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成长的智慧
5786300000020

第20章 生活教育法则(1)

减轻孩子的压力

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发展,这取决于教育方法如何。

——铃木镇一

一个雅典人看到伊索和一群孩子一起用坚果玩游戏,便停下脚步,取笑他是个疯子。

这位圣人发现有人在嘲笑他,就在路当中放下一把松了弦的弓。说道:

“听着,聪明的人,你猜猜看,我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人们逐渐靠过来。那位雅典人苦思了好久,还是弄不清伊索到底所指为何,最后只好认输了

这位胜利的哲学家解释着:“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老紧,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拉弓上弦了。”

这则寓言让我们想起佛家的一则小故事。

有一天,释迦牟尼听到了一阵悦耳的琴音,走近一看,原来是位尊者。

释迦就问:“你的弦拉紧了吗?”

尊者回答:“没有。”

释迦又问:“那么你把它放松了吗?”

尊者回答:“没有。”

释迦又问:“那么你是怎么调它的。”

尊者回答:“不松不紧,如此,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如果我们能抱着平静的心态来处理每一件事,轻松却不轻浮的面对,说不定我们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来。

那么,怎样减轻孩子的压力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拿去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读书,当作孩子的目标来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这种做法并不见得好。

2.父母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一旦实现不了,孩子便失去信心,认为考一个普通学校没有什么出息,于是便索性躺倒不干。

3.让他以一颗平常的心自由发展,或许将来会发展得更好。要知道,任何大学都是伟人、科学巨匠成长的土壤。

求知欲是促进孩子学习的动力

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埃·伯克

什么是求知欲?求知欲是推动人们自己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内心要求,它是探索、了解自己所未知事物的欲望,是人们追求知识的动力。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碰到问题,面临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就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人的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能够促使人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

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买来一个小罗盘玩,小爱因斯坦拿到这个玩具,高兴极了,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轻轻抖动的那根红色小针吸引住了,他把罗盘翻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的那根小红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他好奇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孩子的提问,而是对孩子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

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可见,求知欲具有神奇的效力,它能激发起学习热情和毅力。

求知欲强烈的人,思维涌跃,爱提问题,而涉世未深的孩子正处于见到什么都想问“为什么”的时期。孩子爱提问题,而好问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也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孩子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思维活动,促使了其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提高了脑的功能,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普里斯特由于对“甲虫在瓶里窒息而死”感到好奇,经过30年的艰苦探索而研制出氟气;瓦特对“开水壶盖跳动”的好奇,驱使他探索,发明了蒸汽机;富兰克林由于发现“毛皮摩擦过后玻璃棒能吸引纸屑、头发”,经过探索,而发明了电。

总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和必要的条件,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求知欲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一种可贵的主动求知的表现。一个求知欲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的知识。

那么,怎样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父母应有明显的爱好和特点,从而,影响其子女。

2.从小培养孩子的旺盛求知欲,就可以使孩子具备努力驱动自己求知的动力,让他们自觉地、发自内心地上探求知识的宝库。

善于调教育骄子

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父母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高尔基

巴甫洛夫于1849年9月27日出生于俄罗斯中部的梁赞镇。父亲菲奥特尔·德米特里耶维奇·巴甫洛夫是一个贫穷教区的教士,母亲叫瓦尔瓦娜·伊凡诺娃,是个家庭妇女。家中收入微薄,子女又多,生活十分贫苦。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父亲除做好教士工作外,还时常去做些农活。母亲则时常去富人家当佣人,替人家做饭或看孩子。巴甫洛夫家境虽然穷困,但他父亲为人正直,意志坚定,性格开朗,勤于读书,特别是善于教育子女。

首先,巴甫洛夫的父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他的观点是:穷也不能耽误孩子读书。巴甫洛夫一到上学年龄,父亲就将他送进了当地的教会学校。读完小学,又读中学。中学未毕业,就又支持他上大学。为此一家人都过着“吃不求精,以饱为好;穿不求新,以暖为好”的俭朴生活,以便多积攒些钱,为巴甫洛夫支付学费。

巴甫洛夫的父亲特别喜欢读书,生活上的开支他近乎“小气”,却很舍得花钱买回一些新出版的书籍杂志阅读。在他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远非宗教神学内容的书刊,其中有各种自然科学著作,也有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编辑的革命刊物《现代人》、《俄罗斯评论》等。巴甫洛夫的父亲因此曾被当地宗教界人士指责为“自由思想家”。父亲的这种爱好和购置的大量书刊,使孩子们受到良好的熏陶。巴甫洛夫的父亲自己经常看书,也要求巴甫洛夫经常看书,并且要求每本书至少读上两遍,读后还要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考出答案。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巴甫洛夫从小养成了爱读书、重观察、善思考的习惯。他经常蹲在蚂蚁洞穴旁边仔细观察蚂蚁的活动,一蹲就是半天。为了看清蚂蚁洞穴的究竟,他还多次掀开蚂蚁洞穴上面的大石头,扒开洞土,每次都累得大汗淋漓。他看到蚂蚁竟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出好多倍的土粒或昆虫尸体,甚为惊奇,便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蚂蚁身体那么小,腿脚那么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气呢?虽然当时他还解不出答案,但他幼小的心灵中已滋生出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少年时代的巴甫洛夫已在家里广泛阅读了俄国革命思想家赫尔岑、别林斯基、比萨列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和许多其它方面的书刊,使他既增长了知识,又具备了进步的思想,知识大增,眼界大开,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怀疑宗教神学而崇尚民主和科学。巴甫洛夫后来回忆说:“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便竭力为提高智慧和道德而奔忙。我读了多少书啊!”最令巴甫洛夫难忘的,是他15岁时在父亲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名为《日常生活的生理学》的小册子,作者虽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英国生理学家,但这本通俗读物中的内容却深深吸引了巴甫洛夫,激起了少年巴甫洛夫对生理学的极大兴趣,使他后来选择了生理学研究的道路。

其次,巴甫洛夫的父亲很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巴甫洛夫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种菜、植树、栽花。巴甫洛夫稍大一点,父亲又教他做木工和打铁手艺。巴甫洛夫常常白天到菜园和果园里帮父亲干活,晚上则帮助母亲洗刷碗碟,帮助弟弟妹妹们洗澡等。劳动的时候,巴甫洛夫的父亲总是表现得很有耐性和毅力,他细心地给苹果接枝而不管炎炎烈日烤着他那光秃的脑袋,再热再累,他也要坚持把活干完才住手。年小的巴甫洛夫跟着父亲干,很快就手麻腰酸了,但只要看到父亲的神色,就能坚持到干完。在父母的影响下,巴甫洛夫自小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86岁时,巴甫洛夫还经常在花园里扫路、种花、挖土、施肥、浇水、捉虫。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由于帝国主义的围攻,刚刚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处境十分困难,国内物资十分匮乏。为了减少国家的困难,七十多岁的巴甫洛夫常利用晚上功夫种菜。爱劳动的习惯也帮助了巴甫洛夫的科学研究事业。搞生理科学研究并非总是写写算算,摆弄摆弄仪器,还常常需要干一些粗活、脏活。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科学实验生涯中,巴甫洛夫一直坚持亲自动手,亲自观察,从来不怕干脏活、累活。他认为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可直接观察实验过程。

父母的劳动教育也培养了巴甫洛夫的毅力和耐性,这是从事科学事业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素质。巴甫洛夫临终前给苏联青年科学家的信中还特别提到这一点,告诫青年科学家们要循序渐进,要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要甘于做科学上的打杂工作,要对科学有高度的热情。

再则,巴甫洛夫的父亲还很重视孩子们的体育锻炼。为此,父亲在菜园里设立了双杠、秋千、跳高架等。这些体育设施不仅巴甫洛夫兄弟姐妹喜欢,而且对邻居的孩子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父亲的关心、倡导和鼓励,巴甫洛夫从童年起就爱好各种体育运动,如游泳、划船、跑步、吊环、鞍马、击木游戏等,直到老年兴趣犹浓。1919年,70岁的巴甫洛夫骑自行车进行了几十公里的旅行,还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击木游戏”的比赛,一些年轻人还比不过他呢。他特别爱好体操,而且对体操还颇有研究,他曾结合自己身体的特点创编了几套适合自己锻炼的体操。正因如此,他还曾被选为俄国医务界体操协会主席。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父母。善于调教孩子的父母,能让坏孩子变成好孩子;不懂得调教孩子的父母,会让好孩子也变为坏孩子。

那么,怎样调教骄子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家长对孩子不能过于溺爱,应多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2.家长不能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施行棍棒教育。给他们留有其个性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