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武汉
5783500000002

第2章 大扫描(2)

第二次计划,也因时机不成熟而放弃。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命令粟裕率领上述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纵队,再加上第六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陈时夫任政治委员,辖3个师,共3.5万人),组成一个兵团,渡江南下。计划在湖北的宜昌至监利之间渡过长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分散敌人的精力和兵力,使敌人防不胜防。

得知这个计划后,善于思考问题的粟裕盘腿坐在地图前,眼光落到长江以及长江南北广大地区上,对这个计划思量再三。中原地区有数条铁路干线和一些大中城市,敌人需要防守,包袱背得很多很重。虽然这个地区敌人集结了重兵,但由于要守铁路、守城市,机动兵力较少。如果我军在这一地区积极行动,势必能调动敌人,为我军歼敌于运动中创造战机。在大量破坏交通线的情况下,可以阻碍敌人机动,充分发挥我军徒步行军能力强的特点,运动中速战速决。该地区靠近晋冀鲁豫老解放区,可以及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他想,如果用3个纵队近10万人渡江南进,试图到敌人的后方进行机动作战,无疑会给敌人以相当大的震惊、威胁和牵制,调动江北的一些部队回防江南,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在敌占区行动几千里甚至上万里,肯定会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预计减员会达到近一半,而以同样的代价,在中原地区完全可以歼灭敌人3~5个整编师。

二是我大兵团进入新区,远离后方作战,兵员、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的补充、供应和伤病员安置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

三是渡江后,将不得不在沿途湘西(或鄂南)、湘南、湘赣边和赣东北等地区,依次留下一些部队建立小游击区,以收容伤病员和处理多余武器,剩下能够机动作战的部队越来越少,不仅无力攻占大中城市,即使出现有利战机,也不易先机歼敌。

四是我们南渡后,估计能调动部分敌人,但难以调动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整编第五军、整编第十一师、桂系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等4个主力军(师),前两支是半机械化部队,故敌人不会将他们调到江南打游击,而桂系的两支部队,蒋介石不会轻易地纵虎归山,肯定要滞留他们在中原,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行动目的。

五是减弱了中原地区敌我之间的兵力对比,不便于在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

通过权衡利弊;粟裕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中原地区战局,进而在各战场彻底打败国民党军,势必应该在中原和华东地区同敌人进行几次大的较量,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而不宜急于将矛头伸向敌人的后方。“从全局来看,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全国其他战场彻底打败蒋介石,中原和华东解放军势必还要同国民党进行几次大的较量,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而要打大歼灭战,3个纵队渡江南进是做不到的,还是暂留在中原作战更为有利。”

但要不要提出自己的看法,粟裕是有顾虑的:“自己看问题是否有局限性,对中央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不同看法,会不会干扰统帅部的决心呢?”

经过几天的反复思考,粟裕认为:“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应当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联系起来。全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也许会对中央观察全局、作出决策有参考价值。”想到这里,粟裕终于消除了顾虑,于4月18日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向中央报告。

中央接到粟裕的建议报告后,对粟裕的建议极为重视,立即要陈毅与粟裕一起到中央去当面汇报。粟裕心情很紧张,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一“大胆”建议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接见了陈毅和粟裕。毛泽东说:“粟裕,你‘集中两个野战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歼灭战’的想法很好,再具体说说。”

粟裕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了他几个月来反复考虑的各种情况。他说,在中原地区,可以大量歼灭敌人,诱使敌人同解放军进行决战,这样就可能消灭敌人的主力,,为尔后的南下作战创造条件。毛泽东等听取了粟裕的汇报,经过研究,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第三次计划,是在1948年10月11日提出的。中央军委认为:淮海战役,当初仅以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海州、两淮地区之敌为目的。战役结束时,估计邱清泉和李弥两兵团会固守徐蚌地区,使我难于歼击。于是要求华东野战军分为东西两兵团,东兵团由5个纵队组成,在苏北、苏中作战,其余主力组成西兵团,出河南、安徽两省,协助刘邓大军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为此,中央指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休整,2月西兵团转移至中原,3~7月协同刘邓大军开始上述地区的作战,秋季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辽沈战役结束后,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中原野战军正在同华东野战军会合。根据出现的有利的战略态势,中央军委决定,扩大淮海战役原定的规模,并决定由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共同与刘峙集团进行决战。淮海战役的顺利发展,为提前进行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第四次计划,因时机成熟而实施。1948年12月12日,当时淮海战役正在紧张地进行:杜聿明集团已被团团包围,黄维兵团即将被全歼,淮海战役胜利大局已定。中央因此决定,待淮海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军休整两个月,主要进行渡江准备,预定在5月或6月进行渡江作战。

进入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和平谈判。但不管结果如何,人民解放军都是要渡江向南进军的。和平谈判成功了,即用和平的方式渡江;和平谈判不成功,即用战斗的方式渡江。

三、抒豪情一统中华

1948年12月底的一天,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名叫西柏坡小山村里,有一个身材魁梧的人正在一个小院落中,舒展活动着有些倦乏的身体。他就是领导中国人民谋解放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此时,有几位警卫战士正在房间里议论着新年快到了,该给首长准备点什么年货。毛泽东一听快到元旦了,便想起要为新华社撰写新年献词的事来。他伸展了一下双臂,一转身回到了办公室。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大办公桌、一套沙发,还有圆桌、茶儿、藤椅和几把椅子,墙上挂满了地图。

在办公室内,毛泽东面对曾经无数次凝视和谋划过的地图,点燃一支香烟。他从北向南,又从西向东,审视着整个中华大地,脑海中回顾着中国革命已经走过的漫长历程,现在终于彻底改变了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国民党军队。因此,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在深思的过程中,毛泽东顿觉文思如泉,转身坐到了办公桌前,掐灭香烟,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写下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标题。随后略一沉思便挥笔疾书:“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战争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毛泽东不停顿地写下近千言,对两年多的战争历程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出,然后他写道:“敌人的战略上的战线已经全部瓦解。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现在在全世界的舆论界,包括一切帝国主义的报纸,都完全没有争论了。”

时间在毛泽东的龙笔飞舞中延伸,文稿在不断地加厚。

毛泽东打量了一下写过的文稿,觉得还应该告诉人们在新的一年中做些什么。

1949年,这是个平常的年份,也将会因中国共产党的作为而变得十分重大。毛泽东搁下笔,抬头凝视地图。图上代表国民党军队进攻的蓝色箭头变得十分稀拉,代表国民党占据地盘的蓝色圈圈也已经不多了,剩下的主要集中在西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对西北地区,毛泽东并不太挂心,那里的胡宗南匪部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挞不了几天了。而对于长江以南之敌,由于有长江天险的阻隔,毛泽东感到有些担忧。

毛泽东的目光盯在了长江上,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由西向东从地理上把中国一分为二,但长江不能成为分界线,更不能成为国界。

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了然在胸。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长江曾经让无数兵家吃过败仗,使中华大地数度出现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曹操赤壁惨败,于是三国鼎立;由于长江的阻隔,南北朝对峙将近百年;唐、宋、元、明、清,每一次改朝换代,长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进程中,长江不能成为绊脚石,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跨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正当毛泽东思虑如何进行渡江作战时,周恩来推门走了进来。

毛泽东一抬头:“恩来,你来得正好,你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要告诉人民做些什么。”

“我们可以告诉人民,我们要成立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要把经济搞上去,还要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

“好!”毛泽东又回到办公桌旁,拂了拂毛边纸,挥笔而书。

周恩来走到毛泽东身后,轻轻地念到:“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一九四九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应当加紧努力。”

写到这里,毛泽东把笔一搁,笑了一声说道:“行了,就此打住!”

就这样,令国民党政府头痛的新华社新年献词出台了。

几天以后,两辆吉普车开到了西柏坡。车上下来的是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司令员——刘伯承和陈毅。他们顺手拍了下身上的尘土,紧了紧衣领,整了整了军服,便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办公所在地的院子走去。

在屋门口,他们停下了脚步,一齐喊了一声:“报告!”

“进来!”

他们进门一看,中央的5位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均在场,个个谈笑风生。

毛泽东一抬手,示意他们坐下。他们刚一坐下,毛泽东就说道:“我们正在议论渡江作战,你们来了正好,谈谈你们的想法。”

刘伯承示意陈毅先谈,陈毅谦让了一下说:“还是按照编制序列嘛。”意思是请刘伯承司令员先谈。

刘伯承扶了扶眼镜,向毛泽东报告:“总前委5个人已经研究过了,等一吃掉杜聿明,大部队就可以向南开进,准备渡江。”

朱德问道:“你们对渡江作战有啥子具体想法?还有什么问题没得?”

“在军事上不存在什么大问题,与挺进大别山那时相比,我们这非常主动。”刘伯承想了一下回答。

陈毅笑呵呵地插话:“我看,得天下没得问题。可是,治天下有点难。今后向南发展,解放的城市多了,不能缺少接管地方的干部。”

“陈老总不必担心,打下地方,总会有人去管理的。你就可以管理嘛!”刘少奇接了一句。

毛泽东接着说:“等上海解放了,我们陈老总就可以当市长嘛。”

陈毅谦虚地说:“还有伯承呢,让他去吧。”

“伯承还有南京呢!”朱德笑着说。在中共政治家、军事家的眼里,这些都已经充分地考虑到了。

毛泽东弯腰用铗子从面前的火盆中取出一块红炭,点燃香烟,然后坚定地说:“我们是一定要打过长江去的,中国不能成为‘南北朝’,不能分裂,分裂就要受外人欺负,要统一成为一个整体。”

大家都看着毛泽东没有说话。“到南方去作战,我们有不利条件:那里最广大区域还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我党的组织还不强大,群众还没有发动;在这种条件下,军队的给养在头一个时期将遇到许多困难;大城市夺取容易,但掌握它则较掌握北方诸城要困难得多。”毛泽东连吸了两口烟后,继续说。

毛泽东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了地图前,看了一下地图,把烟头往地下一扔,用脚将其碾熄,回过头来说道:“可是我们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啊!比如,国民党军队已经没有主力了,我们则有强大的军队;国民党的威信已经丧失,特别是当南京和武汉被我们夺取之后,它将更加威信扫地,我党则有极高的威信;南方有许多老革命根据地,现在又有许多游击部队和游击区。这些都是有利条件。”毛泽东一边说,一边扳着指头。

大家全神贯注地听毛泽东的讲话,刘伯承见主席此时稍有停顿,便开口问道:“主席,美国有没有可能出兵?”

没等毛泽东回答,陈毅司令员抢着说:“即使美国鬼子出兵。我们也不怕。”

毛泽东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把目光注视着祖国的沿海地区。停了一下说:“我们要防止美国出兵,要把美国直接出兵占领沿海若干城市,并同我们直接作战作为一种可能性予以考虑,并计算到我们的作战计划之中。这一种计算现在不要放弃,否则事变万一到来,我们就会手足无措。”

停了一下,毛泽东放缓了口气说:“不过,现在美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正在发生改变,已由单纯地支持国民党武装反共,转变为两面性的政策。这即是:一方面,支持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和地方军阀,继续抵抗人民解放军;另一方面,则派遣其走狗混入革命阵营,组织所谓反对派从内部来破坏革命。在人民解放军接近于全国胜利时,甚至不惜用承认人民共和国的方法,以求取合法的地位,实施这一‘内部破坏’的政策。对于这一帝国主义的阴谋计划,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并坚决地将其击破。”

听到这里,任弼时插了一句:“苏联人对我们渡江作战好像不大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