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磨难
5818700000039

第39章 从流浪儿到世界文豪的——高尔基(1)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着名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8目,他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他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1岁开始到社会谋生,做过装卸工、烤面包工。19世纪80年代他在喀山参加具有民粹观点的知识分子的秘密自学小组,曾两次到俄国各地流浪、考察,1889年10月因进行秘密革命宣传被捕。1892年他开始发表作品。1898年,他两卷集的《随笔与短篇小说》出版,轰动俄国文坛,成为驰名欧洲的作家。1906年,他又推出新作《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生活。着名的作品还有《童年》《人间》《我的大学》《列夫·托尔斯泰》《列宁》《海燕》等。1936年6月18日上午11时10分,他在哥尔克逝世。

“砰——”

一声沉闷的枪响,惊动了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他们急忙奔向枪响的地方。

一间破陋的小木棚被推开了。只见一个十多岁的男青年倒在地上。他手里紧握着一支旧手枪,鲜血已把他的前胸染成一片红色。

“彼什科夫!彼什科夫!你怎么这么糊涂啊!”

流浪汉们摇晃着已不省人事的彼什科夫,他,就是后来的高尔基。急促地喊道:

“快,快送医院!”

高尔基立即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医生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发现子弹没有击中心脏,离心脏还有那么一点点,但已打穿了肺部,子弹留在背部的皮肤里。由于病人原来就虚弱不堪,再加上这次出血过多,看来救活已没有多大希望。不过医生表示要尽最大努力。

一个流浪汉泪流满面地说:“彼什科夫,生活再苦,再不幸,你也不能走这条路啊。你才刚刚19岁呀!”

是的,高尔基当时才19岁。19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正是充满希望的黄金时代。他为什么会走上自杀的道路?

这个悲惨的结局,只有高尔基——这个满腹苦水的孩子,自己才能说得清楚。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匠家里。父亲在一家木器店学木工。隔壁是一家染坊。染坊老板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卡什·琳娜,她后来成了高尔基的母亲。染坊老板原想把女儿嫁给一个体面的贵族,没料到女婿竟是一个穷木匠。一气之下,永远不许女儿、女婿进门。高尔基从小在父母的抚爱下尝到了初到人间的温暖。

不料3岁那年,父亲因染上霍乱,一病身亡。高尔基从此结束了幼年的幸福生活,开始了他充满贫困、痛苦和屈辱的岁月。

父亲死后,母亲只好带着年幼的高尔基来到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一个贪婪、残暴的老头。他把对女婿的仇恨统统发泄在高尔基身上,动不动就责骂毒打他。更可恶的是他那两个舅舅,他们经常变着法儿侮辱这个幼小的外甥,使高尔基在心灵上过早地领略了人间的丑恶。母亲在这样的家庭里也是待不长久的。没多长时间,母亲改嫁到了莫斯科。小小的高尔基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以凶残暴虐着称的家庭中。外祖父有一次竟把高尔基打得失去知觉。在这一群恶人中间,只有慈爱的外祖母是高尔基唯一的保护人,她真诚地爱着这个可怜的小外孙。每当他遭到毒打时,外祖母搂着他一起流泪。每天晚上,外祖母把他抱在怀里,给他讲生动、优美的民间故事、童话。高尔基后来在《童年》中刻画了令人难忘的外祖母的形象:

“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不幸的生活。”

然而,慈爱的老外祖母也常常遭到外祖父的痛打。有一次,高尔基从被打昏的外祖母蓬乱的头发里,发现有几根发针深深地被打在头皮里,他用颤抖的小手,惊恐地为外祖母拔了出来。高尔基恨透了外祖父。后来,两个无赖舅舅因为分家不公,一把大火烧完了外祖父苦心经营多年的染坊。这个残暴的老头望着通天大火,泪如雨下,泣不成声。高尔基这时又对外祖父产生了同情之感。同样一个人,为什么有时遭人痛恨?有时令人可怜?心中的难解之谜,时时在折磨着幼小的高尔基。

外祖父破产后,在城里最贫困的地区,租赁了一间狭小的斗室。由于一贫如洗,他又变得十分吝啬。他常常唉声叹气,不时尖声大叫:

“你们把我喝光吃净了,啃得只剩骨头,嗨!你们这些人啊……”

后来,外祖父把高尔基送到了他母亲身边。高尔基的母亲也十分不幸,她嫁给了一个贵族大学生。这个后父是个酒徒赌棍,常常喝醉了酒回家毒打他的母亲。一天,他忽然听到母亲的惨叫声,便冲到母亲的房间。只见母亲跪在地下,后父正用脚凶狠地踢着母亲的胸膛。高尔基忍无可忍,从桌上抓起一把水果刀,猛地向后父刺去,结果只刺破了后父的衣服和皮肤。事后,他对母亲说:

“我要先刺死他,然后刺死自己!”

母亲抱着自己懂事的儿子,泪流满面地说:

“我可怜的儿子,你要饶恕我,是我犯了罪,才让你受苦的。”

从此以后,后父对高尔基更加仇恨了。他动不动就骂高尔基是“野崽子”、“穷光蛋的儿子”等等,而且经常不给他饭吃。母亲迫于后父的压力,也只能不住地流着眼泪。高尔基实在不堪忍受这种侮辱,倔犟地夹起行李卷,离开了后父家。由于无处存身,七八岁的孩子只好又回到了外祖父的家。

为了能帮助一下外祖母,为了不让吝啬的外祖父老是不停地哀叹,当时刚上一年级的高尔基,开始捡起了破烂儿来。不管是节日,还是平常的日子,一放学,高尔基就跑遍大街小巷,到处拾捡骨头、破烂布、破纸和旧铁钉。有一次,在一堆垃圾上捡破烂儿,一根生锈的钢针深深地扎进他的光脚板上。他用冻得发红的小手使劲拔了几下也没有拔出来,便含着泪,一拐一拐地跑到家中。老祖母用牙使劲咬着才把钢针拔了出来。因为捡破烂,高尔基常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但是,在学校里高尔基却学习很好。1878年春天,高尔基受到了学校的奖赏,得到了一本福音书、一本精装的克雷洛夫寓言诗,还有一本《法达·莫尔加那》和一张奖状。当时外祖母已卧病在床好几天了。高尔基虽然十分喜爱书,但为了能有钱给外祖母看病,他还是把这些奖品拿到一家小铺子里卖了55戈比,把钱交给了外祖母。

1879年夏天,高尔基的母亲病逝。失去了母亲的资金支持,11岁的高尔基只得辍学,投身于社会,到“人间”去谋生路。

高尔基先到一家鞋店当“学徒”。这个刚刚11岁的小孩,实际上成了这家鞋店老板的奴仆。每天,他除了在鞋店里劳动之外,还得给老板干全部的家务,打扫房间、洗刷器皿、劈柴、洗菜、带孩子。他后来回忆道:

“我活儿干得很多,几乎到了愚蠢的程度。不论节日还是平日,都同样地排满了琐碎的、毫无意义的和毫无效果的劳动。”

他干了一冬天。有一次,他被滚烫的热汤烫伤了双手。慈祥的外祖母就把他接回家去。

不久,外祖父又把他送到了一个绘图师家当“学徒”。同样,他又变成了这家的奴隶。更使他不能忍受的是,主人严禁他看书。看书要受到惩罚,因为看书要浪费时间,晚上看书会损耗主人家的蜡烛。绘图师的母亲是个守财奴,她把家里的蜡烛数得一清楚,并且量好了长度,发现短少,就要痛打高尔基。没有办法,他只好用铜锅映着月光看书。有一次,由于看书烧毁了茶炊,老太婆用木棍把他毒打一顿,木棍上的小刺扎进高尔基的皮肉里,使他无法动身。送到医院后,医生从他身上竟夹出了42根木刺。

高尔基为了读书,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价啊!

为了摆脱这种恶劣的环境,他突然产生一个念头:“逃跑”。然而,“外边正是该死的冬天,每到夜里暴风雪就不住地呼啸,风在阁楼里逞威,房架冻得咔咔地响。跑到哪儿去啊?”

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机。高尔基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一不做,不休,一天早晨,小小的高尔基终于带着给主人买早餐的20戈比逃跑了。这次,他没好意思再逃到外祖母那里,因为他没有听从外祖母的话:“在没有长大时,要忍耐。”他来到了春水泛滥的伏尔加河堤岸上。那里,一队队破衣烂衫的码头装卸工,低着头,弓着背,扛着比他们身体要重好几倍的木箱,来回搬运着货物。只见一个年纪稍大一点的搬运工,脚下绊着一块木桩,一个趔趄,几乎栽倒在地上,高尔基赶快跑过去扶了一把,才使他没能摔倒。这样,他们相识了。白天,高尔基同搬运工一起干活,晚上就躲在一个破船舱里睡觉,不管怎样,只要有个藏身的地方就行。这个12岁的苦孩子,总算有了着落。后来,他被介绍到一个“善良号”轮船上当了个小洗碗工。高尔基后来这样回忆他在“善良号”上的生活:

“我们的轮船走得慢,有事要办的人都坐邮轮去了,搭乘我们这条轮船的都是些气度安详的闲人。他们从早到晚喝酒、吃饭,弄脏许许多多的盘碟、刀叉、汤勺。我的工作就是洗盘碟,擦刀叉。我从早晨6点钟起就干这个活,差不多一直干到午夜。”

这是一个才十多岁的孩子啊!如此繁重的工作,他如何能受得了?但是,没有办法,为了生活,他必须这样。

可庆幸的是在这里他可以看书。在这条船上,高尔基的顶头上司是厨师斯穆雷。他是个近卫军中士,文化不高,心地善良,尤其是爱书如命。高尔基写道:

“他唤起了我对读书的兴趣。斯穆雷有一个大皮箱,装得满满的,主要是那些封面精致的小书。这是世界上最奇妙的图书馆。”

厨师常常让高尔基给他朗读那些不加选择的书。听者随着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者放声大笑,或者愁眉紧锁,或者涕泪纵横。书的作用感染了高尔基,从此他对书籍产生了强烈欲望,他说:“书籍渐渐扩大了我的眼界。它告诉我,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斗争中是多么伟大、多么优美。它告诉我,人们在世界上完成了多少丰功伟绩,并为此经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苦难和不幸。

“罗堪博尔教导我做一个坚韧不拔的人,对环境的力量决不屈服。仲马笔下的那些人物启发我树立献身于某种重要而伟大事业的思想。”“作为一个被傻头傻脑的工作折磨着的孩子,作为一个受尽愚弄和辱骂的孩子,我为自己立下神圣的誓言:长大时要帮助人民,忠实地为他们服务。”

不久,高尔基因给厨师斯穆雷读书引起了同事的忌妒,一些心怀邪恶的小人到上边诬告高尔基。同年9月,高尔基被船主解雇。告别时,斯穆雷抱起他的小助手深情地吻着,并告诫高尔基要坚持读书,处处都有小人,须注意提防。高尔基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第一个老师”,又痛苦地回到外祖父的家中。果然不出斯穆雷所料,高尔基回到外祖父家不久,又被送到绘图师家中当“学徒”。绘图师的妻子竟当众诬陷高尔基偷了一个军人的钱,送给了一个洗衣妇。高尔基愤然争辩。直到抓到了真正的贼,真相大白,才给高尔基洗刷了名声。但高尔基不能忍受这种人格上的侮辱,便离开了这里。13岁的高尔基又成了一个失业的流浪儿。

1884年,高尔基16岁。他非常想进大学读书,便从故乡来到了文化中心喀山。到了喀山之后,高尔基才明白,大学是为贵族们设立的,像他这样的穷孩子,主要任务不是上学,而是怎么去弄一口饭吃,以求生存下来。

高尔基开初住在一个原先认识的中学生家里。这家人的日子也过得非常贫穷。高尔基不忍心给他们增加负担,每天一大早就跑出去找工作,常常一天到晚要不到一块面包吃。每当狂风呼啸,大雨如注的天气,他就躲到荒郊野外一个几乎倒塌的房子的地下室中。他说道:

“我闷坐在这个地下室中,静听着哗哗的雨声和凄厉的狂风……我这才清醒过来:上大学不过是一个梦想罢了……”而“这个地下室却使我终生难忘,这就是我的第一所大学。”