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掌上曾国藩胸中胡雪岩
5773000000020

第20章 深谋远虑,志存高远(3)

胡雪岩要把在湖州收到的一大批新丝运到上海,却并没有像其他商家那样急于脱手。就他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兵荒马乱的时局而言,按常理,他绝对应该尽快脱手套现的。因为他的钱庄刚刚开张不久,实力不是十分的雄厚,并没有多少可以周转的资金,就连购这批生丝的资金,其实都是胡雪岩通过官场朋友王有龄挪借湖州解往省城的公款,是他的一种借鸡生蛋之法。

然而胡雪岩毕竟是眼光远大的一代巨贾!

胡雪岩将这批生丝囤积了起来,以等待更好的脱手价格。究其原因,除了洋商开价不理想之外,更重要的是胡雪岩联合江南的丝业同行控制洋庄市场的条件还没有成熟。胡雪岩因为实力有限,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很少。仅仅凭胡雪岩一个人,实力还不足以与洋人讨价还价,只有联合丝行同行才能与洋商抗衡。而胡雪岩在联合丝业同行商业伙伴方面的运作只是刚刚开始,还需要一些时日做进一步的工作。以胡雪岩的做事作风,他是绝不会让煮熟了的鸭子飞走的,自己已经筹备好了,且组成丝业同盟对抗洋人的事一定能成功,胡雪岩不会半途而废的。因此他即使暂时压下一笔资金也要耐心等待,等待最好的脱手时机和价位。

生丝运到上海之后,胡雪岩一方面请熟悉洋务的朋友古应春加紧与洋商谈判,一方面由刘不才拉拢上海的丝业巨头庞二,做联络同行的工作。

到这一年年底至第二年年初,胡雪岩与上海丝商大户庞二已经结成了丝业同盟,对散户的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洋商迫于江南丝业同盟的压力,开价也开始松动,但胡雪岩认为此时仍不是脱手的最佳时机,因此仍然在观望。

因为胡雪岩觉得,洋商的开价还是不十分的理想。本来为集结散户做工作时,胡雪岩他们丝业商人为了说服大家一致行动,许诺只要团结一致,迫使洋人就范,大家必可大获其利。如果按洋人此时开出的价格脱手,当初与蚕农讲的“大获其利”就成了句空话,受到大家责难是小,影响以后继续垄断价格,控制市场的计划事大。

就这样,胡雪岩与他的同行直到第二年新丝上市前夕,因为朝廷决定要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同时增加了茧捐。为情势所迫,洋人终于迫于清政府和丝业同盟的压力,低头认输,最后开出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

胡雪岩的第一批生丝直到这个时候才最后脱手,他的这批生丝净赚了18万,利润之高超乎想象。

胡雪岩凡事权衡利弊、事缓求圆的经商之道,为他赢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非常利润。从而奠定了他在江南丝业中的垄断地位。

当然,凡事只有首先能“勤”,而后才能“缓”,不然就要荒废事务了。

世上许多事情的失败,不成功,是由于慌张、着急造成。往往只要略缓一下,原不至于如此。

在商业经营中,商业项目的运作能否成功,其中经营者的主动性十分重要。所谓主动性,是指优秀的商人要懂得从不同角度利用自己具备的有利条件主动出击,甚至要善于在各种因素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能够积极应对,设法改变不利因素,趋利避害,或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创造条件。

一个商业项目的运作成功,往往需要具备时机、资金、人力等多种条件。缺少任何一种条件,商业项目都无法取得成功。因此,商业经营中如果缺乏成功所需要的某些条件,我们就必须为商业项目运作成功创造这些条件。比如胡雪岩要成功地控制洋庄市场必须与丝业同行结成商业同盟,结盟的条件就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但有些条件却往往是人力无法创造的。比如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即政局的变化,市场的整体格局,就不是一个或几个生意人所能决定的。这时候商业经营者所能做的,往往只能是等待。又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当着孙权与周瑜立军令状时,仍然要了三天的暂缓期限,就是因为当时“借箭”的时机还不成熟,必须有一个等待的过程。诸葛亮所设计的“借”箭必须有一个江雾弥漫的天气。这是能不能“借”箭的关键条件,并且这是一个凭人力无法创造的条件。诸葛亮根据当时人们的天气预测常识,知道三天之后才会有一个这样的天气。如果没有合适的天气,此时他纵有一身的智谋,也不可能完成借箭任务,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两个字“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

有时,我们常常会为了一桩生意做出极为周密的计划,我们也明知道只要执行计划就能够实现预期的成果,甚至在初步运作中我们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效果。但可能就在这个时候,情况会发生一些意外的不能为人力所控制的变化,原本可以凭借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消失了,而且任凭我们如何努力,也终究用人力无法挽回。在这时候,我们万万不可草率行事。既不可贸然行动,也不可轻易放弃。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等待,等待恰当的机会——在耐心等待中观察事物形势的变化,在静观形势变化中等待新的机会到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仅凭意气一心求快,最后其必然的结果,一定是如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那样:“欲速则不达。”

商业运作,应该学会等待,甚至退让。因此,在商业项目运作中,遇到困难、险阻,一时又无应对之策时,该等则等。许多时候,冷静地等待静观其变,其实正是最明智的选择。当退则退,退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更好地前进。许多时候,退让本身就是求进所必须经过的过程。为人做事,在商场中成就大事业就必须会等待,知避让。只有懂得等待、避让之人方可以取得别人羡慕的成就。从这一角度看,“事缓则圆,不必急在一时”,胡雪岩的这句话实在是包含了一种深刻的商业经营乃至人生的辩证,要想成为优秀的生意人就必须懂得其中的辩证法则。

现代社会中,可以说商机无限。但在商业项目的运作中面临重大的抉择时,切记这样一项基本原则:权衡利弊,事缓则圆。

深谋远虑,未雨绸缪

世界之中,事物之间总有一种千丝万缕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而且彼此总是互相转换的。胡雪岩行世经商有着非常灵活的手腕,并且做事长于变通。胡雪岩说:犯法的事,我们不做。这是因为,朝廷王法是有板有眼的东西,他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就是守法。如果他没有说,我们就可以照我们自己的意思做。

胡雪岩认为,无论做事还是经商,都应学会掌握与运用机变与权变之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时时注意给自己留下退路,这是一个高明的商人在每一次出击之前都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人的认识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无限的,但是人的认识能力却是受外界条件和个人能力的约束的,其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

正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才使得人们对身边事物的认识有限,使得人们考虑问题难以周全;同时,由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处境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在这些变化中,其中有些变化是可以预见,可以把握,但更高更深的变化并非如此。因此,人在考虑问题时就应该多做几手准备,为自己留下一条能够保全自己的退路。

生意场上瞬息万变,许多事情都难以预料。因此,再有本事、实力再强的人,都从来无法保证自己做生意从不会失手。生意场上的每一桩生意都需要参与者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生意中获利多少与所冒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生意规模越大,获利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承担着风险,就要做好“万一出事”的思想准备。因此,大凡聪明的生意人在一桩生意投入运作之前,就已经开始想着为自己留下一条切实可行的全身而退的退路。

在胡雪岩的生意由创业而至鼎盛的过程中,他所从事运作的每桩生意的运作,就都既敢于冒险,又特别注意为自己留下一条保存自己的安全的“后路”。

比如钱庄生意主要是通过兑进兑出以获取商业利润:兑进,自然是吸收客户的存款以做资本,而兑出则是放款,也就是现在的发放贷款。兑出是赚借贷人的利息,自然是利息越高越好;兑进要钱庄向客户付出利息,自然是越低越好,最好是不要利息。表面看来钱庄这种生意只要把握时机,随市面行情变化,根据银价的起落浮动调整好兑进兑出的利率,钱庄就可以稳稳当当坐收渔利。这种将本求利,平平淡淡比较稳妥的运作方式当然也可以,但终归不是做钱庄生意的“大手笔”,很难赚取更多的利润。而要赚大钱,做大事业,就必须做“大手笔”,而要做出“大手笔”,兑进兑出都会有风险。

从兑出说,如果钱庄放出的款要高利收回,就要找大主顾。大主顾做大生意需要大本钱,因为大主顾的大生意能有大利润也就不在乎借款利率的高低。向这样的主顾放款,自然收回的利也就高。但钱庄的老板也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借贷者的生意获利越大,所担风险也大,款放给他们,自己也要担风险。万一对方生意失手,血本无归,自己放出去的款也就可能不仅收不回高额的利息,连本钱也无法收回,一笔放款也就等于放“倒”了。比如在朝廷与太平军交战的兵荒马乱年月米商借款贩运粮食,获利就极大。获利极大,风险也极大,朝廷与太平军交战,土匪出没,运粮途中险恶,米商随时都可能血本无归,放款给他们就不能不考虑其中的风险。

从兑进说,当然最好是有大客户,且大客户的存款不要利息。这种情况不是没有,有些风险很小的,比如胡雪岩受王有龄的关照代理官库。有些则会担很大风险,比如太平天国失败之际,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私下接受太平军逃亡兵将隐匿私财的存款。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贼”,按惯例要抄没他们的家产。如果有人与阜康钱庄为敌,走露代理太平军存款的风声,朝廷万一追查“逆产”到钱庄,钱庄就必须报缴官库,还有可能被以“助逆”治罪。但是如果被捕的太平军遇赦开释,来钱庄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规矩钱庄必须照付,而存款又上缴官府,这样一来对于阜康钱庄来说也就必然要鸡飞蛋打,吃“倒账”认赔钱了。

既然钱庄银两的兑进兑出都要冒险,也就都要事先想好退路。向在兵荒马乱年月贩运粮食的米商放款,因为利润大,胡雪岩自然也做。但他确定了一个将风险降到最小的原则,那就是要先弄清楚,米商的米要运到什么地方去。运到官军占领的地方,途中较为安全,生意风险小,可以放款给他。但要是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去,途中险恶,风险极大,就不能放款给他。这就是为自己的钱庄发展着想,留下退路。因为钱庄放款让米商运米到官军占领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可以原谅,自己也不至于名利两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如果放款让米商将米运到有太平军出入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会说你帮“长毛”,吃“倒账”活该,那也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永无翻身之日了。当然,胡雪岩也做了从太平军逃亡兵将“兑进”的生意,做这生意时,他早准备好了应对之策,为自己留下退路。那就是一旦有了泄露消息,官府追查,自己也有话可以对付:他来存款时隐匿了身份,头上又没有“我是太平军”的标志,我哪里知道他是逃亡兵将?这样一来至少可以为自己洗脱助纣为虐的罪名,不至于走上连坐治罪的绝路。

从胡雪岩做生意深谋远虑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为自己留下的“退路”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在万一出事之后还留有部分挽回的余地,也就是一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能让自己有东山再起的余地。凡事留有退路,就可以使自己虽败不倒,自己“就还有从头起来的机会”。

其次,它是一种可以预见的冒险的担保。可以相应地降低风险和损失,也就是当可以预见的险情真的到来的时候,自己不至于没有应对的手段,举措失当。

胡雪岩做事能够深谋远虑,十分注意未雨绸缪,为自己留退路。可惜的是,在胡雪岩后期的事业中,他在一些重大问题和事情的处理上,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官场斗争等客观情势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他的用人不当与失察,也更由于他自恃实力雄厚,反而把这一条驰骋商场必须的原则忽略了,以至于最后在挤兑风潮来到之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终因无救而导致自己辛勤一生积累的巨大家业彻底崩溃。

胡雪岩认为:既然生意场上,无时无刻不承担着风险,就要做好“万一出事”的思想准备。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一桩生意投入运作之前,一定要想着为自己留下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