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身材不高,性格沉稳,谈吐文雅,颇具“儒将”风度。他的指挥艺术非常高超。陈毅说:“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刘伯承赞扬他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一、粟裕、张震筹划炮击南京,千军万马直趋长江北岸
3月1日,粟裕风尘仆仆地从部队回到野战军指挥部。
粟裕身材不高,性格沉稳,谈吐文雅,颇具“儒将”风度。他的指挥艺术非常高超。陈毅说:“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刘伯承赞扬他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粟裕一回到指挥部,参谋长张震立即向他汇报:“上个月25日,中央军委来了个电报,电报要求:3月中旬或下旬,做好攻占浦口及炮击南京的准备。这几天你下部队,我们对浦口及其附近敌人的兵力配备、阵地强度、距浦口的里程,还有我们使用的兵力等几个方面做了研究。这是一份初步计划。”张震说着,将一份文书递过去。
粟裕接过一份计划草案,只见上面写道:“拟以一个军攻占江浦,尔后沿铁路向浦口攻击;以一个军沿六合至浦口公路攻击,力求分割敌28军与96军之联系,以一个军正面攻击。据研究,达到炮击南京必须攻占浦口,将炮位移至江边才行。”
见计划考虑得很周到,粟裕看后比较满意,说:“这份计划搞得不错。”
张震刚接过参谋长之职不久,听到粟裕的夸奖心里很是高兴。他知道,副司令员对参谋人员的要求很高,能让他满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组织渡江作战这样宏伟的作战行动,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部队要南下,江北的残敌要肃清,要进行物质准备,要拟制渡江作战方案。哪一件事不是千头万绪。
这些天,张震每天要忙上十五六个小时,但仍觉得应付不过来,恨不能分成几个身子,去处理各方面的情况。渡江作战的第一步,是要扫清江北敌人的桥头堡,然后大部队才能展开,才能进行渡江准备。张震知道完成这一任务还有一些问题,他对粟裕说:“目前各部队距攻击的目标较远,我担心时间来不及。”
“让他们抓紧向南运动。你起草一个电报给军委,把我们想法报告他们。另外,报告总前委,建议二野亦于同时组织部队于安庆以西,对江北桥头堡阵地发起攻击。”粟裕还没有说完,就坐到椅子上。
张震见粟裕脸带病容,问道:“副司令身体不舒服吗?”
“老毛病又犯了,最近胃痛得很厉害。”
“我看你该到济南去看病,不要再拖了。”
一阵疼痛过去,粟裕的脸上恢复了平静。他说:“本来我打算从部队直接到济南,看过病再回来,可我担心渡江的准备工作。”
张震给粟裕的茶杯又加了点水,说:“你放心去治病,这里有我,还有唐亮、期光,我们会把工作做好的。有问题我们还可以等你回来,或者向总前委请求,还有陈老总。”
粟裕喝口水,“你们这段时间工作不错,这样我也就放心了。总前委陈老总的工作很忙,你们不要把问题上交。我明天就去济南,三五天内争取回来,有问题等我回来再说。”
第二天粟裕就走了。又过了一天,中央军委就攻占浦口炮击南京问题给张震、唐亮(三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三野政治部副主任)发来了指示电:
寅东(3月1日)电悉。准备攻占浦口炮击南京之目的,是为了促成有利于人民之谈判。此项谈判时间尚未确定,大约在3月下旬。故你们攻击浦口之时间,大约在寅哿(3月20日)以后谈判正在进行之时。如谈判顺利解决,则不攻浦口;如谈判不顺利,须加以压力,才能解决,则应于那时攻浦口。其余各部配合问题,亦应在寅哿(3月20日)以前,才能决定。现各部均只作准备,不要行动。军委《渡江战役》,档案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第45页。)
张震、唐亮、钟期光等接到电报,立即对攻占浦口炮击南京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钟期光说:“现已查明,江浦敌人有2个军共4个师,不过其中有3个师均是遭我全歼后又重建的部队,战斗力不强。”
别看钟期光和唐亮分管政治工作,对军事问题也非常内行。战争年代,每一个政治工作者又都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员。就说邓小平吧,他是第二野战军的政委,但整个渡江战役的计划却是在他的主要指导下制定的。
政治部主任唐亮对当时三野所面临的情况亦很清楚,他说:“根据各方情况判断,敌人内部纷乱,对整个江浦及京沪区作战尚无明确的方针。汤恩伯从陆军的角度出发,力主将主力撤防江南,只留地方武装守备江北桥头堡。可是海军司令桂永清则主张力守桥头堡,以掩护长江中的海军行动。”
据搜集到的情报判断,当时敌人的情况是,北岸大部桥堡敌军均准备了船只,随时准备南逃。因此,在我全线对北岸桥堡发起进攻时,北岸敌人可能南逃。至于江浦地区敌驻有重兵,又拱卫着南京,所以可能有三:(1)固守浦镇、浦口,目的在屏障南京安全,但在全线攻势下可能性不大;(2)发现我全线攻击时,敌可能判断我军即将大举南渡,而以一部固守浦镇、浦口,主力南撤的可能性较大;(3)敌96军军长于兆龙,通过民盟已与我军接上关系,并愿意起义与让渡船只,在攻势发起后,可能迫使起义,”但这不甚可靠。
针对这种种可能,唐亮说:“我们要准备敌人固守,要按第一种情况部署攻击,多使用一些兵力,争取一举歼灭敌人。”
张震走到地图前,用细木棍指着几个红色的大箭头说:“我和作战部门的同志研究后,初步决定使用4个军共11个师,准备首先夺取江浦,然后沿公路两侧向西、向东北攻击前进,包围铁路工厂及浦口车站之敌。……”张震详细向唐、钟二人介绍了作战部门拟制的方案。
钟期光一边听,一边不断点头。等张震一说完,他就说:“这个方案不错,我们可以上报军委。另外,我看整训的部队可以向南开进了。”
唐亮沉思了一会儿,说:“军委要求3月20日能够开始动作,看来等副司令回来再报方案已经来不及了,我看还是先上报,另外,给下面打个招呼,让他们做好行动准备。一旦军委同意我们的安排,各兵团过几天就可以行动了。”
“副司令去济南之前对我交代过,行动方案在我们三人研究后就可以上报。”张震一边说着,一边在屋里踱步。他腰板挺得笔直,瘦高的身材越发显得高挑,两眼闪着英气。他接着说:“各部队的行动应力求快,力求割断敌人的退路,速战速决,全歼守敌。以减少江南敌守备兵力。在兵力使用上,我建议首先使用准备渡江作战的第2梯队,或配合一部分地方武装;一只有在必要情况下,才可抽出部分主力作骨干使用,以便保持蓄积主力,准备渡江作战。在战术上,必须组织优势炮火,压制敌之炮火与对岸炮兵,封锁拦阻敌舰增援或掩护守敌撤退,同时须有较严密的对空射击组织与防空准备。”
唐亮接着说:“此一战役的胜利,敌失去江北屏障,其江南守备阵地,完全直接暴露于我打击之下,可能影响错乱其江防部署,为我乘隙向江南岸组织游击侦察之良机。各部队应根据实情与地方党结合,准备实施。”思虑了一会,唐亮又说:“在我军胜利雄威震赫与蒋匪假和谈烟幕欺骗之下,除少数反动战犯暂求保命顽抗外,一般敌之中下级军官,杂牌军及广大士兵均已松懈或丧失斗志,是我开展政治攻势的良机。各部队应抓紧时机,据当面具体情况,重视此项工作。”
上述各项指示迅速转变为无线电波,飞到各个兵团、各军、各师、各团。三野的几十万部队立即结束整训,快马加鞭,直扑长江北岸,于3月13日到达无为、巢县、滁县、扬州地区。
与此同时,第二野战军从周口等地区出发,先头部队于3月28日到达安徽望江、安庆地区,后续梯队在4月5日前到达宿松、安庆地区。
蒋介石的侦察飞机每天从空中飞过,它们发现:东起淮海平原,西至平(北平)汉(武汉)铁路,人民解放军的千军万马,组成数十路浩浩荡荡的行列,像不可阻挡的大潮,以汹涌澎湃之势,跨过江、淮、河、汉间一望无际的平原,百万雄师奋勇疾驰,日夜不停地向长江急进。这种宏伟壮观的场面,在中国大地上实属罕见。
二、北上南下,十数年沧桑变化
淮海战役后,陶勇奉命率领第23军来到峄县整训。对峄县,陶勇并不陌生,两前年的鲁南战役就在这一带进行的。
指挥部里,陶勇在军用地图前研究敌我态势。
“军长!”副政委刘文学走进来,说:“我已经全体通知到了,立刻分头下去检查部队整装待发情况,我也去。”
“好吧,”陶勇挥了下手,他拿起电话要通68师师长谭知耕,让他马上来一趟。
谭知耕立即来到军部,一见陶勇神情比以往严肃,心中揣摩不知有什么事。果然,陶勇叫谭知耕坐下后就宣布说:“上级决定调你去69师工作,命令已经到了,但暂不公布,你现在也不要去,等部队进行江边集结之后再去报到。”
谭知耕怔了一下,感到突然。两年多来,他同68师共同战斗,彼此感情很深,现在正值渡江作战前夕,实在不愿意离开他们,就反问了他一句:“为什么?”
陶勇和谭知耕非常熟悉,互相了解,说话从不转弯抹角,听谭知耕这么问,就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战斗,为了工作。”
“既然决定,那就让我马上去好了,何必等呢?”谭知耕问。
陶勇看了谭知耕一眼,微笑地说:“不!你不是舍不得离开68师吗?那就给你一段时间,同他们一道完成南下行军任务。到达江边集结地之后再走,不是更好吗?”·
谭知耕笑了:“服从命令,没有意见。”
大军刚要出发,陶勇接到粟裕的电话:考虑到23军多系苏中子弟,对该地区的地形和民情比较熟悉,决定改变23军原来参加中线渡江作战的任务。暂归10兵团叶飞指挥,到江苏南开泰州地区集结,参加东线作战集团的渡江作战。
对粟裕司令员体谅下属之情,陶勇深感欣慰。他马上把这个命令传达下去,全军上下一片欢腾。400多公里的行军不在话下,部队飞速向泰兴以南地区挺进。
一路上,解放区人民欢声笑语不断,夹道欢送子弟兵远征。老百姓的信赖,家乡父老的深情,激励着官兵们的心。有许多人路过家门而不入,喝上一杯家乡茶继续上路。
陶勇被乡亲们包围着,争相问候:
“陶司令,你可打回来了!这次去了,打胜了再回家来呀!
陶司令,我的儿子交给你了,不立功不叫他回来见我!”
陶勇的眼眶湿润了。“乡亲们,相信我陶勇,我还会回来的!”
3月11日,23军到达泰州。军长陶勇和政委卢胜来到长江边,察看情况。
站在江边,极目远眺,江风阵阵,波涛滚滚。政委卢胜和陶勇的心情都很不平静。想当年,抗战之初,他们第一次过江,从江南到江北,是给李明扬、李长江运送子弹的。那时他们只有一个营,人枪不足500!而今天,他们已经发展到拥有3万多人的一支正规军了。
“老卢,时间过得真快啊!从我们第一次过江到现在有10年了吧?”陶勇望着烟波浩渺的大江感慨地说。
卢胜说:“1939年到1949年,整整10年!这10年可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你的名字也变了,想当初你还是张道庸。”
卢胜的一番话,不禁勾起了陶勇对往事的一段回忆。
1939年的秋天,新四军团长张道庸被陈毅军长叫到面前。
陈毅对他说:“蒋介石把我们圈在江南这块狭小地带,河流湖泊多,敌人据点、封锁线多,大兵团在江南这块地方的回旋余地小,加上顽固派冷欣在苏浙皖边区一带重重设防,北面又有大江拦住去路,随时都有把我们分割的危险,逼得我们只有天天与日本鬼子作战,天天拚消耗;这就中了蒋介石的借刀杀人之计。你说该怎么办?”
张道庸不假思索地说:“冲破蒋介石的限制,大胆地向北发展!”
陈毅微微一笑,拍拍张道庸说:“为了迷惑敌人,迅速插入敌后,顺科开辟抗日根据地,指挥都决定将你们团2营改为苏婉支队,由你和卢胜负责。”
陈毅加重语气:“要记住,此举与打开江北抗日局面,为大部队渡江有着重要关系哟?”
道庸点点头,一一记在心里。
这时,陈毅倒背着手,在屋里若有所思地踱来踱去。忽然,他停住脚步,转过身来问:“张道庸,你改个名字好不好?”
“什么,改名?”张道庸不解地问。
“对,改名。现在,蒋介石天天在找我们的茬子,说我们破坏统一战线,企图以此达到灭共的目的。我们打着苏皖支队的旗号,你再改了名,国民党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杀出来的队伍,这样,就可以迷惑他们;不易暴露自己,更好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你说怎样?”
陈毅深谋远虑,大家也在一旁说:“应该改名。”
“叫什么名字呢?”张道庸兴致上来了。
“我已替你想了一个。”陈毅饶有兴味地说。
“什么名?”大家好奇地问。
“去掉‘张’字,还剩下两个什么字呀?”
“道庸!”
“还颇有些封建色彩呢?”粟裕在一旁打趣。
“对!”陈毅赞同说,“我想了和‘道庸’音韵相同的两个字——陶勇。”
“陶勇?”
“姓陶名勇。”陈毅兴致勃勃:“乐陶陶的陶,勇敢的勇,你们说怎么样?”
“好!”粟裕称道,“一个‘勇’点出了他的作风,一个‘陶’字点出了他的乐观性格。”
从此以后,张道庸就变成了陶勇。
陶勇此时站在江边,结束了对往事回忆,对卢胜说:“是呀,是呀,真可说是今非昔比!不过我们这次担子很重,任务也很艰巨。”陶勇分析说,“这次渡江作战与我们过去进行的战役、战斗不同。在军事上,必须以木帆渔船作横渡工具,去对付敌人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立体防御。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新课题。”
“而且时间很紧。”卢胜说,“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解决几百艘船只,要找来大批熟悉长江潮汛规律的船工,还要训练战士们游泳、划船、水上射击等技能,任务不能不说是非常艰巨的!”
陶勇突然大笑起来:“有啃头,这个硬骨头有啃头!”
第4兵团于3月初从漯河、周口地区向南开进时,陈赓根据刘邓的部署,令15军为先遣军,由郭天民副司令员率领,于3月4日出发,取捷径,以战备姿态,隐蔽运动,直出望江、宿松。
3月9日,陈赓率大部队开始陆续从漯河、周口地区向长江挺进。
这时,梅雨季节将至,大雨连日不断,部队不得不冒着暴雨和泥泞,日夜兼程前进。战士们的衣服、背包、干粮袋全湿透了,冰冷的雨水顺着颈顶流到背脊,淋湿的衣服紧紧裹在身上。在大雨的冲刷下,平坦的大道变成了一条条泥沟,有些地方滑得站不住脚,有些地方两腿陷进去拔不出来,许多人接连在滑溜的路上跌倒,浑身沾满了泥污。
到了湖北黄安、麻城县境,进入了水网地带,这对于在北方生活和作战的部队困难很大。加上白崇禧的部队经常袭扰,陈赓部队在田埂上走不动,在水田里展不开,一打起来大亏没吃,但小亏不断,部队伤亡较大,一个侦察连还被敌人包围过。
陈赓通过调查很快掌握了特点:这帮桂系敌人老兵多、单兵作战能力强,但火力弱、兵痞子多、怕死跑得快、进攻力不强。所以陈赓指示部队:“在战术上,我们要注意三点,一、发挥我火力比敌人强的优势;二、运动队形要疏散;三、尽量避免正面攻击,要注意迂回作战。”他派司令部的科长、参谋人员到部队去讲战术课,自此后,部队再不吃白崇禧的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