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
5814300000015

第15章 民间信仰,流传经年的多神崇拜(1)

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民间为什么特别喜爱“寿星”

寿,就是寿命。《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云:“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

寿,自古以来,有“五福寿当先”的说法,五福指寿、富、贵、安乐和多子多孙,可见人们对寿的偏重。寿神即寿星,又叫南极老人星,是二十八宿的角和亢。传说只有天下太平之际才能见到,没有它时,便兵荒马乱。每当它一出现,人们便争相向它祈求享福和长生。自周、秦始历代皇朝都把祭祀寿星列为国家祀典,一直到明代始罢。东汉,国家还将祭老人星和敬老结合起来,向全国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授之饰以鸠鸟的玉杖。

传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一位来路不明的老年道土出现在京城,相貌奇特,好喝酒,时而转来转去,时而停下占卜,惊动了仁宗皇帝,传旨召见。老人进宫,落落大方,毫无惧色。皇帝赐予一石酒,老人手舞足蹈,像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喝酒如久旱逢甘露,喝了七斗酒后,悠然而去。人们猜测他就是寿星的化身。

寿,在民间美术中,常常用鲜桃作为象征。表现寿星的年画和民间工艺品被用来作为向老人祝寿的礼品;“寿星”“老寿星”“寿星老儿”也常常成了对高寿者含有敬意的称呼。

对门神的信仰是如何来的

门神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神祇之一,门神的产生与古人鬼神崇拜有关。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悬于门上。他们其实是两位神将的化身:神荼和郁垒。传说他二人是奉黄帝之命把守“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马上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妖鬼们望风披靡。人们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于门上,使恶鬼不得进入,保护一家一年平安。

唐代以后,出现的最著名的武将门神,当首推秦琼、尉迟恭。秦琼、尉迟恭为唐初著名武将,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开国元勋。

除秦、尉迟以外,武将门神尚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盖苏文、孙膑、庞涓、黄三太、杨香武、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

以后,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门将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后者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和心态。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之意。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是指什么

民间所谓的“三星高照”,通常是指福、禄、寿三星。

“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民间年画中也常常把福、禄、寿三个神仙凑在一起,合称福禄寿。它们分别代表着福运、官禄和长寿,非常受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在春节,许多人家的墙上都换上了喜气洋洋的“三星”年画。

福、禄、寿三星,流传我国年深月久,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我国民间一向将福、禄、寿三星,作为交往礼仪和日常生活中幸福、吉利、长寿的象征。正如江南民间小曲中所称颂:

福星高坐把福施,禄星送子下祥云;寿星骑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临门。

“五福临门”中五福指的是什么

五福的说法,出于《尚书·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亦即寿、富、康宁、好德、善终。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生命即将结束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按照一般理解,只有五福全部合起来才能称得上幸福美满,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就可能会出大问题。在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着生性仁善、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古代中国人认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可以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断增长。

“福”字为何倒着贴

每逢过年时要贴门画,家家户户在自家的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不仅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而且传统上,人们更习惯将那红纸黑字的“福”字倒贴,意思是“福到了”。

过年时,“福”的意思是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倒贴福”则直接表明人们对“福”的期盼,亲朋好友来家拜年时看到那些倒贴的福字,会情不自禁地说:“哦,福倒了!”大家会心一笑,宾主皆知倒贴福的含义了。

倒贴福的来由还有一个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残暴成性,因某件事不顺心打算杀掉一城的百姓,并用“福”字作暗号准备夜间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所有人家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大怒,立即下令将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高兴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就这样消除了。

从此以后,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给“福”字润色,在“福”字周围画上各种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禄星能带来高官厚禄吗

禄,就是指禄位官职。历代封建统治者常常通过科举,以高官厚禄来笼络天下的读书人,为巩固他的统治而效劳。在封建社会里,十年寒窗,读书做官,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因此,过去读书人常把“金榜题名”时,作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影响所及形成民间对“禄星”的崇拜风俗。

《史记·天官书》记载,文昌宫第六星是专管司禄的禄星。关于禄星,民间有几种说法:一说,张仙,姓张名远霄,五代眉山人,入青城山,学道升仙(见《苏老泉集》)。一说,张仙,姓张名恶之,越嵩人,晋末后秦人(见朱彝尊《重修张仙祠》)。另一说,张仙就是宋后蜀主孟昶,他原是孟知祥第三子,后来平步青云,当了皇帝。他曾为自己画了《张弓挟弹图》。后来,宋平了蜀,花蕊夫人带了此图到宋宫,将画中此人托名为张仙,说能使人有子,才奉祀他。传入民间就把他作为祈子之神,称为“张仙送子”,也就是传统戏曲中所唱的“禄星抱子下凡尘”。

在民间美术中,鹿是“禄”的象征物。

“正财神”是赵公明吗

世人奉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降瘟剪疟,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凡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封神演义》中,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爷。赵公明司财,能使人宜利和合,发家致富,这正符合世人求财的愿望,所以民间广泛敬祀赵公明。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附之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更加强了财源茂盛的效果。

招财进宝的偏财神都有谁

文武财神是民间所谓的正财神,在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这是就财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民间的偏财神经常是指被称为“五路神”的财神。在《封神演义》中,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财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间吉庆年画中常见的形象,他们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

在民间所供财神中,不管是赵公元帅,还是赐福天官,身边总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说是地地道道的偏财神。有关利市仙官的来历,在《封神演义》中有记载: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财神赵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之神。所谓“利市”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做买卖时得到的利润;二是指吉利和运气;三是指喜庆或节日的喜钱如压岁钱等。

人们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财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满,万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别是商人,还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并配以招财童子,对联写道:“招财童子至”与“利市仙官来”,隐喻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在中国有专门的司厕之神吗

在我们中国的民俗里,人们所居住的地方到处都有专门司管的神,地上头土地神、大门口有门神、床上有床神、点灯有灯神、米缸里有米神、水缸里有水神、厨房里有灶神……但您知道吗,就连我们日常方便的厕所里,也有专门的神,那就是厕神;而且这是一位女神,叫紫姑。还有一些厕神的传说,是关于戚姑和坑三姑娘的。

泰山娘娘是妇女之神吗

泰山娘娘又叫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

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如下说法:

有说碧霞元君本是黄帝手下的一个仙女。说是黄帝建岱岳观时,曾派七位仙女,云冠羽衣,迎接西昆仑真人。其中一位仙女随真人刻苦修行,终于得道,成为碧霞元君。

在《玉女卷》说,汉明帝时有个大善人叫石守道,他的太太金氏生了个女神童,慧颖无比;3岁知人伦;7岁通晓诸法,日夜礼拜西王母;14岁得曹仙长指点,入泰山黄花洞修炼,道成飞升,做了碧霞元君。

还有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以上诸说以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之女的说法最为流行。传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故人附会为妇女生子之意。又说她“岱居本位,其色惟碧,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资生万物”,就是说这位女神滋生万物,主生,所以民间又把她视为“送子娘娘”。

张仙是护子之神吗

过去不少地方有张仙祠、张仙庙,供祀送子张仙爷。他身罩蓝袍,五绺长须,挟弓持箭。他是专门保护人间幼童的,虽是男仙,却具有“送子”的功能。说起张仙的来历,倒颇有情趣。其前身,据说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送到了汴京皇宫。花蕊夫人不忘故主,时时怀念前夫,就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室。一天,赵匡胤见到此画,询问其故,花蕊夫人诡称道:“这是我蜀中的送子张仙神。”她的随口一编却不胫而走,很快传到民间。妇女求子心切,纷纷挂起张仙——其实是孟昶的像来。孟昶这个花天酒地的皇帝死后却成了神仙,这不能不感激于他的多情夫人。

张仙画像颇有“神”采,穿着一身华丽衣服,面中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飘洒胸前,果真是位美丈夫!他左手张弓,右手持弹,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还画有一只天狗。此像常贴于烟囱旁,民间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进屋内,吓唬孩子,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了烟囱口,天狗就不敢进屋来了。所以画像两旁常贴一副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

医生之神是谁

疾病是人类的一大天敌。古代因条件所限,疾病更是人们的严重威胁,所以人们对救死扶伤的医生极为崇敬,视若再生父母。对那些妙手回春的名医,更视若神明。北方神医有扁鹊、华佗、孙思邈等人,在南方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神医,他就是保生大帝吴夲(tao)。

保生大帝又叫“大道公”“吴真君”,他姓吴名夲,宋代福建龙海县白礁人。出身寒微,自幼资质过人,博览群书,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他四处行医,治病如神,疗治妇女奶疮最拿手,是个乳疾专家。当时著名的黄医官、程真人、鄞仙估等人都是他的弟子。他桃李满天下,还著有医书传世。

据说仁宗的母亲患了乳疾,宫中的太医也束手无策,后来把他请去治疗,药到病除。仁宗大喜,要他留在宫中做御医,他对皇上说:“我志在修真,慈悲济世,荣华富贵非我所愿。”宋仁宗听了很受感动,也就没再勉强。他回到民间,以自己的针灸绝技救活了许多人。去世后,乡亲们在白礁村修了个祠堂秋龙庵来纪念他。后来,高宗听说这位民间医生治好了老祖宗的病,就命人在秋龙庵原址重建了一座辉煌的宫殿式庙宇,即白礁慈济宫。

到了明代,吴夲的再传弟子又治好了永乐皇后的乳疾,永乐帝特意命人雕琢了一只石狮——“国母狮”,专程运到福建慈济宫,送给已成神的保生大帝。这只奇特的国母狮如今尚在庙中,石狮右掌高擎着吴夲的印鉴。

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前483年),当时,印度把人群分为四个等级,代表神权的婆罗门最高,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依次排列。佛教是当时印度反婆罗门思潮之一,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而迅速流传。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最早的寺庙是建于东汉时期的洛阳白马寺。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最为兴盛。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佛经。东汉时,汉明帝派遣使者到大月氏抄写佛经四十二章,这就是所谓的《四十二章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早的信徒多是帝王贵族,当时的人们把佛当作一种祠祀,近乎于神仙方术,并且把佛教的教义理解为清静无为、省欲去奢,人们往往将佛与老子并祭。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僧人安世高、支娄迦谶相继来到中国,在洛阳翻译佛经,规模较大。公元193年,丹阳人笮融大规模修造佛寺和塑造佛像,并且用免除徭役的办法来招揽佛教信徒。这是我国佛教造像和大规模招致信徒的开始。

何谓小乘佛教,何谓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名称是大乘佛教徒取的(大乘佛教认为对方只求自我的解脱而不愿意超度他人,相对的大乘佛教自身则注重超度众生)。

小乘佛教是比较固守佛祖的本意,因此小乘佛教一般不拜佛像,而拜象征宇宙秩序的佛塔和曼陀罗。不过在近世受大乘佛教的影响,也开始修造佛像。小乘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称大乘佛教为大众部,都有一些褒贬的含义,现经常用比较中性的名称即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因为在中国的流行,大乘佛教也被称为汉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