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鸡汤全集(白金版)
5780900000038

第38章 谦逊坦荡,与人为善(4)

刚与柔如鸟的两只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刚就容易方,只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最好是方圆并用,刚柔并济,这才是全面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刚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圆,能强而不能弱,能弱而不能强,能进而不能退,能退而不能进,注定失败而此生永无翻身之日。刚柔相济,大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可以用来处世持身。聪明的拳击手常常以此取胜。中国的太极拳和日本的柔道也因此长盛不衰。晚清重臣曾国藩对此领略颇深,他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委靡,太刚就容易折断。但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不要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得强矫。争名逐利,就得谦退。所以他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身而归,全身而终。

做人处世若能刚柔相济,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那就是方圆无碍了。

看开而不看破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往往因一些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挫折如升学失败、就业无着、恋爱危机而不敢面对和承受。他们自以为看开了一切,其实这不是看开,而是看破了,事实上还是没有看开。

想不开、看不开的意念,就像眼前有一片小小的树叶,遮住了所有的阳光。这样的黑暗是自己造成的。人应该知道的是:为何而生,为何而死;人应该决定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如果到了必须决定如何而死时,则不能不作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的考虑。所以不要萌发出家或轻生的念头,因为这意味着投降,是彻底的失败,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移开眼睛前面的屏障,看阳光普照大地。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药剂,能够治愈任何创伤。

轻生是看破红尘的表现,贪生怕死同样是看不开的表现。有许多人太眷恋人生,认为自己功未成名未就,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没有享尽,一死了之,太可惜了。这样的人仍然是没有看开。

真正看开的人,生死祸福等闲视之。有道是万物皆有生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一个人的生是遵循着自然界运动法则而产生的,而一个人的死亡也是生命历程的自然终极,它是世界万物转化的结果,生好像是浮游在天地之间一样,死则恰似休息于宇宙怀抱之中,这一切实际上是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生也罢,死也罢,都是非常正常的。生有何欢,死又何惧,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庄子生命垂危时,他的弟子们商量准备如何为他进行厚葬。庄子知道了以后,幽默地对他的弟子们说:“我死了以后,就把蓝天当作自己的棺椁,把光辉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当作自己的殉葬品,把天上的星星当作珍贵的珍珠。把天下万物当作自己的殉葬品,这些还不够吗?何必还要搞什么厚葬呢?”他的弟子们哭笑不得,解释说:“老师呀,即使是那样的话,我们还是担心乌鸦把您给吃了呀!”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呢?”

如果能这般把生看得开,把死悟得透,也就不会为生命的即将终结而哭泣。相反,还会活出生命的本真。生命诚然是宝贵的,然而它又是短暂的,死而不能复生,因此活着就应当顺应自然,面对现实,笑对生活。笑对生活是乐生重生,遵循生命的规律,追求高目标,却又看得透、想得开,活得既有意思、有价值,又比较轻松愉快。

真正看开的人都不太执着于权势的追逐、金钱的获得、名利的获取,而是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保持人原有的那种质朴、纯真的自然之性。是那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恬适、超然的心态。

人虽在客观世界面前不能随心所欲,但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古人常说顺境十之一二,逆境则十之八九。逆境对任何人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对待的态度。唯有看开人生中的坎坷与顺逆,方能窥见人生中的哲理与玄奥。

协调而不讨好

现实社会不是生活的真空,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权力的较量,利益的纷争,性格差异的摩擦,你即使一点不去争,也有人与你争。甚至还有那么一种得寸进尺,想骑在别人脖子上的人,你退一尺,他就进一丈,你给他吞一个指头,他就要吞到你的手肘。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花费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一个人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一种是讨好,一种是协调。

协调是着眼于自我调整,主观适应客观,个人适应集体,不断地使自己与周边的环境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而讨好与协调不是一般方式方法上的区别,首先是它的着力点错位,不是强调主观,调整自我来适应客观,而是迁就和迎合他人的需要,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宽容或姑息。

讨好者的目的与动机并不是对称的,它不是通过调节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而是为了谋求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需求,去讨好那些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人特别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人都有一个弱点,喜欢听恭维话。对人说一些赞誉之辞,如果能言者由衷,恰如其分,适合其人,相当有分寸,而不流于谄媚,将是一种得人欢心的处事方法,听者自然十分高兴,这未免不是好事。如果不问对象,夸大其词,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仅效果不佳,有时还会被别人称为马屁精,落个坏名声,而且,花费的代价大,成本高。因为他不能做到同时去讨好所有的人,为了不得罪人,他必须不断地讨好,这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活得很累;更主要的是毁了自己的前程。

习惯于讨好的人,是不讲究做人原则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人前讲人话,在人后讲胡话,为个人私利所左右,为讨好他人而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大凡有正义感的人,对两面三刀的家伙是非常反感的。

我们说要善于协调,并不是要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是要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着张三说李四,碰到李四又说张三。其实,这种人是可鄙的。但一个人如果能在坚持大原则的情况下适当对一些无关大局的事做一点让步也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做到大家都喜欢你,那么在你的世界就是以你为中心的,你并没失去什么,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你生活的环境气氛融洽,自个儿心中也快乐得多。

善于协调的人,一般人际关系都是十分融洽,办起事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提高效率。因此,要谋求生存和成功,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讨好不是良策,协调才是好办法。

满意而不得意

“满意”和“得意”这两个词都表示人们对外事外物一种愉悦的肯定态度,但是两者有程度上的区别,如同一杯水,只要还是在杯子里,多满都可以,一旦流出来,结果就不同了,很可能招来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因此,得意多少有点贬义色彩,含有讥讽之意。人们常说某某春风得意,自鸣得意,扬扬得意,得意忘形,皆属此类。

可是在现实中还真有些人分不清该是满意还是得意。电视剧《过把瘾》中有一个意大利人,娶了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做太太。席间,他对客人说“我很得意”,站在一旁的新娘子连忙纠正道:“是满意。”这位老外不得不为自己打圆场说道:“你们中国话非常难,弄不好就是不满意了。”像这位老外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我们并不在意,老外毕竟是老外嘛。可有时我们自己竟然也搞不清到底是满意还是得意。例如,在某次联谊会上,有位大学中文系教授走到一位浑身上下都是名牌的男士面前,很有礼貌地问到:“先生台甫?”男士不解其意,看着教授发愣。教授只好改口:“大号?”对方回答:“鄙人在某某公司。”教授又进一步追问:“先生怎么称呼?”这位男士回答:“我是经理。”这位男士也许对自己的官阶满意,连自己姓啥名谁竟然忘记了,这样的错误最起码要比那位老外高级得多,真是得意得可以。

人们为什么会得意呢?也许是比别人在人生境遇中顺一些,也许他得到了满足,或者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然而,最为根本的是他的浅薄。因为自己的浅薄竟以为自己通晓了一切,无所不能。曾经有一位俄国青年,会写了几首诗,竟忘乎所以地把大诗人普希金也不放在眼里了。居然当众问普希金:“我和太阳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普希金轻蔑地回答道:“无论是看你还是看太阳,都不得不皱眉头。”

浅薄的人受不得赞许,哪怕是一点点,也会自鸣得意自我膨胀起来。有一位画家画好了一张画后,拿到邻居家去征询意见,这位邻居是位鞋匠,看了看画后,指出画上的靴子少了一个纽扣。画家很感激,马上改正了自己这一疏忽。不料,鞋匠却得意起来,郑重其事地对整个画指指点点,横加指责,弄得这位画家哭笑不得。

得意和尊卑贵贱并没有关系,但在浅薄的人看来,只要我比你有那么一点所谓的尊贵,那也能成为我得意的资本,市井小民不乏这种心理。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在一个破旧的街区,住着三个女人,经常在一起聊天。一个女人说:“我的丈夫真棒,是火车司机。”另外一个女人赶紧说道:“火车司机算什么,我男人是列车长,专管你男人。”第三个女人不甘示弱,得意地说道:“我男人是扳道叉的,让火车朝哪条道上开,就得朝哪条道上开。”一列火车成全了三位女人的虚荣心,使她们在这廉价的得意中快活着。

人一得意,就感觉自己站在了人生的高处,不知道天高地厚了,这是狂妄的表现。其实,真正这个高处就在你的脚下。在老北京城的一条街上住着三个裁缝。甲裁缝在自己的橱窗上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道:全北京最好的裁缝。乙裁缝看到了立刻也打出一块招牌,写的内容是“中国最好的裁缝”。丙裁缝看了两个人的招牌,仔细想了一下,也打出一块,上面写道:此街最好的裁缝。

古人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顶点。”盈则亏,满则招损,春风得意之时,不要留下得意忘形之态。

和而不同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人们心中,表现在各个领域。

“和”首先是一条经世致用的原则。

儒家有句名言叫做“和为贵”。兵家有个理论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条经验:“家和万事兴。”经商者有个信条:“和气生财。”治国者讲究和平。由此可见,谋“和”是人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和”是贤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们周围可以找到许多以和为贵的凡人,在历史上,谋“和”,求宽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无不在昭示人们“以和为贵”,不要以邻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对头之间不再冤冤相报,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同”是没有自己的意见,盲目附和别人的态度,人云亦云。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能与周围的人相互协调,“和则生物,同则不济”。

“以和为贵”也是治国者的方略,因为它蕴涵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国者都希望国内太平,永无纷争;国家之间“和平发展”,没有战争。林语堂认为“和平”是人类的一种卓越认识,中国人尤其酷爱和平,不爱挑起战争,因为他们是理性的民族。受“和为贵”理念的浸润和熏陶,使得人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以和为贵的人生理想,他们不嗜战争。这就是不管战争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都会使人残肢断体丧失生命,并认为中国人的和平性情兼有人类谅解意义。

“以和为贵”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和危害,空气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用“和”的理念来整合人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去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在今天仍是一条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和,不和就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就会导致摩擦,摩擦导致矛盾,矛盾激化就会导致争斗。特别是当人们之间,有利益冲突时,斗争就难免了,而且斗的方法也举不胜举。有明争也有暗斗,不管是哪种相斗方式都会伤了彼此间的和气,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个和睦的家庭,会令人感到温暖;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舒畅;一个和平的环境,使人安心地搞建设;一个祥和的气氛,让人世充满了温暖。

走自己的路,任人评说

生活中有一种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完全以别人的评价为行事准则。别人说好,他就按人家的想法和意思去做;别人说不好,他就会后悔、恐慌、自责、情绪低落、偃旗息鼓。他时时为别人的看法担心、害怕、烦恼、痛苦,经常掩饰自己,迎合他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一个人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看重众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可以理解的,做得适度,还能表现一个人的自尊,但如果过度了,则是一记暗伤。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好评,就去刻意改变自己,扭曲自己,迷失自己,因一失之累,烦恼一生,痛苦一生。因为人们对一个人的反映总是像各种各样的多棱镜,不会一致说好,即使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说不好。

2003年3月,一位旅游者在意大利的一座山上发现一块墓碑,碑文记述了一位名叫托比的人是怎样被老虎吃掉的。据说这块墓碑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为他树立的,大意是这样:托比从雅典来意大利讲学,途经此山,发现了一只老虎,进城后跟别人说,但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在这座山上从来就没有人见过老虎,不仅这座山没有,而且周围的山上也没有。

可托比坚持说见到了老虎,并且说是一只威武雄壮的老虎。可是无论他怎么说就是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最后,他说,我带你们去看,如果见到了真老虎,该相信了吧。于是柏拉图的几个学生跟他上了山。可是漫山遍野找了个遍,就是不见老虎的影子,甚至,连根老虎的毛也没有看见。但托比仍对天发誓说他确确实实在那棵大树下见到了老虎,跟他去的几个人都说,你当时一定是看花了眼。你最好还是不要说确实看到了老虎,否则人们会说我们城邦里来了个最会撒谎的人。

我怎么会是个撒谎的人呢?我的的确确是见到了一只老虎,怎么就没有人相信我呢?在接下来的日子,他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逢人就说他没有撒谎,是诚实的,确实是见到了老虎。可是说到最后,人们不仅见到他就躲,并且在背后还议论他:看!这就是从雅典来的疯子。本来是来意大利讲学,是想成为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人,现在,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疯子和撒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