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
5814300000016

第16章 民间信仰,流传经年的多神崇拜(2)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因此,南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

佛珠的长短有何意义

佛珠,又叫念珠。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计数和束心的工具。

现如今,有些人也喜欢戴串念珠,显示时尚或个性。但念珠有长有短,而且其长度有着特殊的佛教之意,这是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

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念珠是1080粒。这种念珠,因太长,或供极少数大德高僧或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清会上做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念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下品为27粒。另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9种。

佛教念珠的粒数各有其不同的含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及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是表示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都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是表示仁王经所设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其他深意。

“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

“大千世界”是佛教语。据《华严经》卷四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个世界。累计一千个世界,叫作“小千世界”;累计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作“中千世界”;累计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因为以“千”为单位,经过三次累计,所以完整的叫法是“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中包含十亿个世界。

佛家指出,宇宙中有无数“大千世界”。后来用“大千世界”形容广大而丰富多彩的世界。

僧和尼,他们有何不同

僧尼是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的总称。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即出家的男女二众与在家的男女二众。僧尼就是出家男女二众,男名比丘,按照佛教戒律规定,少年出家,初受戒,称为沙弥,到20岁,受具足戒,称为比丘。受过具足戒的女僧则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比丘、比丘尼、沙弥多用于书面,僧人、和尚、尼姑则多用于口语。在家修道的佛教徒俗称为居士。

信徒出家的程序,因时因地而有不同。受戒的类型一般有沙弥戒和比丘戒两类。受沙弥戒者年龄在7周岁以上,共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等)。比丘戒也称具足戒,受戒者年龄必须在20岁以上,所受戒条,男为二百五十条,女为三百四十八条。按照佛门法规,出家佛教徒的衣食都要与世俗有所不同,要僧衣素食。

“和尚”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消除一切欲望,苦心修行,与世无争,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死后灵魂即可升入“堂”。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反对战争。“和”(即忍耐、服从)是佛教徒所崇尚并遵守修行的根本方法。“如来以‘和’为尚”,意思是说如来佛以和平忍让顺从为高尚的态度,后人因此称他们为“和尚”。这很可能是一种附会。

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和尚”是梵文在古西域语中不确切的音译(准确的译音是“邬波驮耶”),梵文中的原意是对博士、亲教(亲承教诲)师的通称,最初在于阗疏勒等地。音泽为鹘社、和社,后音转为和尚、和上。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原汉地以后就成为对佛教僧侣固定的称呼了。

和尚为何自称“老衲”

古代“衲”字在普通话和粤语中都读为“纳”,查查字典,“衲”即补缀之意。旧时社会上的物质生活并非像今日般丰富,以衣履来说,平常百姓也仅仅是有数件而已。

远的不说,在20世纪30年代大城市的百姓要晚上洗衫明早穿的情况仍非个别现象。

那时国人自己制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饭,妇女们平时同街坊邻居闲聊时,为丈夫补衣服、为儿孙衲鞋底儿也是常事。所谓“衲鞋底”,即用结实的麻绳缝制多层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衲”字即缝缀之意。

僧人是清苦的佛徒,当然是自己衲鞋衲衣,他们将化缘得来的布头布片补缀连合,衲成僧衣称“百衲衣”,所以,他们常自称“老衲”或“贫衲”了。

和尚吃素是佛教固有的戒律吗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和尚不准吃肉的戒律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提出来的。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称“三宝奴”。先后四次,从金銮殿上逃到同泰寺,要当和尚。萧衍手不释卷,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经书里规定:“戒杀生。”萧衍认为食肉就是杀生,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他发誓断除酒肉;他又规定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梁武帝严格遵守誓言。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脚穿草鞋,每天只吃豆羹粗饭。金口一开,一呼百诺。僧人们在梁武帝的带动下,也严格吃素食,并以素食招待客人。时间一长,吃素就成了僧人们的习惯,而且逐渐成了寺院里的一种必须遵守的戒律。

可见,和尚不准吃肉,完全是萧衍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

佛寺大门为何称“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在山门两侧,往往塑有两尊威严的金刚力士,他们是佛寺的护法神。为什么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呢?道理很简单,佛寺一般多建造在山林僻静处。佛陀曾要求比丘到远离聚落之处修行,日僧道忠谓:“山门者,山对城市之言,城市俗,山林真。凡兰若反俗居,本宜在山,所谓远离处也,故纵在城市者,亦用山号。夫归向真道者,当由此而入,故言山门也。”(《禅林象器笺·殿堂门》)禅家亦以“山门”指代寺院。后来,佛教以外的道观、庙宇的大门也沿称“山门”。

“山门”别称“三门”。不少山门是由中间一大门、两边各一小门并列而成的。但是,也有只置一门的。

“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吗

“千手千眼”亦作“千眼千臂”“千手眼”,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密宗所说的六观音之一。仅唐代译出有关“千手千眼”的佛经,就多达十余种。关于“千手千眼”的缘起,见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大悲经》。经上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曾发愿:

“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菩萨发愿后,身上立刻生出“千手千眼”,大地震动,诸佛放光照亮其身。从此,观世音菩萨便用“千眼”照见众生的烦恼,用“千手”拔除众生的苦难,可谓“法力无边”。按密宗之说,“千手千眼”即大悲观音,以破除地狱众生的罪障为主。不空译《千手千眼修行仪轨经》记载了设坛悬“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像”持诵修持的方法。

关于“千手千眼”像的形制,智通译《千眼千臂神咒经》“画像法”介绍说:“菩萨身作檀金色,面有三眼,一千臂,一一掌中各有一眼。”按此法绘制、塑造,事实上比较困难。因此,又有一种变通的“千手干眼”形制,即在菩萨的两手外,左右各塑二十手,实有四十二臂,称为施无畏手、持日手、持月手、宝手等。手中各有一眼,乘以“二十五有”而成“千手千眼”之数。“二十五有”即六尘、六根、六识和七大,详见《楞严经》。

“千手千眼”塑像盛行于宋代。河北正定县隆兴寺有一尊“千手千眼”铜铸观世音像,高达22米多,除双手合十外,两侧共有四十臂,各执法轮、净瓶、宝镜、金刚杵等法器,手中均有一眼。这尊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的铜像,与沧州铁狮、赵州石桥、应县木塔一起,被誉为“华北四宝”。

方丈一词是怎么来的

“方丈”即一丈见方的斗室,亦称“丈室”。其说源于三国吴支谦所译的《维摩诘经》中的《诸法言品》和《不思议品》。关于“方丈”的来历,唐道世在《法苑珠林》卷三八中还记载:“大唐显庆年中,敕使卫长史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即维摩诘)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然而,在南朝梁王中《头陀寺碑》中,已经出现“方丈”一词:“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这比王玄策“以笏量基”要早两百年左右。

后世用“方丈”称寺院中的正寝,即住持所居之室。如唐元稹《观心处》诗云:“满座喧喧笑语频,独怜方丈净无尘。”《景德传灯录》卷六引《禅门规式》解释:“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亦因地指人,称呼住持(又名寺主、堂头和尚)。

“佛”与“菩萨”谁高谁低

佛教寺庙中的塑像被统称为“佛像”。其实,在佛教中,这些像是有区别的,有的是佛,有的是菩萨,有的又是罗汉。

佛在狭义上说,是指释迦牟尼的意思,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无论智慧与悟性都已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帮助他人觉悟,使自己和他人的觉行共同得到圆满。

而菩萨仅次于佛,是因为菩萨虽能自觉,并发大心愿为众生求最高的觉悟方法与觉悟的道理,但却没能使自己与众生的觉悟、行为一起圆满。所以,他们所达到的不过是大乘佛教中的上乘境界。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我们经常看到“南无阿弥陀佛”一词,那么,“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尊什么“佛”呢?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依,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名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阿弥陀佛”本是一句梵语(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为西方“极乐世界”救主的佛号。“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佛”即指佛祖。放“阿弥陀佛”翻译过来即“无量寿佛”或“无量光明佛”。当和尚或佛教徒进行祈祷或感谢神灵或请求佛祖宽恕的时候,就口头念诵着“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合起来就是一种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皈依”,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历史上真有“济公”吗

济公是在中国民间影响较大的佛教神仙,与弥勒一样,济公也是真有其人。有书记载,济公是宋朝人济颠,家住浙江天台山,出家在杭州灵隐寺当和尚,后来居住在净慈寺。

在佛教中,济公本是一个排不上名次的和尚,甚至连五百罗汉都没有把他列进去,但因为传说中他热心为百姓做好事,在民间倒比一些菩萨更出名。济公信佛,但不吃素、不念经,喜欢管闲事。济公是弱者的救星,常常用一些巧妙的办法捉弄、惩罚坏人,帮助穷苦百姓。

人们为纪念这位“哪里不平哪有我”的活佛,在杭州西湖的虎跑泉还建有“济颠塔院”,并塑有半立体的济公石雕。雕像左右还有四幅浮雕《济公斗蟋蟀》《古井运木》《飞来峰传说》《装疯扫秦》。苏州的西园寺也有济颠塑像。

为什么僧侣的服装颜色是不同的

僧衣是和尚身份的标志,但不同僧侣的服装颜色却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

佛教对僧衣服色主要有两条规定:一是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避免贪图穿着,这被称为“坏色”或“点净”。

尽管僧衣的颜色避开了上色和纯色,但它对颜色的选择余地还是很大的。在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多选用赤色作为衣色,那时的僧侣是“披赤衣”的。到了三国时期,僧侣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响而逐步趋向于缁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时开始称僧徒为“缁衣”或“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