掌包先生一般要发一个红纸包或喜糖。最后当着女方客人的面分发一下喜糖、喜烟,亲船开出女家还要过三关,这也是一种民间婚俗。花轿、亲船起程后,沿途都有人凑热闹、讨要喜烟或喜糖,越热闹说明女家人缘越好,被人看得起。

现在交通运输工具越来越发达了,搬嫁妆已不用亲船或花轿了,嫁妆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传统的礼仪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铺房: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他房内器皿。司马光《书仪?三?婚仪上》说:“床榻荐席椅桌之类,男家当具之,毡褥帐幔衾之类女家当具之。”女家铺房后还须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示吉祥。现在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十六哭嫁

洞房花烛本是人生的大喜之事,新娘子出嫁自然全家欢喜,理应开开心心含笑话别才对。可很多地方却流传着“哭嫁”的习俗,新娘子上轿之前,为娘的抱住女儿,两人号啕大哭。这是为何呢?

原来,哭嫁的背后有这么一段故事:从前有一个后母,对丈夫前妻的女儿很刻薄,自己的女儿却视为珍宝。为了除掉眼中钉,她把前妻的女儿草草地嫁给了一个穷书生,还在她出嫁的那天哭哭啼啼,叫女儿即使穷死也不能回娘家。后来这个女儿跟她丈夫和睦相处,生活得很美满。而她为亲生女儿选了个富家公子,喜笑颜开地将女儿嫁过去。可她女儿天天跟婆婆吵架,闹得家里鸡犬不宁,被丈夫赶出家门,一气之下土吊死了。后来前妻的女儿见后母孤苦无依,便将之接过去照顾。邻居都说后母在她出嫁前故意哭是坏心肠,她却说是后母舍不得才哭,而且越哭越发。人们鉴于以上两种结果,便在女儿出嫁前也要哭闹一番,哭嫁的习俗便由此形成。

中国大多数民族都有哭嫁的习俗,即在新娘上轿前后要放声痛哭,有的还边哭边唱着“哭嫁歌”。哭嫁的原因,是表示不愿离开生身父母,去到一个陌生的家中生活。同时,也含有惜别少女时代之意。据说新娘上轿时不哭,会被认为傻、没教养、没人情味,对婚后生活不利。

追根溯源,哭嫁源于古时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她们用哭嫁来控诉令她们伤心的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已经获得自由,有的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这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十七拜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一般拜堂有三项:因为男女结合延续了人类,所以要先拜天地;从结婚开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员,所以要拜高堂;结婚之后,男女将结合为一体,所以要夫妻交拜。

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生了一个后生。这后生虽然有吃穿,逍遥自在,却感到很孤单,于是请求月亮老人给他找个知心人。月亮老人就又求女娲造了个姑娘,让他们结为伴侣。在结婚的时候,月亮老人领着两个白发长者对二人说:“这是天公和地母,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他俩,首先得给养育了你们的天公地母拜三拜。”从此便流传下了“拜天地”的习俗。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烧着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洞。

十八交杯酒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之一,这个习俗起源于秦代。据记载,当时使用瓢饮,二者相合,即成葫芦状,象征夫妇二人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瓢改成了酒杯,用红线把两个酒杯拴在一起,饮后将酒杯放于床下。若酒杯一仰一合是为大吉,象征着天覆地载、男俯女仰、阴阳和谐、婚姻美满。交杯酒又被称为“合酒”,主要表达了夫妇连为一体的美好祝愿,寄寓生活幸福美满。除了交杯酒,新婚夫妇还要在酒筵上共吃一鼎调制出来的菜肴等,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交杯酒“合”的意义深远,它象征着夫妻之间永结同好、永不分离,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只是形式有了很大变化。

十九宴席

宴席源于宴会。宴会,古代也称为“燕会”,是以酒肉款待宾客的一种交际活动。相传尧舜时代,一年要举行七次敬老的“曲礼”,大家在低矮的屋子里席地而坐,你一鼎,我一鬲,分享狗肉的美味,叫做“燕礼”。这是我国原始社会的一种宴会。隋唐以前,古人不使用桌椅。屋内先铺在地上的粗料编织物叫“筵”,加铺在筵上规格较小的叫“席”:细料编成。宴饮时,座位设在席子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们席地坐饮。后来使用桌椅,宴饮由地面升高到桌上进行,明清时有了“八仙桌”、“大圆桌”,宴会形式已经改变,宴席却仍被沿称为“筵席”,座位仍被称为“席位”,“筵席”与“酒席”成为同义词。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举行婚礼的简称。

酒筵有繁有简,规模不等,但其意义都是相同的:庆祝新郎新娘完美结合,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们的认可。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十花果撒帐、安床坐帐

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前,要从亲属中选一位儿女齐全的吉祥长辈,手执托盘,里面装满枣、栗子、桂圆、花生等,走进洞房,一边抓起这些果子撒向寝帐,一边吟诵民谣:“撒个枣,领个小:儿子;撒个栗,领个妮:女儿;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于”或“妮子”,“花生”意味着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生女,合在一起,寄意早得贵子,儿女双全。

据记载,撒帐之俗始于汉武帝。汉武帝迎娶李夫人寸,将其迎入帐中共坐,帝令官人将准备好的五色花果撒入帐中,坐在帐中的汉武帝和李夫人争相牵起衣角相接,以为得果多则意味着婚后得子多。从此,撒帐既成为婚礼中的笑乐调侃之举,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祝福仪式。现代婚礼上的彩色纸屑,据说就是从撒五色花果传承而来的。撒五彩的纸屑以象征新人们五彩的生活。

撒帐结束后,“吉祥婆”要帮新人把被子铺好,一边铺还要一边说“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吉利话,此谓“安床”。安床完结后,要请新人坐到一起,先是由新郎将新娘的盖头揭下来,称为“脱缨”,然后新人共饮“交杯酒”。喝完酒、结完发后,还要把新郎的右衣襟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据说含有男子应该压倒女子之意。以上仪式统称为“坐帐”,寄寓幸福吉利。

二十一洞房、花烛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民间流传葚广的人生“四大喜”。新婚时,夫妻的新房被称为“洞房”,后来“洞房”也指代新婚。

相传秦朝时,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并且强选天下美女,作为妃子。当时,有一位十分俊美而聪明的三姑娘,被送进阿房宫。勇敢倔强的三姑娘不甘心过那种黑暗的生活,就逃出宫外,直奔华山。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迫害读书人,很多读书人都被迫逃命。有个叫沈博的书生当时也逃到了华山。

一天,三姑娘和沈博相遇,俩人都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他俩倾诉了各自的不幸遭遇,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插枝为香,对天盟誓,结为患难夫妻。在上无片瓦、身在密林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以巨石下的一个洞穴为新居。夫妻俩生活在一起,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生活虽然很清苦,但却无限幸福。

后来此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后人对不畏强暴争取自由的三姑娘产生了崇敬和怀念,便在华山山路沿途修建了不少寺院,每个寺院主殿都供奉三圣母的神位,这个三圣母就是三姑娘。一些文人吟咏“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诗句,使“洞房”的传说更加优美动人。

在婚礼中,人们会把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置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风彩绘装饰,故称“花烛”。

二十二闹洞房

在传统婚礼中,闹洞房是营造婚庆气氛的最重要一环。旧时,在结婚时常有一些有悖常理的举动,这些嬉闹和恶作剧经常发生在洞房里,所以被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的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等,旧时还称为“戏妇”。

在先秦时代,新郎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到洞房为止。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的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明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到了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在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刁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近代以后,洞房成为新婚夫妇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场所,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关于闹洞房习俗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经先到了,并且躲进了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众人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等大家一直闹到五更时分,魔鬼终于害怕逃走了。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在新婚的前一晚,新郎就必须睡在洞房里,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有的地方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有的地方则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者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且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做法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也含有这。

二十三回门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新婚夫妻前三天一定要回女方家里一趟,大家把这趟走亲戚称作“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有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寄寓。

回门前,新郎新娘要像参加婚礼那样认真地修饰、打扮,应保持婚礼上那种漂亮、俊美的形象。新郎尤其要在思想上、物质上做好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好印象。

新郎备齐的礼品,主要是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一般有四、五件。回门一般要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回到娘家后,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岳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得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应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聊家常,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同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以邀请亲友、邻里。

二十四蜜月

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蜜月”,是指新婚夫妇在恢复日常生活前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蜜月”:Honeymoon一词起源于古巴比伦。据说新娘的父亲在女儿出嫁后的一个月,每天都要女婿喝蜂蜜酒,希望女儿的生活甜蜜美满。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黄帝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以后,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骚动。那些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早已根深蒂固,很多部落成员一时还不习惯一夫一妻制的生活。据说有一对狩猎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两人定好婚期、举行婚礼后,便双双被送人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开始觉得整天只陪伴一个女的,有啥意思?还不如群婚好,一天可以找两三个。木苗也觉得人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着一个男人过,实在没乐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个男的就相处几天。由于两人都产生了不愿过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头,有天晚上,他们便趁着夜深人静,双双越墙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进了大森林,一时找不见有人烟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没带狩猎工具,生怕野兽侵害。天亮后,两人又渴又饿,不知不觉又走到了一起。为了保存生命,他们只好相依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饥。迷路后,他们这才意识到,其实谁也离不开谁。有一天,两人实在又渴又饿又累,双双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们头上嗡嗡盘旋。石礅折了一根树枝,左右乱打,驱散蜂群。不料蜜蜂发怒,把两人蜇得鼻青脸肿。石礅发现蜂群是从树缝里钻出来的,便取出随身带的击火石,叫木苗拾来干柴,点燃一堆大火烧蜜蜂。火焰从树缝伸进去烧毁了蜂巢,蜂蜜从树缝里渗流出来。开始,他们不知流出的是什么东西,只是闻着芳香扑鼻。石礅用手蘸了一点,放进嘴里用舌头一舔,觉得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尝了一次,木苗也觉得很好吃,于是两人赶忙拾了一些树皮,把流出来的蜂蜜全都盛起来。此后两人整天采蘑菇、蘸蜂蜜充饥,在大森林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后来他们被黄帝手下的狩猎手发现,救了回来。

小两口在大森林里经过一个多月折腾,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最后谁也不愿离开谁,夫妻感情越来越深,这才真正懂得了爱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没有分开,过起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后人把那一段日子叫“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