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掌上曾国藩胸中胡雪岩
5773000000039

第39章 共谋发展,互惠互利(1)

市场是商人角逐、赢得利润的战场。通常情况下,市场的扩大,反映了生意的兴隆;反之,市场的缩小,生意在萎缩。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市场这块“蛋糕”的大小总是一定的。在生意场中,同行之间由于经营内容相同,也就意味着要分享同一块“蛋糕”。市场的分享,也就是利益的分享。同行之间一方多吃一口,另一方肯定就只能少吃一口。因此同行间的竞争也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

和平同处,有利同享

胡雪岩在生意场上始终禀承“有钱大家赚”的信念。他从不与同行交恶,能与同行和平共处,共享利益。关键时刻他能够忍让,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让同行记恨自己,他在同行中树立了宽容仁厚的形象,同时也赢得市场中许多客户的信赖。

在太平天国兴起的形势下,当时江南各地纷纷招兵扩军、开办团练以守土自保。尤其是江浙一带,直接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特别是自上海失守后,从政府到百姓,人心惶惶。胡雪岩认为,加强防守的办法是大办团练、扩充军队,有了兵就要有兵器,因而各地急需大批洋枪洋炮。在兵荒马乱之中,做军火生意是一个利润十分丰厚的行业。胡雪岩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决定充分利用自己在官场的靠山和势力,大做军火生意。

胡雪岩从生意伙伴古应春那里了解到:英国人有一批枪支近期运抵上海,正在与太平军商量价格,准备卖给太平军。胡雪岩马上就决定把这笔能赚大钱的生意想方设法抢到自己手中。他问古应春:“英国人肯不肯把枪炮、火药卖给我们?”

“有啥不肯?他们是做生意,目的就是赚钱,只要价钱谈得拢,无论谁都卖?”古应春问道:“你要些什么样的军火,我好去谈。”

这一下把胡雪岩难住了:“这上面我一窍不通。”他十分爽快地对古应春说:“只要洋枪好用、质量好就行。”

“不光是质量好坏,还有数目多少。总要有个数量,才好去谈。譬如洋枪,准备要多少支?”

“总要一千支。”因为有湖州知府是自己的知心朋友王有龄,胡雪岩的口气完全可以代表官府。

“一千支!”古应春笑道:“你当一千支是小数目?我看办团练,有五百支洋枪就足够了。还有,要不要聘请军事教官?洋枪不是人人都会放的,不会用,洋枪就容易坏,坏了怎么修,都要事先盘算过。”

说实话,胡雪岩对买卖洋枪的具体运作情况并不了解。但他会用人,胡雪岩见古应春很内行,便决定把具体事交给他去办理。于是他对古应春拱拱手说:“你比我内行多了。索性你来弄个‘说帖’,岂不爽快。”一句话,就把做生意的重担子压到了古应春的肩上。

古应春的确很熟悉买卖军火的行情,提笔构思,转眼就把“说帖”写好,而且笔下生花,行文流畅、漂亮。胡雪岩尽管自己写不出文章来,但他却很会欣赏,而且目光锐利。他很快就发现“说帖”好是好,但写得太正统了,把洋枪、洋炮的好处,源源本本说得十分周全,虽然看起来文笔很不错,但篇幅过长,读起来却很吃力。他心想:这个说帖,王有龄饱学多才,性格平缓,肯定会看完,但递到性子急躁的黄宗汉手里,他有没有看完的耐心,就很难说了。

于是,为了让“说帖”简约明了,并且能说明这批军火的重要性,能够打动官府的决策人,胡雪岩建议古应春采取“变通”的方法,突出强调英国人运到上海的洋枪数量有限,如果卖给了官军,就没有货色再卖给太平军,所以政府这方面多买一支,那方面就少得一支,出入之间,要以双倍计算。换句话说,官军花一支枪的钱,等于买了两支枪,其作用对于政府平定太平军意义重大。

对于胡雪岩的“变通”,古应春笑道:“你这个算法很精明,无奈不符合实际。英国人的军械,来了一批又一批,源源不绝,不会有什么卖给这个,就没有东西再卖给那个的道理。”

“是的,应春兄,这种情形我清楚,你更了解,不过做官的不明白。京里的皇上和军机大臣,更不会明白。我们只要说得能打动他们,让他们买军火就可以。”听胡雪岩这样说,古应春看看尤五笑了。尤五却佩服地对古应春说:“应春兄,这些花样,我的这位小爷叔最在行。你听他的,肯定效果很好。”尤五说的“花样”,实际上就是胡雪岩的“变通”技巧。

然而,在决定购买洋枪之后,古应春接下来“除了洋枪,还有大炮,要不要劝浙江买”的问话,却让向来做事决断的胡雪岩有点犹豫和踌躇,并且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买火炮的打算。到底是什么原因令胡雪岩连到手的钱都不想赚呢?

胡雪岩解释说:“这要慢一点。浙江有个姓龚的,会造炮……”

原来,这个姓龚的名叫龚振麟,是福建人,曾经担任嘉兴县的县丞。道光末年他就在浙江主持“炮局”,浙江炮局主要就是生产火炮。从明朝中叶以来,生产制造“红衣大将军炮”,都用生铁翻砂。当时,龚振麟不仅发明了铸炮铁模,写成了一本《图说》,而且还专门著有一本《枢机炮架新式图说》,对铸炮技术十分有研究,并多有创新。他的儿子名叫龚之棠,继承了父亲的技术和经验,并且多有创新。父子二人,都很得浙江巡抚黄宗汉的欣赏和重用。

胡雪岩尽管十分清楚由龚振麟、龚之棠父子主持的炮局制造的土炮,其火力强度绝对赶不上西洋生产的“落地开花炮”,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生产的大炮。胡雪岩认为:自己一旦买进西洋炮,由于西洋炮威力大,质量好,必然要替换浙江炮局制造的土炮,因而也势必要侵害炮局的利益,引起炮局对自己的妒忌。炮局龚氏父子本来就深得浙江巡抚黄宗汉的欣赏,他们为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肯定会利用自己多年在官场中建立起来的影响,大肆挑剔买洋枪洋炮的弊端,攻击自己的军火生意,反对浙江购买洋炮洋枪。如此一来,必然会对胡雪岩的军火生意产生极坏的影响,不仅洋炮买不成,恐怕就连洋枪也买不成了。

用胡雪岩的话就是:“当然,打‘群子’的土造大炮,比不上西洋的‘落地开花炮’,但这话无法对别人说,一说,炮局里的人就以为我们要敲他的饭碗,一定鸡蛋里挑骨头,多方挑剔,结果会连洋枪都不买。”

不断同行的饭碗,与同行和平共处,一起发展。胡雪岩正是基于对人情世故的考虑,决定放弃买卖洋炮的生意,只买洋枪。这样不仅有效避免了对炮局利益的影响,顺利铺就了成功的光明大道,而且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别人的经营项目,另辟市场,不至于引起同行的反对。难怪混迹洋场多年的古应春,对胡雪岩的做法十分地赞同,说:“小爷叔,你真正人情熟透,官场里的毛病,全被你说尽了。”

胡雪岩认真地回答说:“官场、商场都一样!总而言之,‘同行相妒’,彼此能够不妒,什么事都可以成功!”

胡雪岩为了获得生意的成功,不断地寻求为自己的生意创造良好的的外部环境。虽是同行,有着相同的生意,胡雪岩却能够做到与人和平共处。他取枪舍炮的做法,在一般人看来,让出了火炮市场,缩小了自己的市场,实际上他却是为了开辟另一洋枪市场而做出的必要让步。在洋枪这一新市场上,他不会遭到同行的妒忌和反对,也没有人与他竞争,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经营空间,赢得更大的利润。

互相帮衬,事业发达

杭州有一句俗语叫做“花花轿儿人抬人”,指的是大千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相互维护、相互帮衬。人抬人,人帮人,要办的事才会顺利,事业才会发达。话虽然都十分明白,然而真正能够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人却并不多。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想成就一项事业,少不得要借助“众人拾柴之势”。尽管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某些时候是个包袱,但如果用得巧妙,用得恰当,也完全可以成为打开成功大门的敲门砖。胡雪岩认为“相互帮衬”、“人抬人高”正是生意场上一个帮人帮己的成功诀窍。

当年,胡雪岩帮助王有龄处理漕米运输,打点上司,扶助王有龄做了湖州知府。胡雪岩在开办钱庄之初就想到让钱庄代为打理府库银两。但是这只是一个想法,要真正地做到钱庄代理官银,还要过一关,那就是要打通钱谷师爷的关节。旧时的州县衙门,都聘请了钱谷师爷和刑名师爷。师爷名义上虽只是州县的幕僚,但由于他们精通朝廷的许多律例规制,所管的事务专业化较强,通常一州一县的司法、财政等事务许多时候实际上完全为师爷们牢牢地掌握着。而且这些人都师承有序,见多识广,常常是州县长官也要让他们三分的角色。师爷向来独立办事,不受东家干涉,性格温和的还与州县老爷敷衍一下,有些态度傲慢的甚至可以对州县老爷置之不理。所以,胡雪岩的钱庄要代理湖州府库,也就必须结交拉拢他们延请的钱谷师爷。

在笼络师爷的这件事情上,胡雪岩和王有龄就合演了一出“花花轿儿人抬人”的绝好双簧。王有龄署理湖州恰恰赶上端午期间,这个时间给胡雪岩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他打听好已经接受延请到湖州上任的刑名、钱谷两位师爷在杭州的家庭住址,送去节下正需要的钱粮作为礼物。当然胡雪岩是以王有龄的名义送的。这两位师爷收下礼物自然要感激王有龄的好意,但等到他们上门去拜谢王有龄时,王有龄却借口说这原是胡雪岩的一片敬意。这样一来,师爷不仅见了胡雪岩的情分,自然也就明白了大老爷话中的用意。好事做了一件,交情却落了两处。胡雪岩与王有龄一帮一衬不过言辞之间,却使得极巧。事实上,这出双簧也并不是胡雪岩和王有龄事先计划妥当要这样演的,但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如此做了。可见胡雪岩和王有龄两人都十分地熟悉,并能够很好地运用这“花花轿儿人抬人”的相互帮衬之道。

许多时候,相互帮衬往往不在于你帮的忙是巨是细,出的力是大是小,有时候仅仅只是一些惠而不费的小节,比如王有龄、胡雪岩演的那出双簧,也仅仅是一句话的事情。然而如果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心思用得巧,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比如胡雪岩和王有龄之间这一帮一衬,一下子就收服了历来被人称为“神仙、老虎、狗”,人人都知道头难剃、人难缠的两位师爷。而后来这两位师爷对帮助胡雪岩、王有龄在湖州的许多事情上,都十分卖力。当胡雪岩找到湖州钱谷师爷杨用之,他提出要以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府库和乌程县库的官银时,杨用之不仅十分痛快地满口答应:“东翁关照过了,湖州府跟乌程县库,都托阜康代理,一句话!”甚至连承揽代理公库的“禀帖”都为胡雪岩办好了,“我都替老兄预备好了,填上名字,敲一个保,做个样子,就行了。”

另外,为了让胡雪岩以后生意中办事“方便”,杨用之还给胡雪岩引见了另一个关键人物,湖州征纳钱粮绝对需要的,因此也绝对不能得罪的“户书”郁四。

书办的官称为“书吏”,当时大小衙门基层的公务,只有书办才熟悉,熟悉公务就是他们的“本钱”。其中许多细节运作技巧,以及关键、决窍,为不传之秘,所以书办在当时虽无“世袭”的明文,却慢慢地成了父子相传的职业。

清政府的府、县衙门的“三班六房”,六房皆有书办,当时以“刑房”的书办最神气,“户房”的书办最阔绰。户房书办简称“户书”,他之所以手面上比较阔绰,完全是因为当时政府征收钱粮地丁,户部只问总数,不问细节。地方政府谁有多少田、多少地,坐落何方等细则如何,只有“户书”才一清而楚。他们凭借的就是代代相传的一本被称为“鱼鳞册”的秘册。没有这本册子,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征不起钱粮。

有了这本册子,不但公事可以办得顺顺当当,户书本人也可以从中大发其财。地方政府多少年来钱粮地丁的征收,就是一盘混账,纳了钱粮的并不一定就能收到“粮串”,不纳粮的却有可能握有纳粮的凭证,反正“上头”只要征额够成数,地方是如何张冠李戴,是不必管也没法管的。

因此,钱谷师爷必得跟户书打交道,手段高明的户书可以完全地控制钱谷师爷;同样地,厉害的钱谷师爷也完全可以把户书治得服服帖帖。但通常情况下,两者总是和睦相处,情如家人,杨用之跟这个名叫郁四的户书关系就十分密切。为了报答胡雪岩的“情”,他也帮胡雪岩唱了一出“花花轿儿人抬人”的好戏,他热情地对郁四说:“老四!这位是王大老爷的人,也是我的好朋友,胡老爷。你请胡老爷去吃碗茶,他有点小事托你。”

有了王大老爷和杨师爷的双重面子,办起事情来自然无比顺畅。郁四十分痛快地对胡雪岩说:“你把禀帖给我,余下的事我来做。明天我把回批送到你那里!”

这样痛快,就连胡雪岩都十分出乎意料,拱拱手致谢说:“承情不尽。”然后又说道:“杨师爷原有句话交代,叫我备一份礼物,意思意思。现在我不敢拿出来了,拿出来,倒显得我是半吊子。”

久在江湖厮混的郁四深深点头,马上对胡雪岩热情有加。原来敬重胡雪岩,主要是因为他是王大老爷和杨师爷的上宾,现在通过交往才发觉胡雪岩是做事极漂亮的外场人物,难得“空子”中有这样“落门槛”的朋友,真是难得。此后,郁四也成了胡雪岩销洋庄生意中最牢固的合作伙伴和得力帮手。

事情说穿了,是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无非是于己无害,于人有利的情况下提携一下别人。然而,也正因为这个互相帮衬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反而常常为人所忽视。人人都极易忽视的事情,在杭州却成了一句口头俗语,由此可见杭州人的智慧和精明了。而胡雪岩也同样把“花花轿儿人抬人”互相帮衬这个做人原则运用得十分娴熟,取得了商业中非凡的成就。

胡雪岩在商界的成功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相互帮衬的“人抬人”既是做人的一个诀窍,也是现代商战中重要的经营策略。

巧于拉拢,强强联手

胡雪岩认为,做生意要从顾客口袋里“掏”出钱来,就要把顾客伺候的舒服痛快;同样的道理,在生意场上交朋友,也要通过施以恩惠,让他得到好处,把他伺候舒服了才行。

胡雪岩生丝生意要销洋庄,需要与丝业巨头庞二联手合作,方能成功。这庞二是南浔有名的丝行世家,世代以丝业为生,积累下许多财产,虽不能说富可敌国,但其实力雄厚,也远非寻常富绅可比。特别是庞家从道光末年中外通商开始,就做起了丝业销洋庄的生意,在上海洋庄同行中是数一数二的大户,极为有影响力。胡雪岩销洋庄就是要控制市场、垄断价格。而此时的胡雪岩刚刚涉足丝业,根基尚浅,无论实力、经验都达不到可以垄断上海丝业的程度。像庞二这样的丝商大户,自然也就成了他必须寻求的商场靠山和生意合作伙伴。他要达到垄断丝业控制市场的目的,就非结交像庞二这样的商界巨子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