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掌上曾国藩胸中胡雪岩
5773000000017

第17章 低调做人,精明做事(4)

第三是仁,仁是与人为善的意思,不是用阴暗的心理揣度别人。俗话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就是诡、是诈,是过于精明。如果处处与人为善,成全他人,自己也就欣欣向善了。在这一点上,他最崇拜提出“仁”这一学说的孟子。他说:读《养气》这一章,好像对其要义有所领会,希望这一生都敬慕仿效孟子。即使仓卒苟且之时,颠沛流离之际,都会有孟夫子的教诲在前,时刻不离身,或许到死的时候,可能有希望学到他的万分之一。

曾国藩从《易经》阴阳变化的道理,引申出人一定要为后世着想。他开出了避祸的第一个药方是:窒塞私欲,经常念及男儿有泪之日;惩禁忿怒,当思考人到绝气之时。他痛加反省,五十岁时说:精神萎靡不振到了极点,我年纪还不到五十岁而早衰到如此地步。这都是由于天赋资质不足所致,并又百般忧愁摧老和多年精神郁抑得不到快乐而使身体受到损伤,从今以后每天坚持静坐一次,或许能等于服一剂汤药的疗效。

他还把养生之道与祸福联系在一起,说: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个字是最为要紧。调息一定要归海,眼视一定要垂帘,饮食一定要清淡节制,睡眠一定要除去杂念而且恬静。归海,也就是说将气息藏入丹田。海,指气海。垂帘,也就是说眼睛半睁半闭,不全睁开眼睛。虚,是说心中保持虚静,没有思考,腹中虚静而不停滞。牢记这四个字,即使没有医药丹方秘诀,也完全可以祛除疾病的。这是说健身也可以避祸。

权衡轻重,把握事机

从事政治,当然不能固执己见,也不可轻信别人意见,必须经常权衡利弊,做出掌握根本把握源流的办法。

曾国藩在给丁雨生的回信中说:承蒙您论说淮盐事的利弊,洋洋洒洒数千言,十分详细。所说“局外的议论,公正但不符合实际情况;局内的意见,亲切但多有私心在里面。善于猜测的人,不去顾及物力盈亏;议论变法的人,不去考虑后果”,这几句话特别中肯。国藩上封信里要阁下审慎听取意见,谨慎决择而不要轻意处置,正是这个意思……国藩办事从来不固执己见,也不轻信别人的话,必须是看准了利害关系后,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别人的。阁下思想敏锐,常常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如果钻研得太过,看到处处都是荆棘,那也未免是舍弃康庄大道不走而去钻牛角尖,厌弃牧畜而想螺蛤了。

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曾国藩又说:收取的利多了老百姓会怨恨,参劾别人多了官员们会生诽谤,用这些话来劝告你,虽有些不符合自己的情况,也不应该郁郁不乐放在心上。我们所以慎之又慎的,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就没有需要下力气的地方了。古人说:“如果从流俗毁誉上打听消息,那他是站不住脚的。”总是想平日的短处,那只能是在毁誉上打听消息,近来应该多想想在用人妥当与否上打听消息。

分析一下这里的原因,大约有两条:一是办事的人,绝不可能只有赞誉而没有诽谤或评论,只有恩宠而没有怨恨;二是舆论往往随时变化,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若不是自己要求树立根基,专从流俗毁誉上去打听消息,一定会有站不住脚的那一天。曾国藩在给恽中丞的信中说:凡是干事的人,绝不可能只有赞扬而没有诽谤,只有恩宠而没有怨恨。自我修养的人,只求大闲不逾就够了,且不可因讥讽议论而气馁、消沉;衡量评价别人的人,只求一个长处可取就行了,且不可因有小毛病而放弃了有用的人材。如果对佼佼者过于苛求,那么庸庸碌碌的人反而会走运。

曾国藩强调办事和做人权衡利害,把握轻重,要特别注意不以流俗的毁誉为转移。他在给陈舫仙的回信中说:京师的议论与枢密院的消息随时变化。每逢遇到官员上下交接,本来众望所归的人,转眼间就会被人唾弃;也有的群疑众谤被议论纷纷的人,转眼工夫又风平浪静了。只有卓然自立的人士,经过红与黑的变化也不改变自己的形象。阁下这次进京,时间没有几天,但上天的眷顾和舆论似乎都是很好的,望阁下不要沾沾自喜,将来如果有吹毛求疵的议论,恩顾无存,望阁下也不要因此而沮丧。早晚孜孜以求自立之道,私事就是干自己的事与读书二者并进,公事就是管理与防务二者兼营。以勤为本,辅之以诚。勤,虽然柔弱也会变强,虽然愚钝但也会变得聪明。诚,诚心可以使金石为开,鬼神听话。鄙陋的讥讽,就是跳进黄河也是洗不清的,那还有什么可争辩的呢?这些话深刻明白,要旨不外是脚踏实地,努力做到自立自强,不以流俗的毁誉为转移。

曾国荃就任湖北巡抚时,曾国藩给他写信一封,信中说:督抚本来不容易做,近来又是多事之秋,必须招募兵员筹措军饷。招兵则怕失败而受诽谤,筹措军饷则怕说搜刮而招致怨恨。这两样都容易败坏声名,而由此引起纷纷议论,被人参劾的人,常在用人不当。沅甫弟的博爱形同软弱,在用人上向来失于繁冗。以后要慎重选用贤人,以补救草率的毛病,少用几人,以补救繁冗的毛病。地位很高但资历很浅,外貌上贵在温和恭敬,内里贵在谦虚礼下。天下的事理人心,我们了解得不深,没有料到的多着呢,切不可存一点自以为是的思想。用人不草率,存心不自满,这二条如果都做到了,一定可以免却咎戾,不失去好名声。这些话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嘱咐,千万不要以为是泛泛的议论而忽视它!从这里完全可看出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同他的经验阅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曾国藩办事,不固执己见,也不轻信别人的话,必须看准了利害关系后,才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别人的。由此可见曾国藩既不是顽固不化的人,也不是一个盲目屈从的人。他对于社会舆论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对于个人的建议,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他在给欧阳晓岑的回信中说:对于集思广益的做法,本来不是容易做好的事。而在省城里尤其容易被人欺骗、蒙蔽。每天到我府上来的人,或者上书献策,或者当面陈说见解,大体上不出你写的三条之例。对那些阳骄的人要抑制,然而,又不能因为这样就完全废除吐故纳新的风气。重要的应当是自己把握主见,如六辔在手;对外广泛慢慢地吸收,如万流赴壑,才是最完善的。我想古人全都应该这样,而小小的我却是做不到的。

条分缕析,遵守原则

曾国藩为政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处理政事的经验。他每天处理的事情都很多,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积压与搁置。他规定自己,每天早上列出当天应办的事情,当天办完。如农家早起分派当天的农事一样。如果每天的事情都干完了,这样或许积压就少了。这还只是具体的办事风格,曾国藩还有一些抽象的办事方法。

条分缕析。从政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闲起来闲得要死,忙起来忙得要命;清闲的时候,还可以从从容容,忙碌的时候,就显得焦头烂额。当很多事情一起涌现时,要临阵勿乱,要把各种事务集中起来,分清主次,分清轻重,分清难易,分清缓急。即使是办一件事情,也应该用这样的方法,抓住主要的、重要的、难度大的、紧急的,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样不仅信心十足,也会轻松自如。

相互关联。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办起事来,往往只是孤立地去做一件事情,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妥当,导致其他几件事情陷入被动的局面。所以做一件事情,就应想到它的前后因果,左右羁绊,上下影响。一件事情办不好,其他事情也不会办好。曾国藩说:大凡办一件事情,其中常常有互相曲折交汇之处。如果一个地方不通,那么处处都会受到牵制。

详细思考。曾国藩办事很谨慎,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深思熟虑上。如果对所办的事情没有周详的思虑,不仅所办的事情办不成,往往还会导致功亏一篑。李续宾和曾国华在三河镇全军覆没,就是思虑不详所致。曾国藩怕文官不勇敢,怕武官太粗率,他总是反复叮嘱。他自己办事也力图考查详备。比如怎样办好盐务,曾国藩有这样两句话:“太平之世,出处防偷漏,售处防侵占;乱离之世,暗贩抽散厘,明贩收总税。”这就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考察得清清楚楚,交待得井井有条。

遵守原则。办事一定要讲原则,没有原则就失去了办事的尺度,也失去了检查的标准。和稀泥于事无补,反而会把事情越办越糟。如军中吃饭宜早,就是一个原则,不能因为李鸿章是他的学生就可以宽容。有了原则就一定要遵守,不能内外有别,亲疏有别,君臣有别。

成大业者,小处着手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韬光养晦,一旦机会到来,厚积而薄发,乘势而上。除非动乱之世,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人的发展往往打破既定程序,就一般性而言,都是从日积月累中成就大事。曾国藩历来将眼界宏大与小处入手相提并论,认为二者缺一不可。他还特别从历代有作为的帝王和宰相身上,印证他的结论。他曾有过这样的精采之论: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寸一尺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周文王是中国难得的圣人,但自早晨至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周公是夜以继日,处理政务直到天亮。这些圣贤勤劳若此,则无小无大,何事敢怠慢!诸葛亮为相,自杖罪以上,皆亲自临决。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治家。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保存起来作为有用之物。朱熹曾说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能够有所作为的。秦始皇用石来量书,不处理完毕不入睡;魏明帝自己代行尚书事,隋文帝批文件无暇吃饭,令卫士送餐,这些皆为后世所讥笑,以为天子不当亲理细事。我认为天子或可以不亲细事,若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陈平之问钱谷的事,不知,问刑狱的事,尚不知,未可以为人臣效法也。大凡建功立事,一定以亲眼所见者为有效。如有车必见其车具,如有衣必见其襟袖,若为广见博闻的君子,必见其著述满家,手稿累筐。若为躬行实践的君子,必见其面色之兴奋,徒党对他的感慕。如果善于治民,必见其所居之民高兴,离任时老百姓会十分眷恋他。假如善于治军,必见其有战则胜,有攻则取。若不以目所共见者为根据,而但凭心所揣度者为高,则将以空虚浅薄为哲理,而轻视务实,以崇尚空泛为贤能,而耻笑勤奋谦谨,何异于邓扬之徒,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稀里糊涂之中。亲者贤者,皆被拒于千里之外。以此而希望大业之成,不是荒谬吗?孔子许诺仲弓为重要人才,而冉雍以居敬为奉行简约之本,都一定是因为能够勤敬才无废事的。

曾国藩从细微处做起,总结出成功人生应谨守的原则:“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认为他的弟弟曾国荃虽无癖嗜之好,而颇有好动之弊。写信劝道:“今日思作某事,明日思访某客。所费日增而不觉,此后讲求俭约,首戒好动。不轻出门,不轻举事,不特不作无益之事。即修理桥梁道路,寺观善堂,亦不可轻作。举动多则私费大矣。其次则仆从宜少,所谓食之者寡也。其次则送情宜减,所谓用之者舒。否则今日不俭,异日必多欠债。既负累于亲友,亦贻累于子孙。”

下篇 胸中胡雪岩

——不可不知的叱诧商场的经营智慧

胡雪岩本为钱庄的一个普通伙计,但他善于因人成事,且心有灵犀,触类旁通,运筹帷幄,于商界之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竟然赤手空拳地在商界开辟出一番天地。他身无分文闯天下,创下了集钱庄、军火、生丝、药店、典当、外贸等诸多生意于一身的无人与之比肩的商业帝国。他的借鸡生蛋、以钱生钱的融资策略,使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把握政局,顺势取势,认购官票,捐钱捐粮,使自己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使自己的生意因此而获得政府的关照;他始终遵守商业竞争的游戏规则,真不二价,以诚信取胜;他作为一个商人勇于不断地开拓新的商业领域,钱庄出身的他却实现了前无古人的跨业经营,军火、生丝、地产、药店等;他勇于风险投资,使自己的商业发展占尽了天机;他慷慨好施,为人仗义,使自己在社会各界颇有人缘和口碑;他任人唯贤,待人以善,不拘一格用人才,使官、商、江湖、洋场中的能人贤士,皆视自己为朋友知己,对他的生意心甘情愿地鼎力相助;他的敢于授权,厚待下属,栽培良才,使他网罗了许多忠诚而且才能卓越的人士,使他的生意如虎添翼,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