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磨难
5818700000011

第11章 屡遭挫折的哲学家——叔本华(1)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德国着名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唯意志论者。他曾经商,1812年进入柏林大学,确定了他一生主攻的方向——哲学,25岁完成博士论文。除哲学外,他对于医学、物理学、数学、历史、天文学、生理学、法律、语言学、音乐等也进行了潜心研究。他极力反对神学,抨击黑格尔哲学,其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视觉和颜色》《论自然界的意志》《论人的意志自由》《论道德的基础》等。他学途坎坷,终生没有结婚。他的哲学思想为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

1820年的春天,柏林大学校园里的紫丁香,比往年开得都早。一阵阵浓郁的香气,弥漫着整个校园。

这天一大早,从校园的大门口走进一个30岁上下的小伙子。他踌躇满志,用那双大眼不时地扫射着庄严肃穆的校舍和一群群高谈阔论的大学生们,露出轻蔑的目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叫阿图尔·叔本华。他今天来到柏林大学,就是要同黑格尔同时开设哲学讲座。他要讲的题目是《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这是他的博士论文。而黑格尔当时已是蜚声哲坛的哲学之王,他的哲学,已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叔本华就是要同这样的人进行较量。他最瞧不起黑格尔,曾不止一次地挖苦说:“像黑格尔这样的人进入哲学家的行列,是哲学界的耻辱和不幸。”“黑格尔的哲学有四分之一是陈词滥调,有四分之三是胡说八道。”不过,好在柏林大学并不因为他瞧不起名人而排挤他,校方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安排他与黑格尔同时开讲。着名哲学家黑格尔也并不因为他攻击自己而故意刁难他。这位宽宏大度的哲学之王,在叔本华的讲课的议定书上签了字。叔本华当时才刚刚获得讲师资格几个月,而黑格尔当时已是哲学教授。从这天起,叔本华的哲学讲座每星期5次,每次一个小时,都安排在下午5时到6时。黑格尔当时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没有几天,年轻的讲师再也讲不下去了。因为黑格尔的课堂上坐满了听课的学生,而叔本华的面前最后只剩下3个学生。这个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青年,只好偃旗息鼓,撤销了讲座,悄悄地溜出了柏林大学。

但是,30年之后,这位年逾花甲的叔本华终于东山再起了。他看到了曾经显赫一时的黑格尔像“死狗”一样从哲学的顶峰跌落下来,而他自己则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哲学家,仰慕者从四面八方涌来,给他戴上了一顶顶令人羡慕的桂冠:“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一个新时代的先知”“他是德国人的安慰和骄傲”,等等。叔本华终于如愿以偿了。

可是,这种晚年的荣华并没有给他的心灵上带来更多的喜悦。每当他孤独一人的时候,回忆起自己一生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奋斗之路,不由得老泪纵横,滴落在那双为他赢来晚年荣誉、颤巍巍的手上。

阿图尔·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德国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他的祖上世代经商。父亲赫依里希·弗洛里斯早年曾在英、法学习经商,是一个自由的共和派;母亲约翰娜·特罗西娜是一位颇有文学才华的女作家,娘家世代经商。叔本华是独生子,深得父亲的宠爱。父亲一心指望这个宝贝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世界商人”,就颇费心思地给他起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名字——阿图尔。这个名字在西方几种文字里写法都一样。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为的是使这个未来的世界商人,在各个国家经商时不致因名字而带来不便。

为使叔本华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父亲不惜血本,带他到欧洲各国旅行。当时欧洲大陆正值连年战乱,时局不稳,经济萧条,人民战死、饿死、病死无数。所见所闻,在叔本华幼小的心灵上蒙了一层悲切、凄惨的阴影,埋下了愤世嫉俗和多愁善感的种子,为他日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铺垫了心理基础。1805年4月,父亲因经商受挫,经受不了这种打击,神情恍惚,觉得生活在世没有什么意思,便从仓库顶楼跳窗摔进沟中自杀身亡。父亲的死,在叔本华的心灵上又划下血淋淋的一刀,更使他感到人生的可悲,同时也对母亲产生了怨恨之情。他认为父亲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而母亲却终日寻欢作乐,对父亲冷漠无情,才使父亲自寻短见。从此之后,叔本华跟母亲开始逐步疏远了。这就使他也失去了母爱,慢慢养成了乖张孤僻的性格。

父亲的死使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母亲更自由了,她整日赴宴交际,对叔本华根本不管不问。叔本华感到活在世上是多么的孤单,他常常躺在被窝里暗自落泪。他想到父亲一生辛勤劳累,精打细算,到最后竟落到如此下场。母亲作为父亲的妻子,对丈夫竟然毫无怜爱之情。人世间还能有什么真情存在?他不由地想到父亲当年带他到欧洲旅行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几个饥饿的士兵用剌刀把一个伤员活活捅死,然后一块一块地割掉他身上的肉烤着吃。小小的叔本华吓得浑身发抖。父亲告诉他,这些士兵们是需要吃的,不然,他们会全被饿死的,那个伤兵大约伤势太重,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人都得为自己活着。叔本华当时想得最多的是那个在痛苦呻吟中被捅死后,又一刀一刀地被宰割的伤兵。那个伤兵难道没有欢乐的时光?他难道没有活下去的欲望?但是,一些人是多么的残酷,而另一些人的一生又是多么的悲痛!叔本华把这些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的见闻,都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

父亲是个信奉自由、追求幸福的人。他一生雄心勃勃,可最后又得到了什么?父亲临自杀的前几天,把叔本华叫到跟前,用颤抖着的手,把一只大蚂蚁放在火炉盖上,大蚂蚁拼命地奔跑了几步,便被烧死了。父亲指着烧死的蚂蚁对叔本华说:“人就像这只蚂蚁一样,生活迫使他一辈子紧紧张张地劳动、奔走,一刻也不能停留。但最后,免不了破灭的悲剧。人生就是一曲悲哀之歌,只有死才是最大的解脱。”

父亲拿起莎士比亚的剧本,翻到《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让叔本华给他念。他大概是想用这样的语言和事例,来对他一生的经历做一个总结。他终于带着生活中无法解脱的痛苦离开了人世。但他却把这种悲观主义的思想,深深地刻画在叔本华的心中。他更没有想到,这种悲观主义的情绪竟影响了儿子的一生。

父亲死后,母亲带着妹妹迁居到魏玛,在那儿办了一个文化沙龙。叔本华去了戈塔,在那里的一所文科中学读书。也许是有感于自己悲切的命运和命运中悲切的感受,他对神秘的东方哲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古印度的《奥义书》中那种神秘的悲观主义,更使他如痴如醉。他时常告诉周围的人,他从一页印度书中得到的东西,比从康德以后的10卷欧洲哲学书中得益更多。古老的印度哲学进一步启迪了叔本华,使他的悲观主义思想进一步找到哲学上的根据。不久,叔本华又转学到魏玛。他经常在文化沙龙上碰见大诗人歌德。诗人对这位年轻人的言辞谈吐很感兴趣,并对他注重直观的哲学十分赏识。他告诉周围的一些人,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叔本华,并预言说:“时机一到,他会超过我们所有的人。”但是,歌德也看出了叔本华正在形成的悲观主义思想,他告诫叔本华,赶快从悲观主义的迷途中返回。然而,叔本华的生活经历已经决定了他一定要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

叔本华到魏玛不久,就同母亲发生了严重的争执,经常吵架,弄得四邻不得安宁,以致母亲最后让他搬出这个家,发誓今生今世不愿再看到这个儿子。叔本华只得离开魏玛,迁往德累斯顿。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叔本华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他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又有着一股狂傲的激情。他立誓要用自己的奋斗,去征服社会,赢得人们的赞誉。他曾多次对人吹嘘说:“我生来就是要给全人类盖上我智力的记号”。为此,在魏玛文科中学时,叔本华就刻苦钻研拉丁文,学习历史、文学、数学,攻读大量的哲学经典着作,最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来,他又到哥廷根学习医学、解剖学。1812年秋,叔本华进入柏林大学,并在这里确定了他一生主攻的方向——哲学。

离开母亲到达德累斯顿之后,叔本华无牵无挂,每天散步、读书、沉思、写作,潜心于他的哲学体系研究。第年,他出版了《论视觉和颜色》,但没有引起任何反响。接着,叔本华开始撰写他立志将毕生精力献给它的哲学巨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说道:“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着作。”他得意地宣称自己的这部着作“是一种新的哲学体系,不是对已有的东西的新表述,而是最高度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系列迄今还无人想到过的思想”。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思考、写作,一本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的着作终于诞生了。它以“世界是意志的自我认识”为宗旨,宣扬了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看着那一堆厚厚的手稿,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时年他正好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