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可致精神异常
一天晚上,有辆警车驶来我院,送来一位患者。据了解,该患者在家无缘无故发火、打人,所以求救110。但是,患者则称:“我到这里是来评理的,怎么让我住院?”说着又情绪激动起来,怒气冲冲地用手拍桌子。
我进一步追问缘由,家人反映,他之前曾被车撞伤,昏迷了27天,脑干损伤,经抢救后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起初手脚不能动,后来通过康复训练能够行走,平时生活可自理,然而以后性格逐渐改变、精神反常,表现为:1.脾气暴躁,如与家人、亲朋好友谈话或遇事时,只要自己认为不对、不好,就会发急、不能控制情绪。2.说话固执,不听家人劝说,坚持自己的道理,别人如有反对,他在争论的同时还会动手打人,什么道理也听不进去。3.爱捡垃圾,如吃的东西从不注意保质日期,并且在外面看到衣服、裤子和被子等也带回家,有的洗好自己穿,有的放着占地方,就连木材、钢铁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只要自己认为有用,就会往家里搬。4.有疑心病,时常认为别人在商量什么秘密事情而不让他知道,坚信别人会对他不利,甚至怀疑妻子与别人有来往而嫌弃自己。
我询问他:“为什么发脾气?”他说:“他们(家人)将我在外捡回来的好东西都扔掉,也不跟我说!”“那为什么捡东西呢?”他说:“那些都是可以用的,食品是原封包装,没有开封,而木头、铁棒等今后可以修修补补派用场。”“为什么怀疑妻子有外遇?”他说:“我看到有收旧货的男子对她说有两间房子,言下之意就是他有房子可以结婚,否则他为什么要讲房子?而她听后还连连点头。”诸如此类,证实他明显反常。根据我的诊断,他是属于颅脑外伤后出现精神障碍。这类人会丧失原有的人格特征,比如原先善良、温和、宽容的人会变得心胸狭窄、情绪不稳、喜怒无常,从一个极端波动至另一个极端,让人感觉变化莫测,甚至无法相处。此外,这类人还会表现为易激怒、常与人争吵、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性格乖戾、粗暴固执、自私和丧失进取心,还有病态妄想,如:认为周围一切事物,近如亲人、同事的一言一行,远如时事新闻等,无不与自己有关;始终认为自己的爱人另有外遇,若看见爱人跟任何异性说一句话、点一点头,就坚信这是彼此有意的暗号,为此纠缠吵闹,对爱人的行动加以监视和追查;有时会有发作性暴怒、冲动与攻击行为,使其家庭受到严重干扰。
该患者住院后经药物治疗和心理认知治疗,情绪已恢复平静,并表示今后不再打人,会控制好情绪,不再胡思乱想和乱捡东西回家,会遵从医嘱好好吃药。在此也提醒,家中如有颅脑损伤患者,家人对其精神异常、人格改变等要有心理准备,防范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早送院治疗。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10年1月29日)
癫痫可致人格改变
有一天,我突然听到病室里有嘈杂声,继而有人乱叫,开门后只见一些人在叫:“打架了!”还有个护工说:“我去劝架,脸上竟也挨了一拳。”只见两位患者已被拉开,一方鼻子出血,一方衣服被撕破。但双方仍不罢休,握紧拳头,怒目圆睁,仔细一看,原来是为了下棋而吵架,一方说:“他下棋输给我,就不下了。”一方说:“他为什么要把棋盘拿走?”双方均罗唆不停,说个没完。
经过询问他们的医生,发现两个均是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人格改变)患者。癫痫后的人格改变,是癫痫患者特有的精神障碍,呈进行性,性格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易激惹、暴躁、残暴、抱怨、挑剔、固执、记仇、气量狭窄、自我中心和拘泥小节。例如,有一次,我院一位患者看电视节目时为争取坐在前排,就早早将凳子放好,谁知后来发现凳子让别人占了,因此争吵起来,甚至扬言要将电视机推倒,大家都没得看。我当时正好在场,及时与播放电视的人员说明,予以“特殊照顾”,最后才化解干戈。还有一位患者,父母已亡,唯一的弟弟不常来探望,还将父母留下的钱都赌输了,患者得知后表现出恶作剧行为,将其他患者的鞋子扔出窗外,引发家属不满;或将毛巾扔进厕所,但对自己所做之事百般抵赖。但是,该病情的另一方面,又可使患者表现为循规蹈矩、过分客气、温存柔顺。比如病房里另一位患者,每天协助护工冲洗厕所,还将家人带来的小菜分给其他患者,非常有礼貌。这说明,该患者具有不同倾向,因此表现出某种倾向占优势时的不同行为。
癫痫后人格改变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应在临床上认识到该病特点,为避免激惹患者,可做一些让步,适当满足一些要求,迂回解决问题,也不失为治疗中的有效策略。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10年9月24日)
他为何能两次避免入院
病人小孙曾住过精神病院一次,经治疗后病情缓解,他又能上班工作,并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了。而结婚当晚,他却出现话多、手舞足蹈、摔碎杯子等情况,显然处于兴奋状态。
此情此景令父母心急如焚,新婚妻子暗自流泪。第二天,父母马上为他请医生治疗,医生诊断后给他服抗精神病药治疗,兴奋状态很快缓解,避免了住院治疗。
后来,小孙因下岗,只能自寻职业。有一次到新单位工作,但工作一周就被辞退,老板甚至连工钱也未给,并说:
“我是试用,不好不用,也不给钱。”小孙为此出现不眠、有失落感,整天不想吃饭,浑身感到不舒服,有时他还觉得活得太累,不如死掉算了。家人见此情况,立即通过电话向医生反映,医生回答这是抑郁状态,立即给予抗抑郁药治疗。经治疗,小孙的不眠状态被控制,浑身不适、抑郁心境得到调整,避免了第二次住院治疗。
这位病人虽在新婚之夜和下岗后病情复发,但医生在他家里将其病情迅速控制住,平时病人在工作、家庭和心理上出现不平衡也能与医生交流,得到医生及时的解释、指导、鼓励、保证,使危机被抑制在萌芽中。病家曾多次向医生表示:
“您救了我们全家。”
该病人之所以能两次避免住精神病院,其治疗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它以医疗保健服务的连续性、完整性、经济方便为特点,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医患双方共同参与,护理与咨询同步进行。一方面家人密切注意病人的情况,一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或带病人来医院治疗;另一方面,医生要多与家属取得联系,时常电话回访等,这样,才能使病情缓解后的病人再次发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大环境的支持,现在社区医生的全科化将为病人和家属带来更大的方便。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06年12月15日)
防精神病复发的关键问题
有效预防精神病的复发,需要专科医生指导,家属密切配合,并注意以下方面,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由于精神病人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承认自己有病,因此,他们对治疗很少会自愿接受,不少病人病情稍有波动就会出现拒药、藏药、减药、停药,其结果必然加速了疾病的恶化。另外,病情稳定者有不少人过于自信、嫌麻烦或怕有副作用而自行停药。因此,患者的药物通常需要由家属妥善保管,病人服药应由家属按时、按量发给,并当面服下去。
二、预防精神病复发涉及的内容很多,并非只要按医嘱服药或照顾好病人的生活就可达到目的,所以建议患者家属购买一本通俗易懂的精神科普读物,有条件的参加由精神病专科医院举办的患者家属短期学习班,以增长有关知识,做好患者的抗复发与康复工作。同时,也建议有关学者和专科医院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为患者家属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三、家属不要对患者处处包办代替,不必担心他们做得不好,在按医嘱坚持服药的前提下,督促病人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指导他们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性活动,不仅有利于其适应和回归社会,也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预防复发。
四、精神病抗复发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家属切不可因病人病情的好转和举止言行的貌似正常,而盲目乐观或掉以轻心。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02年12月6日)
书法与健康
谈到书法,一般人只以为无非是练练毛笔字,掌握书法艺术,而很少知道学书法对陶冶性情,锻炼身体,大有益处。
可以说,书法也是一种体育锻炼。写毛笔字十分讲究要有正确的姿势:头正、身直、足安,执笔要指密、掌虚、掌竖、腕平、肘起。书写时,许多关节和肌肉都在运动,大大训练了脑神经。这和打拳颇有共同之处。比如,欲纵先横,无往不收都是一样的。太极拳动作没有直出直入的,近乎曲线、圆周运动,而写行、草书呢,如游龙走蛇,运转自如。打拳的要领是: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这也和写字相同,特别是创作大尺幅的书作,必然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再从腰到肩、肘、腕、指,所以说,“行于手指,发于笔毫”。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运动可治疗疾病,书法也同样有这样的效用。朱德同志曾一度右臂酸麻,经过坚持写大字,认真悬肘运腕的活动,使右臂酸麻的病好转,而且未再发作。据书法出版社编辑讲:“方毅同志右臂酸麻,曾经用过针灸、推拿治疗未见好转,最后用写毛笔字治疗获得好转,现在仍每晚写一小时字。”
书法是一种艺术爱好。人们练字时,要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屏心静气,呼吸均匀,精神完全入“静”。书法家汤伯鹰先生说:“心中狂喜之时,写字可以使人冷静下来;心中抑郁,写字可以使人忘记了抑郁。我以为延年益寿,这算是妙。”写字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而情绪和健康有密切关系。据说,某一疗养院曾用钓鱼、打太极拳、学书法三种方法来治疗神经衰弱的病人,结果以书法的效果为最好。
我国不少书法家都长寿。开唐朝一代诗风的欧阳洵活了85岁,而柳公权活了88岁。1979年全国群众书法作品评比中获一等奖的苏局仙,已是百岁寿星,仍鹤发童颜,写起来沉着稳健,手不抖不颤,苍劲雄逸,神采焕发。
(原载《黑龙江卫生报》1984年2月10日)
她为何看保姆不顺眼
退休前在医院做护士的赵阿姨,请来一位20岁出头的女保姆,帮忙料理家务,空闲时顺便帮带外孙。老伴和女儿对这个保姆还挺满意,赵阿姨却常常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没多久,小保姆就被她赶出家门。之后,赵家来了一拨又一拨的保姆,几乎都没干上多久,就被赵阿姨以同样态度一个个拒之门外。
最近一个小保姆让赵阿姨的老伴和女儿都很是满意,认为她各方面素质都不错,但是赵阿姨依旧蛮横无理,鸡蛋里挑骨头,每天对着小保姆大发无名火。不仅如此,赵阿姨的睡眠质量也逐日下降,甚至提出不辞退保姆就住到单位的要求。老伴和女儿商量后决定对赵阿姨的无理要求不予理睬,留下保姆。这个决定让赵阿姨情绪严重受挫,哭天喊地,大发雷霆,甚至逼迫女儿回答是她重要还是保姆重要。
赵阿姨的老伴和女儿对这样的状况很是无奈,他们认为问题并不在于保姆,而在于赵阿姨本人,是她心眼过小、疑心过重并不容人的错误心态导致的。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后,他们赶紧带着她找心理医生咨询。
据了解,赵阿姨家条件优越,老伴退休前是总工程师,不但经济收入富裕,并且人品上佳、身体健康,加上在外企工作的女儿有房有车,可谓小康家庭,赵阿姨本该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晚年。但是,自从找来保姆以后,赵阿姨发现,老伴对小保姆关爱有加,在她口述的24个事件里主要为:老伴主动关照保姆冲开水不要烫伤;吃饭时,老伴多次主动为保姆夹菜,对自己却不闻不问;保姆在房间睡觉,老伴主动前去关门并叮嘱莫着凉;老伴主动与保姆一起做菜,等等。
在交谈中赵阿姨情绪显得激动、行为幼稚,不断自言自语,声称要自杀,边说边捶胸顿足地朝外冲;过于偏执并常常以偏概全,对媒体所报道的有关男主人与保姆有染的社会事件过分敏感,极度缺乏安全感,易受自我暗示对心态的影响。
她虽然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但从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行为表现反映出其有认知缺陷。具体可以概括为五种表现:
第一,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草率地作出结论。
第二,选择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结论。第三,过度引申。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第四,夸大或缩小。即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第五,全或无的思维。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把生活行为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颜色。其实,在生活中若一味用放大镜看待世事,只会是自寻烦恼。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11年5月6日)
到精神卫生中心“减肥”
她身高1.68米,体重43公斤,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近几月空乘系要招人,她担心身体过不了关,在父母的劝说下住院了。但是住院一天就要出院,因为实在不适应环境,加上进食后即呕吐,为此出现强行外出、拔补液针头等情况,医务人员无奈,只能将她约束在床上。
追问原因,患者自述原来家中突然发生变故,身份一夜之间由一个干部子女变为一个囚犯的女儿,心理上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后来无意中听说了吐不仅有口福还减肥,一想挺好。开始喝水灌满肚子,然后用手抠,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以后想吐就吐出来,这个病一直让她有百吃不胖的苗条身材。失去活下去的信心和动力,她开始天天酗酒,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通常都和朋友喝酒、抽烟、唱歌、跳舞,玩到天亮才回家睡觉。
这是一例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以进食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精神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常有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部分病人以胃胀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的行为。常有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有的病人可有间歇性暴饮暴食,本症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
经过18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安定药治疗,患者目前体重已增加3公斤,偶尔出现一次呕吐。患者表示会改变原来没有规律的生活,况且吃了吐并不能维持身材而是透支生命。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06年9月8日)
过分吝啬也是精神异常
我曾接触过一位女患者,她家里俨然像个废品回收站:
肥皂头一蛇皮袋,电话线两蛇皮袋,废纸十麻袋,过期罐头两蛇皮袋,塑料面盆堆得约1.7米高,塑料鞋、破衣裤、瓶子、坏沙发……将家里30个平方米堆得严严实实,仅仅能睡觉和吃饭。
她20世纪70年代在工厂是团支部书记,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外语专业大专证书,因未获得外语翻译岗位而出现不眠、哭泣、寻死觅活,曾到精神病院就诊。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为多补贴父母5元钱生活费而发生争吵,道:“父母死要钱,叫我贴生活费,如果我结婚,找到像父母这样的公公、婆婆,这样的婚姻生活怎么过。”为此到了53岁仍一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