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非常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做法,明显的作弊,大大的欺骗。这样的结果我们马上就可以联想:第一种,不利于皇帝掌握国家外交政策。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关系,就如一个村里一户人家和另一户人家的关系一样:村里有强势的,有弱势的,有村长,还有其他村领导;邻里的关系有好的,也有一般的,还有交恶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如果两家关系好,那是睦邻友好,今天你家新摘的菜,会送一碗到我家;明天我家买了两斤糖,会送几块到你家,两家互相帮助,互相关照,绝对不会发生言语或者肢体的冲突。但是,明明两家关系非常好,你却要说他家对我们家不敬,经常犯边,报告给家长,家长就会很恼火,以致于判断失误,甚至大动干戈,边将常杀平民,就会给国家假情报,造成两国关系紧张。
第二种,国家安全存在严重的隐患。总是有人来报功,皇帝就会认为他的边关将领实力很强,常胜将军,从而在国防事务上有所松懈。大军如果长久疏于训练,一旦发生战事,那些异族就会长驱直入。因为,小打小闹的边将其实不堪一击,到那时,为时已晚。这样的事,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性质再往严重了说,整个军队也会因为弄虚作假,战斗力大大下降,从而出大的乱子。
那些边将的上级,或者上级的上级,未必不知道这样的内情,然而他们却很平静,他们绝对不会报告给什么人。朱国祯书生一个,气愤是自然的事了。
对于这样的事,真的是防不胜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说是个铁腕人物,尤其是在治理腐败方面。
明朝开国之初,朝廷命令各县乡制作军衣。有个乡长叫章叔良的,工作非常认真和仔细。乡里按分配到的衣料制作完后,章多了个主意,他将剩余的边角料布用来缝军衣的衣襟,并且将管理和缝制人员的姓名写在上面。也就是说,他那个时候就考虑到了,每件产品要保证质量,责任一定要到人,如果质量有问题,一查工号,马上就可以知道责任是谁了。其实,章还有一层深意,别人都不理解,他深深地知道朱皇帝是个极认真的人,要想骗他实在不容易,他也知道,公家的东西半分半厘都不能沾手。他还听说了,有的地方有的人,将多余的边角料拿回去做各种衣物,但他不这样干,他将所有的边角料全部用上。
朱皇帝就是这么细心,这些军衣运到京城,他就检查了,质量问题自然重要,但他关注的是,那些边角料到哪里去了?他下令,凡是将边角料贪污拿回家的,查到一个,处罚一个,处罚的结果是永远充军。结果是,每县都有被充军的人家,唯独章叔良管理的这个乡,没有人出事,因为他们把所有的边角料都用上了,都可以查到出处。皇帝很高兴,大大嘉奖了章乡长。
表面上看,章叔良是免祸,但实质上他是有效防范。这样的有效防范给我们的启发很多。
公私分明。能将公私分明的,实在是不那么容易的。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
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各级官员,理论上每月的薪俸是极其有限的,国家的财力还远远没有到可以一下大面积发给官员那么多的薪酬。因此,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往往是官员的财产和他的实际收入不相符,大大的不相符,法律上有一个名词,叫“不明财产”。财产的不明,大部分出现在公私不明上,公私不明,或者公权私用,那么就会招财进宝了。朱皇帝太知道这中间的界限了,于是制定了近乎极端的残酷刑法,什么剥皮充实啊,炮烙啊,太多了。
度严厉。这应该是所有的前提,这种制度一定要让人害怕,害怕到他哪怕做一次也不敢。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如果不用重典治吏,那么可以想见的不仅是人心的涣散,更是纪律的拖沓,任意枉为,鱼肉百姓。如果民都不聊生,那么离下一次的揭竿而起已经不远了。制度的高压下,人就会感到一种压力,当压力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并且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时,所谓的廉政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朱皇帝大大嘉奖章叔良,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号召,他在全国范围内树起了一面廉政为公的旗帜,大家都来学习吧,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大明需要的。
伍、“走转改”,公安局长周甘是个好榜样
时间往回倒推三百多年,这样的场景还是可以上报纸头版的。因为这是一个明代的县领导下基层“走转改”途中活生生的实践案例。
浙江乐清县东边有个叫左原的村庄,村中有口非常深的古井。正值冬季,天少下雨,井中水位很低。
一个很平常的早上,几个姑娘嘻嘻哈哈,担着水桶去井中打水。打水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呢,一般的程序是:用绳子钓着水桶,慢慢放到井里;然后反转水桶猛扎一下,水就贮满了;然后提上来,要一定的力气才行,影视中常见这样的镜头。不过,这一天却出了点小意外,绳子在放桶的时候突然断了,水桶一下子就掉进了深井。
哎呀,麻烦,我们还要回去烧水做饭呢,姑娘们很着急!这个时候,恰好一男青年经过井边,他毅然脱去衣服,跳到井中去捞水桶。没想到的是,桶还没有捞上来,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井石崩塌了,井很深,石头很多很重,人们认为那男青年一定压成了粉末。姑娘们都吓呆了,只好含着泪离开。
三天后,县公安局长周甘(县尉)到左原村走访调查,考察工作。当地群众就向他反映了这样一件事。周局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见义勇为事件,一定要好好挖掘和宣传一下。于是,他来到了事发地点,围着井口仔细观察,对见义勇为青年深表同情,要求随行工作人员,一定要好好安葬他。他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开始清理现场,挖了很长时间,都不见尸体。忽然,营救人员听到了一种声音,大家都很害怕,认为是男青年的鬼魂,周局长立即说:是他还活着,我们必须赶快救他。周为了让营救人员加快速度,还主动现场激励:我拿出一年的工资,谁出力就奖给谁!在金钱的刺激下,救援速度明显加快。不一会,男青年的头就显露出来了。
正当大家认为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又发生了意外,井石又开始松动滑落,抢救的人吓得要逃。周局长急中生智,临时调整救人方案,用木板加固井壁,还把救人的奖金提高了一些,大家于是再拼命相救。
长时间的施救,周局长是空着肚皮在指挥,下属送来饭让他吃,他推辞说:我一定要等着把人救活后才吃饭!
太阳落山了,井里一片黑暗,营救人员点起蜡烛继续干。最后,在几百人目光的注视下,那男青年被救了上来。大家都欢呼了起来,认为是个奇迹。
朱国祯在《仿洪小品》卷二十二中,饱含深情地记载了这件事。
陆春祥就事论事并结合当下现实评论道:
一、左原村风淳朴,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已成生活常态。助人为乐有多个层次,此谓雷锋先生说的,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女青年担水出了麻烦,男青年助人为乐,但在冬季,要脱掉衣服,下到深不见底的井里捞桶,这个难度还是大的,而且还有危险。然而男青年奋不顾身,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那无名氏男青年,他的精神高度,远远超出佛山“小悦悦”事件中见难而不救的那些无名氏。可以想见的是,虽是拣桶之小事,但这样的风气形成,却需要时日。
二、周局长深入基层。一般的县领导,如果不是什么很特别的事,比如到先进村去打打前站,因为过几天大领导要来视察,一般很少会深入到村。但周局长不是,他深入基层,基层才能听到真正的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