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接过活头说:“渡江看来不是很简单的。过去我几次渡过江,但那都是在有敌情顾虑下的小规模偷渡,与这次大规模强渡不同。敌人在长江南岸构筑了许多工事,有些要塞还相当坚固,如京浦以东至海门有吴淞、江阴、马挡、江宁等要塞,这些要塞不太容易突破。”
邓小平说:“渡江作战的重点就在于能不能登上对岸,首先可以不进攻这些设防坚固的要塞。历史上的渡江作战,对南京的进攻一般都将渡江点选在南京西南或以东地区,而且侧面渡江者多,正面渡江者少,通常南京西南以采石矾至当涂间为宜。”
陈毅说:“我很同意小平同志刚才说的,渡江作战关键在于首先突破长江防线。蒋介石在长江上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号称‘立体防御’。可是他的兵力根本就不够,70万人要守1400公里的正面,他是守不住的。为了渡江的成功,我们可以避开国民党的要塞,哪里能渡江,我们就在哪里渡。只要将部队开到南岸,事情就好办了。”
邓小平说:“1947年,我们大军南下,在强渡黄河前,伯承对敌前渡河战术进行过一番研究,给部队下发过一份材料,反映很好。可是,这几天刘老总正在组织部队向江北岸开进,没有来参加这次会议。不过他有一份针对长江的渡江作战研究,我在这里念给大家听听。”
“刘老总可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过学的,他对军事理论很有研究。我在这里照本宣科,你们可要好好听哦!”邓小平风趣地说。
刘伯承文中写道:“根据我们了解,长江上是不能架浮桥的。只能漕渡,主要的渡河工具是木船加风篷;其次,我们的渡江行动,敌人已有准备,不易奇袭偷渡;第三,长江很宽,我岸上的炮兵不易收到压制敌人火力之效,支援第一梯队困难,第四,敌人有海、空军配合,对我们渡江是一个较大的威胁。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刘伯承在文章的开头就抛出一大堆问题;像一把把勾子勾住了在座司令们的心。刘伯承在文章中又说道:
“(一)敌人会估计到我们一路从西安直取重庆,一路沿平汉路取武汉,一路沿津浦路攻南京,一路沿运河攫取京沪之线,因此他们必须从四川防到上海,数千里江防,守备必然困难,只能作重点主要线的防御。果如此,则空隙甚大,利于我们主要方向作佯渡,吸引敌人,主渡正面选择于甲乙重点之间的薄弱地段,抗战时期偷渡长江就常用此法。我们的基本战法是采取宽大正面的、数百公里的、同一时间的、夜间横渡。这样就能打乱敌人的防御部署。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些部队遭受阻碍,但大部分,如组织周密,准备充分,可以强渡成功。
“(二)敌人为节约兵力,必然加强辅助防御,可能在薄弱处和估计渡江地段,敷设水雷,加强对河岸的封锁,采用日伪军时期的做法,在沿江做竹篱笆,每距数里设筑碉堡、高坝、缩小交通港口、封锁消息、隔绝南北交通,岸上可能埋设地雷。所有船只紧靠南岸行驶。为此,我们必须要学会破障的方法。
“(三)关于渡江工具问题。先头部队必须大部使用摩托工具,以求迅速登岸,估计敌人可能将北岸市镇港口摩托渡河器材搬走,我们数个兵团同时渡江,此项工具必然不够,因此除有者须积极加以修配,组织技术人员训练外,还须作第二种准备,即须注意缴获收集控制,即使是商人贸易船只,亦不准走开,或拆卸埋藏,应尽行登记听候调用。同时准备一批装备附件,于必要时即拆卸部分汽车及其他可用的引擎备用。大量工具主要依靠于北岸支流、湖泊、港口,加强对渡船、生意船、渔船等的征用,其次是第—梯队登陆胜利后,南岸船只放过来,这个工具问题成为强渡准备之中的主要工作,必须立即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始进行调查统计及作使用上的思想准备。
“(四)敌必将使用仅存的飞机活跃于长江的上空,这个问题亦不可忽视。但敌人的矛盾不能克服的是飞机太少,长江太长了,将置重点于哪一段呢?为此我们仍有很多可利用的条件:一个是夜间渡河,使飞机减低效能;一个是我们控制了整个北岸,很多支流港湾均可集结工具与隐蔽部队,采取一切消极手段减少损害,但另一种办法是所有高射武器及轻重机枪,有组织地进行对空射击,迫使敌机不敢低飞,这主要是使用于白天以保卫我之渡河工具及码头与部队集结地区(据了解敌人飞机已不多,且已过时,原在徐州的三大队只有18架飞机,现已去南昌)。部队于准备过程中均可作专门演习。
“(五)如何对付敌人的舰艇?敌人可能会将商轮征作战艇及巡逻之用,加上海军的军舰,如此则数量当不是少数,但是商船缺少作战装置,对我影响不大。因此,我们必须做好调查、鉴别,并对部队进行教育。敌人的防线太长,力量必然分散,如不分散,我们就专钻空子,这是敌人无法弥补的困难。我们以夜间渡河可使敌人此种武器大半失效,夜间视界困难,我们的渡河工具下水以后如水鸥样浮游目标,故炮火命中困难。另外我还有几种手段对付之,我以无数炮兵分队(可用不过江的部队所属炮兵)分置于一二日行程之处,在我一翼或两翼行警戒,测好距离,不论日夜只要发现敌之舰队即行射击。以箝制威胁作第一线掩护。”
邓小平一口气念了许多,下面的兵团司令们个个听得入了迷,这些事有些是他们近些天一直苦于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
可是,书到精彩处,邓小平突然止住,他笑着摆摆手说:“不念了!不念了!等我征求刘老总意见后,干脆给你们印一份材料,省得你们于脚忙乱地记得丢三落四。”
大伙儿这才笑着合上笔记本,活动活动手指。
总前委扩大会开了四五天,参谋处将会议纪要整理成《京沪杭作战纲要》,经邓、陈审阅,最后由邓小平修改定稿。
这份纲要于3月31日报告给中央军委并告第二野战军。电报的内容是:
军委并告刘,李、张:
兹电呈“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请军委批示。总前委。附:京沪杭作战纲要
甲、蒋匪军集结于上海到安庆段兵力,计有24个军、72个师,共约44万人左右。其中直接担任江防者,计18个军、49个师。控制于浙赣线上,杭、金、衢、徽地区者计有6个军、23个师。可作机动作用者,大约有4个到5个军。
乙、我第二、第三两野战军全部,以歼灭上述全部或大部蒋军,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之目的,决于4月15日18时,以全线渡江作战,开始进行本战役。
丙、判断于我渡江成功后,可能产生的敌军变化是:
(一)收缩兵力于京、沪、杭三角地区和南京、芜湖地区,控制南京、上海、杭州、芜湖、镇江、无锡诸要点,并图于我东西两军相距尚远之际,集结兵力与我突进至京沪线上之东线兵团实行决战;而以芜湖以西各部退至浙赣线上,以保障其退路。
(二)向后撤收,一线在无锡、南京、芜湖及其以南地带布置防线,利用浙赣铁路迅速转运兵力控制浙赣沿线,确保南京、芜湖两要点,并求得割断我东西两军之联系,然后再视情况或在京、沪、杭三角地区与我决战,或退在浙赣线上与我决战,或沿浙赣线作战略之更。
(三)主动放弃武进、镇江、南京、芜湖地段,沿江各敌全线向南退集渐赣线上和无锡、上海、杭州沿海地带,以便利用铁道和海口作顽强之抵抗或作有序之撤退。
(四)在情况不利于撤退的时候,分别固守京、沪、杭诸点,以图顽抗。
(五)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战局的发展均将发生于我有利之变化。并有可能演成敌人全部混乱的局面。
丁、我军的作战纲领:
(一)战役第一阶段达成渡江任务,并依据下一阶段之要求,实行战役展开。第二阶段达成割裂和包围敌人之任务,并确实控制浙赣线一段,断敌退路。第三阶段分别歼灭包围之敌,完成全战役。
(二)战役准备,应以能够应付丙项第一、第二两种情况为出发点,要计算到我东线兵团渡江成功后,可能遇到的战斗。故西线兵团应给以及时有利之支援。
(三)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情况,发生何种变化,西线之三野第7、第9两个兵团除留必需兵力协同二野歼灭当面之敌外,主力应与东线三野之第8、第10兵团实行东西对进,力求迅速会合。此着成功既可使东线兵团不致孤立,使东线主力作战有必胜的把握,又可做到打乱敌人作战体系;达成割裂包围敌人之目的。故此着实为全战役之关键。
(四)如敌实行第一方案,则应集结三野4个兵团的主力,甚至全力于京沪线上的决战方面,而以二野之1个兵团进至衢州及其以北、以西地区,截断浙赣线,二野主力应沿江东下,担任攻占芜湖及准备攻取南京之任务;如敌实行第二方案,则可改以二野主力出浙赣线,余同第一方案。
(五)如故实行第三方案,则以二野一部接替南京警备,主力解决浙赣线上之敌,三野全力负责解决沪、杭、无锡地带之故。
(六)如故实行第四方案,则以二野解决南京,三野解决沪杭。在步骤上宜将上海放在最后解决,较为有利。
(七)如故完全混乱,则依实际情况临机处置。
戊、战役第一阶段渡江作战布置:
(一)由粟裕、张震两同志率三野统率机构,直接指挥三野8、10两个兵团主力,共6个军,3个独立旅,由张黄港至龙稍港及由口岸三江营、京口段实行渡江,另以8兵团之34、35两个军,于战役发起同时,以积极佯攻的手段,吸引和钳制两浦之敌。渡江成功后,除留部队歼灭沿江当面之敌外,应以主力迅速向京沪线上挺进,控制铁路一段,力求首先立稳脚跟,调整态势,巩固阵地,巩固后方联络线,然后扩张战果,对敌人作有后方的有秩序的进攻。如条件许可,则应派部队向西发展,截断京杭公路,如敌进攻,则求得在野战中逐步地予以歼灭,如力量不足,则继续巩固阵地,以待7、9兵团赶到时协同歼灭之。
(二)由谭震林同志指挥三野7、9兵团,由裕溪口至姚沟段,及由姚沟至棕阳镇(不含)段实行渡江,渡江成功后,除留足够兵力歼灭当面之敌,并监视芜湖之敌外,主力应迅速东进,与8、10两兵团会合截断京沪杭公路,完成对京沪杭地区敌人之割裂包围,并协同8、10两兵团各个歼灭之,以工两路(4个兵团),归粟、张统一指挥。两路之具体作战部署,7、9两兵团之东进线路,均由三野首长另以详细命令规定之。
(三)二野由棕阳镇(含)至望江段实行渡江,渡江后除歼灭当面之敌外,应以一个兵团,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挺进至浙赣线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确实控制浙赣铁路一段及屯溪南北公路,断敌退路。二野主力则应迅速东进,接管三野留置部队的任务,担任歼灭芜湖地区之敌,并准备攻取南京。二野各兵团之具体作战布置由二野首长另以详细命令规定之。
(四)各部队于渡江成功后,应派队接引左右友邻兵团渡江,各部应与友邻部队切取联络。互通情报,密切配合,并积极主动地支援友邻作战。
己、总前委使用华东局电台,与两个野战军及三野4个兵团联络,三野各兵团凡有关作战事宜的电报,除发给粟、张外,应同时发给总前委。
庚、有关作战的战术、技术、通信联络、后勤工作诸事宜,由两野战军自行命令规定之。
辛、这是战役的基本纲要,所有规定执行事宜及随着战役发展之各项处置,随时由总前委以单个命令规定之。 (《渡江战役》。档案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65—68页。)
总前委在做出安排,将电报发往中央军委后,邓、陈率新组成的精干指挥部于4月1日离开蚌埠,移至合肥东南瑶岗村。
粟裕和张震也于同日,冒着春雨率三野机关从蚌埠出发,于4月5日到达泰州以南的白马庙。
谭震林在会议结束后,返回在安徽庐江的第7兵团指挥部
3月底的一天,皖西小城六安沸腾起来了。人民解放军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欢迎的大军热情高涨,城里城外红旗如海,歌声如潮。大街上到处都张贴着“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支援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等巨幅标语。人人脸上都堆满着兴奋、愉快的笑容。
位于市中心的城北小学校长,正在带领老师和学生欢迎大军进城之时,市长派人把他找回学校,对他说:“解放军需要房子住,你们放假几天,支援渡江大军!”
学校立即动员,他们除留一个教室作女教师的临时宿舍外,把其余的房间全部让了出来。
天傍黑,一阵喇叭声传来,校门前开来两三辆吉普车。从一辆车里走出一位身材魁梧,戴着眼镜的人,校长后来才从有关人员嘴里知道,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承司令。
一天的旅途劳顿,刘伯承一走进办公室,就坐下休息。警卫人员把他的行李搬进隔壁一间刚腾出来的教师宿舍,刘伯承和夫人汪荣华就住在这里。
汪荣华是六安赫家集人,早在六合起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这次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然更加高兴。在六安停留的几天里,许多战友、亲属前来看她,忙得她不亦乐乎。
虽然没有去蚌埠参加总前委扩大会,可是刘伯承却一点也没有清闲,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人住下,身体不动了,可脑子却又转开,思考起他的作战理论。
刘伯承不仅是一个非常善战的高级指挥员,而且是一位军事理论家。所以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没让他当太长时间的南京市市长,而是命他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的一所高等院校一一南京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在六安休息几天,刘伯承还在继续研究渡江战术问题。他整天伏案工作,直到3月30日,刘伯承完成了由十点构成的渡江战术指示。心在这份指示里,对渡江作战的具体情况作了一些预想,并指出了解决的办法。
渡江战术注意事项
《渡江作战之研究》与《敌前渡河战术指导》前已发作教材,兹据最近情况特提出以下战术注意事项:
其一,敌人在长江北岸以桥头堡、要塞及江心洲支点等构成的掩护阵地,其企图是及早察明我渡江部署,堵我渡江出口,配合其舰队、飞机迟阻我渡江行动,以掩护江南主阵地的防御实施。
其二,我们从事于渡江的战术训练,船筏及其他器材的搜集,特别是侦察实施等,首先要把敌人的江北掩护阵地扫除,直达江边,才能进一步作切实的准备。此时各部队应派出干部观察,以望远镜(夜间则听音响)察明江幅、流速、江洲,尤其是南岸地形、工事,敌人如何配置。对于所发现目标在何时何地如何动作,都应登记下来,作为判断、决心的基础。这种观察的侦察与战斗的侦察结合起来,作用更大。渡江的步、炮、工兵等协同动作的组织,也应由相关干部在实地侦察中实施之。
其三,在扫除敌人江北桥头堡支撑点时,特别对妨害我主要渡江点之敌,力求截断其退路,割裂其部署,予以速歼,不使其退守江南,增加以后的抵抗力。如敌人所守备的地点,不妨碍我主要的渡江作战,或其重兵固宁难攻之时,则暂以一部兵力封锁之。
其四,在夺取与控制江北桥头堡后,即应开始组织.我渡江的突击部队与掩护部队,并在实地侦察、训练。同时组织防空,并以炮兵射击敌舰,封锁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