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字字锦
5807100000006

第6章 《荀子》:恶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2)

《尚书》上讲,要做到整齐划一,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怎么说呢?还是等级,前面那个整齐划一,是指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定;后面的不整齐划一,是指要有一定的等级制度,人人平等,更多讲的是人格。而在管理层面上说,仍然会有等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访和接待,就是等级还需要存在的最好例证。

前两天有则社会新闻很让人感慨。

一奥迪A8追尾奥迪A4,两车主下车查看,责任当然在A8,可是A8车主却这样和A4车主讲道理:我的车比你好,一定是你错了!边上的民警都笑了。

A8的车主一定遵行这样的逻辑:好车就是人中君主和大臣,差车都是普通老百姓,而君主和大臣是不会有错的,要错只能错在老百姓。还有,好车应该比差车有更多的优先权,因为好车出的钱多,好车可以在路上自由驰骋,差车要让行好车,差车没有让行好车,所以是差车的错!

要是遵循这样的等级,那社会就完全没有公平而言,这是另类特例。

那么,如何将这个有等级的制度执行得比较理想化呢?若干年来的经验是:一定要有一条无形的线将整个串起来,这就是礼义。要将数百上千年来好的礼义承继下来,想知道千年之远的事情,就要看现在,从近代可以推知远古;想知道亿万,必须先从一二数起,从一可以知道万,从细微之处可以知道事情的广大。

当然,就现代来说,必须将礼义这条线换成法律和规则线,另外再辅以礼义等道德线。如此,社会就和谐了。

肆、天上的银河悬在高处,为什么不落下来呢

自然界有她自己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她不会因为尧的仁义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消亡。

而要知天,知道自然的运行规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荀子老师那个时代,可能弄不清楚,甚至有些糊涂,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有一点是已经弄清楚了:

必须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我不清楚你,但我敬畏你,尊重你。这个原则现在和将来都适用。有了这样的前提,时代慢慢发展,终会不断搞清楚的。即使是现在,科学昌明,我们仍然有许多搞不清楚的地方。

南北朝的知识分子代表颜之推对自然的看法,比较有典型性。

在他的认知能力里,天是各种虚气堆积而成的,地是各种实物积累而成的,太阳为所有阳刚之气的精华,月亮是阴柔之气的聚集,而星辰是宇宙万物的精华所在。他的疑问是,太阳、月亮是石头吗?石头应该是很坚固的东西,那乌鸟、白兔又如何在太阳月亮上存身呢?而且,石头在空气中又怎么样能自行运转呢?

难道作为气体的星星,掉到地上忽然竟变成石头了吗?大地既然是实质的东西,按理应当是沉重结实的,但如果向下挖掘,就可挖出泉水来,这说明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那么这积水的下面又是什么东西呢?江河泉水流经千山万谷,可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东流入海,可为什么又不见满溢呢?天上的银河悬在高处,为什么不落下来呢?有道是水往低处流,又为什么常升到天空呢(不升上去怎么会下雨)?

颜先生这些疑问可以说是天问,大部分问题依现在的科学观看来,已经很幼稚了。

但在科学没有回答以前,真的是很让人抓破脑袋。人们看得见大自然生成的万物,却不知道生成万物的那种无形过程。

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圣人的身上,认为只有圣人才能知晓自然的运行规律。

其实,圣人也不能知天,只是他们会顺应自然,大概这就是他们强于普通人的地方吧。

好恶、喜怒、哀乐,这都是人的自然情感;耳、目、鼻、口,这都是人天生的感官。

饮食、衣物等万物,不是人类的东西,人们却利用它来供养自己,人就在这个时候和自然发生联系了,当你顺应她,取之有度,就是福份;反之,就会成为祸害。人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也知道人所不能做的事和不应做的事,和天、和地,和谐相处,那么,这就是真正的知天!

流星坠落,树木发声,人们都感到恐慌。其实这也没什么,这只是天地阴阳的变化,事物中较少出现的现象而已。感到奇怪可以,惧怕它们却没有必要。管理者贤明而政治稳定,即使这些现象出现在同一个时代,也不会有什么妨害;管理者昏聩而政治险恶,即使这些现象不出现,也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最能干的人在于他有所不为,不去做那些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最聪明的人在于他有所不想,不去考虑那些不能考虑和不应考虑的事情。

既然可以知天,那么,我们就要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这样做了,你就会日益进步。

这有三个层面。

第一,遵守各种礼义。

欲望是人的本能。鱼肉五谷,美味佳肴,是用来满足人嘴巴需求的;各种香味,是用来满足人鼻子需求的;音乐是用来满足人耳朵需求的。有本能而得不到,那他就一定会去寻求。如果寻求过程中,没有限度和界限,那么就一定会产生争夺;有了争夺就一定会混乱,混乱就会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而礼义就是满足人的各种欲望的。

因此,礼义就像天上的星星月亮那样明亮耀眼,礼义也像万物中的珠宝那样光亮,礼义如果用在治理国家上,那么它的功绩和名声也会像那些东西那样显著。

尊重礼义,就会敬重贤人,爱护人民,称王天下;老百姓遵守礼义,就会忠于职守,安分守已。

第二,礼义是治国的标志。

朝代的兴衰之间,应该有一个通用的原则去顺应它,有了通用原则,社会就不会乱。社会发生混乱,是因为这个原则的运用发生了偏差。违背了礼义,就是昏暗的年代,昏暗的年代,天下就会大乱。

第三,全面认知事物。

世界上的每一样事物都只是万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认识了一种事物的一部分,就认为是整个世界,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实在无知。

荀子老师很强势地批评了好多人:老子只强调柔顺和无为,而不懂得积极有为的重要,如果按照他的办法去做,那么人人都会消极顺从;墨子主张平等相爱,却不懂得尊卑有序的道理,如果按他的办法去做,那政令就无法推行。

说白了,礼义就是为了培养我们高尚情操的。比如我们敬畏生命,就会慎重对待死亡,因为我们活着的时间远远没有死的时间长。死只能有一次,而不可能有第二次,生命不可以复生,所以对待死者一定要敬重。而祭祀之礼就是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先亲朋好友的思慕之情。

所以,礼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她事关我们知天,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和平相处,也事关我们在天地间的尊严。

2012年8月8日,台风海葵袭击东南沿海。台风到来的时候,我发了条微博:“由海葵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大概有几种:你死,我活;它活,我死;都活都死;不死不活;半死半活。”我说的一些状态几乎都在各种程度上存在,只是地区和程度不同而已。而以目前人类的发展速度和对自然的破坏程度看,可以说是半死半活状态。真不是儿戏。

伍、音乐就是高兴和快乐

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个谬误。尼采这样说过。

我想他的理论依据就是,人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里面自然包括音乐,这么重要的元素不包括,那我们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其实,荀子老师远比尼采有先见。他早就认为:音乐对于引导人民、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他甚至批评墨子,墨家一味反对礼乐,是无知的表现。

音乐是如何出现的?众说纷纭,不论是劳动人民干活的哎哟哎哟说,还是先王制作雅颂音乐引导民众说,我觉得都没有什么关系,音乐就是高兴等情绪的表达嘛,它是人不可避免的情感之一。高兴了就一定会嗟叹歌咏,发抒于声音;手舞足蹈,表现于动作。随后出现的怨怒哀乐,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音乐有哪些作用?啊,那太多了!冲锋号响起,能够鼓舞杀敌的勇气;听听雅颂,思想情感也会变得开阔。所以,音乐是统一天下人的重要东西,是和顺人性情的良方。

但是,音乐和现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男人穿着华丽的服装,打扮得像个女人,风俗淫荡,一心好利,行为污杂,其音乐邪僻不正,而内容则邪恶华丽。所以,关键还是引导,对于这种不良现象要坚决抵制,要用礼义去教育和熏陶。

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反之,音乐妖艳淫邪,人民就会放纵散漫,就会混乱而相互争夺,那么国家就会受到威协。

所以说,音乐是快乐的表现。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小人喜欢音乐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音乐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就是治理百姓的最好东西。

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说:音乐就是声音的空气。

如果没有空气,人类自然不能存活,这个比喻的深度要比前面尼采说的缪误说更进一步。缪误只是一种不完整而已,生活质量低劣,但还是可以苟活下去的。

神经学家奥立弗·沙克斯说:音乐留在脑中的印记比其他所有的人类经历都要深。呵,我想大概是因为音乐能唤醒情感,而情感能带来或加深记忆吧。

其实,在先秦的时空中,各个学派的思想碰撞犹如百花争艳。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具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众多学派的出现,包括儒、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各派的学者,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发表过对音乐的看法和意见,并且互相争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老师只是说了音乐的作用,但还没有生动的事例。我想用《列子·汤问》中的几个经典故事佐证一下。

师文,郑国乐师,水平已经很高了。然而他听说有人弹琴能弹得鸟儿闻之空中飞舞,鱼儿听之能水面跳跃,他就又去拜鲁国乐官师襄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