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可不知的励志故事全集
5779000000027

第27章 最大的财富是智慧(1)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洗完澡,把浴缸的塞子一拔,水哗哗地流走……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时针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

1962年,谢皮罗发表了论文,认为这漩涡与地球自旋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不会产生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谢皮罗认为,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谢皮罗的论文发表之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完全正确。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旋问题,联想到台风的方向问题,并做出了合乎逻辑的推理,这正是他目光敏锐、善于思索的体现。

无独有偶。在近百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是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洗澡水的漩涡和蚯蚓的分布,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并不遥远,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用提问思维法找出问题的最终原因

世界著名的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曾经使用过提问创造思维法来找出问题的最终原因,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有一天,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台生产配件的机器在生产期间突然停了。管理者就立即把大家召集起来,进行一系列的提问来解决这个问题。

问: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

答:因为保险丝断了。

问:保险丝为什么会断?

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不够润滑?

答:因为油泵吸不上来润滑油。

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油?

答:因为抽油泵产生了严重的磨损。

问:为什么油泵会产生严重磨损?

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使铁屑混入。

在上面的提问中,主要用“为什么”进行提问,连续用了6个“为什么”,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这些提问中,若当第一个“为什么”解决后就停止追问,认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换上保险丝。这样,不久保险丝还会断,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解决问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追根问底”,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尽量消除可能的隐患。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有成就人往往喜欢思考,经常问“为什么”,而且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关注。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生活中到处都有机会,如果你认真倾听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直到得到满意答案为止,就可能取得骄人的成就。

牢门上的暗码锁

从前有个国王,有什么事要办总是依靠自己的丞相。但他后来渐渐地开始怀疑起丞相来了。心想:“他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今后是不是还忠实于王室?”为了试试他,国王将他软禁在一个相当舒适的地牢里,牢门上有一把暗码锁。国王对丞相说:“如果你能够让自己出来,就将你官复原职。”

丞相检查了那把暗码锁,计算一下,总共有28万种可能的组合。他又算出,按照每分钟试一个暗码的速率,每天工作八小时,最迟能在六百天后获得自由。

丞相精确地安排了试破暗码的计划,他挂起日历,一门心思地干了599天。最后一天的中午,他放下剩下没试的几种暗码,吃光了狱卒送来的便餐。

饭后,他高高兴兴地又继续工作。到了4点59分,只剩下最后一种暗码未拨动,他自信地微笑着,立即将最后一个暗码拨出来。

但是,锁没有被打开。他敲了敲锁,它锁得牢牢的。丞相无可奈何地靠在沉重的大门上,大门却慢慢地打开了。他仔细察看了牢门,这时才发现,当他被关进来的时候,国王就命令不要把门栓插上,而锁根本没有上暗码。要是丞相早知道这样,他第一天就可以走出牢门。

励志箴言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的困难吓倒,要冷静下来,努力尝试一下最简便的方法。

一个攀岩的女孩

你拥有的永远是有限的,但利用有限的条件却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奇迹来,你相信吗?听听这个故事也许大有益处。

故事说的是一个攀岩的女孩,她喜欢挑战自己的极限、挑战自然的极限。

这一天,她独自攀上了一个高达30米的悬崖。

她解下系在腰间的那根绳子,准备收拾起来,以备下去时再用,一不留神,绳子顺着山崖滑了下去。

她赶紧去抓,但是已经太迟了,转眼之间,绳子已经掉到地面上了。

她急得满头大汗。

难道今天只能死在这里吗?正在这时,她看到远处有一个牧童,她赶紧大声呼救。

牧童跑了过来,他向上看了看,然后迷茫地摇了摇头。

悬崖太高,根本无法营救!女孩也急得手足无措,难道今天只能困死在这里吗?突然她灵机一动,她对牧童喊道:“别着急,我有办法!”

她剪下一缕头发,一根根地系在一起,结成一根几十米长的细绳,从悬崖上垂了下去。

牧童则把地上的那根绳子劈成一缕一缕的细绳,系在头发上。

轻轻一用力,女孩就把这根细绳拉上了山崖。

之后,牧童又把较粗的绳子系在细绳下面那一端。

就这样,最后,女孩终于把那根粗绳拉了上来。

她把这根粗绳在山崖上固定好,顺着它,女孩从悬崖上滑了下来,脱离了险境。

你所拥有的一切条件,都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哪怕脆弱的头发,也能为你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当你走投无路,当你身处绝境,不妨打开你的心灵,打开你的头脑,向自己求助,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是会有的。

因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

一位美国汽车修理师有一个习惯,他爱说笑话。有一次,他从引擎盖下抬起头来,问一位博士:“博士,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来到一家五金店买钉子,他把两个手指头并拢放在柜台上,用另一只手做了几次锤击动作,店员给他拿来一把锤子。他摇摇头,指了指正在敲击的那两个手指头,店员便给他拿来了钉子,他选出合适的就走了。那么,博士,听好了,接着进来一个瞎子,他要买剪刀,你猜他是怎样表示的呢?”

这位博士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了几次剪的动作。

修理师一看,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啊!你这个笨蛋。他当然是用嘴巴说要买剪刀呀。”接着,他又颇为得意地说:“今天我用这个问题把所有的主顾都考了一下。”

“上当的人多吗?”博士急着问。

“不少。”汽车修理师说,“但我事先就断定你一定会上当。”

“那为什么?”博士不无诧异地问。

“因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博士,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知道你不会太聪明的。”

富兰克林说:“知识不等于聪明。勤于思考是避免愚蠢见识的唯一途径,千万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智商。”

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条件

爱因斯坦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他的正确的思考和创造力。

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

“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

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属学手册。”

“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道。

“看来我不用等您拒绝,”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就自我宣布落选啦!”

爱因斯坦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不能死记住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机会至关重要的条件。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天才,到3岁的时候,还不会讲话。6岁上学,在学校里成绩非常差,一上课就是被批评的对象,老师还说他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笨蛋。

但,爱因斯坦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献身于解决“那广漠无垠的宇宙”之谜。15岁那一年,由于历史、地理和语言等都没有考及格,也因为他的无礼态度破坏了秩序和纪律,他被学校开除。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思考和想像。他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6岁时,他喜欢做着白日梦,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做着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

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科学远征。他设计了大量理想实验,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灵活地进行思考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抱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迈向一个个人生的高峰。

跨越生命中的障碍

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经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了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它发现它的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当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它颓丧地自言自语。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

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行。”

“因为你坚持你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你的目的地。你只要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这么说。

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概念,毕竟它从未有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流这么问。

“微风可以把水气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把这些水气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的水蒸汽,你内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会坚持你是一条河流,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本质。”

此时在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了似乎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于是小河流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某个阶段)的归宿。

我们的生命历程往往也像小河流一样,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成某种程度的突破,往理想中的目标迈进,也需要有“放下自我(执着)”的智能与勇气,迈向未知的领域。当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你不妨试着改变自己。

为了达到目的,有时我们要懂得变通,懂得顺应潮流,才能找到一条生存之道。学会转换思维,灵活地跨越生命中的障碍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让规则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