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武汉
5783500000017

第17章 反复敲定渡江日(4)

兵团和军、师的首长到江边看地形时,都被战士们的干劲所感动,劝战士们休息一下。可是战士们却说:“首长,突击队的老大哥日夜泡在水里练兵都不嫌累,我们流点汗算啥!”

开挖到第三天时,沟底起了水,泛起了黑色的泥浆。老天爷也好像要考验一下我们的战士,下起了雨。就这样,雨水、汗水和泥水把官兵们个个弄得透湿,但大家并无半点畏缩,照样兴高采烈地在泥水里战斗。有些战士干脆脱掉了上衣,还打趣地说道:“咱来洗个冷水澡!”到了深夜,天冷水凉,即使能喝上几口酒,牙齿还是止不住上下打架,但是官兵们仍然顽强地坚持着。

江堤的结构是一层泥一层沙,经常出现眼看就要挖成时,哗啦一下塌下来。官兵们塌一次修一次,不懈地努力着。后来改进了方法,把整个河道挖成上宽下窄,两边还铺上竹篾和席子,然后打上木桩,这样就不容易滑坡和坍塌了。

每当夜里,对岸敌人偶尔打来几声冷枪。国民党军队的军舰,白天黑夜里耀武扬威地在江面行驶。战土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别他妈的猖狂,过不了几天,这江面就不是你们的天下了!”

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江堤并没有完全劈开,只是在下面挖了个像城门洞一样拱形的大洞,用一些木板盖上,再覆盖上树枝、草皮和土,远远望去,简直和原来一模一样。战十们从白天到黑夜,整整干了13天,终于把狭窄干涸的鸭儿沟修成了一条宽阔的大引河。

经过百万大军的共同努力,官兵们学会了游泳,筹集到了船只,改装了船只的推进装置,并解决了把船只运到起渡点的方法,只等一声令下,起航,“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五、民工百万齐支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支军队的唯心史观一宗旨,他们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戴。、人民解放军打胜仗,与人民群众的支援是密不可分的。陈毅元帅曾经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说过一句非常典型和生动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准确地形容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这种血与肉、鱼与水的紧密关系。

百万大军渡江作战,需要数量极大的粮秣军需和航渡工具,以及疏河、修路、开辟渡场等项规模巨大的工程保障。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领导、周密部署下,保障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规模的支前工作,在华东、中原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由于在战役准备中充分依靠群众,实行大力依靠民力的方针,在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完全达到了“要人给人,要船给船,要粮给粮”的要求,做到了全力(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支前,全面(满足人民解放军的一切物质需要)支前,全程(从战役准备至战役结束)支前,从而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当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正在进行休整,准备渡江时,参战支前的数百万民工顾不得鞍马劳顿,立即转入了支援解放军渡江南下的支前工作,整个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早在1949年2月中旬,一些地方政府就发出了支前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由于庞大主力很快进人境内,全面的后勤工作即将开始,如担架、运粮、运草、购办油盐菜蔬、带路送信、洗衣做鞋等,将要同时进行,故各县须立即全面动员组织,推动所有力量,投入这一伟大的争取全国解放的甚至是最后一次的大后勤任务。”对此,华东支前委员会专门制定了《收复京沪支前计划》。该计划非常详尽地对粮秣、交通、人力、财政以及支前工作中的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在粮食方面,华东支前委员会从预测入手,算了一笔非常精细的账:“华东野战军全部及随军常备民兵、民工、机关及可能的一部分俘虏在内,预计100万人,如连同中原野战军在内,以150万人计算,每人每日需加工粮1千克,每月需粮4.5万吨,从阳历2月起以后以5个月接薪计算,共需粮食22.5万吨。”

当时中国的情况是这样的: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下,加之连年战争,农民生活本身已经非常艰苦和困难,所以征集如此大数额的粮食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这困惑着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领导同志。为此,华东支前委员会精心制定了5项政策;

一是根据各地土地改革工作发展程度的不同,分片划分区域,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向人民群众进行征借。

二是按地区贫富、土地肥瘦及每人所均有的平均亩数,酌情考虑每人除去半亩或一亩基本土地外,按余地计算负担。

三是每亩征借最低5千克,最高10千克,不再累进,每斤粮食附征烧柴1千克。

四是必须照顾到比较贫困的穷人穷庄,适当减轻其负担;而对于个别粮食富裕的地主富农,可多进行征借,但必须使他们的粮食能保证吃到新粮登场。

五是在征借的方法上,必须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发动和组织群众自觉交粮,避免强迫摊派。

从上面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当时因战争需要大量粮食的情况下,各级政府的工作想得很细,避免给农民增加过重的负担。

江北人民提出:“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华东支前委员会在人力准备方面,组织了22个担架运输大队,每个大队编3 500人,担架和挑子各500副,共计约77 000人,担架和挑子各11 000副。这些担架运输大队大都以队为单位配属给各个军,主要担负前送后运任务。预计服役时间为6个月。此外,还将“个民兵团分别配属给各野战兵团、支前机构和地方党委,主要担负警戒和巡逻等任务,保卫重要目标的安全。

在华东支前委员会和中共安徽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合肥、蚌埠设立了办事处,沿途设立了兵站及集结地,建立了4条补给线。安徽、湖北、河南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部队架桥、修路,在部队进军途中设立了招待站,还组织了随军渡江的民工团。仅在合肥、六安至安庆的路上,就有数十万浩浩荡荡的民工像海潮似的日夜赶送军粮。皖北人民首先提出了“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要船有船”的口号,竭尽全力支援渡江作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群众“送”过长江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组织和协调,搞好支前工作,总前委决定将华东支前委员会与江淮支前司令部合并,成立华东支前司令部,统—组织领导渡江作战支前工作。专门任命傅秋涛为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曹荻秋为副司令员,陈丕显任副政治委员,梁竹航任秘书长。

统一后的华东支前司令部组织了两个办事处:派张劲夫、黄岩组织第一办事处,任命张劲夫为办事处主任,黄岩为政治委员,暂驻合肥,必要时向前推进,带1 500名干部及2个民兵团,开展江淮分区及皖西地区的支前基地各项工作;派万金培、谢晖组织第二办事处,以万金培为主任,谢晖为政治委员,暂驻安徽滁县,带1000名干部及2个民兵团,开展江淮一、四分区的支前基地的一切工作。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号召下,民工们积极行动起来,整个支前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着。如有两支民工部队,35天往返700多千米,共挑运弹药30 000千克,转运伤员538名。在此期间,他们曾经有半个来月未吃到菜,连续四五天不动烟火,仅吃些干粮充饥。他们经常日行百里,又多在雨天、夜间行动,但自始至终情绪饱满,干劲十足。

一时间,只看见成千上万的民工,推着小车、赶着牛车、抬着担架、挑着挑子、背着背架,浩浩荡荡地跟着大军向南前进。

华东军区为第三野战军动员了77 000名民工、16个子弟兵团随军支援作战,另有332万名临时民工负责运粮、修路。靠广大民工的支援,调运到4.5万吨粮食和数量充足的油、盐、蔬菜、草料、马料等。先后协同铁路职工修复了宿县及东葛、蚌埠至合肥段铁路210多千米,枞阳镇至庐江、合肥至扬州和扬州至南通主要公路干线达2 000多千米,修复桥梁近千座,架设淮河浮桥10多座,并沿公路、铁路架设了长途电话线,构成了通信联络网,保证人民解放军作战指挥、部队开进及后方保障的需要。

动员船工、筹集船只,是确保部队顺利渡江的先决条件,而船只的筹集工作是准备工作中最具有关键性的一环。

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及所属各军,针对长江北岸船只大部分已被国民党军溃逃南岸时破坏或劫走的实际情况,在南进途中就确定由副军长和政治部主任负责,抽调干部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一起,着手抓紧动员征集船只的工作,并制订了必要的政府规定,如损坏赔偿,对船工和水手适当补贴救济等,从而调动了船工们的积极性。同时,还组织出动部队广泛征集、攻打内湖等地的土顽,迫令其交船。仅第15军就派出了5个团协同地方政府动员征集船只。在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下,不到20天就征集到大小船只748条,训练水手1 400多名,一次可保证运送1万人。

第5兵团的16军不畏艰苦,翻山越岭,涉足方圆数百里,踏遍了沟沟壑壑,向群众做工作,很快筹集到大小船只331条。虽然有不少损坏的船,但经过努力很快修补好,可以使用了。

第3兵团为了迅速搞好船只征集这件事,一方面会同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向旧的保甲和船主动员征集;另一方面,组织由各师主要领导和机关有关部门参加的“船舶管理委员会”,负责船只的筹集、修补、登记和管理,以及船工的动员教育、战斗编组和生活安排。通过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激发了船工们的阶级觉悟,不少渔民献出了自己藏起来的船,许多水手自告奋勇报名支前当船工。在10天之内,就征集、修补船只337条,动员船工2 725名。

但有些船主由于吃过受骗上当的亏,对生人的话不轻信,而他们因经常跑江湖,比较重感情,讲义气,喜欢交朋友,爱办光彩事,愿听大官讲话。针对这种特点;有的军长、政委亲自出面与船主谈话,讲大道理,号召他们参战立功。第三野战军专门印发了《渡江船工光荣证》,有的军还印了《船工立功证》,有力激发了船主、船工的积极性,打消了船主们的思想顾虑。船主们主动把隐藏在内湖芦苇荡中的船只交了出来。

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明确宣布:船工及其家庭的生活,由部队按制度供给,船工每天发粮1千克,家属大人1.5千克,6岁以下小孩6两(1千克=20两);伤者给予治疗,工资照发;残废者,跟部队人员一样,发给荣军证;牺牲者,给予抚恤,安置其家属;船打坏了,坏多少赔多少。

后顾之忧解除后,许多人争着报名当船工,有的主动把隐藏在湖里的船只交给部队,把沉入河底的船打捞上来,更多的群众积极协助部队打捞、修补船只。

第三野战军共征集到船只8 000多条,平均每个军达500条,还征集到19 000多名船工,从而达到各兵团一个波次就可以运载1万多人。

许多师团领导还邀请老字辈的船工帮助部队出点子,营连干部主动上船和“船老大”交朋友,将船工安排在突击连队,与干部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亲如兄弟。对有特殊贡献的船工,给他们立功、授奖、送喜报,给船工家中送粮、送菜,给患病的船工家属看病、送药。部队的爱民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广大船工。

敞开衣襟的船工们,摩拳擦掌地说:“有我们在,就有船在,不把你们送过江,还算什么闯江湖的汉子!”他们纷纷立保证,传技术,出主意,决心与子弟兵同舟共济,把部队送过长江去。

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男女老少齐上阵,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49岁的韩大奶奶,自报参加渡江第一线突击船队;17岁的渡江女英雄王凤英,为了参加突击抢渡,甚至与自己的亲哥吵了起来,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为部队架桥、修路、送水、送饭。在部队的进军路上,数十万支前大军肩挑、手推、人抬,把大批粮食、柴草和弹药、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部队集结地区。有的群众甚至把自己仅有的粮款都拿出来支援前线。

民工支前和运输的工作量非常大。以安徽省为例,中共安徽省委曾动员服务半年的担架3 000副,服务3个月的挑工12 000人;仅六安、桐城两地就征收了5万吨大米。为此,刘伯承司令员非常激动地说:“沿江各民众省出了自己的食粮给军队吃,他们的贡献极大,感人极深。”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至4月底,仅舒城、六合(六安、合肥各一部分)、霍邱3县和六安、三河两市,就完成粮食征集2 780万千克,钱1 000多万元;舒城、霍邱两县及三河市还支援食油6万多斤,食盐近100吨,军鞋5万多双,霍山县支援毛竹50万根。另外,汽油、弹药、服装等物资,也都是依靠地方民工向前线转送的。仅舒城就组织临时民工出工91万多人次的劳动日。

渡江战役结束后,仅在苏北地区的36 000名支前民工中,就评出了12 785名功臣。其中特等功臣72人,一等功臣130人,二等功臣1 321人,三等功臣11051人。此外,还有225人在执行支前任务中光荣负伤,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因此,邓小平在给毛主席的报告中特别指出:“江北各地党政和人民的努力支前,特别是皖北新区尽到了超其本身能力的努力,尤属值得赞扬。”

六、过江蛟龙查敌情

人民解放军要想渡过长江去,解放长江南岸的人民,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事设置、兵力部署等防御情况。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要想查明敌情,除了靠长江南岸的地下工作者传送一些情报外,更主要的还是靠组织小分队过江侦察。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是,在国共两军之间,不仅有地雷、铁丝网等障碍物,而且还有一条汹涌的长江,江水咆哮,江面宽阔,毫无遮挡,要想渡过江去进行武装侦察谈何容易。

人民解放军第27军79师,在总前委要求加强对敌人江防情况进行侦察的指示下,专门组织了一支小分队,首先对长江之中的黑沙洲进行一次试探性的侦察,以积累经验,为下步的侦察奠定基础。

小分队的分队长由侦察英雄、副排长齐进虎担任,再加上4名战士,共5人组成。师首长明确他们的任务是到黑沙洲侦察敌人的江防设施,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最好能抓回一个俘虏,即“舌头”。

黑沙洲位于芜湖以西、荻港以东,是长江江心中的一个岛屿,面积约四五平方千米,是敌人江防的第一线阵地。据了解,岛上驻有国民党军一个连,构有大量的工事,特别是岛两侧的火力点,直接控制我军渡江的必经航线。所以,必须彻底搞清岛上敌人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系,如果不能在大部队渡江前拔除这颗钉子,肯定会给渡江的大部队造成重大的损失,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