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掌上曾国藩胸中胡雪岩
5773000000019

第19章 深谋远虑,志存高远(2)

胡雪岩所从事的一切商业活动,都为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走向产生了影响。胡雪岩的商业活动充分展现了一个人对自身,对外界的把握和应对,表现出的是一种圆而神的处世方式。所谓圆,就是圆融通达,行得通也。胡雪岩胸怀远志,认定了目标后,为实现个人的理想不畏艰险,饱经风霜,并且为了能更加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处世方面,他能够做到能屈能伸,委屈求全。因而胡雪岩做事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于商海、官场、江湖之中得心应手。

商人需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生意。就此而论,胡雪岩与其他商人无异。但是胡雪岩所处的时代特殊,当时国弱民贫,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列强屡犯国门,经济萧条,官场昏暗,胡雪岩的应对手法也与常人迥异,从而使胡雪岩的商业扩展成为具有依附官场、江湖势力,挟以雄厚商业实力的特点。

胡雪岩在其商业经营中处处出手非凡,手笔宏大,表现出了气吞山河的气魄。

胡雪岩千方百计地不断扩展并密切与官僚阶层、江湖势力、洋人及洋人买办以及与下层被管理者和下层百姓的关系。在商业经营范围上,步步为营,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即不断扩展其钱庄业覆盖范围,其丝业垄断能力,其典当业、药业以及其他能够迅速扩大其声名的慈善业和广告业。最后,终成富甲天下的巨商。

常言道: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说,为人要有非凡的胸怀和气度。

经商也是一样,气度大,眼光便远。只有如此,方可做成大生意,成为成功的巨贾名商。正如胡雪岩所说:眼光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一个商人的眼光与气度,往往决定了他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功的大小。

俗话说:气吞山河,气势夺人。“气”是取得成功的最为内在的决定因素。在实力相当时,两人交手,一个成功,一个战败。战败者,常常不是力不如人,而是气不如人;不是败于力亏,而是败于气短,败于不自信,没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因此,大凡英雄人物,成功人物,其第一素质,是“气魄”,不是其他。

擅于融资,借钱生钱

商务经营,开办实业,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本钱。没有资金,生意场中必将寸步难行,天大的本事,再好的机会,都将会使你无功而返。立志在商场争雄的人,筹措资金是一项必修课。一个人筹措资金的能力大小,往往决定了他的生意成功与否,以及他在商业中成就的大小。当然,筹措资金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做生意最稳妥的方式,也就是有多少资金,做多大的计划,凭着自己的惨淡经营,从少到多地慢慢积累。然而,这种方式很难做成大生意,成就大事业。只有以超出常人的思维和运作方式才能够左右逢源,才能筹措出急需的大量资金,做成大生意。因此像胡雪岩这样能够凭借他人资金,开创自己事业的筹措资金的方式,确实是技高一筹。

胡雪岩创业之初所用来做资本的资金,其实大多数是借来的,而不是他自己的。

在湖州的生丝生意交割之后,胡雪岩又将眼光投向新的商业领域。他筹划着立即着手要开药店、典当,这时他其实仍然没有足够的资金。生丝生意表面上赚了18万,但由于需要打点的官场、江湖朋友等地方太多。算下账来,该付的付出去之后,不仅分文不剩,还拉下了万把银子的亏空。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他却又要上两个大“项目”,让人根本无法理解。就连十分佩服他的尤五、古应春也提出自己的疑问,认为胡雪岩现有的钱庄、生丝就是两桩急需大本钱的生意,根本没有资金去开药店、典当。

在胡雪岩眼里,资金问题向来不是一个问题。他脑子一转,便转到了为药店筹集资本的两个主意:

第一步,向杭州城里那些官场中为官不廉、中饱私囊,已经被“喂”得脑满肠肥的官儿们筹集资金。他计划着一回到杭州,就先做通杭州抚台黄宗汉的思想工作。在这兵荒马乱、人员伤残较多,疾病流行之际,开药店本来就是一项极稳妥的生意,又有济世救人的好名声。胡雪岩断定黄宗汉一定会贪慕济世救人的虚名,从他极饱的宦囊中拿出一笔钱来为药店做股本。黄宗汉的工作做通了,另外再找有钱的官儿们来凑数,也就容易多了。

果然不出胡雪岩所料,第一步大获成功,黄宗汉十分爽快地投资入股。第二步也就好办了,胡雪岩接下来要让官府出钱来为自己开药店。

胡雪岩收服了中医刘不才,刘不才“诸葛行军散”的祖传秘方,配料与众不同,其效如神,专治当时军队中的流行病。胡雪岩计划着做通专管军队后勤保障的“粮台”的思想工作。先采取只收成本的方式给军营送“诸葛行军散”,或者有社会豪绅捐饷的,也可以让他们以“诸葛行军散”代捐,指明数量多少,折合银子多少。只要军营的兵将们一经使用,效果证明这药很好,就可以和粮台进行协商,争取承接为粮台供药的业务。粮台负责部队总后勤工作,什么事都管,最让粮台头疼的事就是一仗下来料理伤亡,所以部队中用药极多。胡雪岩的药店可以把药卖给他们,药效要实在,价钱比市面便宜,还可以欠账,让粮台本人公事上好交代。双方建立了信任关系,而既然部队可以欠账,药店也就可以预支。除“诸葛行军散”之外,药店事先准备一些能够一服见效与众不同的好方子,譬如刀伤药、避瘟丹之类,真材实料修合起来,然后禀告各路部队中管后勤工作的粮台,让他们来定购,领下是定购药品的银两,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一步一走通,药店就可以利用军队的定货款做资本金,滚雪球般地滚动起来。药店的本钱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胆心细,三思而行

孔子的一个弟子曾经这样问孔子:在做一件事之前思索三次够了吗?孔子告诉弟子:思索二次,也就够了。虽然说思索两次是圣人之语,但一些至关重要关系到事业的前途甚至事业的存亡的商业决策,确实应三思而后行。

胡雪岩曾说:这时候做事,不能只碰运气,更要想停当了再动手。当年,在杭州被太平军围困之后,知府王有龄率军依然顽强地坚守孤城,最后是弹尽粮绝,断粮达一月之久,饥饿难忍。开始时是将城中所存药材、南货,如黄精、枣栗、海参等尽当做食作充饥,再后来就是吃糠,吃草根,吃树皮,城中百姓最后甚至到了吃人的死尸的地步。受王有龄的委派,也是不忍城中军民受饥饿折磨,胡雪岩冒着生命危险出城,到上海寻亲访友千方百计买了几船救命粮,运至杭州,无奈此时太平军将杭州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城外相望,却无法将粮食运到城内。在经历了三天度日如年、寝食俱废的等待之后,胡雪岩终于筹划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方法,让萧家骥冒险进城,向王有龄通个消息,并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将粮食较稳妥地偷偷运进杭州城内的办法。萧家骥出发之前,胡雪岩详细地告诉他如何到对岸,如何进得杭州城去,遇到敌方又如何应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萧家骥根本没有任何准备,以他的意思,在双方交战,封锁严密的这种情况下,只能见机行事,碰运气了。胡雪岩认为事关城中十几万百姓、军队的生命安危,不同意只是见机行事碰运气。他为萧家骥筹划了细致的方案,并且一再叮嘱他按计划行事,才让他出发。

胡雪岩认为:这时候做事,不能说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他这里说的“这时候”,自然不是指生意场中进行某项商业运作的时候,是指当时双方交战的危险形势。不过,他所说的危机时刻“不能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其中包含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商业运作。

其实,进行商业活动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可想象的危机与困难。有很多时候会遇到如萧家骥冒险进城之类的情况:已历尽辛苦,将救命大米运至城外,成功在望,即使有再大的危险,也必须进行最后一搏,不能前功尽弃,就此罢休。而要想成功,就必须冒险。当时的情形是,城外的胡雪岩对杭州城内的情况一无所知。城外有重重围兵,太平军封锁严密,一旦抓住想与城中守兵互通消息之人,定会予以重罚,甚至杀头。而被围的王有龄此时也并不知道城外的情况,而且实际上已经成为惊弓之鸟。萧家骥在城中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加上这时候,又不能写个能够证明萧家骥真实身份的文书、信函之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即使闯过重重险关,进得城去也可能被当成奸细,甚至来不及与清兵进行分辩就被拉出去杀头了。也就是说,萧家骥无论落入围兵之手,还是进得城去,只要应对稍有差错,都会有性命之忧,更不用说完成任务了。萧家骥此行,实乃吉凶难卜,虽然临行之前,周密筹划,但最后的结果也只能等到最后才能见分晓。

这真就如同一场赌局之中的押宝一样。

此时,胡雪岩认为在事关杭州百姓安危的事情上,三思而后行是绝对必要的。

生意场上亦是如此。

做生意在许多情况下也是必须冒险的。生意场中,竞争残酷,变幻莫测,要赚大钱常常还要冒大风险。比如大着胆子投资一笔生意,这笔钱投下去,究竟是带来大笔进账,还是血本无归。无论你是多么地周密筹划详细部署,总是很难预先清清楚楚地知道结果,事情常常必须等到最后才能见分晓。有时即使在事情之前做了周密论证,似乎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在实际运作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结果却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回事。因此,深谙商场危机的人们常常用战场比喻商场,把冒险投资比喻为“押一宝”。战场、赌场、商场,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瞬息万变,险象环生,且吉凶难卜,通常是一点点的失误就会导致满盘皆输。而且在商场上,许多事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桩大生意的疏忽有时不单是导致一桩生意的失败,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连锁反应,影响你整个事业,导致全面崩溃。比如胡雪岩在钱庄典当生意中用人的失察疏忽,最后事情发展结果导致的就是一动而全动,一倒而全倒,终至无救。

所以,一个经常在商战中纵横搏杀,想在商场中有所建树的人,必须时刻注意既要大胆还要心细,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前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三思而后行,“想停当了再动手”。

事缓则圆,不急一时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孟子说:“其进锐者,其退速。”两位先贤的说法虽有不同,其表达的真实意思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教导人们为人处世,要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急则急,当缓则缓。不可操之过急,一味求事情的速成而不顾后果一味冒进。

古往今来,许多历史事件证明,先贤的话道尽了做事时进退缓急的深刻辩证关系。

胡雪岩曾说:“事缓则圆,不必急在一时。”可见作为一代巨贾亦是深谙缓急之道的。

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一些坎坷险阻。遇到紧急又难以处理的事情,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清末的封疆大吏、一代名臣曾国藩开出一个“缓”字诀。缓即从容之谓。

曾国藩在这一方面的认识可算是与胡雪岩殊途同归了。

曾国藩通常遇到为难之事,经常以“缓”字为应对棘手的难题的处世秘诀。

确实,事缓则圆。这主要是说人们做事万不可犯急躁冒进的错误。条件具备时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去做。如果条件不具备之时,万万不可轻举妄动,贸然行事,则要当缓则缓,当停则停,待条件成熟之后再做。遇事能够如此稳扎稳打,从不贪功近利,也便能够保证事情得以圆满成功。

同样的道理,搏战于生意场上的人,更要学会耐心地等待。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等待可助人成功之契机。在时机尚未成熟时,草率行事,往往效果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胡雪岩第一桩生丝生意的运作成功,就可以说是在商业项目运作中,事缓得圆,在等待中寻找恰当的战机,得以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