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病了的字母
5781200000012

第12章 G(1)

关于“剩女”和MBM男人

当归:补血活血。

“剩女”,虽然加了引号,其实意思挺简单,就是剩余下来的女人。在当今男少于女的比例下为什么还会有“剩女”呢?什么样的女人才会成为“剩女”呢?

要想成为“剩女”,就目前的阶段来看,大约有三个必备的前提:一是足够的独立,无论经济还是精神,不需要仰仗任何人。这一点是前提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一点,就不会成为“剩女”。前些天,许多媒体在说,一些大学毕业女生,都在急急地想把自己嫁掉,这不仅是她们自己的想法,也是她们父母的想法,一个基本理论是,反正工作这么不好找,还不如趁早去做太太,这个时候年轻,价值自然也高。这样的比喻在大学生中更直接:本科生是黄蓉(可爱),硕士生是李莫愁(哀怨),博士生是灭绝师太(无情)。第二个前提是:特立独行有个性。

如果缺少这样的个性,那么,即使有了第一点,当看到周围的好友纷纷把自己嫁掉的时候,想她不一定能坚持得住!第三个前提为:对个人魅力有信心,相信自己绝对嫁得掉,即使嫁不掉,也坚持认为灭绝师太也挺可爱的。

江南一带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女儿与死鱼,不可久留,留一天落一天行市。比喻虽然刻薄,但还是很贴切的。当在电视上看到许多热闹的相亲场面时,心想这句话真是太经典了。

这些相亲会,不是一般人的相亲会,有些干脆就是老爸老妈的相亲会,老爸老妈跳上跳下忙这忙那地为嫁不出去的女儿在相亲。因为他们深知,女儿与死鱼是一样的货色,多放一天都不行,虽然这些女儿很优秀,有许多还是高级知识分子、海归、外企白领、销售代表、会计师、律师、记者,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这些很优秀的女儿正跟菜市场里午后阳光下摊主急等着处理贱卖的死鱼一样,行情不怎么好。所以我经常拿这种现象开玩笑说,相亲会简直就是高级配种站,目的太明确了。

其实这些人不应该叫“剩女”,应该叫“白骨精”,她们是白领骨干中的精英,是女人中优秀的代表,精英和优秀的代表应该不会成为“剩女”的,但偏偏就是许多精英和许多优秀的代表变成了“剩女”,而且人数还不少,据权威部门估计,仅杭州30到50岁的单身人士就突破20万,就算是一半吧,也还有10万“剩女”呐,严重啊!爱情的通道为什么堵塞?有人这样归纳“剩女”们的心态:一是看透了,婚姻和家庭不过如此,二是找不到合适的,因为有前面三个前提,找不到合适的,宁可不嫁。

于是BM男人来了。B即Business(泛指事业),M即Money(金钱),这里的意思也极简单,BM男人就是成功的男人,因为在现代,开着“宝马”(BMW)往往被当作成功的像征嘛。

这似乎有些对不上号了,“白骨精”女人,应该配“宝马”男人啊?应该不会有这么多的“剩女”出现的啊。纳闷!细想想也不纳闷,你的B,她有了,你的M,她也有了,她可能更需要物质以外的东西,而这恰恰是许多BM男人所没有的,对那些BM男人来说,他们只要拥有B和M就足够了,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B和M更有吸引力的呢?你不喜欢俺,自然会有人喜欢俺呐,你不喜欢俺,就让你等着吧,等着你的“白马”吧,我们这些BM“王子”

可要找喜欢俺的仙女去喽!

前两天《三联生活周刊》有篇文章挺有意思的,说是三位女20,30,40在丽江刚好碰到三位男20,30,40,你知道这三男三女中谁和谁会发生故事呢?最热的一对是女20和男40,还有意思的一对是男20和女40,最平淡的一对是男30和女30。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概括全部现象,但我觉得有些意思,你看看,那些黄蓉们容光焕发,娇艳欲滴,对那些BM男人可是杀伤力极强的。在她们看来,既可以减少二十年的奋斗,还可以提前享受,何乐而不为?如果把男女比例看做一个生物链的话,你就可以看出,随便怎么发展,整个生物链还是基本平衡的。因此,不要去怪女20,也不要去怪男40。随他去吧!

西哲曾言:爱本身就是一块领地,它有自己的绿荫、小道和房屋,甚至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辰。是的,“剩女”也好,“白骨精”也罢,抑或BM男人,身外物抛却了,烦恼也就没有这么多了,也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了。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胃口好牙才好呢!

郭沫若最大的败笔(外四篇)

忘忧:久服轻身耐老。

(1)郭沫若最大的败笔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周年的讨论会上,郭沫若致了题为《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的闭幕词。在向毛泽东表了忠心后,感觉意犹未尽,竟即席朗诵了一首诗:“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也献给各位同志和同学”。这首让郭沫若刻骨铭心的诗是这样的: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冲锋陷阵,使中国舞台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就诗而言,这大概是郭沫若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了。我在看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中,他写到他与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的关系时,好像谈到郭沫若当时的处境。郭沫若也曾与自己的弟子谈及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凡是逢场作戏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都会遭到后人的嘲笑。

这样的忏悔一定充满他的余生,直至带进坟墓。他最后叮嘱子女: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能有这样的觉悟,仍然不失为伟人。

(2)“一定给你三个护士”

三年困难时期,怎么个困难,我经历过但没有记忆,但总是听长辈说:那时候有许多人这样说,只要让饱吃一顿,就是去死也愿意。

杂文同仁焦国标先生写过一组文章,就是为那个时候饿死的群体呼吁的,尖锐得很。

昨晚看《读书》杂志上周全华先生的《读报感受一九六一年》,里面有一个很新的情节可以拿来一说。

一九六一年十月,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对省文教领导小组做了批示:确定一个两千人的高级知识分子名单,从十一月起,每月补助食油一斤、粮十斤。再选出一个两百人的名单,享受厅局级干部的保健待遇。

一九六三年七月,中山大学名教授陈寅恪摔断了腿。陶铸让他享受省级干部待遇,配三个半护士护理,再配每月鸡鱼蛋油水果价值一百多元的免费特供。

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讲阶级斗争了。后勤人员对陈教授的特殊化有意见,甚至为之拍过桌子,群众议论更多:我们都没有饭吃,为什么要这样优待他?陶铸顶住了群议:陈先生,七十四岁,腿断了,眼瞎了,还在一天天地著书,他自己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他虽然是资产阶级学者,但是他爱国,蒋介石用飞机接他他也不去,你若像陈寅老这个样子,眼睛看不见,腿又断了,又在著书立说,又有这样的才华,一定给你三个护士!

确实不容易,这大概也算“千金市骨”。并不是说老百姓的命不值钱,只是说这样的知识分子更值得尊重。虽然说物质也只是一种尊重的像征,但这样的像征在当时足够让知识分子枯木逢春了。

肯定有许多人是不懂陈寅恪的学术价值的,但也能飞笔走墨的散文家陶铸懂。

和陶铸比,现在有些人讲尊重知识分子,只是出于某种目的办几件事情应应景,表面文章而已。

(3)弘一的一个细节丰子恺先生在弘一法师圆寂时写过一篇记念文章,里头谈到一个细节很有意思。

一次,弘一到丰子恺家里去,他请法师到藤椅里坐。法师先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了下去。起先丰子恺不敢问为什么。后来看法师每次都如此,就问为什么。法师回答他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李叔同先生由翩翩公子一变为留学生,又变为教师,三变为道人,四变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认真,十分像样。

(4)“研究性学习”

这是一个不太会发生歧义的短语,但有一记者却解释得“别出心裁”。南宁市教育局日前花十万元钱请有关专家到南宁举办十场“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讲座,某天江苏一高中的查老师主讲的题目是《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而该城某报记者在稿件中竟把“研究性学习”

写成“性课程”,遂引起参加讲座教师的气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