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可不知的励志故事全集
5779000000012

第12章 树立伟大的目标(3)

美国生物学家克林莱斯有幸拍到了一组这样的精彩镜头。当鸟儿扑扇着翅膀刚刚停在沙地上准备找食物之时,潜伏在沙子里的蛇猛地张开大口蹿了出来。眼看鸟儿就要成为蛇的果腹之物,可是,顷刻间鸟儿便从劣势转为优势。克林莱斯惊奇地发现,鸟儿在用自己的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击着蛇的头部,尽管鸟儿的力量有限,它的爪子对蛇的拍击似乎构不成什么威胁,并且蛇依然对鸟儿穷追不舍,但鸟儿并没有停止拍击。鸟儿一边躲闪着蛇的血盆大口,一边用爪子拍击着蛇的头部,其准确程度分毫不差。就在鸟儿拍去了一千多下时,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蛇口脱险的鸟儿停在沙地上从容地吃了一些甲虫类的食物后,才扑扇着翅膀慢慢地飞走了。

鸟儿和蛇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生物学家惟一能得到的答案就是,鸟儿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后,终于掌握了一套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瞄准一个点——蛇的头部,并持之以恒地用爪子拍击,鸟儿以自己坚忍不拨的抵抗方式,在这次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中赢得了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瞄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干下去;而成功者则往往是由于沿着明确的目标持之以恒的人。

朝三暮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好多年前,有人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

后来人们发现,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废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最忌讳的就是朝三暮四。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才能不断实现理想。

高超的钓技

楚国有位钓鱼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钓鱼与众不同: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的蚕丝绳,钓鱼钩是用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而钓鱼竿则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凭着这一套钓具,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用不了多少时间,詹何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之中钓出的鱼便能装满一辆大车!回头再去看他的钓具:钓鱼线没有断,钓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钓鱼竿也没有弯!

楚王听说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钓技后,十分称奇,便派人将他召进宫来,询问其垂钓的诀窍。

詹何答道:“我听已经去世的父亲说过,楚国过去有个射鸟能手,名叫蒲且子,他只需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将系有细绳的箭矢顺着风势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两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黄鹏鸟。父亲说,这是由于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结果。于是,我学着用他的这个办法来钓鱼,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终于完全精通了这门技术。每当我来到河边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只关注钓鱼这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想,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在钓鱼时就能做到以弱制强、以轻取重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用心去发现和运用其客观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显著的成效。

奕秋的两个学生

有两个青年人想学下棋,他们听说奕秋是全国最有名的棋手,就相约着一起来到奕秋这里,拜奕秋为师学下棋。奕秋对这两个学生的讲授内容和要求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这两个学下棋的青年人学习时用心程度不一样,最后学习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其中一个人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地听奕秋讲解下棋的基础理论与技巧,因为他听讲时思想集中,学得很快,懂得也越来越多,下棋的技艺也逐渐掌握了,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下棋的青年则不同,每次当奕秋讲下棋的技艺时,他虽然也坐在那里听,可是思想却开了小差,总觉得要有大天鹅飞过来了,等到天鹅快要飞到眼前时就要准备好弓和箭了。他总是在想当天鹅飞近后该如何拿弓,如何搭箭,又要如何瞄准,然后再怎样放箭,才能射中最美丽的天鹅。这个青年虽然也和前一个青年一样在学习下棋,但由于他老是思想不集中,而是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之中。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自然是一事无成,怏怏而归,这个青年比那个青年的资质差吗?当然不是。

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的人才能够取得进步;如果心不在焉,就什么也学不会,什么都做不好。

干事的时候不能舍本逐末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巧,刚刚入门不久,他就要与王子期比赛,看谁的马车跑得快。可是,他一连换了三次马,比赛三场,每次都远远地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赵襄王这下可不高兴了,他于是叫来王子期,责问道:“你既然教我驾车,为什么不将真本领完全教给我呢?你难道还想留一手吗?”

王子期回答说:“驾车的方法、技巧,我已经全部教给大王了。只是您在运用的时候有些舍本逐末,忘却了要领。一般说来,驾车时最重要的是使马在车辕里松紧适度,自在舒适;而驾车人的注意力则要集中在马的身上,沉住气,驾好车,让人与马的动作配合协调,这样才可以使车跑得快,跑得远。可是刚才您在与我赛车的时候,只要是稍有落后,你的心里就着急,使劲鞭打奔马,拼命要超过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时常回头观望,生怕我再赶上您。总之,您是不顾马的死活,总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实,在远距离的比赛中,有时在前,有时落后,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始终心情十分紧张,您的注意力几乎全都集中在比赛的胜负上了,又怎么可能去调好马、驾好车呢?这就是您三次比赛、三次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掌握要领,不计功利,努力将眼下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如果过于患得患失,为名利所累,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

始终没有遇到过一次机会

从前,洛阳有一个人,总想做官,却一辈子都没遇到做官的机遇。时光如流水,几十年弹指一挥问。这个人眼看着自己头发已白,年纪老了,不禁黯然神伤。一天,他走在路上,不禁痛哭流涕起来。

有人看见他这般模样,感到很奇怪,于是走上前问他说:“老先生,请问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

这个人回答说:“我求官一辈子,却始终没有遇到过一次机会。眼看自己已这样老了,依然是一身布衣,再也不可能有做官的机会,所以我伤心痛哭。”

问他的人又说:“那么多求官的人都得到了官,你为什么却一次机会也没遇上呢?”

这个老人回答说:“我年轻时学的是文史,当我在这方面学有所成时出来求官,正好遇上君主偏爱任用有经验的老年人。我等了好多年,一直等到喜好任用老年人的君主去世后又出来求官,谁知继位的君主却是个喜爱武士的人,我又一次怀才不遇。于是,我改变主意,弃文学武。等我学武有成时,那个重视武艺的君主也去世了。现在继位的是一位年轻的君主,他喜欢提拔年轻人做官,而我,如今早已不年轻了。我的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一辈子生不逢时,没有遇到一次做官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十分可悲的事吗?”说罢,他又哭起来了。

如果一个人认准了某个远大目标,并且脚踏实地、始终不渝地去努力拼搏,总是有成功机会的。反之,如果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或一受到挫折就改变志向,则终将一事无成。

为了一只小苍蝇

一只普普通通的小苍蝇竟决定了一场世界台球锦标赛的结果。那是1965年9月7日,纽约举行一场台球世界冠军争夺赛。这场争夺赛是在路易斯·福克斯和约翰·迪瑞之间进行的。奖金4万美元。

这两位都是台球坛上的奇才,观众们在静静地观察着比赛的进展,路易斯·福克斯得分已遥遥领先。他只要再得几分,这场比赛就将宣告结束。

这时赛厅里的气氛十分紧张,福克斯洋洋自得准备做最后几杆漂亮的击球,约翰·迪瑞沮丧地坐在一个角落里,他的败局似乎已定。

突然,在那死一般沉寂的赛厅里出现了一只苍蝇,嗡嗡作响,它绕着球台盘旋了一会儿,然后叮在了主球上。路易斯·福克斯微微一笑,轻轻地一挥手,赶走了苍蝇,他又盯着台球,准备击球;可是这只苍蝇第二次来到台盘上方盘旋,而后又落在了主球上。于是,观众中发出一阵紧张的笑声。福克斯又轻嘘一声将苍蝇赶走了,他的情绪并没有因为这种干扰而波动。但是这只苍蝇第三次又回到了台盘上。这次沉寂被打破,观众中发出一阵狂笑。原先冷静的路易斯·福克斯这次再也不冷静了。他用球杆去赶那苍蝇,想把它赶走。不料,球杆擦着了主球,主球滚动了一英寸。苍蝇是不见了,可是由于福克斯触击了主球,他就失去了继续击球的机会,约翰·迪瑞充分地利用这一幸运的机会,长时间的连续击球直到比赛结束。迪瑞夺得了台球世界冠军,并拿走了4万美元奖金的大部分。

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保持冷静和积极正确的心态,紧紧把握住自己的主要目标,不要让无关紧要的东西干扰你。

道路也有个性

沙伦的丈夫兰迪曾经告诉她:道路和人一样也有个性,这取决于在特定的时期你如何看待它们,感知它们。兰迪是一名运动员,体魄健壮,意志坚强。他担任中学的篮球教练,热爱自己的球队,潜心训练它们。他还是一位马拉松运动员,能一口气跑数公里而不感到疲倦。在25年的执教生涯中他极少生病,但是后来他突然患上了癌症。

于是,沙伦和他开始了为期4年的奔波:他们行驶于家与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之间,为了给兰迪做诊断、化疗、紧急救护。

去医院必须经过一些让人不堪忍受的路面——150公里,2个小时。沙伦的憎恶之情与日俱增,她尤其憎恶那段拥挤不堪的瓶颈式的双车道。

兰迪从来没有抱怨过,可他的健康状况每日愈下。沙伦别无选择,只能经过这条道,可是她对它深恶痛绝。所以,当丈夫被注射吗啡睡在车上时,她紧咬牙关,死死握着方向盘,肺都快气炸了。

有一次,他们赶赴一个约会时被堵在了道上,确信兰迪已经睡着了,沙伦低声嘟哝道:“我恨这条该死的路。”

“只有6公里。”他说。

她转过身去。他的眼睛却是闭着的。

“你说什么?”沙伦问道。

“这段路只有6公里长。”他的声音很平静,好像对学生一样循循善诱,“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这6公里路程里你可以做任何事。”

沙伦看了一下计程表。他说的很对,6公里整。沙伦却一直相信它足有30公里。

突然觉得车开起来轻松多了。

6公里是可行的、易接受的。这是他们晚上步行到海边往返的距离。是他经常背着孩子攀登的那条山路长度的一半。是到他们和孩子们玩传球游戏的那个公园的4倍距离。是他在大瑟尔国际马拉松赛上跑过的42公里中的一小段。6公里真的没什么,尤其是在他只有几个月的弥留时间的时候,牢骚和愤怒真是不明智的事,所以,她停止了抱怨。

在去医院的路上,大多数时间他的眼睛是闭着的,她的眼睛却是睁开着的。她开始真正用眼睛去看:绿色的田野有时在太阳下闪光,有时却消隐在浓雾之中。道路两旁摆放着成筐成筐的草莓和玫瑰。破旧的小屋倒映在布满水藻、苍翠葱郁的池塘里。一匹不再能自由驰骋的老白马羡慕地注视着大道上的汽车飞驰而去。

这些景色一直在那儿,只不过以前沙伦从未注意。兰迪教会了她如何去欣赏它们。失去一个最爱的人能让人心碎,却往往也能让人眼睛开启。

面对这条拥挤不堪、漫长而难行的路,沙伦会在心里将它分解成小段。她会把它切割成若干个6公里的路段。

你可以把任何比较大的目标都分割成容易完成的小目标,这样,你就容易感觉到“沿途”惊喜多多,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